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景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6
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摘要】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空气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目的、影响因素、原则、实施步骤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旅游城市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增加城市吸引力和减少交通拥堵。
影响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因素包括城市规划、交通需求、环境保护等。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遵循人性化、便利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实施步骤包括调研分析、规划设计、推动实施和评估改进。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成功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于旅游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呼吁旅游城市重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出建议如加强政策支持、注重公众参与和促进多元化交通方式,以期未来慢行交通系统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旅游城市、规划、重要性、目的、因素、原则、实施步骤、案例分析、结论、趋势、建议.1. 引言1.1 慢行交通系统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慢行交通系统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提升游客体验,使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游览景点,感受当地文化。
通过步行、骑行或乘坐电瓶车等方式,游客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感受城市的氛围和风情。
慢行交通系统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居住品质。
在高峰时段,游客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行代替开车,减少道路交通压力,使城市更加宜居宜游。
慢行交通系统还能促进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
通过规划和建设便捷的步行街、自行车道等设施,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慢行交通系统对旅游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规划和建设。
1.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必要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城市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和环境问题,尤其是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出行需求。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中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景区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城市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中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景区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交通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交通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良好的旅游交通能够方便游客的出行,提升旅游体验,进而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在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中,旅游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交通网络的完善和连通性。
城市旅游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
这样才能保证游客能够便捷地到达各个旅游景区,提高旅游的便利性和效率。
其次,要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
公共交通是城市旅游中最常用的交通方式之一,它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在旅游交通规划中,应该加强对公共交通的建设和改善,增加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和频次,提升公交车辆的服务质量和舒适度,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另外,要注重多元化的交通方式。
城市旅游的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他们有不同的出行习惯和需求。
因此,在旅游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多种交通方式的需求,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自行车、步行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
最后,要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良好的交通设施能够提升旅游体验,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因此,在旅游交通规划中,应该加强对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包括道路的修建和维护、交通标志的设置、交通信号灯的调整等,以提升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二、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景区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和亮点,对于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中,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景区的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旅游景区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和财富,对于保护好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景区拥堵问题的整改方案与效果评估一、问题描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前往旅游景区进行休闲和观光。
然而,由于旅游景区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这给游客带来了困扰,并对景区的运营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旅游景区拥堵问题的整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拥堵问题原因分析1. 交通工具限制:一些旅游景区进入仍然依靠传统的交通方式,如大巴或私家车等。
这种交通方式有限制性,通常只能通过有限数量的道路进出景区,导致交通容量不足。
2. 缺乏智能化管理:许多旅游景区在运营中没有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
例如,缺乏实时监测系统和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
这使得对交通流量进行及时调度变得非常困难。
3. 游客数量过多:一些热门景点受到大量游客涌入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合理的交通规划和管理措施也无法完全避免拥堵问题。
三、拥堵问题整改方案1. 优化交通网络规划:通过在道路建设和改造过程中考虑景区的交通需求,合理规划景区周围道路的数量和布局。
借鉴现代城市交通设计理念,如设置环线道路、增加通行能力等。
2. 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和信号灯控制系统,实现对交通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
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疏导车流,并减少拥堵情况的发生。
3. 多元化交通方式:除传统的大巴和私家车外,鼓励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轻轨等。
同时,在景区周边设置停车场,并鼓励游客使用自行车或步行进入景区。
4. 分时段疏导游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进出景区的时间限制或者限制车辆数量。
这样可以合理分散游客人数,减少高峰期的拥堵问题。
5. 加强协调合作:旅游景区应与相关政府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信息分享与交流,共同形成关于拥堵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四、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1. 数据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数据监测系统,包括交通流量、车辆密度、拥堵程度等指标。
通过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整改方案的实施效果。
旅游城市景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钮志强;丁楠;王小娟【摘要】为缓解旅游城市景区交通拥堵,改善旅游交通出行环境,从游客量的季节性变化入手,提出刚性、弹性和临时需求相结合的设施供给标准.以游客游览历程的全游线要素为主线,识别设施安排、游线组织等方面差异,明确封闭型和开放型景区的交通组织模式及要素布局要求.最后提出旅游城市应构建城市-景区两级旅游集散体系,应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期刊名称】《城市交通》【年(卷),期】2019(017)002【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交通规划;风景区;交通整治;旅游集散中心【作者】钮志强;丁楠;王小娟【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0096;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10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20 引言近年来,旅游市场发展迅速,高峰期景区交通拥堵问题时常见诸报端(2013年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1]、2014年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等),给游客安全游赏、景区正常运行提出了挑战。
