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格局与拿捏分寸--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57
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从权谋说到阴阳什么是博弈?古人称博弈为“对局”,就像下一盘棋,所谓“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
现代人说,博弈是活体之间的较量和对抗。
无论怎么说,博弈注定了是一场没有规则和规律可循的斗争。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品质可以培养,没有现成的稻草让你抓住,没有具体的道路让你行走,唯一可做的就是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兵者,诡道也。
在向前的道路上,你会无所不用其极,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吃掉,而对方也不是一个等待着你捏的软柿子,而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也在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进攻变得无效。
就在这种迂回与进入的纠缠中,有着说不尽的权谋和狡诈。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自然界是“死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以后,就能一劳永逸地征服它。
知识关乎自然,正如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控制好试验所必需的条件,就能不断地重复这个实验。
所以说,知识是一种力量。
但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对抗,一种活体之间的对抗。
在这里,任何现成的东西都面临失效。
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你必须对当下的局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谋略是一种智慧。
《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庞统的一段对话:孙权问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士元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若何?”庞统笑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一个拘泥兵法,一个随机应变,高下之分岂非不言而喻、一目了然?所以,伏龙、凤雏齐名,而周瑜却棋差一招。
世间本来就没有路。
大凡在博弈中胜出的,估计都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主“因果”,是一种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所以,“理念”、“第一推动者”、“上帝”这些现成化的实体字眼经常出现在她们的文化中,造就了西方几千年的科学传统。
西方的“求真”精神和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而中国人的思维却不是如此地“直来直去”,它的思维最典型的表达是“阴阳”。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单选题】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 A、分析· B、整体· C、综合· D、直觉我的答案:A2【单选题】哪一项不是西方文学的性格特点:· A、理据性· B、确定性· C、逻辑性· D、朦胧性我的答案:D3【单选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于哪一部古代经典?· A、《庄子》· B、《易传》· C、《道德经》· D、《中庸》我的答案:B4【判断题】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我的答案:√5【判断题】鲁迅先生一贯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曾经对西方文化的阳刚进行过深刻的抨击。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单选题】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太阳· B、月亮· C、星星· D、地球我的答案:B2【单选题】以下思维倾向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中和· B、协调· C、逻辑· D、忍让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 · A、弗洛姆· B、荣格· C、弗洛伊德· D、华生我的答案:B4【判断题】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我的答案:√5【判断题】从四书五经的文化倾向上来看,中国的月亮文化也非常讲究功利和权力。
我的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 B、克己奉公· C、清心寡欲· D、顺其自然我的答案:B2【单选题】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进取性· B、攻击性· C、安宁性· D、冒险性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 A、立德· B、立功· C、立言· D、立行我的答案:D4【判断题】孔子反对刚勇,反对尚武,这与中国文化的阴柔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十个主要思维模式十个主要思维模式为题,进行创作。
以下是对每个思维模式的描述:1. 阴阳平衡:阴阳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代表着相对的两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阴阳的平衡,不偏向任何一方。
就像自然界中的白天和黑夜,只有平衡才能带来和谐。
2. 变化无常:世界充满了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我们需要适应变化,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就像易经中的卦象一样,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转变。
3. 和谐共处: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他人和睦相处。
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即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抓住机遇。
我们应该抓住机会,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水行舟,逆势而动。
5. 求同存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可能与每个人都完全相同,但我们可以尊重彼此的差异,寻求共同点,达成共识。
求同存异有助于增进交流和合作。
6. 忍辱负重: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学会忍耐和承受。
忍辱负重并不是懦弱,而是坚韧不拔的表现,它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7. 虚怀若谷:虚怀若谷是一种谦逊的品质,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乐于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虚怀若谷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8. 互补共生: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互补的关系。
我们应该学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互补共生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共赢。
9. 无我无为:无我无为是一种超脱于个人欲望和私利的境界。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舍弃私心,以大局为重,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10. 返璞归真:返璞归真是指回归本源,回归真实的自我。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很容易迷失自我。
返璞归真能够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阴阳格拒名词解释中医学
阴阳格拒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描述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关系的两个维度。
阴阳格拒的基本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
阴阳是相对于内外、上下、左右等各个方面而言的,体现了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例如,阴虚和阳虚、内有湿邪和外有湿邪等,都是阴阳相互对立的表现。
2. 阴阳格拒是指内外环境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格拒指的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和外部环境对身体的影响。
例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饮食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从而影响健康。
3. 阴阳格拒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其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中医学常常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药物等方法来调节内外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以达到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除了以上解释,阴阳格拒在中医学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阴阳格拒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与经络学说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等等。
