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高考重点冲关练1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2.00 KB
- 文档页数:6
1.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答案 D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时,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相应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Na+内流时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而Cl-内流时使下一神经元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
2.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答案 D解析神经元与肌肉之间具有“神经—肌肉接点”,与突触结构类似,能使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
血液中K+浓度的降低不影响兴奋由神经元向肌纤维的传递,故A项错误;去极化过程中,膜上的钠通道打开,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但不影响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故B项错误;动作电位爆发后,在沿神经元传导的过程中并不减弱或衰退,故C项错误;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急性降低,会导致细胞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所以会导致膝反射减弱。
故D项正确。
3.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答案 B解析突触小泡的运输所消耗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A正确;神经元与其他体细胞一样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B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是由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的,C正确;突触小体产生兴奋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才会由突触前膜释放,D正确。
2019届高考生物人教版三轮冲刺专题强化训练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一、选择题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答案 D解析产生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适当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
2、下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D.丙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 D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递,A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正确。
3、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C.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D.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答案 A解析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可以位于脊髓,A错误;发生反射活动时,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①传到神经中枢②,神经中枢的“指令”沿传出神经③传到效应器,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高考生物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同步练习(含解析)兴奋传导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递指兴奋通过突触进行的传递。
以下是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同步练习,期望对考生复习有关心。
(安徽卷,30)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坚持蛙的差不多生命活动。
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 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显现屈反射。
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显现波动,左后肢未显现屈反射,其缘故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可不能将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该药物应该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因此可能是突触前膜开释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开释递质。
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观看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显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开释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开释递质【解题指导】欲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及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所选刺激点两侧必须均能测到电位变化,如上题中若选择左侧作刺激点,则无法检测到刺激点左侧神经纤维是否有电位变化。
[对点强化](山东日照一模)右图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
高考重点冲关练习二十一2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A卷)满分30分,12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解析】选D。
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不能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项错误;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项错误;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外流,C项错误;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D项正确。
2.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C.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D.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解析】选B。
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项正确。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较长时间停留在突触间隙,其作用时间延长,故B项错误。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故C项正确。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故D项正确。
3.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B.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C.神经元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解析】选B。
专项突破兴奋传导、传递方向及特点的实验探究1.基本思路选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在神经纤维上选一刺激点,用A表示,测量部位应选在刺激点两侧,用B和C表示。
若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可通过观察效应器的变化和另一侧的电位测量仪来确定传导方向;若在神经元之间,则在传入和传出神经上各选一点,用A′、B′表示,先有A′处刺激,B′处测电位变化,再反过来进行,通过两次结果来确定传导方向。
2.实验设计(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刺激右图中a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b 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b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b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a处,测量图中c处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图中c处,然后测量图中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例题](2017·岳阳二模)下图为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元,电流计M、N连接在神经元表面。
请据图回答:(1)突触包括轴突—树突和______________两种常见类型。
(2)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若N的指针不能偏转,则此时①的膜外电位为________。
(3)若图中的神经元在兴奋时均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的指针将偏转________(填写“一次”“两次”“多次”)。
(4)利用图中标注的A、B、C三个位点,请设计实验证明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简要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高考大题类3】精练题1.(2018·广西桂林期末)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的某些调节模式,A、B表示不同区域,C、D、E代表不同的物质或结构,a代表神经纤维上的一个点。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D代表反射弧的____________,C最可能代表的是某种____________。
(2)a点处于静息状态时,其膜内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刺激D处,兴奋在a处以____________的形式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3)当膀胱贮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____________低级排尿中枢,同时上行传导至某处产生尿意,产生尿意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大写字母表示)。
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如果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也可对低级中枢起抑制作用。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干分析可知,E表示传入神经,故D表示感受器,C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
(2)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即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则传入神经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使钠离子内流,从而导致传入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因刺激部位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3)据图可知,脊髓是低级排尿中枢,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当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兴奋沿盆神经传入脊髓,再通过①传至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尿意,即(D→E→A)过程,经过大脑皮层的综合分析,然后通过②传出相应的信息,最终由效应器完成;排尿反射是由脊髓(低级排尿中枢)调控的,如果排尿条件不许可如考虑到时间、场所等,则会进行憋尿,憋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反射,故如果环境许可,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出,最终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舒张,使尿排出。
