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黄芩中药作用与功效黄芩,又名金花黄梨、大黄、黄华、大黄花、大芩、苦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黄芩属于百合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和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芩对人体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芩的主要药用部分为其根和根茎。
根茎部分含有较高的有效成分,是中药中广泛使用的部分。
根茎部分主要含有黄芩苷、黄芩素、黄芩甙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黄芩具有抗炎作用。
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
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黄芩还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临床应用中,黄芩常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等。
其次,黄芩具有抗菌作用。
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芩苷等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干扰细菌的代谢活动,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黄芩还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和产孢,起到很好的抑菌作用。
因此,黄芩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腹泻、皮肤感染等。
此外,黄芩还具有抗病毒作用。
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黄芩苷能够与病毒颗粒结合,干扰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且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
临床应用中,黄芩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肝炎等。
最重要的是,黄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黄芩中的黄芩素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黄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的生存信号,并且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新生血管生成,阻止肿瘤的继续发展和转移。
临床研究表明,黄芩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
除了上述主要作用外,黄芩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保护肝脏等多种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非常广泛。
黄芩主要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黄芩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然而,黄芩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芩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禁忌事项。
一、黄芩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泻火黄芩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对于热毒、火热所致的一些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清热泻火可以消除体内的炎热症状,如口干、口舌生疮、便秘等。
同时,黄芩还能降低体内炎热引起的体温升高,达到退烧的效果。
2. 燥湿解毒黄芩有很好的燥湿解毒作用,可以减轻湿气引起的症状,如浑身沉重、口苦胃口不好、便秘等。
黄芩还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毒素,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
因此,黄芩可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一些疾病,如湿热病、痢疾等。
3. 抗菌抗病毒黄芩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
黄芩能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破坏其生物膜,从而杀死细菌和病毒。
因此,黄芩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疾病。
4. 抗氧化黄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抗氧化作用对于防止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对于抗氧化作用有很大贡献。
5. 抗过敏黄芩能够减轻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鼻炎、皮炎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抑制过敏反应和减轻炎症的作用,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少过敏反应。
二、黄芩的禁忌1. 孕妇禁用黄芩属于寒凉药物,孕妇准妈妈不宜使用。
黄芩性寒,有可能引起孕妇的子宫收缩,甚至导致流产。
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黄芩。
2. 体质寒凉者慎用黄芩属于寒凉药物,对于体质本就属于寒凉的人群来说,使用黄芩有可能导致腹泻、寒凉等不适症状加重。
因此,体质属于寒凉的人群在使用黄芩时应慎重。
3. 注意剂量合理黄芩属于辛寒解毒药,虽然具有很好的功效,但过量使用有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黄芩的作用和功效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功效。
1. 清热解毒:黄芩能够清热解毒,常被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情。
2. 抗菌消炎: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对多种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疾病。
3. 抗氧化:黄芩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
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延缓衰老、改善皮肤质量等。
4. 抗炎作用:黄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它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5. 抗过敏作用: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减轻过敏引起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过敏反应,减少过敏原的释放,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总之,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氧化、抗炎和
抗过敏作用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功效。
黄芩的知识点范文黄芩,又称为黄柏,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其药用部分是黄芩根及其根茎。
黄芩具有苦味,性凉,归肺、胃经。
在中医中,黄芩常被用于清热解毒、清肺热、燥湿、泻火等病症的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
黄芩的主要药效和功效如下: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暑、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加速炎症的消除。
2.清肺热:黄芩有清热泻肺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肺热症状,如咳嗽、痰多、咽干、咽痛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能够减少氧自由基的形成,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肺部免受氧化损伤。
