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8.96 MB
- 文档页数:70
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了解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发展的影响。
掌握常见的城市地理位置类型。
掌握城镇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地理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动态影响。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城镇发展地理条件的综合评价方法。
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市集出现。
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导致城市雏形形成。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功能更加复杂化、城市网络更加复杂化和数字化、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经济辐射能力更强)。
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成长出多个国际型城市(世界城市workd city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指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具有主导作用或巨大影响力的少数城市,他们处在世界城市功能等级体系的顶端。
上海至2010年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综上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它首先反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
其次,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内,城市的兴衰也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兴衰的制约。
在这一前提下,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别,地理条件在这种差异的塑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下面讨论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第一节城市群体分布的区域基础区域地理条件从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一地区城市群体分布(城镇体系)的面貌,即哪儿城市多,哪儿城市少,哪儿城市密,哪儿城市稀。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地利⽤、社会空间、⼈的⾏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然科学,⽽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特点:(l)多核⼼。
区域内有若⼲个⾼⼈⼝密度的⼤城市核⼼,每个⼤城市核⼼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都市区。
各核⼼城市之间的低⼈⼝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城市性⽤地提供城市⼈⼝的休憩场所和⾷品供应。
(2)交通⾛廊。
这些⼤城市核⼼及⼤都市区沿⾼效率的交通⾛廊⽽发展,开始是铁路,进⽽是⾼速公路,它构成⼤都市带空间结构的⾻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
⼽特曼以2500万⼈⼝作为⼤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业职能、商业⾦融职能、⽂化先导职能于⼀⾝,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的地区,甚⾄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
四、我国现⾏的设市、设镇标准:现⾏的设镇标准:20 000⼈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农业⼈⼝超过2 000⼈的,可以撤乡建镇;总⼈⼝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农业⼈⼝占全乡⼈⼝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