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15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确定历史教学内容的讲与不讲四川新课改一年了,值得学校、教师、学生总结的经验教训很多。
其中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讲与不讲应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
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的讲与不讲涉及到教学理念的更新,三维目标的落实;还涉及到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侧重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等。
那么什么是教学内容的讲与不讲呢?教学内容的讲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应讲解的、应强调的知识和要求学生形成的能力以及应养成的态度价值观。
是主干知识,主体结构。
讲并不一定要求教师采用讲述法,方法可以多样。
不讲是指是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和反思应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讲并不是教学内容不重要、不需要讲,而是不必教师讲,也不是师生将这一部分内容删节掉。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讲与不讲?应遵循如下原则。
以标为纲,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课标意识。
新课程标准是最根本的教学依据,是一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依据。
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的讲与不讲就是在教学顶端进行教学设计,就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
只有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时,才会理性地删除大纲版教材的多余内容。
而不会另外再去增添更多的知识点。
否则,就会出现新旧课程内容混杂不清,或无限叠加教学内容。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新课程标准是:①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②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因此,根据课标,教师可以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因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只需与学生共同理清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并适当与本单元的前两节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做个比较就可以了,用时最多5课时。
而大纲版教材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需要用半期时间。
如果不改变教学理念,不树立新课标意识,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时间不够理所当然。
又到了十二月份,我们又要月考了,月考之后过不久,期末考试也就来了。
对于高一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同凡响的转折点——文理分科。
没错!江门一中是在高一下学期分科的,据说这样子会科学一点。
不过相信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要分科了,九科的日子好痛苦好难受!好吧,作为文科生的我,就挥笔一文为大家介绍一下文科的经验吧!一、文理分科文科的高考科目有语文、文科数学、英语、地理、政治、历史;理科的高考科目有语文、理科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文理分科呢,就是文理科分班,高考的综合科和数学的内容会有不同。
但高一和高二,依然还是会有九科的科目上,除了高考科目之外,剩下的学科会在高二下学期,应届高考的后一天已经学业水平测试,简称会考。
会考内容相对容易,而且是全选,拿到50分便算过关,所以不需要太焦急但也不能完全不听会考科目,有些大学是会参考会考科目的分数的。
另外,如果你想当艺术生的话,就必须选文科。
艺术生方面的不太了解,略过。
(体育生必须选理科)文理分科之后,学习的重心就会自然而然偏重于你选的那一科。
比如你选了文科,物化生基本是少作业甚至无作业,课时安排也会作出调整,我们2015届是在高一下学期开始,每周文科课是4节,理科1节,中英数各5节。
(2014届是在高二开始才这样分配,高一下学期和高一上学期课时相同)课时分配如何,还是要看你们级长的意见了。
二、文科1.文科文科,是指人文科学,学习的是思想上,文化上的东西。
我个人的感觉认为文科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当然不代表理科不贴近)。
2.文科的优势文科的录取专业是比理科少的,但文科的专业理科都可以报,理科的有些专业是不招文科生的。
所以为什么每年都是大部分人读理科,却比较少人读文科,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并不代表文科毫无优势。
首先,读文科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你的对手不只是那么一点文科生,甚至还有理科生,高考的分数文科显然是比理科要高,因为文科招的人少。
所以,文科生考大学的难度系数显然是比理科略高的。
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高中历史必修书目录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共有三本,要背的知识点特别多。
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小编整理了以下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书目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1高中文科历史书有几本必修一:政治史
必修二:经济史
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高中文科历史必修一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课商课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如何教,一线老师作出了各种探索,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中,把思想文化单列为一个模块,突出了思想文化史的地位,也要求历史老师去探索思想文化史的教学,本文是关于思想文化史教学的几点体会关键词:思想文化史转变观念综合素质教学方式我省从2007年全面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完成了从高一到高三的一个轮回。
在三年的教学中,一线老师经历了各种各样磨砺,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于以后的教学,便于新课改的进一步贯彻,作为高中历史老师,我们也紧跟课改步伐,从高一走到了高三,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蜕变,有了一些个人的思想,下面我谈谈对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教学的一些看法。
在传统教材结构中,每一章最后一节内容便是这一章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以往高考,思想文化知识点考得挺少,不少历史教师对文化史教学不够重视,加上对文化史所涉及的知识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授课时底蕴不足,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只是采取“抓考点”式方法,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成就,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文化成就一览表”,学生只要机械地把图表上的知识要点记牢就行,而无需关注这些成就的文化内涵。
文化史教学也就没有了个性、灵性,没有了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更没有了人文精神。
而在新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分三大模块: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把思想文化单列为一个模块,比重大,占了必修内容的三分之一,它融合了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多个领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内容多,知识要点杂,难度大,理论性强,如何抓好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对高中历史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就急需历史老师素质的大大提高。
首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思想上紧跟新课程。
新课程实行模块教学,每一模块都有它的重要性,把思想文化单列一模块,思想文化史无论是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还是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说明新课程高度重视历史的人文性与历史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加上思想文化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那么对必修三模块思想文化史内容的教学,态度上要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由过去的简单应对变为高度重视。
历史ⅲ苏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册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人类活动粗略地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人类历史可粗略地分为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
必修1是政治史,必修2是经济史,必修3是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
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
必修1、必修2已经涉及到文化史。
必修1中的各种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第6课罗马法和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必修2中的各种经济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专卖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和三次工业革命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史范畴。
所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只是相对的划分。
从必修3目录看,教科书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等七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是映像。
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最高成就,如向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先秦散文”一处也有换为“诗经、楚辞”之说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以上“七学”中,至少有“四学”与儒家的演变有关,故儒学〔儒学者,儒家学说之简称。
亦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即是讲儒学之演变。
先秦诸子之学中,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