以景区为目的地的出行往往比较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集聚大量游客,而且景区普遍离城市较远,不是传统的城镇和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观光游赏类出行方式以个体机动化方式为主,因此景区及周边道路停车困难、交通拥堵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缓解景区拥堵、创造良好游赏环境,2015年4月1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2](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将人均占路长度、人均占地面积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基于不同的敏感度、旅游时段、旅游淡旺季等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控制;还要联合交通与公安部门,对通往景区的外围道路入口和主要集散中心进行流量监控,在景区外部进行引导、分流和截流。
与城市交通不同,景区交通系统在运行特征、交通规律、承担方式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特别是旅游城市游客的交通规模、活动强度均与居民存在显著差异。
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的版面设计、版面内容、设置原则和设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的规划、设计和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8416 视觉信号表面色GB/T 18833 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JT/T 279 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长江三角洲地区本标准中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指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
3.2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提供旅游景区(点)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旅游项目类别图案以及前往旅游景区(点)的方向和距离等信息,设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及通往旅游景区(点)各连接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道路交通指引标志。
分为旅游景区(点)方向距离标志和旅游景区(点)方向标志两种。
3.3旅游景区(点)方向距离标志旅游景区(点)方向距离标志的内容包括:旅游项目类别图案、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方向、距离。
3.4旅游景区(点)方向标志旅游景区(点)方向标志的包括:旅游项目类别图案、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方向。
4 旅游景区(点)的分类根据旅游资源要素价值、旅游景观市场价值和旅游交通需求指标,可将满足表1条件的旅游景区(点)分列为A、B、C三类。
国家各有关部门评定的国家级旅游资源可结合实际情况归入A、B、C 三类。
表1 旅游景区(点)分类表5 旅游景区(点)的引导范围5.1 A类旅游景区(点)的引导范围5.1.1 市区的旅游景区(点),从干线公路入城口、城市快速干道的出口或出口处附近的交叉路口开始引导。
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和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
要实现成功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
一、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开发自然景区时,应制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如同产品一样,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探索期、参与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期和衰退期。
了解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开发策略。
在探索期和参与期,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推广上;在发展期和巩固期,要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停滞期和衰退期,则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重新定位,以恢复旅游地的吸引力。
3、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关注的是旅游目的地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够为旅游地带来更多的客源和发展机会。
例如,靠近大城市或交通枢纽的旅游地,更容易吸引游客;而与其他旅游地形成互补或集聚效应的区位,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地的竞争力。
在旅游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地的区位优势和劣势,合理布局旅游项目和设施。
4、消费者行为理论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重要依据。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游客的旅游动机、决策过程、满意度等方面。
通过分析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可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例如,针对追求休闲度假的游客,可以开发温泉度假、海滨度假等产品;针对喜欢文化体验的游客,可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村等项目。
5、系统理论旅游系统是一个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和旅游产业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旅游风景道设计原则与方法摘要:当今时代,我国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旅游+”、“交通+”、“文化+”的发展热潮,促进道路建设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旅游度假、产业扶贫等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风景道应运而生,成为深受自驾游客喜爱的旅游场所,成为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风景道是“旅游+交通+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景观道路,具备交通、历史、文化、文物、景观、游憩、娱乐等多重价值,强调其交通功能和外部空间环境、旅游资源的互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物。
关键词:旅游风景道;设计原则;方法引言风景道(ScemcByway)是具有“交通+游憩”双重功能的线性景观通道,起源于美国,是美国学者TheodoreE.Strauss于1933年在修建蓝岭风景道时提出,其本质是满足人们在驾驶过程中的休闲游憩需求。
我国风景道的建设实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是顺应自驾游市场的快速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地方的建设实践和国家政策引导两个层面。
1旅游风景道设计原则1.1美观独特原则旅游风景道设计时需考虑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享受自然美、体会设计美的需求。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修饰和保留沿线及视域范围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时需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高的文化遗产。
旅游风景道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地域特点,形成有别于其他道路的主题和定位。
根据地理和文化特征,设计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道路,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使游览者感受旅途中有张有弛、赋予节奏、高潮迭起的沿路景观。
1.2安全优先原则旅游风景道在满足司乘人员游览欣赏之时应以保证交通安全为前提,在提供符合交通安全条件的基础上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相较于普通公路,旅游风景道对安全的要求应更高、更突出。
尤其是通行旅游大客车或中巴车的风景道,以及处于山区或沿河谷等地貌复杂地区的旅游风景道。
此外,在景观优美的路段设置停车区或观景台的风景道,也需要格外关注道路安全停车问题。
中等尺度城市旅游交通规划——以咸宁市为例发布时间:2023-03-06T08:16:11.799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第20期作者:孙靓雯[导读] 咸宁作为一个中等尺度城市,有主打旅游品牌但未达到规模发展阶段孙靓雯武汉市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摘要:咸宁作为一个中等尺度城市,有主打旅游品牌但未达到规模发展阶段,缺乏针对性的现状旅游交通支撑,这些是我国很多中等旅游城市的共性问题。
本次规划重点在定策略、建体系,可以为同等规模城市提供实践参考。
例如针对不同区位的旅游景区提供差异化交通供给策略,集建区以公交+慢行为主,一般区域公交+私人机动车+慢行协调发展,外围区域以私人机动车+慢行为主;构建三级旅游通道,因地制宜设置旅游特色公路,完善旅游标志系统、旅游公共交通、旅游停车配套,大力发展低空飞行、水上旅游等特色旅游交通。
关键词:旅游交通规划;交通供给策略;旅游特色交通为支撑咸宁市“创新驱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实现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全力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等国家及区域利好战略,配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制定咸宁市中长期旅游交通发展战略,并对影响城市民生的重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城市竞争力和交通可持续发展,在咸宁市新的发展背景和要求下,开展咸宁市旅游交通规划研究。
1规划原则1.1与城市交通规划相适应原则旅游交通也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需与城市总体交通格局相适应。
充分利用城市既有交通网络,通过设置旅游标志等手段兼顾旅游交通需求。
1.2差别化交通供给原则根据旅游景点的分布情况及景点等级等因素,采用不同的交通供给策略,服务游客。
中心区加强公共交通供给能力,外围区域加强停车保障。
1.3体现旅游特色原则交通供给需要在交通标志、旅游小品、配套设施等方面展现旅游元素,体现旅游特色。
1.4服务全域旅游原则旅游交通需服务全域旅游发展,构建串联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线路,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