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半以上的居民得以生活在城市,这是城市化过程中 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工业化相联系,这一时期处
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的主要产业。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
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开始 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城市化速度会低于城市 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高于成熟的城市社会。
第一讲: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第二讲: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 第三讲: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战略演变
第四讲: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我国城乡失调的社会、经济根源) 第五讲:城乡协调发展的构想
第一讲: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2、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提高 第一,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 的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 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 聚在城镇。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非农产业 的效率高于农业,因而城镇居民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 民收入。 第三,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是城市化 拉动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构成城市对居民的 拉力 城乡有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教育\医疗等
三、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一)S形规律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R.诺瑟姆(Ray M. Northm)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
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
(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 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增长规模 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 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 化水平很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 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K≥0.5意 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城市 化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 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是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由 此引致的劳动力第一次转移浪潮正是推动城镇人口增 长系数跨过0.5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基本动力。
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提供了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
原材料 、市场 、劳动力
(二)规模化和集聚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在城市化动力机制中,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 用。而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 与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1、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 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 什么样的工业化才能够必然地带来城市化? 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条件二: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发展。 条件三: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1)1950—1957年短暂的健康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比重
由1950年的11.2%提高到1957年的15.4%; (2)1958—1960年的过渡城市化时期,三年间城镇人口 比重迅速提高到19.8%; (3)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阶段,1978年城镇人
口比重为17.9%,低于1960年的水平。
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业协调 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 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 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区域经 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
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
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源、
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
•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专业化
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
中,需要在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
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
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
第二阶段,1979—1994年,中国由前城市化阶段向城
市化初期过渡的阶段。
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但其发展不稳定。城镇 人口增长系数1986-0.86,1991-0.24 第三阶段,1995 —2000年,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 段。工业化中期 城市化水平:1995:29.04%。 1999:30.9 %, 2000:36.2 %
条件四: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 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 降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 业化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 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 大幅度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 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 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化过程正
在不断深化,第三产业获得大规模发展,由此引致的 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浪潮正是将城镇人口增长系 数提升超过1的基本动力。

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城市人口比重≥50%,表明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
人口,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
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
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
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
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 推广普及。 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 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

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意味着总
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
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乡村人口绝对规
模由增长转为下降,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转 折点,它意味着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 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 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经
资占很大比例。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
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
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 性,追求个性。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 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 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五、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钱纳里六阶段论: 划分依据: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
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
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
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
的。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 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 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 水平都比较落后。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 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 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
产品的生产为主。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 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 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 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
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
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区域经济实现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
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 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 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 经成为现实。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
1952年,中国GDP为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 重高达50.5%,城镇人口比重12%,是一个几乎具备 了一切落后特征的农业国家和农村社会。以此为基础, 新政权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过程,城市化也随之起步。
中国 建国初——传统 七十那年代末——初期
九十年代中期——中期
现在——中后期
(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2,起飞前的准备阶段源自文库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
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 (一)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推动力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前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城镇人口增长系数
都小于0.5,城镇人口增长缓慢,远远低于乡村人口
的增长。
主要原因是: 第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第二,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整套管理制 度,特别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1979年以前的城市化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四阶段,2000 —2010年,中国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
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城镇
人口比重为49.68%。
第五阶段,2011 —至今,中国开始向城市化后期阶段
迈进。
2011年首超50%。
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 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 1.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