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知识与说明文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5.23 MB
- 文档页数:79
高中语文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说明文文体常识及阅读技巧总结第一部分:说明文基础知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种。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详细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性——用途、一般——个体、概括——详细、团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比方介绍工作步伐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利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层次性。
(第一空应该填详细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详细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正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利用了甚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模样形状、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把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罗列……事例,详细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及技巧说明文是一种描述现象、解释原理或者提供指导的文体,它旨在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来传达信息。
阅读说明文可以帮助读者获取知识,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学习如何操作其中一种设备或完成项任务。
下面是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
1.预读和标题:在开始阅读说明文之前,通读一遍标题和每个部分的标题。
标题通常会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目标,并且可以帮助你迅速获得文章的结构和组织。
2.理解文章结构:在开始阅读正文之前,要先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
说明文通常采用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来组织内容,因此先弄清楚每个部分的关系和相互连接,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
3.阅读段落:注意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通常会提供段落的主题或者引入下一个主题,结尾则是总结段落的要点或引入下一个段落。
理解段落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和细节。
4.寻找关键词: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寻找关键词或关键词短语。
关键词通常会出现在段落的首句或者其他重要位置,它们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抓住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5.注意句子结构:说明文通常使用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等不同句子结构。
理解句子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和表达方式。
同时,注意遇到复杂句子时要分析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
6.确定关键信息: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能够快速确定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通常包括事物的定义、特点、原理、过程、步骤等,有助于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方法。
7.利用图表和图像:说明文中经常会使用图表和图像来辅助说明。
阅读说明文时要善于利用这些图表和图像,它们可以提供更直观、具体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8.进行笔记和标记: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进行笔记和标记。
可以在文章旁边或者笔记本上记录关键信息、重要概念和难点内容。
标记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段落也可以帮助快速回顾和查找信息。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1.说明文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用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大雁归来》里面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判断方法:①看题目。
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判断方法: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如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词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完整总结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一、什么是说明文2.阅读说明文的重点: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研究其说明方法。
3.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标题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相视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找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按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按次: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按次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5.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⑤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⑥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
⑦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地说明说明对象的XX特征,增强说服力。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1)平实说明:正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靠副词来表达限制、猜测和估计)(2)活泼说明:活泼形象。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归纳一、明文分1、依明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事物明文、事理明文事物明文:着重介明事物的特点(如:形、位置、构、功能等)事理明文:着重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原因、律等)2、依言特色分:平明文、生明文二、明象1、分两:体事物抽象事理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或名性短3、把握明象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二看首尾段事物明文一般就是明象,指出被明事物即可事理明文找准首尾的句,指出明内容,形成一个短:介了⋯⋯的⋯⋯(象加内容 )4、考明象:A、若考全文的明象一般在中表明,有文无或中没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明象,一般是出在段首的中心句,有在段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三、明象的特征表在构造(内外)、形(大小、短)、性(硬、冷)、化(静、快慢)、成因(复)、功用(广狭、正反)方法: 1、看(修、限制成分)2、抓关句(即含有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言信息,常出在开部分或尾,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3、若无关句,各段段意,体分析后概括4、借助明方法的分析四、明序序、空序、序(答可答得具体些)1、序:明事物展、演,表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制作程的程序,一般用序。
2、空序: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建筑物,表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近,表、方位的依次移3、序: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系和人事物的律安排),表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浅→深,象→本,→繁,整体→部分,一般→特殊注:有的明文不一用一种明序,答注意目法五、明文的构1、分式(包括-分,-分-,分-)2、式(各意思逐步深入:从象到本,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3、并列式注:事物明文多用分式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明文多用式六、明方法及作用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分(常)1、明方法:例....摹状貌、引用、下定、作、画表2、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何种方法,都是了清明象的××特征②、注意是了明本段中心句,是全文明象的特征3、常明方法作用:运用例子的明方法,具体充分地明了×× 明象的××特征运用列数字的明方法,具体准确地明了×× 明象的××特征运用打比方的明方法,生形象地明了×× 明象的××特征(增了文章趣味性运用作比的明方法,明突出地明了×× 明象的××特征运用分的明方法,条理清楚地明了×× 明象的××特征附:运用引用的明方法,有服力地明了× 明象的×特征(同引文可增添文采)七、明文的言1、基本要求:准确性涉及型:①表程度、范或推、估量、肯定气的副和数量。
小学语文讲义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1]。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特点和技巧:阅读说明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在理解说明内容的同时,把握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在比较、分析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具体答题时,要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来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及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词语的作用,要体现出说明方法及词语所说明的知识。
一、整体感知。
就是通过快速的浏览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在说明文的这几个地方表现的:⑴文章的题目⑵文章的开头一句话。
