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8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1、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 年后消失,1978 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4、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
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
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
这突出反映了()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5、钱秉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6、“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的全部内容。
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
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C.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2.“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3.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A.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B.土地兼并C.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D.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4.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赞誉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中国被冠以“丝国”之谓始于( )A.秦代B.宋代C.唐代D.汉代5.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技术先进B.航海技术的发达C.海上贸易兴盛D.晓市、夜市繁华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7.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数学试题第Ⅰ卷(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共52分.1-10单选,11-13多选.1. 已知平面向量,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若,则B. 若,则C. 若(为实数),则D. 若,则【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向量相等的概念,向量的概念,向量数乘的几何意义,以及向量平行的概念便可以判断出每个选项的正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向量相等的概念,显然可以得到,故正确向量包括大小和方向,得不出来,故错误(为实数),则或,故错误若,则与不平行,满足,但得不出,故错误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属于基础题。
2. 设,且,则下列命题一定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四个答案的真假【详解】,当时,,故错误为增函数,故,故正确时,满足,但,故错误时,,故错误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找出一个反例即可判断错误。
3. 等比数列中,,则()A. 8B.C. 8或D. 16【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等比数列中,,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解得故选【点睛】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属于基础题4. 中,,则()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又,利用大边对大角可得为锐角,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由正弦定理可得又,为锐角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的是正弦定理的运用求解角度,结合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求出答案5. 设,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取,则,,只有B符合.故选B.考点:基本不等式.视频6. 若,则,则的值为()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由条件利用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可得,平方再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得的值【详解】,则或(舍去)平方可得:解得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求二倍角的正弦值,运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化简,同角三角函数直角的关系来求解,本题有一定综合性7. 已知,则函数的最小值是()A. 2B.C.D.【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出答案【详解】,则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最小值的求法,考查了二倍角公式,注意运用基本不等式,考查了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8.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时,可以选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观测点与,测得米,并在测得塔顶的仰角为,则塔的高度为()A. 米B. 米C. 米D. 米【答案】A【解析】【分析】在中使用正弦定理得出,在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得出的值【详解】在中使用正弦定理得:即,解得,故选【点睛】本题以实际问题为载体,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要熟练记忆9. 中各角的对应边分别为,满足,则角的范围是()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化简已知不等式可得,再利用余弦定理求出,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由可得:整理可得将不等式两边同除以可得:即且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余弦定理,对已知条件进行化简,熟练掌握余弦定理公式来求解,注意在三角形中角的范围10. 定义为个正数的“平均倒数”.若已知数列的前项的“平均倒数”为,又,则等于()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平均倒数”的定义列出方程,求出数列的前项和为,根据求出,代入到,化简求出,再代入到,化简后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出式子的和【详解】根据题意和“平均倒数”的定义可得: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则当时,当时,当时也适合上式,则故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遇到形如的通项在求和时往往运用裂项求和法,关键在对已知条件的化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本试题共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7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5分,8—12为多选题每题5分,多选题,错选0分、漏选3分,共计60分)1.下列各过程中所指出的力,说法正确的是:()A. 肩负重物的人沿水平路面行走时,肩对重物的支持力做正功B. 站在匀速下降的电梯中不动,电梯对人的支持力不做功C. 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在空中停留时,运动员对杠铃作用力的功率不为零D. 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匀速移动时,起重机对重物的拉力的功率为零2.对于E=F/q和 E = kQ/r2两个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E=F/q适用于包括点电荷在内的所有场源的电场求场强,且E的方向和试探电荷所受的F一致B. E随q的增大而减小,随Q的增大而增大C. q表示电场中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表示场源电荷的电荷量D.从E= kQ/r2看,拿走Q后,E就不存在3.关于动能定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有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一定改变B.在某过程中,外力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单独做功的绝对值之和C.动能定理只适用于直线运动,不适用于曲线运动D.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情况,又适用于变力做功的情况4. 关于重力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置一旦确定,它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也随之确定B.物体与零势能面的距离越大,它的重力势能也越大C.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从-4 J变化到-1 J,重力势能减少了D.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5.关于电势差和电场力作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势差的大小由电场力在两点间移动电荷做的功和电荷的电量决定B .电场力在两点间移动电荷做功的多少与两点间电势差和该电荷的电量无关C .电势差是矢量,电场力做功是标量D .在匀强电场中与电场线垂直方向上任意两点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6. 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 、b 和c ,原来c 不带电,带电量Q Q +=a 和2b Q Q -= ,相隔一定距离固定,a 、b 之间的静电力为F 。
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74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议论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
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
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一个分支。
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
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
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
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
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
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
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
相反,传记不是这种乌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
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前模拟数学试题第Ⅰ卷(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共52分.1-10单选,11-13多选.1. 已知平面向量,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 若,则B. 若,则C. 若(为实数),则D. 若,则【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向量相等的概念,向量的概念,向量数乘的几何意义,以及向量平行的概念便可以判断出每个选项的正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向量相等的概念,显然可以得到,故正确向量包括大小和方向,得不出来,故错误(为实数),则或,故错误若,则与不平行,满足,但得不出,故错误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属于基础题。
2. 设,且,则下列命题一定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四个答案的真假【详解】,当时,,故错误为增函数,故,故正确时,满足,但,故错误时,,故错误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真假判断与应用,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找出一个反例即可判断错误。
3. 等比数列中,,则()A. 8B.C. 8或D. 16【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意和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等比数列中,,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解得故选【点睛】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属于基础题4. 中,,则()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由已知和正弦定理可得,又,利用大边对大角可得为锐角,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由正弦定理可得又,为锐角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的是正弦定理的运用求解角度,结合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求出答案5. 设,则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取,则,,只有B符合.故选B.考点:基本不等式.视频6. 若,则,则的值为()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由条件利用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可得,平方再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得的值【详解】,则或(舍去)平方可得:解得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求二倍角的正弦值,运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化简,同角三角函数直角的关系来求解,本题有一定综合性7. 已知,则函数的最小值是()A. 2B.C.D.【答案】C【解析】【分析】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再利用基本不等式,即可求出答案【详解】,则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最小值的求法,考查了二倍角公式,注意运用基本不等式,考查了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8.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时,可以选与塔底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观测点与,测得米,并在测得塔顶的仰角为,则塔的高度为()A. 米B. 米C. 米D. 米【答案】A【解析】【分析】在中使用正弦定理得出,在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得出的值【详解】在中使用正弦定理得:即,解得,故选【点睛】本题以实际问题为载体,考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要熟练记忆9. 中各角的对应边分别为,满足,则角的范围是()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化简已知不等式可得,再利用余弦定理求出,即可求出结果【详解】由可得:整理可得将不等式两边同除以可得:即且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余弦定理,对已知条件进行化简,熟练掌握余弦定理公式来求解,注意在三角形中角的范围10. 定义为个正数的“平均倒数”.若已知数列的前项的“平均倒数”为,又,则等于()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平均倒数”的定义列出方程,求出数列的前项和为,根据求出,代入到,化简求出,再代入到,化简后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出式子的和【详解】根据题意和“平均倒数”的定义可得: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则当时,当时,当时也适合上式,则故故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遇到形如的通项在求和时往往运用裂项求和法,关键在对已知条件的化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全卷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I卷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位置。
