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专题《气象物候》基础过关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
《气象物候》练习一、诗歌默写(4分)1. 晓战随金鼓,。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月黑雁飞高,。
4. ,正是河豚欲上时。
5. ,山寺桃花始盛开。
6.为君持酒劝夕阳,。
7. ,乱红飞过秋千去。
8.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阅读短文,回答题目(11分)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15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古原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播开来。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
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气象物候。
2.了解看云识天气。
3.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4.体会古代诗词中对物候的描写。
5.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1.气象物候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2.体会古代诗词的物候描写。
3.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古诗词赏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什么是气象物候。
2.我要了解《看云识天气》的内容。
3.我要重点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一、自主学习1.气象物候: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气象物候就是看一些东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例如:“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等等一些现象的变化来预测到天气的变化。
2.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
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
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3.给加点字注音:朱泳燚()峰峦()一霎间()孕育()销声匿迹()连翘()单于()蒌蒿()河豚()4解释词语:峰峦一霎间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载途农谚连翘折柳楼兰单于蒌蒿河豚二、合作学习默读《看云识天气》1.思考探究:(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2)划出看云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有益的句子。
(3)你认为凭经验预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2.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三、课堂检测1.基础知识(必做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朱泳yì()峰luán()一shùn()间 yùn()育销声nì()迹连qiào() chán yú() lóu hão()河tún()(2)朱泳燚,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
专题:气象物候【学习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人在劳动中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积累经验的精神。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学会整理某方面的知识,并进行有条理的介绍说明。
3.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
【课前预习】1.收集与物候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诗词等。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几个因素:研究物候的意义:签字【课堂助学】一、情景导入二、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思考:(1)两篇文章的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分析两篇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两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交流课前预习二,了解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意义。
3.总结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三、诗词部分1.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文大意】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分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2.阅读王之涣《凉州词》【诗文大意】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精品教案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学法指导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说明文的知识】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知识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课堂探究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专题·气象物候》练习阅读“专题·气象物候”,完成以下题目。
一、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别给“物候”和“物候学”各下一个定义。
物候:物候学:二、阅读《看云识天气》,做题。
1、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3、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4、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6、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喻体:相似点: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喻体:相似点: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请说出这个道理。
《气象物候》一、教学重点: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规律,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课前布置大家预习收集气象物候的成语,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了那些含有物候现象的成语和谚语啊?明确:成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春风拂面绿草如茵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高气爽暴风骤雨凉风习习春暖花开风和日丽谚语: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雷打天顶下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开门风,闭门雨。
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旱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目标展示】1.查阅资料,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简单的天气变化规律,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新知研习】1.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仑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你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出什么现象吗?明确: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2.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呢?明确: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的阴晴雨雪。
3.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4.阅读全文,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形式写作的?(学生边读边勾画,找出关键词。
专题:气象物候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
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气象物候专题》
一、加点字注音。
姿.态万千()峰峦.()笼罩
..()
..()阴森
灿烂
..()朦胧
..()
..()轻盈
..()大雨倾盆
萌.发()销声匿.迹()草长莺.飞()孕.育()
二、诗句默写
1.晓战随金鼓,。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大雪满弓刀。
4.竹外桃花三两枝,。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 ,浅草才能没马蹄。
7. ,红杏枝头春意闹。
8.泪眼问花花不语,
9.为君持酒劝斜阳,。
10.蒌蒿满地芦芽短,
三、根据你所掌握的物候现象知识,解释下列物候现象?
1.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答: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
4.有人说在江苏的江阴腊尽春初就能吃到河豚,在常州二月初方食,到南京则要三月才能吃到河豚,请用物候学的眼光来分析这种现象
答: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首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
7.“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
8. 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哪两个重要规律?
答:
9.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
10.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答:
11.反复诵读卢纶的《塞下曲》,探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一句包含了什么物候现象以及在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12.探究《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答:
13.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
15.王之涣的《凉州词》表现了作者当时的什么情感?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
《气象物候》专题基础过关参考答案
一、加点字注音。
姿.态万千( zī)峰峦.( luán )
笼罩
..( lǒngzhào )阴森
..( yīnsēn)
灿烂
..( qīng pén )
..(cànlàn)大雨倾盆
轻盈
..(ménglóng )
..(qīngyíng)朦胧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 nì)
草长莺.飞(yīng )孕.育( yùn )
二、诗句默写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0.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根据你所掌握的物候现象知识,解释下列物候现象?
1.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答:经度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
经度的影响决定于离海洋的远近。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大连近海,所以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比北京要迟开。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这说明物候现象的差异决定于地势的高下。
因为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摄氏度。
所以当人间(即平原地区)四月份各种花几乎开完的时候,山腰上的花儿才盛开。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有人说在江苏的江阴腊尽春初就能吃到河豚,在常州二月初方食,到南京则要三月才能吃到河豚,请用物候学的眼光来分析这种现象
答:河豚产卵时溯江而上,因此下游首先可以捕捞到河豚,然后才是中上游。
江阴、常州、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同,捕捞河豚的时间自然不同,吃河豚的时间有先有后是正常的。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7.“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8.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哪两个重要规律?
答: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9.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地势的高下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10.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
11.反复诵读卢纶的《塞下曲》,探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一句包含了什么物候现象以及在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这两句极富暗示性。
“月黑”与“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
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
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得到暗示。
12.探究《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答:春回大地,桃花始开,江水变暖,鸭子活跃,春天到了,野草、芦苇的嫩芽相继争发,形成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13.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
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这还表明物候现象的差异决定于纬度的差异。
15.王之涣的《凉州词》表现了作者当时的什么情感?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