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08.98 KB
- 文档页数:5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9年第l9卷第9期文章编号:1005—6033(2009)09一0165—02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综述支0明士爵1一,曹峰瑞3(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两大同大学心理系,山西大同,037009;3.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两太原,030006)摘要:对生命意义的界定和生命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研究及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生命意义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命意义;影响因素;干预研究中图分类号:BOI文献标识码:A赫舍尔特别强调:“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生存的核心”。
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是产生心理问题和选择自杀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生命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笔者根据搜集到的有限资料就生命意义的界定、生命意义的影响冈素、相关研究和十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生命意义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1生命意义的界定笑于生命意义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j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Franld(1963年)提出生命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问内生活的特定意义,每个人在他的生活里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
Hedlund(1977年)认为生命的意义指的是个人的意义,也就是个人存在的理由。
当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时就会感到有力量,并觉得自己存在是有价值的。
Fabry(1980)将生命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终极意义(theultimatemeaning),系指宇宙中有一超越人类、且无法被验证的律则,有人称之为“神”,有人称之为“自然”或其他名称,如“道”。
对于此一律则,我们较注重追求的过程,而不是能否达成。
二是此刻的意义(themeaningofthemoment),系指在生命的每一瞬问皆有一个有待实现的使命,个人只能以负责的态度来回应。
Baumeister(1991年)认为人们满足几个基本的需求会让人觉得富有意义。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浅析死亡焦虑的产生*************【摘要】面对人生之注定一死,人们难免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焦虑感,而死亡焦虑又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简要探讨了死亡焦虑是如何产生的,面对死亡,本文提出应尽量让我们拥有的生命更具价值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死亡;焦虑;归因人生是一次旅行,起点是出生,终点是死亡,出生和死亡之间的路程就是人生。
尽管人生的旅途有长有短,但每个人毫无例外的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人生的过程性决定了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事件和终点。
在人生的这一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们对生与死的态度会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人在大限将至、面临死亡的时候,更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情绪和心理反应,并且这种心理会随着死亡过程的不断推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展示出人走向死亡的矛盾心态。
“死是永恒的谜,且是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的谜,是高悬在人类文明征途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其真相有可能永远隐藏在神秘的彼岸。
”[1]人在死亡的必然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许多人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死亡焦虑。
一什么是死亡焦虑从医学观察讲,焦虑是指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焦虑在不同领域、不同指向有不同表现,而人生最大的焦虑莫过于对死亡的焦虑。
人之死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事件,人之死的问题似乎超过了科学研究的边界,倒是许多科学家因研究这个问题而最终放弃了对所有科学问题的研究,由科学家“沦为”了哲学家或神学家。
死亡是人类不可抗拒的事件,死亡焦虑是个体针对死亡或者临终相关事件所产生的不安、恐惧、害怕等状态。
死亡焦虑可以理解为:一种被特定死亡事实以及对于死亡之恐惧等所诱发的情绪反应及认知,涵盖了死亡恐惧、害怕等内部情绪,或放弃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持虚无态度,醉生梦死,空虚无聊,觉得生活毫无乐趣等外显行为。
二死亡焦虑的归因对死亡的焦虑伴随了整个人生,人们无法忍受生活在恐惧之中,于是寻找各种方法减轻这种痛苦。
生存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死观研究共3篇生存论视角下大学生生死观研究1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然而在这个物质极大且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对于生死有着怎样的看法?使用生存论的视角对于大学生生死观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的本质诉求,还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合理的精神支持。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生存论视角的核心思想——从人类本质出发,考察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
探究大学生生死观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其个体思想,还应该将其置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环境因素下进行分析。
对于大学生生死观来说,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其是否会因为现代化带来的生活条件而发生改变。
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的保护和延长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生死观是否会更加倾向于强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而,我们同样也应该考虑到,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是无限制的,一些非物质因素,如人面临的选择困难、竞争压力等,也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死观。
此外,大学生生死观发生改变的一个因素还可能是文化传承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加,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可能被引入到大学生的生死观中。
比如,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死亡被看作是万物的必然归宿以及人类生命的幸福寄托。
然而,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正在强调人类生命长于死亡,追求最大限度的生命享受。
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人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变化也可能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影响。
如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大学生,更面临着种种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生命的质量,而且也会对其生死观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深入探究这些因素,从而来研究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最后,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在研究大学生生死观的过程中,生存论视角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客观的视野。
大学生生死观论文在大学生活中,生死观是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议题。
大学生生死观的形成受到个人性格、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生死观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大学生生死观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生生死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些大学生对生死抱有恐惧和焦虑情绪,他们害怕死亡,害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而另一些大学生则表现出对生死的淡漠和漫不经心的态度,他们对生死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 二、影响大学生生死观形成的因素1. 家庭背景:家庭是大学生生死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父母或长辈的态度和言行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深远影响。
2. 社会环境:社会的风气和文化传统也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起到一定影响。
比如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物质欲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对生死的看法。
3. 个人经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其生死观产生影响。
