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2套(2018新版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学生活动,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明确学习目标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三、了解创作背景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
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平羌,渝州)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师适时指点。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象。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领会诗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动态画面的描绘。
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味。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出课题《峨眉山月歌》。
提问学生:看到峨眉山的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在这样的美景中旅行,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李白年轻时离开四川,外出游历,这首诗是他在离开家乡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是: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能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5、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这是一幅多么宁静、优美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2、赏析诗中描绘的夜景和五个地名连用的作用3、背诵整首诗【教学重难点】从景色和情感方面赏析本诗,背诵整首诗一、导入语同学们,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非常优秀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都包含着诗人最真挚的情感。
有诗人忧国忧民想要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有诗人寄情山水享受田园生活的怡然自乐;有诗人厌倦官场选择隐居的乐观豁达;当然也有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辛酸与无奈。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又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李白,走进峨眉山月歌。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二、了解作者教师提问:同学们,说到诗人李白你们有哪些了解呢?同学自由发言教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誉为“诗仙”的李白,请同学读一下。
(用多媒体展示)三、初步感知1、播放古诗音频2、学生自由读3、每列选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请其他学生点评。
教师带领其他学生掌声鼓励朗读的同学。
四、思考探究问题1、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可从景色和情感等方面回答)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点评,明确答案。
并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主旨。
2、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特色?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点评,强调本诗中五个地名连用突出行船之快,走的越远越思念友人的情感。
用多媒体展示本诗的语言特色。
3、教师:这首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也有诗人的情感表达,那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所展现出的场景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把你们心中的峨眉山月歌记录下来。
讨论后,请四名同学读出描绘的场景,其他同学点评。
五、课堂活动同学们把这首诗描绘的十分生动,那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有哪位同学愿意把刚刚描绘的场景给大家在黑板上画出来呢?咱们叫两名同学,一人占一半黑板,来展现一下。
两名学生上台画画,请两名同学讲解各自的画,并由全班学生给出分数。
教师带领学生掌声鼓励上台的两名同学。
六、课堂小结这两位同学准确的给大家展示了诗中的画面,那我们能不能看着黑板上的图片,一起尝试着背诵这首诗呢?(全班一起背诵)七、作业在小活动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举手,我相信你们也画的很好,那我们就布置一个手抄报的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诗配画下节课给同学们展示。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李白有所了解,在读准诗歌的基础上,能基本理解诗意,但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2.深入探究,把握诗歌连用五个地名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回忆学过了李白的诗歌。
《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音韵美。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生朗读,另一生点评,并简析朗读节奏。
3.生齐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结:七言绝句,通常二二三节奏停顿,一、二、四句押韵,押iou韵,韵脚是秋、流、洲。
三、意读课文:展开联想,理解诗意,理解诗歌图画美。
歌:咏,唱,歌颂。
题目为峨眉山月歌,也可以说成是“歌峨眉山月”。
请同学们结合注解来了解诗歌的大概内容,有困难的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这是一幅静态的秋月山水画吗?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
抓住“流”“夜发”“向”描述李白乘船夜行、月影流动的画面,相机点拨“半轮”“影”字的理解。
月的阴晴圆缺往往被视为人间聚散离合的标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半轮,为我们营造出一缕缕离别的认为,流露出悲的情感基调。
在了解诗歌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用优美的语句描写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中,仿佛与江水一起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多么思念你啊!再也看不见你(峨眉山上的月亮),我已经顺流而下到了渝州了。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峨眉山”“平羌”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峨眉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色,从而引出课题。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诗歌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峨眉山(é méi shān)”“平羌(píng qiāng)”。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影”“君”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o小组讨论: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o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o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画面。
5.课堂总结(5 分钟)o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o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五、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峨眉山月歌》。
2.收集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景象: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情感:离乡之情、思念友人手法:借景抒情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个别字音的纠正还可以更加细致。
在诗歌赏析部分,部分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的引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二、学习《峨眉山月歌》(一)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欣赏诗歌的美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感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峨眉山月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峨眉山月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道具:准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道具,如图片、模型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峨眉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播放《峨眉山月歌》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峨眉山月歌》的歌词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能够正确发音、朗诵并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1.理解歌词内容,反复练习歌曲的唱法和发音。
2.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熟练地演唱歌曲,能够声情并茂地表达歌词中的含义。
2.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歌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过的古诗词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内涵和精彩。