3.燥湿:黄芩有燥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疹、痤疮、水肿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调节体内湿气的代谢,减少湿邪的积聚,从而降低湿热引起的症状。
4.泻火:黄芩有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火热症状,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目赤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降低体内炎症的水平,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此外,黄芩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过敏、抗心血管疾病等。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黄芩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使用黄芩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黄芩具有苦寒性质,脾胃虚寒、阳痿、阴虚火旺等人群应慎用。
2.孕妇、儿童慎用黄芩,因为药物对胎儿和儿童的影响尚不明确。
3.使用黄芩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掌握适量和用法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和长期使用。
总结起来,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清肺热、燥湿、泻火等作用,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使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使用黄芩,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黄芩的成分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黄芩素、黄芩苷、黄芩甙等。
黄芩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黄芩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于皮肤炎症、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黄芩苷是一种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作用。
黄芩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于肺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芩苷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甙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炎、抗氧化作用。
黄芩甙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对于流感、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芩甙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于皮肤炎症、肠炎等炎症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黄芩的成分丰富多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如口服、外用等,具体用法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和配伍禁忌等问题,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黄芩的成分丰富多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多种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在使用黄
芩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黄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对于热性疾病如感染、炎症等有很好的疗效。
2.利湿退黄:黄芩可以利湿退黄,对于湿热病证如黄疸、水肿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安神定志:黄芩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使人心情平静、思维清晰。
4.抗菌消炎:黄芩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用量黄芩的用量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一般用量如下:1.饮片剂:一次5-10克,每日2-3次。
可以口服或煎服。
2.黄芩颗粒:一次包装剂量根据产品说明书来确定,一般为1包,每日2-3次。
3.黄芩口服液:一次40-60毫升,每日2-3次。
4.黄芩胶囊:一次3-4粒,每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黄芩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不宜自行增减剂量。
同时,在服用黄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忌烟酒刺激:黄芩有一定的药性,对于黄芩的药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用黄芩期间,应避免饮酒和吸烟等刺激性食物和物品。
2.禁忌食物:黄芩属寒凉药物,对于脾胃虚寒、疲乏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应慎用。
同时,黄芩会对草鱼等一些鱼类产生毒作用,患者应注意避免食用此类食物。
3.注意肝肾功能:长期或大量服用黄芩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服用期间应注意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总之,黄芩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安神定志、抗菌消炎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用量,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的应用。
黄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1. 黄芩的作用和功能黄芩,又名黄苓、黄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包括:•清热解毒:黄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菌作用,可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疾病如咽喉炎、口腔溃疡等。
•泻热通便:黄芩具有泻火降火作用,能清热泻火,治疗热性病症,如热结便秘、痘疮疖子等。
•消肿止痛:黄芩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肿毒疮疡等疾病。
•利胆排石:黄芩具有利胆排石的作用,可以帮助胆囊排出结石,适用于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抗过敏:黄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风热感冒等。
2. 黄芩的主要适应症根据黄芩的作用和功能,它主要适用于以下一些疾病:•咽喉炎、口腔溃疡: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等疾病。
可以将黄芩煎剂用于漱口,或者使用黄芩颗粒口服。
•痘疮疖子:黄芩可泻火降火,对于热结便秘、痘疮疖子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通过口服黄芩颗粒等形式使用。
•肿毒疮疡:黄芩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肿毒疮疡等疾病。
可以将黄芩煎剂外用,也可使用中成药黄连素等。
•胆结石、胆囊炎:黄芩有利胆排石的作用,对胆结石、胆囊炎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形式包括口服黄芩颗粒、黄芩胶囊等。
•过敏性疾病:由于黄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风热感冒等。
常用的形式包括黄芩片剂、黄芩颗粒等。
3. 黄芩的用量和注意事项黄芩的用量和用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参考以下用量:•煎剂用法:黄芩煎剂的用量为3-10g,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增减。
将黄芩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留汁,分2-3次口服。
•颗粒剂用法:黄芩颗粒剂的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一般为每次口服3-5g,每日2-3次。
