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北师大版语文《沙漠之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沙漠之舟》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语言特点。
学习骆驼的相关知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语言特点。
学习骆驼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培养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骆驼的特点。
(2)提问:你们对骆驼有什么了解?它们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方法。
(2)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6.拓展延伸(1)展示骆驼在沙漠中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骆驼的作文。
2.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沙漠之舟》的内容,掌握了骆驼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学生参与度方面加强。
1.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理解,掌握了骆驼的相关知识。
四年级语文下册《沙漠之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沙漠之舟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沙漠之舟的特点和价值。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沙漠之舟》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准备生字词的默写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沙漠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沙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沙漠中的交通工具。
2. 课文朗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让家长签名确认。
2. 学生完成生字词的默写练习,巩固对生字词的记忆。
3. 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对沙漠之舟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默写练习,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写作,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和理解“沙漠、之、舟、耐旱、生存、稀少、珍贵、已久、滚动、减轻、负担、敬佩、骆驼、防沙、抵御、驰骋、沙漠之舟”等词语。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会独立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沙漠生物的生存环境的探究兴趣,认识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主要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敬佩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动物。
(2)学生分享对骆驼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如“沙漠、之、舟、耐旱、生存、稀少、珍贵、已久、滚动、减轻、负担、敬佩、骆驼、防沙、抵御、驰骋、沙漠之舟”。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4)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4. 总结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关于骆驼的其他知识,下节课分享。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沙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任务驱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步骤:1. 骆驼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骆驼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如耐旱、防沙、抵御恶劣环境等。
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优秀教案深入分析课文,理解骆驼为何被称为“沙漠之舟”。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
2、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骆驼的身体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
3、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二至四自然段,了解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4、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骆驼在沙漠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骆驼为何被称为“沙漠之舟”,并总结出结论。
3、课后延伸。
1、学生自主查找有关骆驼的资料,了解骆驼的生活性和适应沙漠的身体特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修改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3、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骆驼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骆驼为何被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加深对骆驼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课后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并修改课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写作能力。
三、深入研究,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骆驼能在沙漠里生活?学生自学,分组找出相关词句并填表,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以及与它们在沙漠里生活的关系。
指名学生展示表格并用“由于。
因此”、“因为。
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讨论特点的介绍顺序。
小结:除了第一句外,其他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先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并找出答案。
学生交流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特点相结合,得出人们称之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思考沙漠和大海的相似之处以及骆驼和船的相似之处。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沙漠之舟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沙漠之舟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沙漠之舟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沙漠之舟的神奇。
2. 互动式教学法: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所需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沙漠之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沙漠之舟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沙漠之舟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小组讨论:(1)教师布置讨论话题:谈谈你对沙漠之舟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沙漠之舟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沙漠之舟——骆驼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骆驼的生活环境;(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骆驼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2)让学生认识到骆驼在沙漠环境中的适应性。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生理机制;(2)让学生了解骆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2. 材料:学生分组讨论用的资料卡片;3. 场地:教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环境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在沙漠中生存的动物有哪些吗?”2. 讲授新课:(1)介绍骆驼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2)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骆驼在沙漠环境中的适应性;(3)讲解骆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之处;(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总结骆驼的特点和适应性;(2)强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骆驼的图画,并标注出其特点;2. 写一篇关于骆驼在沙漠环境中适应性的小短文;3. 调查生活中可以节约资源的方法,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之处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骆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程度;4. 学生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4.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课题《沙漠之舟》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语言简洁、形象,概括介绍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及帮助人们穿越沙漠的作用。
本课的学习,既要抓住重点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描写、说明方法。
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理解作者“总——分”的写作方法和为什么称骆驼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上,掌握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写作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修改意见一、齐读课题,设疑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你知道“沙漠之舟”是指谁?(骆驼)对!那你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吗?(请知道的同学简单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2、同位齐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按照内容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
4、说说两段段意。
三、合作学习,解决重点1、教师出示思考题:骆驼为什么适应沙漠气候?它被称作“沙漠之舟”的原因是什么?2、依照思考题,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回答问题)(1)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忘到很远的地方,也就能认路;嗅觉灵敏,能帮人们找到水源;刮风时鼻孔回闭起来;腿上有平病,不会被热的沙子烫伤;脚掌又宽又厚,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沙子里;驼峰里能储藏脂肪。
(2)因为骆驼能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读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语文《沙漠之舟》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沙漠之舟的形象和特点。
学会通过描绘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沙漠之舟的背景知识,如沙漠生态环境、骆驼的特点等。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描绘自然环境的。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沙漠之舟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沙漠之舟的特点和它在沙漠中的作用。
3.2 课文朗读与讨论: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3.3 生字词学习与练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例句或游戏等方式进行练习。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写作或填空等。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布置一篇小作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沙漠之舟的形象和特点。
4.2 课堂作业:设计一些填空题或选择题,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对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的看法。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5.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沙漠之舟》北师版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1.3了解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沙漠环境的恶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沙漠和骆驼的相关知识。
2.2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骆驼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3.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
1.3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2.1沙漠环境的恶劣与骆驼的适应能力。
2.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沙漠和骆驼,引发学生对沙漠环境的兴趣。
2.课文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4.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骆驼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
5.拓展活动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漠和骆驼的相关知识。
6.课堂小结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沙漠环境和骆驼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课文《沙漠之舟》原文。
2.生字词表。
3.沙漠和骆驼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沙漠之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视频与课件相结合
2.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教学方法
课件与讲授结合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沙漠之舟”吗?
让大家观看视频
二、新课学习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吗?(没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骆驼)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释文中生字新词。
3.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
滚热的沙子松软的沙子陷进沙子里宽广无边的沙漠
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大风卷着沙粒飞滚移来整座沙丘说一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
)
请你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用上这些词语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课件,感受沙漠,学生可以边看边说。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比较“趾、脂、胝”的音形义,提醒学生注意“嗅”字的写法:不要丢了“大”上的点。
2.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学生自学。
①分组学习,在书中找出相关词句,画出来。
②边读边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检查自学情况。
用“由于……因此”、“因为……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例如:由于骆驼腿上有胼胝,因此不会被滚热的沙子烫伤。
(3)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讨论: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
(6)小结: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先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找出答案。
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对。
交流前提示:将骆驼的特殊本领和骆驼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
(骆驼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的地方,能够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
)
骆驼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
(4)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五)扩展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尝试把下面的资料做适当修改,插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写作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讨论,知道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修改所给的资料,插入课文第一段。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及时肯定优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拨。
)
三、结论总结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
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课文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介绍骆驼特点的?
2.完成填空。
因为骆驼,所以能帮助人们。
3.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五、作业布置
1.将你查到有关骆驼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课后自己从网上查找有关骆驼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沙漠之舟(骆驼)
外型特点:高大有力并不笨拙
长长的睫毛沙漠交通工具
厚厚的脚垫
生理特点:鼻子能张能合适合沙漠生活
背上的小山峰
敏感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