13.喜悦的产生、传导有关实验剖析满分 48 分,实战模拟, 15 分钟拿下高考客观题满分!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1.以下图表示拥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敏捷电流计连结在座骨神经表面,以下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电刺激①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B.电刺激①处或②处均可惹起腓肠肌的缩短C.电刺激②处,电流计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D.神经纤维上喜悦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同样分析:图示电流计位于神经纤维上,电刺激① 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A 正确;电刺激① 处或②处,均可将神经激动传至腓肠肌,惹起其缩短, B 正确;电刺激②处,因神经递质不可以逆向传达,故电流计将不可以记录到电位变化,C 错误;神经纤维上喜悦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同样,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答案: CD 正确。
2.以下图表示人体内的某反射弧及其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表示图,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①所示的构造属于反射弧的感觉器+的通透性强B.乙图的 b 处神经纤维膜对 NaC.甲图的⑥构造中发生的信号变化需要耗费ATPD.人体内乙图所示神经纤维的喜悦传导方向是a← b→ c分析:据甲图神经中枢的⑥ 突触构造剖析,因为喜悦是从轴突末梢传向细胞体(树突 ),故① 所示的构造属于反射弧的感觉器, A 正确;乙图的 b 处神经纤维遇到必定强度刺激,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加强,致使膜外N a+内流,膜内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 B 正确;甲图的⑥ 突触开释递质为胞吐,需要ATP, C 正确;因为喜悦在反射弧的传达是单向,故在反射弧神经纤维喜悦传导也是单向的,故乙图所示神经纤维的喜悦传导方向是a←b→ c,D错误。
答案: D3.(湖北宜昌调研 ) 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丈量装置及结果如图l 所示。
图 2 表示将同一丈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图B.图C.图D.图1 中甲处的钾离子浓度比乙处低2 丈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 mV2 中若在 A 处赐予适合刺激,则丈量装置所测电压先呈正当后呈负值2 中若在 C 处赐予适合刺激的同时, B 处用药物阻断电流经过,则丈量装置所测电压先呈正当后恢复电位分析:静息电位时K +外流致使内负外正,可是膜内侧K +浓度仍是要高于外侧, A 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练(20)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从“高度”上研究高考[典例](2022·浙江6月选考)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
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解析]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 正确;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会使神经上不同点产生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答案]A从“深度”上提升知能(一)膜电位的测量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 +的通道开放,Na +通道关闭,所以主要[特别提醒]①K +浓度主要影响静息电位⎩⎪⎨⎪⎧膜外K +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膜外K +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升高 ②Na +浓度主要影响动作电位⎩⎪⎨⎪⎧膜外Na +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膜外Na +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二)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从“宽度”上拓展训练1.(2021·湖北高考)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 4 mmol·L-1。
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
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
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
2019年高考(人教版)生物二轮复习综合训练试题(共六套)试题部分2019年高考(人教版)生物二轮复习综合训练试题(一)总分:90分,时间:4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壁的形成与液泡有关C.真核细胞中的DNA全部分布在细胞核中,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D.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但细胞膜却是细胞的边界2.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
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3.用纯合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实验结果如下,下列推断错误的是()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16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4.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增多B.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C.当摄入食物过咸时将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D.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是切断血糖的来源5.N t表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 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下/N 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图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 t与N t+1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b和e都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6.下列有关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般不用淀粉作为底物B.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时,不能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C.用H2O2作底物验证酶的高效性时,通过测定气泡或者氧气释放的多少可达到目的D.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时,应先用设定的温度分别处理底物和酶液后再混合二、非选择题: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只有传入神经元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B.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通常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C.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D.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乙酰胆碱(图中用A-C表示)能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E是ATP,物质B是ADP和PiB.A-C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A-C合成过程中,物质C能反复利用D.若抑制D酶活性,会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3.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4.如图所示,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具有较厚的髓鞘,每间隔1毫米左右髓鞘中断,在两段髓鞘之间是无髓鞘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其电阻要比有髓鞘部分小得多。
在神经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跳跃传导方式极大地加快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B.参与构成髓鞘的细胞是具有支持、保护等功能的特殊神经元C.兴奋传导至郎飞氏结部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D.有髓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随传导距离的增加,兴奋强度会下降5.图甲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B.图甲中的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图乙中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由Na+内流造成D.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K+的液体环境中,则图乙所示膜电位初始值会变化6.如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B.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D.与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相关的中枢仅有③7.下列关于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人因意外车祸而大脑受损,但他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说话,说明大脑皮层的V区和H区没有受损B.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运动中枢C.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不参与调节8.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其血液里的一种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
高考重点冲关练1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满分50分,攻坚克难,15分钟突破高考易失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出现双向传导D.突触间传导速度快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解析】选B。
