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附67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9.30 KB
- 文档页数:3
脑囊虫病MRI影像诊断的分析发表时间:2015-07-21T14:03:26.7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作者:易礼海付志刚张光岩杜艳英[导读]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MRI扫描技术分别诊断出45例脑实质型囊虫病、13例脑室型囊虫病和9例脑膜型囊虫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8.53%。
易礼海付志刚张光岩杜艳英(佳木斯市中医院影像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MRI影像诊断的特点和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68例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诊断的特点和诊断的准确率。
结果:经诊断之后该组患者中脑实质性囊虫病45例,脑室型囊虫病患者13例,脑膜型囊虫病患者9例,诊断的符合率为98.53%。
结论:采用MRI影像诊断脑囊虫病符合率非常高,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囊虫病;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58-02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由于人体在接触到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各个组织器官所造成的疾病,主要通过误食含有猪肉绦虫虫卵的水源或者食物,虫卵在进入体内之后经消化液穿过长壁血管然后经血液循环散布在各个组织中且逐渐发育成囊虫的疾病。
在所有的囊虫病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因此只有尽早的采用可靠的诊断措施确诊才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在7-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0.7)岁,其中脑膜型囊虫病患者9例,脑室型囊虫病患者13例,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6例。
1.2 设备和仪器本次实验中所使用的是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型号为NSMPO.35低场MR扫描仪。
1.3 诊断方法选择使用头颅矩阵线圈,FS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简称FLAIR)序列,采用平扫和增强的方式行头颅轴位扫描,进行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第四脑室内囊虫的MRI诊断及外科治疗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
年龄23岁~64岁,平均49.1岁。
病程15天~2年。
单纯第四脑室内囊虫4例,混合型6例。
食痘猪肉史3例,发现皮下结节3例,便绦虫史2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眩晕、Bruns征5例,癫病发作及视力下降等。
体征为视乳头水肿、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2.免疫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全部病例经血清及脑脊液猪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检查,均为阳性。
3.放射学检查:全部病例经头颅CT检查,均显示脑室扩张、明显的脑积水,2例显示第四室内低密度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后,囊壁无强化,余者未显示囊,只有第四脑室扩张及变形。
9例经MRI检查,其中8例显示第四脑室呈囊性扩大,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但比脑脊液信号略高,囊壁呈线状或环状中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但低于脑脊液信号,囊壁呈线状或环状低信号;增强扫描,7例显示囊壁呈环状或线状增强,表现为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4例可见囊内高信号结节影(即头节),另2例未见强化。
1例MRI虽未显示第四脑室内囊性病灶,但在第四脑室出口处,于T1加权像上可见线状高信号强化影。
本组1例因未经MRI检查,而经脑室造影CT扫描,显示出第四脑室内囊性病灶。
4.手术治疗及结果:全部病例均行后颅窝正中开颅,暴露第四脑室出口及枕大池,摘除第四脑室内囊虫。
有2例在第四脑室出口处有炎性粘连,为防止术后脑积水,行第四脑室-枕大池分流术。
手术取出的囊虫标本显示囊泡直经大约为0.8cm~2.0cm,9例囊内有头节,1例肉眼下未见头节,但可见囊壁增厚,囊液变浊、变淡黄,组织学检查均为猪囊尾蚴病。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均解除了颅压增高症状,全部病例术后均辅以抗囊虫药物治疗。
讨论脑囊虫病依其部位一般分为三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型;脑室型以第四脑室居多,侧脑室次之,第三脑室与导水管较少见;第四脑室内囊虫常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本组5例具有Bruns征阳性,是本病的重要症状及体征,此因游离的囊虫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和刺激第四脑室底部所致[1]。
一图秒懂丨颅内特殊感染(脑囊虫病、毛霉菌病)的MRI表现
往期“一图秒懂”链接:
两种小儿肾脏肿瘤的典型表现
单中心及多中心Castleman病的表现
性早熟丨相关肿瘤及表现
肝脏婴儿型血管内皮瘤
胰腺非上皮及上皮肿瘤鉴别之影像病理相关表现
相关内容链接:
【双语病例】脑囊虫病(MRI)
【影像病理】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颅内真菌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特殊感染
上图:脑囊虫病(脑室型)
•轴位T1WI增强:左侧侧脑室近孟氏孔处见一多房囊性肿物,脑室扩张,脑室周围白质信号减低(间质性脑水肿)。
•大体样本:一复杂囊性肿物,其内软组织成分代表头节。
•特征艺术图:囊尾幼虫的头节有类似钩子的三个吸盘。
下图:脑毛霉菌病
•轴位FLAIR:病灶内较多的低信号区代表真菌物质的聚集和/或出血。
•大体样本(冠状切面):深部灰质区域毛霉菌感染形成的坏死性肿物;
•特征艺术图:毛霉菌的菌丝呈广泛带状无分隔样的真菌,分支呈90°。
Selected Infections of the CNS
•Neurocysticercosis
•Mucormycosis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关注和支持!
你的阅读就是知识存在的意义!
你的经验就是医者仁心的基石!。
脑囊虫病CT\MRI检查的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目的:探讨运用脑脊液细胞学和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测定,与头颅CT、MRI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浆细胞并计数其百分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囊虫抗体,患者全部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结果:92例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学检查阳性者50例(54.3%),脑脊液和血清囊虫抗体均为阳性者76例(82.6%)。
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脑囊虫病者58例,经MRI诊断者34例。
结论:脑囊虫病者脑脊液中嗜酸和嗜碱粒细胞主浆细胞均明显增多,虽然血液和脑脊液中囊虫抗体有假阳性,但其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好,仍是脑囊虫病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
对脑囊虫病常规应选头颅CT,当头颅CT不能确诊或需动态观察囊虫演变指导治疗时应选用头颅MRI。
标签:脑囊虫病;脑脊液;囊虫抗体;CT;MRI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免疫学及头颅CT、MRI诊断脑囊虫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诊治的脑囊虫病患者92例,进行了脑脊液细胞学和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抗体测定,与头颅CT、MRI检查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进行前瞻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中华医学会1996年制订的标准,共确诊脑囊虫病92例,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16~75岁,平均(39.2±11.8)岁,其中16~50岁年龄组66例(71.7%),以中青年患病最多。
病程<6个月28例(30.4 %),7~12 个月16例(17.4%),1~3 年22例(23.9%),3年以上26例(28.3%)。
其中伴皮下结节20例(21.7%),伴头痛54例(58.7%),伴癫痫大发作60例(65.2%),伴高颅压22例(23.9%),以智能障碍为主12例(13.0%),伴有皮下结节的患者均经活检证实为囊虫结节。
既往有明确食“米猪肉”史者30例(32.6%),有链状带绦虫病史者6例(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