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_朱发福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25
2012年度金昌市初中优质课竞赛活动教案教案题目:《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授课年级:八年级姓名:朱发福单位:永昌五中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课题为“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主要内容有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阵地、口号、内容、代表人物以及作用等。
本课上承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下接五四运动,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中国仍然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主义的双重压迫,仍然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老百姓对复辟帝制如隔岸观火,中国民众的思想启蒙迫在眉睫,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开始的。
走在时代前列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有志青年认为中国有必要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中国也应该有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挽救中国。
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从课本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习起来基本驾轻就熟。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有趣的历史材料或者生活事例却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恰当运用这些历史材料,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历史科第二章(单元)第9 课课题: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2、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发展,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本课结合学情分析采用演讲的形式分析新课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搜索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以“跨越时代的会晤”为主题的搜集活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
用图表法归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内容,和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知道学生搜集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基本信息;搜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孙中山及与中国的发展;学生初步了解新文化运动,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信息,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
自学指导(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
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
自学练习:_____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兴起标志,后编辑部迁到_______ 三、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主要阵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两面旗帜(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斗争锋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开展1、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主张用__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