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
- 格式:ppt
- 大小:454.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脾胃的内容。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起着转化和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脾胃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之一。
以下是对脾胃的详细解释:一、脾胃的定义与作用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代人体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脾胃的主要作用包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运化水谷精微等。
脾胃的健康与人体充分获取营养有着密切关系。
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1.运化功能:脾胃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包括营养素和气血。
2.吸收功能:脾胃能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3.传输功能:脾胃能将消化后的养分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处。
4.衍化功能:脾胃能将水谷精微转化成气血,进一步供养全身。
5.固摄功能:脾胃能将水液和谷物精微固摄在体内,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
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1.消化不良:包括食欲不振、腹胀、饱胀感等。
2.乏力倦怠: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体力下降、乏力、无力等。
3.脘部胀痛:脾胃功能失调常伴有脘部胀痛、不适感,尤其是进食过多或过度劳累后较为明显。
4.大便异常: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大便稀溏、腹泻或便秘等。
四、调理脾胃的方法1.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避免生冷、油腻、过度辛辣等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粗粮等。
2.心情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压力和情绪波动。
3.适当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与调理。
4.中药调理:中医中药有许多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的药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卓越打印)绪论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体⾃⾝的整体性及⼈与⾃然、社会环境的统⼀性认识。
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之⼀。
包括⼈体本⾝、⼈与⾃然、⼈与社会的统⼀。
(戴润)2.证:⼀是证据,就是赖以诊断疾病的证据。
⼆是证型,是机体的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
(戴润)3.病:是指在⼀定病因和条件作⽤下,机体正邪相争,阴阳、⽓⾎津液、脏腑经络等发⽣病理变化的过程,具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变化规律和症状体征。
(戴润)4.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病⼈的主观感觉)和体征(医⽣检查获得的客观表现)(戴润)5.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证据),运⽤中医理论进⾏综合分析和提炼归纳,明确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等,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决定治则和治法,实施治疗。
(戴润)6.同病异治:指同⼀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就不同,因⽽治法也就不⼀样。
(戴润)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因⽽也就可以采⽤同⼀种⽅法来治疗。
(戴润)8.司外揣内:司外揣内⼜称“从外知内”或“以表知⾥”,是通过观察、分析⼈体外部表现,以测知其体内⽣理病理变化的思维⽅法。
(戴润)9.援物⽐类:⼜称“取象⽐类”,是指运⽤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的相似或类同,从⽽认为两者在其它⽅⾯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的认知⽅法。
(戴润)10.揆度奇恒:⼜称“以常衡变”、“以常达变”,就是⽤⽐较的⽅法对事物进⾏鉴别,从⼀般与特殊的⽐较中,从异常与正常的⽐较中,找出不同或相同之处,从⽽发现其规律。
(戴润)11.内景反观:它认为机体在某种特殊状态下(通常是⽓功功能态),⼈的⾃我感知能⼒可在⼀定的程度内,体察或感受机体⾃⾝的内在景观(通常指内部的功能状态),甚⾄能做出某些适当调控的⼀种特殊⽅法。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第二节六腑-胃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与脾同居中土,但胃为燥土属阳,脾为湿土属阴。
(一)胃的解剖形态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态结构: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
如《灵枢·平人绝谷》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
《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在中医的心说中是五脏之首,是滋阴养血、湿热调和、敛收司空的重要器官。
据
《黄帝内经》所言:“脾者,天下之母,谓之主五藏,其气淫湿,其味辛甘。
”它与肝、肾、心、肺几大器官互相调节,维持身体的物质物理平衡。
中医学认为,脾脏负责消化吸收,调节胆汁分泌,控制水湿平衡,促进血液循环,促
进细胞及机体内元素的代谢作用,并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脾虚的基本表现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牙关紧闭,胃虚,大便不定,舌苔稀薄,脉双细。
脾虚徐徐会加重,伴随出现口干、发热、心悸、乏力、腹胀、便秘等症候。
脾虚与血液循环有关,表现为抗氧化能力减弱,血液变得浓稠,引起全身脉搏慢,但
伴有不顺畅,容易出现症证,尤其是痒痒、偏头痛、消渴而多饮,痒痒性螨虫病,头痛,
眩晕,手足心热等症。
对脾虚的治疗,根据症状与证候来选择方法,先要做好调理机体的基础阻断,通过清热、收气、滋阴的方式来滋补脾胃,然后进行中药煎煮,以滋补脾胃,健脾消食,调颠股,疏肝化痰,活血止痒,活血宣肝,活血祛瘀,调和胆汁等手法。
同时还要加强锻炼身体,
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减少负担,保持脾胃气血畅通,改善脾虚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A.心 B.肺 C.脾 D.肝 E.肾2.气机的含义为: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A.脉 B.胆 C.脑 D.骨 E.髓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A.惊 B.喜 C.怒 D.悲 E.恐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三、X型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A.肝B.胃 C.脾 D.肺 E.心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