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1、降雨入渗补给量W1=p×a×F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a---入渗系数,取0.25;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F----控制面积1.19km2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2、灌溉回归补给量W2=Q定×U×F灌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3、河渠渗漏补给量W3=K×J×A0×L×t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K------渗透系数0.9m/d;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L----沟河长度,km,L=13.82km;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
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2023最新版)本文档旨在介绍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计算方法。
1. 引言水资源利用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评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和考虑因素。
2. 计算方法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水资源利用率 = (实际用水量 / 可利用水资源量) × 100%其中,实际用水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实际使用的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3. 考虑因素在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水资源计量单位:在计算过程中,应统一使用相同的计量单位,例如立方米或升。
- 时间段选择: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需基于特定的时间段,通常选择年、季度或月份作为计算周期。
- 考虑损失量: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损失情况,如蒸发、渗漏等因素。
- 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在计算可利用水资源量时,需考虑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持续供给能力,以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4. 应用案例以下为一个简单的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过程:假设某市在2023年度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000万立方米,实际用水量为800万立方米,则该年度的水资源利用率为:水资源利用率 = (800万立方米 / 1000万立方米) × 100% = 80%5. 结论水资源利用率的计算规则提供了一个简单且有效的方法来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应用该计算规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规划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请注意,本文提供的计算规则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综合评估。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临时用水指标如何计算公式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减少浪费,许多地方都制定了临时用水指标来监控和管理水的使用。
临时用水指标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某一地区或单位所使用的水量的标准。
通过制定临时用水指标,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水资源的使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那么,临时用水指标是如何计算的呢?下面我们将介绍临时用水指标的计算公式和相关内容。
一、临时用水指标的计算公式。
临时用水指标的计算公式一般是根据特定的情况和需求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临时用水指标的计算公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总量,首先需要确定某一地区或单位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
这包括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其他水源的总量。
2. 用水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某一地区或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用水需求量。
这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3. 临时用水指标,通过对水资源总量和用水需求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某一地区或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临时用水指标。
这个指标一般是以单位时间内的用水量来表示,比如每天、每月或每年的用水量。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得出临时用水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临时用水指标 = 用水需求 / 水资源总量。
通过这个计算公式,可以确定某一地区或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临时用水指标,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二、临时用水指标的应用。
临时用水指标的计算和应用对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临时用水指标,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水资源的使用,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临时用水指标还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为未来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临时用水指标可以应用于各种场合和领域。
比如,在城市和乡村的生活用水管理中,可以根据临时用水指标来制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引导居民合理使用水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临时用水指标来监控和管理工业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公用介质用量计算公式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各种介质的用量,以便合理地使用资源并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公用介质用量计算公式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介质的用量,从而有效地管理资源和成本。
公用介质用量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介质的性质和使用条件来确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计算。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公用介质用量计算公式,并讨论它们的应用。
1. 水的用量计算公式。
在很多工程项目中,水是一种常用的介质。
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水的用量,以便合理地使用水资源。
