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知识及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
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三要素1.内容的严密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生动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说明文】一、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等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作引用、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更具体。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四、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五、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八、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删,“××”词的意思是……,在文中是说……,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答题技巧和中考例题一、说明对象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方法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以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是指按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多用这种顺序。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3、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描述物候现象,再列举物候形成的原因。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层进式(递进)(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如《苏州园林》(总分);《故宫博物院》(总分总)(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如《向沙漠进军》。
(4)并列式: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
如培根的《论读书》。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知识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是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鹭鸟越来越少了。
“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09 说明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之美程应峰①汉字,这具有魔性的、古老神秘的方块字,无疑是时间和空间、情感和审美的纽带。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汉字,是一道从时光深处照拂过来的智慧之光,点燃了文明,照亮了黑暗,摒弃了蒙昧。
②横平竖直见风骨,撇捺飞扬显气韵。
汉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
一个字可以表达丰富的意思。
汉字,是未来世界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是现实世界广泛运用的意音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仍不曾断绝的古文字。
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中的其他四种文字:埃及的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印度的梵文,或早已退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或束之高阁仅供少数学者研究,唯有“东方魔块”般的汉字,显现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魅力。
③汉字是最讲道义平等的。
一个“仁”字,左边的单立人,是普天之下不同身份的生活者,右边的两横,是等同和等齐。
组合在一起,就是对不同身份的人等而视之。
具有象形意义的汉字,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烟,因火而成烟;安,静如处子,安居屋中;休,正是劳作之人,树下乘凉;仙,如人在山巅,临风独立;艳,丰富的色彩构架多姿的世界……④汉字,是地球上最美、最有特色的文字,凝练含蓄,婉转绮丽。
它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
它教会我们审美,以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
它以颜筋柳骨告诉我们,修身修行字如其人。
汉字是哲学的,止戈为武,告诉世人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汉字,一笔一画都浸染着历史,一词一句都承载着未来,让人心怀恩泽、心存敬畏。
⑤汉字的产生,具有神性的光辉。
仓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
神性的汉字具有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闪烁着诗意的光芒、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奥妙和玄机。
一个个汉字,把散碎的生活拼接成一个整体,连缀成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有从前、有现在、有将来。
神性的汉字具有形态之美,一如甲骨文之神秘美,钟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之端庄美,楷体之隽秀美,行书之飘逸美,草书笔走龙蛇旷世奇美,“腾蛇”、“游龙”、“坠石”、“悬针”、“垂露”……其形体上的多变,使它富有生命情趣,显现山川灵秀。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与练习题汇编说明文简介及其重点(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特征1.内容上的科学性。
即能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
2.结构上的条理性。
为了给读者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要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
(三)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四)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指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指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说明文答题技巧及练习答案一、【中考考点】: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类型(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二、【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都可相反来。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次、浅入深、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常见题型】:①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知识要点】: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说明文一、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说明文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说明性: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因此说明文首先具有说明性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事理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辅助运用其它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知识性:说明文要给人以知识,知识性就自然成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说明文给人的知识是直接的、集中的。
科学性:说明文是向人们传授知识为目的的。
因此,必须如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说明文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通俗性:说明文是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的,要使大多数人易于接受,文章必须通俗。
三、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四、说明文常用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一、知识指要: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例子前常用“例如”“比如”“如”等标志性词语。
作用: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有说服力(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间的差异(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点)。
(3)列数字:(列确数或约数)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作用:使说明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突出强调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更清晰。
(5)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常用格式是:“某某是什么”或“某某是怎样的”。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7)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具体介绍、解释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说明文阅读知识全面梳理(附练习)基础梳理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
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E.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方法,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
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F.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G.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H.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I.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说明文知识练习卷一、基础知识1、说明文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的一种文体。
其类型有两种:一是(),一是()。
2、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和。
“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到()、从()到()、从()到()、从()到()、从()到()、由()到()等。
3、说明方法主要有()、()、()、()、()、()、()、()、()、()十种说明方法。
4、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5、写说明文,最关键是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其次是安排好说明的(),还要注意运用好说明的()。