2. 学习歌曲(1) 播放音乐让学生第一次听歌曲,不要指导唱法和发音,只是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尝试去理解歌曲的情感。
(2) 分析歌曲•分享歌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内涵,了解歌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观看歌曲MV,了解歌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
•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和结构,了解歌曲的调式、音符和节奏规律。
(3) 朗读歌词•让学生跟读《峨眉山月歌》的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用口型模拟歌曲的唱法。
•用模拟乐器或打拍子的方式互相练习。
(4) 演唱歌曲•让学生集体或个人演唱《峨眉山月歌》。
•观察学生的表演,指导学生的声音、表情和舞蹈动作。
3. 总结反思通过表演和演唱歌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元素和文艺表达,同时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估1.课堂出勤情况、听歌技能、声音表达和舞蹈动作的表演。
2.歌曲演唱和音乐元素的理解情况。
3.对《峨眉山月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参考1.《峨眉山月歌》独唱谱、伴奏谱等。
2.相关文献资料:《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试着用华调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3.找出诗歌描绘的意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4.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吟诵、背诵诗歌。
难点:找意象,描绘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
今天,我们就来听诗仙李白吟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二、听读正音:峨羌渝三.华调吟诵:1.确定类型:七言平起绝句。
2.明确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点拨:节奏2442,平长仄短韵长,节奏分明,)3.学生练习。
4.全班一起吟诵。
5.分角色(男、女PK)吟诵。
四、理解诗意。
(点拨:结合作者的经历、身世及写作背景中寻找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关键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给出的注释信息等)1.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旱发白帝城》等多首。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了解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地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3.结合注释理解。
①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理解诗歌含义。
(个别提问,师解答)②当众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③分享自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预设: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在金文中,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一个高大的平台,本意就是太阳在亭台上投下的影子。
明确:意象:月亮,月影,江水意境:烟云笼罩着峨眉山后,半轮明月缓缓升起。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月亮冲出云雾撒下了皎洁的光辉。
2、过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在月色的怀抱中,李白会想到什么?生 1:家乡(这片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故土,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生2:亲友(父母双亲还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生3:月亮(这峨眉山月,是我故乡的月亮啊!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师小结:一个“思”牵出了多少惆怅,“思”却“不见”这让人何等迷惘。
李白用一个“思君不见”,告诉了我们他在思念着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景。
师:李白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生:夜发向三峡师:他那么急切,甚至都不愿意等到天亮再走,为何非要连夜出发?补充李白资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苦读诗书二十多年,却一直等到二十五岁时才有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远方去实现他的梦想。
)今晚,他终于出发了,师总结:青春的豪情与梦想、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对友人和家乡的留恋和不舍。
(三)课堂总结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汀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写作特色1.结构巧妙月亮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月光下峨眉山壮美的轮廓,接着又用月夜营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风晚景。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联系在一起,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四、作业设计另见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青春的豪情和缱绻的乡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能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从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能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从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
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行》,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背景资料《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3、读准字音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跟着月亮,走近李白——《峨眉山月歌》群文阅读教材分析《峨眉山月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这首诗作于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时,开启了李白出蜀入楚的漫游征程,在李白一生的诗作中有重要作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李白诗歌6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对于这些诗歌的学习,都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背景,而《峨眉山月歌》又正好位于七年级上册,它不仅是李白漫游征程的起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李白诗歌的起点,因此,应在这时对李白的生平背景进行梳理,引领学生走近李白、认识李白、理解李白。
七年级上册古诗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景物意象,体会古诗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难度不宜过高,以感知、体会、初步了解为主。
因此,本节课围绕着《峨眉山月歌》进行群文阅读,从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入手,补充《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两篇课外古诗,引导学生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的分析品味,走近李白的生平和精神世界,为初中三年的古诗学习、李白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李白生平;2、学习合理想象、由景入情、知人论世的古诗鉴赏方法;3、体会不同月亮形象反映出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1、借助月亮,体会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境;【教学难点】1、发挥想象、由景入情;【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以读促悟、创讲故事【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吧?一起来背一遍。
诗的题目叫“静夜思”,在一个静静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景象?触发了他怎样的情思?(看到了月亮,触发了思乡之情。
)聚焦月亮:诗人那天晚上看到的是一轮怎样的月亮?亮(明月);圆(九月十五);凉(霜);2你能不能把自己当成李白,发挥合理想象,说说那天晚上你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老师来给大家开个头:那天,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但我还是辗转反侧睡不着,于是,我穿上衣服坐起来,只见......结合背景:李白出自商人家庭,不能参加科举,便四处拜谒知名人士,希望得到举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
半轮
秋:影:
发: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
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
答:
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
答:
答案:
三、《峨眉山月歌》
1、解释词语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发:出发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7.(1分)李白
8.(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9.(2分)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