水的用量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水的流量和使用时间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水的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用量 = 流量×使用时间。
其中,流量是水的流动速度,一般以升/分钟或者立方米/小时来计量;使用时间是指水的使用时间,一般以分钟或者小时来计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水的用量,从而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使用。
2. 燃气的用量计算公式。
燃气是另一种常用的介质,它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燃气的用量,以便合理地使用燃气资源。
燃气的用量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燃气的热值和使用时间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燃气的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用量 = 热值×使用时间。
其中,热值是燃气的燃烧热值,一般以焦耳/千克或者千焦/立方米来计量;使用时间是指燃气的使用时间,一般以小时来计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燃气的用量,从而合理地安排燃气资源的使用。
3. 电能的用量计算公式。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电能的用量,以便合理地使用电能资源。
电能的用量计算公式通常是根据电能的功率和使用时间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电能的用量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用量 = 功率×使用时间。
其中,功率是电能的功率,一般以千瓦或者瓦来计量;使用时间是指电能的使用时间,一般以小时来计量。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1、降雨入渗补给量W1=p×a×F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a---入渗系数,取0.25;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F----控制面积1.19km2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2、灌溉回归补给量W2=Q定×U×F灌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3、河渠渗漏补给量W3=K×J×A0×L×t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K------渗透系数0.9m/d;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L----沟河长度,km,L=13.82km;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
⽔资源总量计算五、地下⽔开采条件下⽔资源总量的计算由于地下⽔开采后必然会引起地下⽔位下降,从⽽使地下⽔的降⽔⼊渗补给量增加(在⼀定的地下⽔埋深范围内),包⽓带⼟壤⽔的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量、河川径流量和潜⽔蒸发量则相应减少,因此,地下⽔开采条件下⽔资源总量的计算分两种情况:(1)地下⽔开采时间长,各年开采量⽐较⼀致:统⼀采⽤地下⽔开采条件下相应的河川径流量和地下⽔补给量资料,按式(4-24)或(4-26)计算。
(2)地下⽔开采时间短,或各年开采量相差较⼤:先利⽤地下⽔开采前后的河川径流量资料,结合相应的地下⽔开采量,推求地下⽔现状开采⽔平(或设计开采⽔平)下河川径流的减少量,以此修正地下⽔开采前和⾮现状开采年份的河川径流资料(扣除不同年份的相应减少量),使之满⾜⼀致性,然后采⽤地下⽔现状开采条件下的地下⽔补给资料和相应的河川径流量资料,按(4-24)或(4-26)计算⽔资源总量。
第三节⽔量平衡分析概念:⽔量平衡分析是指通过特定区域的⽔资源分析计算,确定该区域各种⽔体的数量,结合⽔⽂、⽓象以及⽔⽂地质条件等⾃然因素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体在空间和时程两⽅⾯是否满⾜⽔量平衡关系。
⽔量平衡分析的⽬的在于验证设计区域各种⽔体数量的计算精度、检查⽔资源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河川径流量的平衡分析从闭合流域、⼲⽀流或河段两⽅⾯进⾏分析(⼀)闭合流域河川径流量平衡分析闭合流域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可忽略降⽔⼊渗补给引起的地下潜流量,有平衡⽅程式:Wr=Wrs+Wrd(4-29)P=Wrs+Wrd+E(4-30)V=P-Wrs=Wrd+E(2-31)式中:Wr: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108m3);Wrs:多年平均年地表径流量(108m3);Wrd:多年平均年河川基流量(108m3);p:多年平均年降⽔量(108m3);E:多年平均年流域蒸发量(108m3);V:多年平均年地表和⼟壤总截补量(108m3)根据以上⽔量平衡式,可检查河川径流量及其组成部分计算成果的合理性由于总截补量V⼤部分消耗于蒸发散,另⼀部分补给地下⽔,因此,也可计算各平衡要素的不同⽐值,如E/V、Wrd/v、Wr/p、Wrs/p、Wrd/Wr等,将设计流域的这些⽐值与⽓候⼀致区内其它流域的相应⽐值⽐较,即可分析设计流域河川径流的计算成果是否合理,符合地区分布规律(⼆)⼲⽀流或河段的⽔量平衡分析A、B、C、D、E等为径流站,在特定时段和特定区域内,天然河川径流量应满⾜下列关系:Wr,u+Wr,q=Wr,d(4-32)式中Wr,u:上游站河川径流量(108m3);Wr,q:区间流域产⽔量(108m3);Wr,d:下游站河川径流量(108m3)ABCDE根据上式,有下列各河段的⽔量平衡⽅程式WA+△WA-B=WB(4-33)WB+WC+△WBC-D=WD(4-34)WD+△WD-E=WE(4-35)式中WA、WB、WC、WD、WE为各站同⼀时段的河川径流量;WA-B、WBC-D、WD-E为上下游及⼲⽀流、区间产⽔量通过平衡计算可检查各代表站河川径流成果的合理性⼆、⽔资源总量的平衡分析可从两⽅⾯进⾏分析⽐较:⼀是把全流域作为⼀个整体同周围或邻近流域对⽐,分析是否符合地区分布规律,⼆是将流域分成若⼲分区(如分为⼭丘区和平原区、或⼦流域),分析各分区⽔资源总量之间是否符合⽔量平衡和地区分布规律,或者分析各⽔⽂计算要素之间的⽔量平衡关系及相互对⽐关系。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了解总量的计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
地表水资源是指江河湖泊、水库、湿地以及人工水体等所有以地表水形式存在的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流域面积的确定: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将水文断面按照所在流域划分,并测定流域面积。
2.年降水量的估算: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估算出流域内的年降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降水场插值法和统计回归方法。
3.枯水年径流量的估算:通过对流域内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确定枯水年(即降水量最少、径流量最低的一年)的径流量,该值可作为该流域的枯水年径流量。
4.截留蒸发量的计算:截留蒸发量是指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蒸发损失的水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水热平衡法和气候划分法。
通过测量蒸发器内液体的蒸发量,结合气象资料,求得截留蒸发量。
5.基准年流量的计算:基准年流量是指假设各自然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的均值。
一般选择历史水文资料中流量最充沛的年份作为基准年,将这一年的年降水量作为基准年降水量,年径流量作为基准年径流量。
6.地表水总量的计算:将基准年流量减去截留蒸发量,即可得到地表水资源的总量。
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地下水体。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地下水埋深的确定:通过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探等手段,确定地下水位的位置和地下水埋深。
2.地下水透水层面积的测算:利用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探测等技术手段,测算透水层的面积。
3.地下水蓄量的计算:利用水井和钻孔等手段,测算地下水的储量。
常用的方法包括影像测井法和底波测井法。