3.II卷均需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和试卷上答题无效。
4.注意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完整涂写考生信息。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70分)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我国现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处于哪个阶段()A.(1) B.(2)向(3)过渡 C.(3) D.(1)一(2)之间2.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2)(3)的分别是( )A.匈牙利、加拿大 B.德国、埃及 C.日本、蒙古 D.尼加拉瓜、美国3.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势的是( )A.(1) B.(2) C.(3) D.没有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
读图完成4-6各题。
4.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A. 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 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C. 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 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5.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迁入B. 放开二胎C. 出生率持续较低D. 城市化水平提高6.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A. 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B. 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C. 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 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8.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一般用来表示()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C.人口合理容量 D.适度人口右图是我国南方平原地区某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图。
平原一中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一.选择题。
(2′*36=70′)读下图,虚线箭头表示天体的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问题1—2题。
1.该图共包括几级天体系统()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若天体1为太阳,则诗中“婵娟”可能()A.天体2 B.天体3 C。
天体4 D.天体2或天体4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距离太阳最近的天体,椭圆为天体的运行轨道,读图回答问题。
3.属于卫星的天体是()A.①B.②C.③D.④4.天体②的地表最高温度远高于地球,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①天体的公转周期长②天体的自转周期长③与太阳的距离较近④天体外围的大气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①下面为太阳系8颗行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①—⑧,分别示意地球和土星的是()A.②、⑦B.③、⑥C.③、⑤D.④、⑤6.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B.卫星数目比土星多C.自身能发光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下图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7—9题。
7.与四川盆地相比较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②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
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但太阳辐射量差异明显,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气象C.下垫面D.大气环流9.有关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B.利用太阳能发电,连续性好,投资少,收益大。
C.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D.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西藏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
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并入电网;傍晚人们下班时,再使用从电网购买的电。
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
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C.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2.“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3.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 )A.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B.土地兼并C.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D.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4.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赞誉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中国被冠以“丝国”之谓始于( )A.秦代B.宋代C.唐代D.汉代5.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技术先进B.航海技术的发达C.海上贸易兴盛D.晓市、夜市繁华6.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7.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
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
”这反映了当时(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D.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8.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
为此,朱元璋( )A.派郑和下西洋B.秉承抑商政策C.实行海禁政策D.废除丞相制度9. 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器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受值”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10.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
“新作物”最有可能是()A.玉米和马铃薯 B.小麦和水稻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11.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其依据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商业革命”的发生C.新航路的开辟D.地圆学说的提出12.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A.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B.法国的巴黎C. 英国的伦敦D.意大利的威尼斯13.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4.《全球通史》:“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该描述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装备门槛提高 B.诞生许多科学家C.科技投入不足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15.“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他们所生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
这种现象反映出( )A.工厂制度出现 B.垄断组织建立 C.世界市场形成 D.第三产业兴起16.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渐破产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17.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B.“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C.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D.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18.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
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帝国主义的侵略C.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D.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1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C.自由、平等的精神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20.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差距有所缩小B、民族工业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产生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D、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压制,发展十分缓慢21.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针对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扩大集体农庄规模D.大规模开垦荒地22.1921年,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这种想法后来在什么政策中付诸实施( )A.新经济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模式2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24.下表是根据(美)G.H.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整编。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政府干预失灵 B.经济危机深重 C.农业政策破产 D.自然灾害频繁25. 美国政府在1933—1937年间举办了很多公共工程,如:国有公园20万英亩,桥梁7.7万座,机场285座,公路66.4万英里等,这些工程的兴建所体现的罗斯福新政重要举措是()A.金融政策B.工业生产政策C.农业政策D.社会保障制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
共50分)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材料三、“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归纳影响其不稳定的因素?(7分)(2)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9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第42卷)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三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
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
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
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6分)(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7分)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 CABDC 6—10 ABCBA 11—15 CACDC 16—20 BABCA 21—25 BACBD26题(1)生产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因素: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7分)(2)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解体;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9分)(3)特点: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以民营(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