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福州市晋安区旅游发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基于学说史视角的考察
吴传清;周晨晨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增长极理论拓展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点轴系统理论、网络开发理论、三角增长极理论、双核结构理论和层级增长极网络开发理论,每一种理论均是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综合集成创新”.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吴传清;周晨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2
【相关文献】
1.从学术史角度深化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的独特视角 [J], 赵瑞民
2.现代公民教育与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创新发展——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考察 [J], 陈宁;赵若姝
3.法制现代化研究与当代中国法学(1986—2016)——一个学说史的考察 [J], 何勤华; 陈梅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基于学术文献史视角的考察[J], 陈艺文
5.《汕头福音医院年度报告(1866-1948)》意义初探——基于宣教史、医疗史与区域社会史视角的考察 [J], 江哲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与实践增长极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地理学者佛罗斯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一个区域或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个以某个中心为核心的发展极,称之为增长极。
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牵引和带动作用,通过集聚和积累各种资源和要素,形成一种经济规模效应,从而推动整个区域或城市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可根据增长极理论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
将资源集中投入发展极区域,通过发展极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产业和人才流入,促进区域发展的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一些沿海城市作为发展极,通过沿海地区的经济起飞,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对城市规划也具有实践意义。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增长极理论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
将资源和功能集中在发展极区域,形成城市内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或创新中心,通过发展极的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例如,纽约市通过金融中心的发展极作用,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硅谷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极作用,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然而,仅仅依靠增长极可能会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增长极的资源和要素的集中可能会导致其他地区的资源匮乏,人口外流等问题。
因此,在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确保各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避免资源的单一集中和过度消耗。
总之,增长极理论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发展核心,利用增长极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然而,需要注意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只有在有效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增长极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实践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
旅游城市群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伴随旅游产业集群的密集发展,旅游城市群也逐渐产生。
本文在现有旅游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其研究内容、思路及发展趋势,探索旅游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和模式,期望整合城市群内有利因素,加快其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旅游城市群;发展趋势【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 intensive, tourism urban agglomeration also gradually produ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urban agglomeration,comb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idea and development trend,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urism rule and mode, expect to integrat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favorable factor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cluster.【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tourism urban agglomeration;development trend城市群是全球的新兴经济体,有关城市群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前沿和热点。
城市群中的旅游业是一项联动效应明显的新型产业,正是基于提高区域整体经济的目标,众多经济区域把旅游业作为地区主要发展产业。
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密集发展,旅游城市群也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在旅游产业集聚基础上的旅游城市群的形成已成必然趋势。
1 国外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mike bote提出旅游业是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之后又建议国家应把旅游企业集群作为重点培植对象。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增长极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
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
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
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
他指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是相对活跃的集合体(一些领头产业、在地理上聚集的产业极与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受推进产业和依存于地理上集聚的一些活动极的地区)的组合。
前者导致后者产业增长现象”。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
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
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