阴阳格拒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阴阳格拒也逐渐被应用于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哪些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
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
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作者:曾庆福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重视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的特点。
当前,要推动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现代化,就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和变革创新。
关键词:辩证思维;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人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中西思维方式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模糊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强调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注重对事物的意会、顿悟、体悟,不注重对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因此,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用词多有歧义,使用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含义,提出的命题没有明确的形式,做出的推理没有明确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有些名词和概念在同一个章节中往往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对同一个哲学命题,也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同一个哲学术语或同一个哲学命题,常常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道”“气”“仁”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中国哲学对这几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
例如,老子就从来没有对“道”做出明确的定义。
在老子看来,“道”这个名称本身是可有可无的,“道”是无法起名、无法定义的。
至于“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更是说不清楚,也是无须说清楚的。
由于“道”这个概念不明确,使得后来的研究者陷入无穷无尽的争论中。
再如,“气”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气”是表示物质实在的概念,大体可以理解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
但是,对不同的思想家来说,到底什么是“气”,则存在不同的解释:西周末期的伯阳父强调“气”的实体形态;春秋时期的医和则强调“气”的功能形态;老子认为“气”就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和“道”是一回事,既确实存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庄子也认为“气”是物质始基,但对于“气”的确切含义也没有讲清楚。
阴阳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神秘莫,引人入。
它呈出超前象,倒象,阴阳互象,灵感象。
考其原因,盖以阴阳思本,而集阴阳思之大成者,莫于《周易》,是以《周易》被人尊“群之首”、“大道之源”、“中国文化的源”、“ 邦世之学”、“宇宙代数学”(universal algebra)、“第一号成功” (the no1.success formula)⋯。
《周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其影响之深在世界学史上极罕。
它用阴阳的立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化来明宇宙万物的一切象(含人的生命象 ),用阴阳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合(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来模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化律,用深刻的哲理来启示天道(自然、宇宙 ),地道(客物世界 ),人道 (政治、、理生活 ;意形 )的相互关系。
其研究和述的范畴很广,内容也十分复,如太极、乾坤、阴阳、三才,道器、理事、理气、形而上、形而下、象数、言意、神化等等。
它通宇宙万物的深入察,将其高度概括宇宙式 (抽象的卦象 ),是一个的程。
由察、提、到作卦,是从具体的物象出,高度、概括、抽象而“卦象”。
而人要分析、判断、某一事物,是通模事物的最基本构 (阴阳构 )的演算而得出抽象的卦象,再按阴阳思的准与方法将抽象的卦象原具体的物象。
《周易》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主要在于它用阴阳思的精深哲理来分析判断一切事物,事物的演程及果作出,其果是令人惊奇地准确;人从中它与自己的生活密相关,因而使它由抽象的学域走向人生活的用域,从哲学家的堂走向了人日常生活的各种所。
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仰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通古今之,探索宇宙及人生之必、所、不的大原理,明人生知、、适的大法。
“阴阳”是—既立又一的哲学范畴,它是从具体事物的深化中抽象出的概念,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可入阴阳的范畴,譬如:天阳,地阴,日阳,月阴,男阳,女阴⋯⋯,就是山水亦有向阳与背阴之分 ;物理学中的正 ;化学中的正离子离子 ;数学中的正数。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庞大。
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他们对待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剖析其内涵,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和谐思维:追求整体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与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相异,中国人注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强调相对性和相互依赖。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整体和谐的维系,而非特定的个体。
二、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复杂性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习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复杂性,并通过发现事物的矛盾与变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如,道家哲学中的"至柔"和"至刚"的观念,认为事物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不断求得内外之道的平衡。
中国人通过辩证思维,尝试理解事物的多维度,融合矛盾之中寻求发展的契机。
三、中庸思维:追求中路之道中庸思维意味着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的中和与身心的调和。
中庸思维也反映在中国人在价值观中的不激进、温和和稳定的倾向上。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和平共处、稳定发展和团结合作,并对社会关系和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命运观:认同自然的力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蕴含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力量,而人应顺应这种力量,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并将自身融入其中。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五、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
中国人以家庭、亲友和社会关系为核心,这种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思维里,追求和谐人际关系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
第三讲《黄帝内经》阴阳思维的研究阴阳思维是中医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
它是基于古代哲学、又有别于古代哲学、且有所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述阴阳的概念、阴阳思维的含义,重点研究阴阳思维的法则。
阴阳思维的法则有八个方面:阴阳应象、阴阳互藏、阴阳交感、阴阳离合、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升降出入、阴阳重变。
这些法则始终主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
阴阳思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将这种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了中医阴阳思维的理论。
中医阴阳思维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又有别于古代哲学、且有所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的阴阳思维,是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方法论。
因此,对《黄帝内经》阴阳思维的理论渊源、基本法则和思维模式,进行一个较全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的概念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具有阴阳含义的文字,如“阳日”、“晦月”等。