兴奋产生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A错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正确;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C错误;突触间传导兴奋时涉及化学信号的转变,因此速度慢于神经纤维传导速度,D错误。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分子相互联系,如图显示的是三者之间的部分联系。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末梢释放的信息分子进入免疫细胞内部发挥作用B.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免疫细胞C.图中信息分子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D.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均属于信息分子【解析】选B。
神经末梢释放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此信息分子通过与免疫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息,并不进入免疫细胞内,A项错误;激素分泌后通过血液传送与免疫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B项正确;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一般不是蛋白质,激素是信息分子,但不都是蛋白质,C项错误;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是接受信息的物质,并不是信息分子,D项错误。
3.同等的适宜刺激刺激神经元时,胞外Ca2+浓度越高,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流越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纤维素组成的神经元细胞骨架与囊泡运动有关B.乙酰胆碱与树突或细胞体上特异蛋白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C.任意大小的刺激刺激神经元均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内侧阳离子浓度比外侧低【解析】选B。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组成,A错误;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神经冲动,B正确;要引发膜电位改变,刺激的强度不能太小,否则无法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内侧阳离子浓度高,D错误。
4.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电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
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突触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电突触的突触前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B.电突触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C.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快于化学突触D.电突触传递电信号的过程中要消耗能量【解析】选B。
突触前膜属于生物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化学突触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化学突触需要经过信号转换,而电突触是直接离子通道开放,故电突触的兴奋传递速度快于化学突触,C 正确;电突触传递电信号的过程中,带电离子通过通道时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共30分)5.某种深海乌贼视觉仅能侦测紫外光,且其视神经受到光的激发后产生动作电位。
请回答如下问题:(1)视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________(1分),此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
(2)若将这种乌贼的眼球及其视神经取出,将视神经细胞置于正常海水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适宜的紫外光照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若将视神经细胞置于低Na+海水中,如前所述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则与正常海水相比,静息电位值________,动作电位峰值________。
正常海水中视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________膜内。
(3)若将这种乌贼的眼球及其视神经取出,并于黑暗中把少量放射性钾离子注入视神经细胞内,然后置于正常海水中进行实验。
紫外光照后,发现正常海水中出现放射性物质。
其中主要原因是视神经兴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视神经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通透性增大,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大量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急剧减小,直至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
(2)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电位的大小与细胞膜内外K+的浓度差有关;动作电位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膜外Na+浓度越高,内流速度越快,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
降低溶液中的Na+浓度,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仍维持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正常海水和低Na+海水的区别在于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
(3)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离子基础。
答案:(1)增大外负内正(2)不变降低高于(3)再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6.药物成瘾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药物成瘾的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加强这种成瘾的效应,对药物依赖起了促进作用。
(1)如图所示为谷氨酸突触示意图,据图分析:对突触进行高频刺激后,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同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1分)受体结合,导致Mg2+从Ca2+通道移出,Ca2+能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随着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________,进而提高活性,生成大量________,进一步扩散至突触前,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进而增强药物成瘾的效应,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2)为探讨吗啡和人工合成大麻素(HU210)两种成瘾药物联合使用对神经系统内谷氨酸传递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科研人员利用某品系若干大鼠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说明:纵坐标表示(突触后兴奋电位/基础电位)%,即幅值。
①由甲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吗啡数分钟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小时后再注射HU210,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的幅值在短期内仍有持续上升趋势。
②乙组实验结果表明:先注射HU210后,对吗啡的________(1分)作用程度及持续时间起作用。
③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
④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请完善上述实验方案。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有研究者推测:两种成瘾药物之间有相互影响,可能与存在于同一神经元上的吗啡受体和HU210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若该理论成立,则甲组实验结果暗示可能吗啡受体激活的同时,在短时间内__________(1分)HU210受体基因的表达。
【解析】(1)由题图分析:对突触进行高频刺激后,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同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结合,导致Mg2+从Ca2+通道移出,Ca2+能够通过钙调蛋白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随着胞内Ca2+浓度升高,nNOS会激活,进而提高活性,生成大量NO,进一步扩散至突触前,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进而增强药物成瘾的效应,该过程的结果对前面的过程有加强作用,属于正反馈调节。
(2)①分析甲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吗啡数分钟后,能迅速增加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1小时后再注射HU210,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的幅值在短期内仍有持续上升趋势。
②分析乙组实验结果可知,先注射HU210后,对吗啡的抑制作用程度及持续时间起作用。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结果说明吗啡和人工合成大麻素(HU210)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
④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应该先注射吗啡+溶剂M,1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N;先注射HU210+溶剂N,1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M。
⑤若两种成瘾药物之间有相互影响,可能与存在于同一神经元上的吗啡受体和HU210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有关。
则甲组实验结果暗示可能吗啡受体激活的同时,在短时间内促进HU210受体基因的表达。
答案:(1)突触小泡AMPA NMDA nNOS NO 正(2)①迅速增加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电位(或迅速增加突触后兴奋电位与基础电位的比值) ②抑制③吗啡和人工合成大麻素(HU210)联合使用时注射的先后顺序不同④先注射吗啡+溶剂M,1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N;先注射HU210+溶剂N,1小时后注射等量溶剂M⑤促进【加固训练】图甲中闰绍细胞接收运动神经元1的兴奋后,又对运动神经元1、2进行抑制。
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
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突触中神经递质的类型,可将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图甲中运动神经元1的侧支与闰绍细胞细胞体间的突触、闰绍细胞的轴突与运动神经元2的细胞体间的突触,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绍细胞能使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受抑制,这是一种________机制;若使用破伤风毒素破坏闰绍细胞的功能,将会导致骨骼肌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所示实验中,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表为在图乙中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