⑶文章中的一句话⑷具体指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文章要说明的对象。
二、研读品味。
(一)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讲解: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
列数字:我国有差不多13亿人.举例子:我国名胜古迹十分多。
诸如泰山,黄河,故宫,孔府,普陀山,明孝陵打比方:她家里就像天堂一样作比较鲸比大象还要重很多作比较: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说明文知识点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明文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明文知识点1说明文的阅读考查要点通常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概括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的顺序、辨析说明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品味说明的语言。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对象:①事物说明文:看标题。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②事理说明文:不能仅看标题。
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
注意:①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后在确定,不能只看标题。
②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
2、特征: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方法:(1)直接筛选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如文章的标题(《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全文的中心句(如《苏州园林》:“务必使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中国石拱桥》第二段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综合概括法:有的文段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小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提炼。
二、概括说明的内容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原因、方法、原理等)。
三、分析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时间的先后。
如:介绍事物的发展历程、介绍人物生平、讲解制作过程等)2、2、空间顺序(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按照(先结果后原因,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四、说明的方法及作用1、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了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材料第一讲、说明文知识及常见题型一、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二、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归纳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又如《“长信宫”灯》,题目即说明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三、概括类题型【归纳方法】1.当序数词与中心句很明显:①找出标志顺序词语(如序数词;首先、然后等)②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当序数词、中心句不明显则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归纳:①找出关键词、概括事物本质②划分层次,整合要点,综合归纳③注意分值,一般1点对应1分。
题型示例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阅读全文,从中筛选信息,说说新的精确有致的预警系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一、二两段的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
准确提取信息,写出极技术人员修复古油画的三个步骤。
四、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先后顺序。
理解时间顺序注意找到表明时间的词语就可以了。
②空间顺序:就是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进行介绍。
理解空间顺序要注意分辨表明方位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包括由特点到用途, 由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理解逻辑顺序要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
逻辑顺序比较复杂,(1)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就是判断该文段是不是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如果这两者都不是,那就是逻辑顺序了,(2)但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答题方法:题型一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判断说明顺序(2.)准确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见下文结构形式划分),给不同的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3)找出中心句或者关键词概括,且按顺序作答(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例子: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二)【本讲主要内容】说明文阅读(二)【知识总结归纳】有关知识及考查要点:说明文阅读是近年中考的热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新产品,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
以传播知识、介绍特征,说明性质的说明文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平时必须加强说明文阅读训练,让学生做到:①多读、多看。
读报纸,读科普知识读物;看电视,看科教片,丰富科学知识。
②多观察、多练习。
观察周围生活的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多精选出有代表性的说明文章加强训练,训练阅读速度,解题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解答阅读题的习惯,使学生做到解答阅读题必须先对文章进行“通读——感知”,加强感性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然后准确无误的解答问题。
③多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中考点拨】【题型展示】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
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做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
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事物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
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
脑只是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
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
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褶皱,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l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
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节选自《人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说明文阅读及答案一、说明文的三要素1.内容的严密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说明文,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的特点。
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
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
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
说明文阅读方法总结说明文阅读方法总结说明文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文体。
它不仅包含了各种产品的使用说明,还有各种科技和知识的普及性文章,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
下面我将总结一下,说明文阅读方法的几点要点。
一、通读全文阅读说明文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全文。
这样可以让我们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在通读全文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下文章的标题、导语、段落标题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重点突出在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自己的需求,选择重点阅读。
例如,在使用说明时,我们可以直接找到与我们使用产品相关的部分;在科技文章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与我们感兴趣或需要了解的部分。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掌握需要了解的内容,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关联思考阅读说明文时,除了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之外,还要进行关联思考。
例如,在使用说明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么使用,产品的原理是什么;在科技文章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文章的意义和作用等。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掌握其中的精华内容。
四、实践应用最后,我们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使用说明时,我们可以按照说明使用产品,检验所学的知识;在科技文章中,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阅读说明文需要全面、重点、关联、应用等多方面的思考和应用。
只有不断练习和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内容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