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城市化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7.61 MB
- 文档页数:39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城市化原理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节城市化定义早在100多年前,西班⽛⼯程师A·塞达(A·Serda)在《城市化理论》⼀书中,⾸次提出城市化和乡村化的问题。
现在,城市化(Urbanization)作为⼀个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已被⼈们所接受,但对它的认识,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观点、看法。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不同解释1.城市化的⼀般提法——⼈⼝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埃尔德⾥奇(H·Eldrige)认为:⼈⼝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由于这⼀提法简洁,包容性⼴,可⽐性好(可⽤城市⼈⼝的⽐重衡量城市化)被⼈⼝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普遍接受,但城市化除⼈⼝的集中和转化过程外,是否包括其它过程,各学科有不同理解。
2.⼈类学、社会学⾓度的城市化概念L·沃思(L·Wirth)从社会⽣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活⽅式向城市⽣活⽅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动⽅式和⽣活⽅式为城市意识、⾏动⽅式和⽣活⽅式的全部过程;⽇本社会学家矶村英⼀进⼀步认为:城市化应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三个⽅⾯。
尽管⽣活⽅式的转变难以直接度量(间接的可⽤⽂盲率、语⾔统⼀率、⼤众传播普及率等),但城市化中包含⽣活⽅式转变的概念为各个学科所认可。
3.经济学⾓度的城市化概念从城市化进程来研究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现象可分为两个⽅⾯:①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已经是城市的地区,城市性质的增强(⼈⼝数量、密度,Ⅱ、Ⅲ产业⽐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②社会⽂化过程城市化现象,即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农业活动转换)。
4.地理学⾓度的城市化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是从⼈们的集聚状态、经济活动形式以及⽣活⽅式等⽅⾯的转变来研究城市化,但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绪论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
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会物质系统。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城市行政地域:依据城镇定义标准确定城镇的地位,进而确定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
城市实体地域: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市建成区,是城乡界线划分的依据。
城市功能地域: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建成环境: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又起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