•胶囊剂用法:黄芩胶囊剂的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一般为每次口服2-4粒,每日3次。
•片剂用法:黄芩片剂的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一般为每次口服2-3片,每日2-3次。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黄芩,又称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黄芩性寒、味苦,归肝、胆、胃经,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1. 黄芩的功效
1.1 清热解毒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火热症、热毒疮、疖肿等症状。
其苦寒性质能有效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减轻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1.2 泻火通便
黄芩还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痢疾、便秘等肠胃疾病。
其苦寒性质
可清热泻火,通利大肠,有助于消化系统的排毒和调理。
2. 黄芩的用量
一般来说,黄芩可作为中药材使用,也可以饮片或颗粒剂等口服剂型。
常见的
用量为:
•中药材:每次用黄芩15~30克,煎服或煮汤饮用。
•饮片或颗粒剂:遵医嘱,一般每日23次,每次310克,视具体症状而定。
在使用黄芩时,应遵医嘱正确用药,避免超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特别
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黄芩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等功效,正确的用量
和用法是确保疗效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前提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黄芩的传统用途和草药疗效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一种长在亚洲地区的草本植物,属于脣形科黄芩属。
黄芩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拥有多种传统用途和草药疗效,其草药疗效主要体现在清热解毒、抗炎镇痛、抗氧化和促进消化等方面。
黄芩的传统用途主要是清热解毒。
在中医理论中,黄芩被认为具有苦寒的性质,可用于清热解毒、疏肝胆、利湿消炎等功效。
因此,黄芩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毒病疖、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痈疽和急性肝炎等症状。
黄芩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可有效地抵抗感染,对于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感染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疗效。
此外,黄芩也被广泛应用于抗炎镇痛。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黄芩素、黄芩苷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对关节炎、哮喘、过敏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黄芩还可以通过抑制组织胺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和瘙痒症状。
黄芩还具有抗氧化的特性。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发现,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机体氧化应激损伤。
黄芩的抗氧化活性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产生的损伤,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抑制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芩还被用于促进消化。
黄酮类化合物和黄芩中的其他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促进消化道蠕动,从而改善消化不良、胃胀气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外,黄芩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功能。
综上所述,黄芩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多种传统用途和草药疗效。
黄芩的传统用途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抗炎镇痛、抗氧化和促进消化等方面。
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赋予其草药疗效,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黄芩具有多种疗效,但在使用时还是应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草药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黄芩是什么样子
黄芩(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唇形科黄芩属,又名黄栀、黄药、益母草等。
黄芩通常生长在中国的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
它有着极其悠久的药用历史,被誉为“中药三宝”之一。
外形特征
黄芩的根茎呈瘦长状,表面棕褐色或黄色,有时带有刺。
叶子呈长椭圆形,叶面光滑,边缘具锯齿状。
花序生于枝梢的叶腋,花色一般为浅黄色或淡紫色。
果实为四裂蒴果,种子有翅,可被风传播。
生长环境
黄芩喜欢生长在山地、山缘草甸、疏林地以及田间沟边、路旁、荒地等干燥、草绿肥沃的沙质土壤中。
黄芩对雨量要求不高,适应力较强,是一种适应性广泛的植物。
药用价值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湿、凉血止血、解热镇痛等功效。
在中医药中,黄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热病、黄疸、腹泻、感冒等疾病。
黄芩也可以入药养生,常用于改善肝脾疾病、湿热症候、疥疮等。
综上所述,黄芩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不仅在中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而且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对于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黄芩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芩黄芩为唇形科草本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寒、味苦,归肺、脾、肝、胆、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1]。
黄芩又名腐肠、泾芩、条芩等,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甘肃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大,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爱滋病、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肿瘤、抗过敏、清除自由基、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免疫、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均有保护作用[2]。
黄芩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效成分有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苷(Wogonoside)、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等,目前药物代谢研究表明,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前药,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为二者的真正药效物质基础。
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癌、抗肿瘤、抗凝、抗血栓形成和保护肝脏、心脑血管、神经元等作用。
目前临床主要用于抗炎和抗菌[3]。
本文利用黄芩苷在强酸、加热条件下不稳定易水解生成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的性质,建立了由黄芩制备高纯度黄芩素的方法。