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在其1955年的一篇论文《增长极概念》中进一步分析了产业支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在产业之间、经济元素之间的差异。
认为富于创新的优势经济元素在经济空间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其他经济元素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元素具有“推动”效应,它自身的增长和创新会诱导、推动其他经济元素的增长。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福州市晋安区旅游发展分析作者:陈剑宇王光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0期摘要:福州市晋安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旅游资源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有历史文化、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跨越式经济发展是实现晋安区现代化的有效方法,在正确认识晋安区资源特色基础上,将培育旅游增长极作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并深入分析旅游业开发条件,提出晋安区构建旅游增长极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旅游发展;福州市晋安区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15-03一、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
经历了快速发展、沉寂和再度繁荣阶段,其增长极的分类、定位和抉择,以及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广泛应用于经济规划、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增长极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具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其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较大关联并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这是具有纯经济意义的增长极;二是城市增长极,城市或者城市群应具有强有力的吸引、集聚或极化效应,扩展效应或者涓流效应;并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群和企业家群体;有一定凝聚力和鲜明区域特征的社会文化底蕴及精神风貌,以及发达和完备的城市综合基础设施等等。
这是具有地理或空间意义的增长极;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需要着力寻觅和培育,使潜在的增长极转化为现实的增长极,这是时间意义上的增长极。
广义经济增长极是指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1]。
二、旅游增长极理论晋安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旅游资源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增长极的形成,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
历史上看,晋安区是1996年1月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郊区更名而来,是省会福州面积最大的城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风淳朴,其社会文化具有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从技术经济条件看,较高的技术与管理优势,具有高效率的科研技术转化机制;福州市域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全省平均状况[2],引资渠道多样化,招商专业化,形成较强的经济基础。
为增长极的产生奠定基础。
从资源条件看,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旅游客流的集聚、交通的通达优势,晋安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地方特色鲜明,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3]。
因而,从地理角度,晋安区应定位为福州的次增长极;从产业角度,旅游产业作为晋安区经济意义上的增长极;从潜在意义角度,现代旅游业是未来力求发展的增长极。
三、晋安区旅游业开发的具体条件分析(一)优势1.区位优势。
晋安区地理位置优越,地扼福州市北、东要冲,东与连江县相接,北靠罗源县,西与闽侯县接壤,在东北向呈半圆环状绕福州市区,自古以来是“入省孔道”和“通津要道”。
乃福州五区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是周边区县进入福州市区的主要通道,是福建省会城市福州的“后花园”。
京福、同三等公路交汇于福州市,福州火车客运站、火车站货运东站、省长途汽车北站就位于该区域内,晋安作为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区,依托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外部交通网络,不断拓展周边县市乃至周边省区的客源市场。
2.资源优势。
晋安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北峰鼓岭的多样化旅游资源群尤为突出。
自然资源方面,拥有鼓山国家4A级风景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鼓岭避暑山庄与福建寿山矿山公园等。
此外,晋安区还拥有寿山石、榕树王、柳杉王、翡翠王等“四大天王”。
本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拥有较明显的生态优势。
而且,本区域内物产丰铙,盛产茶果竹木等。
人文资源方面,拥有以“寿山石文化”、“岭头文化”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拥有千年古刹涌泉寺、林阳寺、崇福寺、升山寺、地藏寺等。
其中,涌泉寺、林阳寺、崇福寺座寺庙属于福州五大禅林;崇福寺是全国三所佛学院之一,并且还是日本长崎圣寿山崇福寺的祖寺,名播中原,蜚声海外。
另晋安区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资源,如国家级和市级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乡,还有众多的名人,如闽王王审知,理学家朱熹、黄干、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坛巨匠、译界泰斗林纾等。
3.政策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以及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目标的确立,晋安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福建省确立的生态大省及文化强省的目标,结合晋安自身生态与文化优势,依靠有关政策的扶持,晋安区旅游大有作为;各级政府及领导十分重视晋安区旅游发展,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4.经济优势。
近几年来,晋安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自1996年建区以来,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处于省内较高水平。
晋安区是是全国百强县区、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区,区内现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福兴经济开发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金城工业集中区以及宦溪工业集中区等。
近年来晋安区连续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共获得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产品质量奖称号49个。
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形成的经济优势将成为推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劣势1.交通劣势。
北峰与鼓山的交通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各个乡镇内部的交通情况,大部分公路条件较差。
由于垃圾场位于晋安区,道路长期受到垃圾车的污染与破坏。
绝大部分公路的等级处于三、四级,甚至有些地方还处于无路可通的状态。
交通的不便利,限制了游客的可进入性,成为旅游发展的绊脚石。
2.品牌劣势。