《《吕氏春秋·重已》有“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的记载。
《说文》:“阴,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
”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这是阴阳的最初始的含义。
二、阴阳的思维阴阳的思维,即用阴阳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的思想方法。
阴阳思维,孕育于《易经》,始成于孔子所作的《易传》。
《易经》中仅一处提及“阴”字。
但其中的阴爻(——)和阳爻(――)的关系及其在卦中的演变过程,已深含阴阳的哲学意义。
《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
”具有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含义。
《易系·辞传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说明阴阳消长的规律。
泰卦,乾下坤上,乾阳上升,坤阴下降,示阴阳交感之含意。
《易·文言传》:“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
”揭示阴阳转化的规律。
《国语·周语》有用阴阳来解释自然界雷电、风雨、地震等现象的记载,如“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阴阳次序,风雨时至”;“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阳失其所而镇阴,于是有地震。
奢仑1【单选题】(1分)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C )A裁道化成B. 崇德重义C. 以人为本2【单选题】(1分)"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A. 《周易•贲》B. 《周易.艮》C. 《周易•震》3【单选题】(1分)"文"不包括(D )A. 地文B沃文C. 人文D. 物文4【单选题】(1分)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 )A. "易"、"道”B. 儒道互补C. 儒、释、道三家并列5【单选题】(1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C )A. 中庸之道B. 阴阳五行C. 中和为美第一章1【多选题】(1分)"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A. 以人为尊B. 以仁为本C. 以民为贵2【多选题】(1分)礼教的核D是:(ABCDE )A. 长幼有序B. 父子有亲C. 夫妇有别D. 君臣有义E. 朋友有信3【多选题】(1分)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走和有秩序。
B. "五伦"是我们木嗷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4【单选题】(1分)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C )A沃人感应B形式逻辑C. 天人合一D. 辩证逻辑答宰是辛苦整理出来的完整版课后答宰需要支付5元/门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2414817003第二章1【单选题】(1分)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A. 定义B概念C. 颐D. 自我修养2【单选题】(1分)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A. 性相近B性恶论C. 性善论D. 性有善有恶论3【单选题】(1分)孔子关于"仁"的走义是:A. 爰人B. 克己复礼C. 其言也制D. 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单选题】(1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A. 谭守j济B. 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C. 随心所欲D. 11守礼仪5【单选题】(1分)儒家的核,卜慨念是:A. 知B. 义C礼D仁6【单选题】(1分)对"仁"的理解的关键是:A. 分析B推理C. 认识D. 实践【判断题】(1分)孔子关于”仁”的说法都是一些教训。
阴阳格拒名词解释摘要:1.阴阳概念简述2.阴阳格拒的含义3.阴阳格拒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4.阴阳格拒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5.总结:阴阳格拒的重要性正文:阴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源于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方面组成。
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阴阳平衡。
而阴阳格拒则是阴阳理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阴阳双方并非相互制约,而是相互排斥、对立。
阴阳格拒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它反映了阴阳双方在特定条件下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使得双方无法实现阴阳平衡,从而导致事物的僵化和病变。
另一方面,阴阳格拒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阴阳双方失衡时,机体可以通过排斥对方来维护自身的稳定。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格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平衡。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容易出现疾病。
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其阴阳失衡的原因和程度,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如针灸、拔罐、中药等,都是为了调整阴阳平衡,促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在实际生活中,阴阳格拒的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当我们遇到与自己性格、观念截然不同的人时,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避免对立和排斥。
这样,才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总之,阴阳格拒是阴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阴阳双方对立、排斥的现象。
通过了解阴阳格拒的原理,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事物变化,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阴阳格拒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阴阳格拒的定义
2.阴阳格拒的起源与发展
3.阴阳格拒的应用
4.阴阳格拒的影响
正文
阴阳格拒,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阴暗与阳光、阴性与阳性等。
格拒,指的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阴阳格拒,即指阴阳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阴阳格拒的概念最早见于《周易》。
在《周易》中,阴阳被用来解释
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
阴阳格拒,即是《周易》中阐述的一种对立统一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格拒这一概念逐渐被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在《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都有对阴阳格拒的深入阐述。
阴阳格拒的应用十分广泛,它被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四季的变化、天气的阴晴等,同时也被用来阐述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如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
在医学领域,阴阳格拒也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如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阴阳平衡则人体健康。
阴阳格拒的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石。
阴阳格拒的思想,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探索和追求。
第1页共1页。
国学100秒:中国人的思维方式(2)——阴阳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018天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讲阴阳。
很多近代的中国人用西方传过来的辩证法解释阴阳,结果越解释越糊涂了,阴阳的奥妙隐藏得更深了。
举个例子,太极图的黑白阴阳鱼里,各有一个白黑的鱼眼,就是颜色相反的小圆点。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古人对阴阳的一个观念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相合,才能化育万物,所以阴里要有阳,阳里要有阴。
可以说得详细一点!
古人讲地理上的阴阳,叫“山南水北”为“阳”,就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向阳,所以是“阳”。
但这“阳”里面,又必然包含着“阴”,比如长在这里的一棵树总会有阴面。
再比如:男女为阴阳,但男女都有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又有阴阳的不同。
人生病了,象脾虚,不论男女,又都有阴虚或者阳虚。
古代流传下来的《宅经》里讲,阳宅要阳气抱阴,阴宅要阴气抱阳,阴阳相得,才是好宅子。
再比如指南针,都有南北两极。
如果把指南针从中间截开,无论南极、还是北极,又都会重新分为南北两极。
这里面有大智慧,关键是理解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