二、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2、登楼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百舸争流。
正如李白诗中写的:“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3、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4、没有修剪得想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5、祠里有100多块碑,刻有从春秋到清代2500年间跟苏州市历史有关的5940幅人物画像。
()6、假山的造型和别致,看上去像各式各样的狮子。
它们有的张牙舞爪,像要吃人;有的歪倒在树旁,像经过搏斗后,累得一个劲地喘息;有的静卧着,像是在沉睡……()7、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8、把花纹图案设计杂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
()9、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10、风是因大气层吸收了太阳热能有,随区域性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大气密度及高低气压所造成的空气流动的大自然现象。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一、什么叫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二、说明文的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三、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三种):(一)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的关系。
常见的是:1、总——分2、分——总3、总——分——总(二)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此种结构多见于使用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
(三)并列式:各层的关系是平行并列。
四、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时间顺序:(二)空间顺序(三)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
五、说明方法:1、下定义作用:用简明的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提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提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举例子作用: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X特点。
3、打比方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比较作用:突出了被说明对象的XXX特点(地位、影响等)。
5、列数字/列数据作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6、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X特点。
7、作诠释作用: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浅显易懂。
8、摹状貌作用: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9、列图表作用:使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10、引资料作用:开头运用引用说明不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六、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那么如何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性、周密性、平实性。
说窗1 “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ou,窗子),在屋曰囱。
象形。
”远古先民的穴居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甲骨文的“窗”为原始形态“洞口”(窗)的直观白描。
后来,“窗”字才变为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的字形。
2 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中写道:“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
”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窗的最本质功能: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
3 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
窗户是会说话的,是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别令人回味。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词人吟咏不尽的题材,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
4 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地淋漓尽致。
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
开在圆墙上的漏窗,又称花窗,多用砖瓦空砌而成。
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
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
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
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
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5 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就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
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
学者赵鑫珊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感叹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然而,只有生命窗才富有诗意。
”作者的感慨带给人们一种尴尬,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深思。
11.本文介绍了窗的哪些功能?(2分)12.请对第3 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
(2分)13.第4 段中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请写出一种,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
(3分)14.作者说“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请以“漏窗”或“空窗”为例简要说明。
(2分)15.第5 段中,加点词“生命窗”指什么?(2分)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王芳①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创造了奥运田径史上的奇迹,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
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们的踪影,高科技跑鞋成为运动员们的必备武器。
②高科技跑鞋是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新一代跑鞋。
它们采用各种特殊的材料,重量轻,避震效果好。
同时,它们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
此处,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利用鞋跟中央位置的气垫吸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使运动员轻松省力。
穿上它们,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
③早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界纪录时,他脚上的跑鞋轰动了全世界:那双鞋只有115克!它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轻20克。
④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一露面,就吸引了全世界运动员的目光。
这双跑鞋是科研人员花费了3年时间研发的成果,它由极其特殊的透明塑料制成,像是一件来自童话世界的艺术品。
它总重量只有约99克,是有史以来最轻的运动鞋。
设计前,设计师们特意拍下了琼斯1998年在美国尤金参加100米比赛的全过程,高速摄像机以每秒500幅的速度拍下了琼斯比赛的英姿-----在到达终点线前琼斯的脚后跟从不着地。
针对琼斯的这一技术特征,设计师大胆启用了无后跟设计,“水晶鞋”穿到琼斯的脚上真可谓天衣无缝,鞋子几乎成为琼斯双脚的一部分。
⑤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红色闪电震惊世界,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跑出12秒91的惊人成绩。
刘翔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红色魔鞋”。
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
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许多高科技秘密:鞋底柔韧的尼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使刘翔的技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又有谁会脚蹬新的追风战靴挑战人类的运动极限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2.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13.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跑鞋有哪些特点?(4分)1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分)1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分)材料一 1994年俄罗斯撑杆跳高选手布勃卡在玻璃纤维、合成树脂及超柔软、超强度纤维等材料制成的高科技撑杆的帮助下,将世界纪录提高到6.14米。
这相当于跳过了一只长颈鹿!材料二 2000年奥运会的游泳赛场上,澳大利亚“飞鱼”索普穿着一身联体的、模拟鲨鱼皮肤的高科技泳衣,劈波斩浪,一人卷走3枚金牌和2枚银牌。
漓江情韵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
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
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
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
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
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
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
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
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
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
"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
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