4.地下水再生率的确定:地下水再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地下水的再充实率。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监测等手段,测算地下水再生率。
5.地下水总量的计算:将地下水蓄量乘以地下水再生率,即可得到地下水资源的总量。
地下水自然补给量计算公式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地下水的自然补给量则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地下水的自然补给量是指地下水在一定时间内由自然补给途径(如降水、地表水渗漏等)所补给的水量,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
因此,对地下水自然补给量的计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地下水自然补给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
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采用水文地质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氢氧同位素方法等来进行计算。
其中,水文地质方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通过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等参数来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Q = K A (P E)。
其中,Q为地下水自然补给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年;K为补给系数,无量纲;A为补给面积,单位为平方米;P为降水量,单位为米;E为蒸发量,单位为米。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补给系数K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地下水补给的效率。
补给系数的大小受到地下水补给途径、地下水流动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需要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监测来进行确定。
补给面积A则是指地下水自然补给的范围,它通常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位监测来确定。
降水量P和蒸发量E则是地下水自然补给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它们通常通过气象站的监测数据来获取。
除了水文地质方法外,数值模拟方法也是地下水自然补给量计算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的补给过程,从而得出地下水自然补给量。
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地下水流动的复杂性、地下水补给途径的多样性等,但其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氢氧同位素方法则是通过地下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含量变化来推断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水的自然补给量,但其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在实际应用中,地下水自然补给量的计算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对比和验证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果。
第六章 水资源总量的计算与水量平衡分析第一节 区域水资源总量的计算在分析计算降水量、河川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后,尚需进行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过去,有的部门将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作为水资源总量。
由于河川径流量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排泄量,而地下水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由河川径流所提供,因此将两者简单地相加作为水资源总量,成果必然偏大,只有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水量才等于真正的水资源总量。
据此,一定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重复地下河川总W u W W -+= (6-1)式中,总W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亿m 3);河川W ——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亿m 3);地下u ——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亿m 3);重复W ——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之间的重复量(亿m 3)。
若区域内的地貌条件单一(全部为山丘区或平原区),公式(6-1)中右端各分量的计算比较简单;若区域内既包括山丘区又包括平原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则比较复杂。
在后一种情况下,区域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一、河川径流量的计算将计算区域划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大地貌单元,分别计算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计算方法参见第四章。
二、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不同,其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1.山丘区地下水补给量如前所述,山丘区地下水补给量难以直接计算,目前只能以地下水的排泄量近似作为补给量,计算公式为(6-2)式中,山u ——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亿m 3);山基W ——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亿m 3); 潜u ——多年平均河床潜流量(亿m 3);开山潜泉侧潜山基山q E u u u W u +++++=侧u ——多年平均山前侧向流出量(亿m 3);泉u ——未计入河川径流的多年平均山前泉水出露量(亿m 3);山潜E ——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亿m 3); 开q ——多年平均实际开采的净消耗量重复水量的计算(亿m 3)。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
1、降雨入渗补给量
W1=p×a×F
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
a---入渗系数,取0.25;
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
F----控制面积1.19km2
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
2、灌溉回归补给量
W2=Q定×U×F灌
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
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
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
3、河渠渗漏补给量
W3=K×J×A0×L×t
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
K------渗透系数0.9m/d;
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
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
L----沟河长度,km,L=13.82km;
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
3、地下水可采量
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