晋安区内拥有含金量很高的文化资源,如“寿山石文化”、“岭头文化”,然而并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
即使是“寿山石文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至今仍是处于“雅俗”不“共赏”的位置,品牌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而“领头文化”更是鲜为人知,还处于打造品牌的阶段。
3.产品劣势。
晋安区现阶段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观光产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基本上以观山游水、农家乐为主要形式。
急待打造具有高层次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寿山石文化”、“岭头文化”、“鼓山摩崖时刻”仍停留在文化表层“看一看、听一听”的开发阶段,其文化内涵方面的开发让游客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但尚未深入开展,同时有旅游产品逐渐的泛化的趋势。
4.人才劣势。
晋安区面对旅游高水平的开发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目前,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管理人才奇缺,尤其是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人才奇缺,无法保证高水平的旅游开发。
(三)机遇1.基础设施机遇。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区政府与乡镇政府两级政府积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改善了景区内外交通条件。
并且在原有公路的基础上,提高公路等级、修建多条公路,从整体上加强了各个乡镇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随着环城高速与贵安隧道的建设,新的交通格局已初具雏形。
2.相关机遇。
2006年国家旅游局在“十一五”规划中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全国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
同时,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为实现该目标,福建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创新旅游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手段和措施,而晋安区旅游可以借这个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获得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威胁1.周边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威胁。
福州市所辖的县市中,有的旅游开发较早,基础雄厚、美名远扬,如永泰青云山、闽侯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平潭岛等福州周边县域已经成为了福州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这对于正在发展中的晋安区的旅游,会产生一定的客源与营销压力。
2.自身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威胁。
晋安区内部单个区域间的旅游合作还没有发展成熟,现存的旅游机制和体制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层次不突出,自身定位不明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区域旅游的发展。
旅游开发与保护,尤其是对于本区域内的生态资源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会因为缺少科学的管理,而形成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也将对晋安今后旅游的可持续、长期发展,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落后,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低下。
四、晋安区构建旅游增长极的主要措施(一)市场导向,高标准构晋安区旅游业新蓝图1.科学地架构与整和晋安区旅游资源。
目前,晋安区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分散规划,管理混乱。
使得晋安区一流的旅游资源并未形成一流的知名度。
因此,必须实行旅游资源、产品有机整合和在一个网络里,形成有吸引力、有规模的旅游区。
2.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精品特色战略。
没有旅游精品就没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晋安区旅游缺乏高品位、大型的、综合的旅游产品,开发精品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已成为发展晋安区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所谓旅游精品,它应该是指功能独特、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服务周到、有效生命周期长、文化含量高、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旅游产品。
从目前看,晋安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在低水平、小规模的状态,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做到不放过每个细节,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性地实施晋安区市旅游战略1.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晋安区现有旅游产品大多属于观光型,缺乏竞争力,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增加其趣味性及知识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
2.调整旅游企业和所有制结构。
要改变晋安区旅游业单一性,统筹安排旅游六要素。
晋安区旅游企业存在小、散、弱、差的状态。
没有大企业、大公司进驻,就不可能有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社会化,要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朝这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晋安区应该积极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建立新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加强行业管理,高质量地营造晋安区旅游新环境服务配套建设与景点建设要协调发展,认真把交通、宾馆、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晋安区旅游设施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很不健全。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做好旅行社的发展,积极扶持一部分骨干旅行社,尽快使之进入“强社”行列。
改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形成与旅游相配套的公路网、铁路网,特别是北峰、鼓山一带的交通条件急待优化。
同时,制定旅游商品生产和旅游购物发展的扶持政策。
(四)坚持整体营销,精心包装具有晋安区特色的旅游产品集中旅游主管部门、景区景点、饭店、旅行社、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力量,把有限的促销经费用在刀刃上。
依靠整体力量,共同促销。
通过设立窗口、影视、报刊、展览、电脑网络等公共媒体,长时间、持续性地宣传炒作晋安区旅游,又要高度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高规格的节庆促销活动[4]。
参考文献:[1] 颜鹏飞,邵秋芬.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金理论与实践,2001,(11):2-5.[2] 王晓文.福建省区域工业化现状及趋势分析[J].经济地理,1999,(4):45.[3] 阎同生,正天然.旅游发展增长极研究[J].产业经济,2006,(4):41-42.[4] 李秀霞.集安构建吉林省区域旅游增长极优势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5,(8):122-123.[责任编辑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