## 三、培养健康的生死观1. 积极的心理疏导:大学生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情绪宣泄和心理疏导,保持心态平和。
2. 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大学生应该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3.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 四、结语大学生生死观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死,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健康的生死观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生死观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健康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一切挑战和变数。
生命可贵,珍惜当下,感恩每一个明天。
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272 08/2010从大学生自杀透视高校死亡教育罗蕊(洛阳理工学院)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 去死!,而是观念上的由 死!观 生!,珍爱生命。
在高校中积极有效地开展死亡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热爱生活,从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提高生命品质。
大学生自杀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一、死亡教育内涵1.由 死!观 生!在我国人们普遍对 死亡!有着重重误解,加之 死亡教育!本身在提法上就比较容易引起歧义,因此, 死亡教育!获得人们的普遍理解与认同的困难之大是可以预见的。
要真正地理解 死亡教育!,必须避免简单直白地望文生义,而要在具备正确的死亡观的基础上去领会 死亡教育!的真义∀∀∀ 死亡教育!并非是告诉大学生实际操作层面上如何去 死!,这里所指的 死亡!也并非囿于 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更深切的关怀是建立在合理合意的死亡观上的 观念!上、 意识!上的死亡品质的提高,教育学生形成一种合理合意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最终的目的是生活质量、生命品质的升华,这便是死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 生!,而不在死,即由 死!观 生!。
2.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另一维度生命教育以个体的生命为基础和目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而死亡是最广阔意义上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最终极的、成就个体生命完整性的 可能性!,也是生命教育内在的、不可回避的终极关怀。
基于此,生命教育自觉地将引导青少年去认识死亡、接纳死亡、超越死亡,以达生命价值的实现的终极关怀纳入自身的体系,自觉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死亡观、生命观的重任。
死亡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来说是一种 逆向!教育,换了一个切入点,从 死!讲到 生!。
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虽然是 相逆!的,但是并不 相反!∀∀∀知道死亡,为的是善待生命,更好地生活,二者殊途同归,角度不同而已,共同的目标便是 生!, 死亡教育!实质上正是执著于 生!的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生命教育与生死观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生命教育与生死观的重
要性。
生命教育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生死观则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这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人们认识生
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念和态度。
在这个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所影响,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其次,生死观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一个正确的生死观可以
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更加珍惜眼前的生命。
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而一个错误的生死观则可能让我们在追求功利和物质的过程中忽视了生命的真谛,最终迷失了自己。
因此,生命教育和生死观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通
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我们需要培养正确的生死观,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更加珍惜眼前的生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
重生命。
让我们培养正确的生死观,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更加珍惜眼前的生命。
让我们共同珍爱生命,珍爱每一个生命。
谢谢大家!。
探析大学生生命教育[摘要] 本文根据近几年各高校大学生众多自杀事件和轻视生命事件的发生,分析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究其原因,并分析我国生命观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生命教育事例分析如何加强生命观教育及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生命教育;生命;大学生一、目前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008年11月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营学院跳楼自杀身亡;2009年2月23曰,河北邢台威县一名大学生刘伟因就业压力自杀了,留下的仅是一本近10万字的日记。
2009年3月30日凌晨,华中科技大一对大四情侣,在武汉洪山租住的小区内分别从6楼与12楼坠下身亡。
2009年4月14日下午6点40分,中国传媒大学的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13楼窗口坠亡。
轻视生命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呈上升趋势。
触目惊心的事实,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
社会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为什么作为高学历的年轻一代反而越加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从生命的角度透视,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这正是造成高校大学生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
因此,大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从心里层面的角度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漠视促使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教育者则被看成是传授知识的“中转器”,这种情形导致“应试教育”产生,结果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普遍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表现为很多青少年既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不关心他人的生命。
第十章理解生命珍爱人生活动一第一节生命与死亡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人生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生命的宽度,即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精彩体现价值。
生命总会面临无尽的挑战,唯有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关怀珍爱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你才能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
因此,生命与死亡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教育及其意义生命教育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生命价值提升,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生命教育的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认识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境界),是一种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性格,并对各种生命现象持尊重和态度和人道的关怀),是一种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是一种体验教育(身历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二、死亡教育及其价值生命教育不可能不谈“死亡”,因为生命就是有生有死的过程。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说“只有当我们学会面对死亡,我们才能学会生命中重要的课题;生为一个人,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如何面对自己并与自我达成协议”。
谈论死亡,就得要触动生,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方向的重新追寻,或关于如何停下来思索,调整,作出某些放弃。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以便促使其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降低学生对死亡的害怕、恐惧与逃避,使学生能够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赋予对生命意义的重新体验与思考,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三、生命与死亡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一)建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二)规划自我提高生命质量(三)开发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四)预防自杀保护生命第二节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生命”是个很直观而又很神圣的字眼,也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好像谁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