取黄芩苷干品10.0g,置于烧杯中,加蒸馏水200mL,在搅拌下滴加100mL 浓硫酸,黄芩苷水解,得深黄色液体,放置20min,抽滤,将水解滤液在搅拌下倾入2000mL冰水中,析出黄色固体,抽干水洗沉淀至中性,加氯仿抽提沉淀,过滤氯仿回收至干。
残渣用不同溶剂溶解。
参考文献[1] 史雪靖。
黄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10,279(4):128-130。
[2] 李玉萍,熊向源,刘建涛。
黄芩活性成分的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972-974[3] 许闽,肖功胜,杨云。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配方
黄芩,又名黄连,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茎。
在中医中,黄芩被广泛用作一种
草药,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配方需要避免。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泻火:黄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发热、口干、
咽痛等症状。
2.泻下解毒:黄芩有泻下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湿疹等肠胃
道疾病。
3.燥湿利湿:黄芩还能燥湿利湿,对湿热病证有良好的疗效,如黄疸、
糖尿病等。
4.清肝明目:黄芩对一些肝病、眼病有一定的疗效,可清肝明目。
黄芩的禁忌配方
1.孕妇禁用: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黄芩,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
影响。
2.体质虚弱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不宜使用黄芩,以免加重
身体负担。
3.长期服用者:长期、大剂量服用黄芩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因此应
谨慎使用。
4.药物相互作用:黄芩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黄芩作为一味中药草,功效与作用丰富多样,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
人体质、病情选择适宜的剂量及配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禁忌配方,应遵医嘱,避免因误用引发不必要的风险与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黄芩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配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芩的功能主治与作用及禁忌功能主治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拥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将逐一介绍它的主要作用。
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渴、大汗等。
它对于感冒、咽喉肿痛、咳嗽痰多等症状也有明显的疗效。
2.益气生津:黄芩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具有益气生津的效果。
它对于虚寒引起的脱发、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疗效。
3.抗菌消炎:黄芩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它常用于治疗肠胃炎、泌尿系统感染、皮肤炎症等疾病。
4.抗氧化:黄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它对于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肝脏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禁忌使用黄芩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事项,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1.孕妇禁用: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它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孕妇在怀孕期间应禁用黄芩,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久病虚弱者慎用:由于黄芩具有益气生津的效果,因此在久病虚弱者使用时需要慎重。
如果患者机体虚弱、脾胃功能较差,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症状。
3.对黄芩过敏者禁用:一些人可能对黄芩过敏,使用黄芩后可能出现皮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对于已知对黄芩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黄芩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黄芩之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情况。
使用注意事项除了禁忌事项外,使用黄芩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剂量:使用黄芩时,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适量的剂量,不宜过量。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剂量应适当调整。
2.使用方法:黄芩可以口服或外用,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需要和医生建议进行选择。
口服时,可以煎汤、冲剂或制成丸剂等形式。
3.贮藏方式:黄芩应保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使用时应检查黄芩的有效期和保存状态,如有变质或过期,应立即停止使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用量归经
黄芩,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味苦寒,归肝胆经。
黄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同时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用量和归经,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解毒: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症状、炎症
等疾病。
2.泻火泄热:黄芩能够泻火泄热,对于口干口渴、便秘等症状有一定
疗效。
3.凉血止血:黄芩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崩漏等症状。
4.清肝明目:黄芩还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对于眼部疲劳、目赤肿痛等
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的用量
1.黄芩入药用量:
–干品入药:3-9g。
–黄芩泡水或煎煮,每日1-3次,分服。
2.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黄芩可能会导致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需谨
慎使用。
黄芩的归经
黄芩属于肝胆经,主要功效作用在肝胆经相关的疾病中。
因其寒性,适宜用于热证、炎症等病症,但不宜在寒性病症中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黄芩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泄热、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用药,并且结合身体状况与医生指导,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黄芩
(唇形科植物)
编辑锁定
声明
本词条可能涉及专业知识,中草药并非没有毒副作用,请遵医嘱服用,请勿轻信网上用药建议。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1]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中文学名
黄芩
拉丁学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别称
山茶根、土金茶根
二名法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唇形科
亚科
黄芩亚科
属
黄芩属
亚属
黄芩亚属
种
黄芩
分布区域
中国、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毒性
功能
清热燥湿、消炎抗菌、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