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 格式:doc
- 大小:847.50 KB
- 文档页数:1
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版本一)1.“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6 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于6 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 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 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2.“蛟龙”号下潜突破7000米6 月3日,“蛟龙”号再次出征,向7000米发起冲击。
6月24日上午9时许,“蛟龙”号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作为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方案设计和关键核心技术,像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以及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都是由 我国独立完成。
“蛟龙”号7000米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具备载 人 到 达 全 球 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重大进步。
3.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突破三大技术难题12 月1日,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
据参与设计的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专家介绍,哈大高铁是我国目前在高纬度严寒地区设计的标准最高的一条高 速铁路,也是世界上首条高寒地区建成运营的高速铁路。
突破了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道岔融雪等国际公认的三大技术难题。
基础设施按时速350公里建设, 采用冬季运营时速200公里、夏季300公里运行图运营。
哈大高铁纵贯东北三省、营业里程达921公里。
4.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发布国 防科技工业局2月6日发布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神舟九号与什么完成首次载人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完成首次载人对接任务。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的时间: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
首次成功访问在轨飞行器的飞行员有: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与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首次成功访问在轨飞行器。
完成首次载人对接任务的意义:
6月24日,在航天员刘旺的操纵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
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可靠地往返运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为载人航天的发展、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初中物理中考专题训练---电磁波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2018·黄石)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物理,关于生活中的物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等能用WiFi上网。
是利用了电磁波能传递信息B . 吸管被餐巾纸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摩擦起电C . 家庭电路中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是因为铜的导电性能比铁好D . 包裹金属导线的绝缘材料不能导电,是因为绝缘材料中没有电子2. (2分)电磁波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污染。
长期使用下图所示的通信设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是()A . 摇柄电话B . 拨话电话C . 移动电话D . 按键电话3. (2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现在使用的移动电话有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B . 现在使用的对讲机有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C . 电视机有发射和接收装置D . 收音机只有接收装置没有发射装置4. (2分)(2016·丹东模拟) 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磁卡和VCD光碟都采用了磁性材料B . 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C . LED灯采用的是半导体材料D . 超导材料可用来做电动机的线圈5. (2分)(2017·澄迈模拟) 下列物品中,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A . 移动电话(手机)B . “B超”检测仪C . 电饭锅D . 固定电话6. (2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聊天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微信就是时下流行的一款手机语音聊天软件,语音信息进行传播是利用手机发射()A . 电磁波B . 激光C . 红外线D . 紫外线7. (2分)(2012·镇江) 我国正在组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减少对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下列可以作为导航卫星与地面间信息传输媒介的是()A . 电磁波B . 可听声C . 次声波D . 超声波8. (2分)现代战争应用电子干扰战术,电子干扰战术就是破坏敌方的信息传递。
2013政治时事热点专题5“神天”对接“蛟龙”入海热点材料聚焦材料一:神九天宫手控交会对接成功2012年6月2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施第一次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已掌握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材料二:“蛟龙”入海突破7 000米深度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三名潜航员的驾驶下,顺利达到马里亚纳海沟7 020米深的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当地时间6月30日,“蛟龙”号深潜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进行第6次载人7 000米级海试任务,下潜深度为7 035米,至此,“蛟龙”号已完成全部海试任务。
其中,在第五次下潜的过程中,达到了此次海试的最大深度7 062.68米。
材料三:“雪龙”号凯旋归来2012年9月27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圆满结束历时93天的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之后,顺利凯旋。
本次航程共计1.85万海里,其中在北极冰区航行5 370海里。
这是“雪龙”号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洋,最北到达北纬87度40分,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也是历次北极考察总航程和冰区航程最长的一次。
材料四:全国科技创新大会2012年7月6~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深刻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做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材料五: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胜利升空2012年9月19日,第14颗、l5颗北斗导航卫星采用“一箭双星”发射方式顺利升空。
这是发射中心今年以来执行的第二次“一箭双星”发射。
教材知识链接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全国高三高中化学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镁及其化合物一般无毒(或低毒)、无污染,且镁原电池放电时电压高而平稳。
其中一种镁电池的反应为xMg +Mo 3S 4Mg x Mo 3S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放电时Mg 2+向正极迁移B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Mo 3S 4+2xe -=Mo 3S 42x- C .充电时Mo 3S 4发生氧化反应D .充电时阴极反应为Mg 2++2e -=Mg2.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图甲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 ;X 、Y 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此装置用于电解精炼铜,则X 为纯铜、Y 为粗铜,电解的溶液a 可以是硫酸铜或氯化铜溶液B .按图甲装置用惰性电极电解AgNO 3溶液,若图乙横坐标x 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E 可表示反应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F 表示电解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C .按图甲装置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加入0.5 mol 的碳酸铜刚好恢复到通电前的浓度和pH ,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2.0 molD .若X 、Y 为铂电极,a 溶液为500 mL KCl 和KNO 3的混合液,经过一段时间后,两极均得到标准状况下11.2 L气体,则原混合液中KCl 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2.0 mol·L -13.甲烷燃料电池,分别选择H 2SO 4溶液和NaOH 溶液做电解质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总反应式都为CH 4+2O 2=CO 2+2H 2OB .H 2SO 4和NaOH 的物质的量都不变,但浓度都减小C .若用H 2SO 4溶液做电解质溶液,负极反应式为CH 4-4e -+H 2O=CO 2+4H +D .若用NaOH 溶液做电解质溶液,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4.电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图甲是镁—次氯酸钠燃料电池,电池总反应为Mg +ClO -+H 2O=Cl -+Mg (OH )2↓,图乙是含Cr 2O 72-的工业废水的处理。
中国梦、太空梦、航母梦与科教兴国时政热点1、“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手控对接成功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在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的精准操控下,“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中国首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又一标志性成果。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27日1l时47分,中国“蛟龙号”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它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新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3、北斗导航系统2012年10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人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4、“辽宁号“航母入列海军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其间,顺利进行了歼一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
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5、全国科技创新大会2012年7月6—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6、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3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
出题动向1、“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手控对接成功说明了什么?①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
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某些科技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祝愿天下莘莘学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江苏徐州市丰县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历年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汇总-综合应用能力1、某公司为招揽生意,擅自将员工李某的照片用于制作彩色广告,向客户发放。
请问,公司侵犯了李某的_____。
A: 肖像权 B: 名誉权 C: 劳动权 D: 荣誉权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民通意见》第158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故本题答案选A。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是_____。
A: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C: 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D: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D【解析】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下列属于职业道德的特点的是_____。
A: 全民性和基础性 B: 规范性和专业性 C: 普适性和广泛性 D: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参考答案: BD 本题解释:【答案】BD。
解析:职业道德作为职业行为的准则规范,具有体现其自身特点的鲜明特征:(1)鲜明的行业性;(2)适用范围的有限性;(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4)一定的强制性;(5)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与物质利益具有的关联性。
与上述几点联系起来看,本题答案选BD。
4、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_____。
A: 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 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 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 教育活动趋于完善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虞城高中2014届毕业班第三次月考试题 化 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答题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Mn 55 Fe 56 Ni 59 Cu 64 Zn 65 Ba 137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的拦阻索是特种钢缆,钢属于铁合金B .半导体行业中有一句话:“从沙滩到用户”,计算机芯片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C.“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硝酸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D .高铁酸钾(K 2FeO 4)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既能消毒杀菌又能净水 2.如图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由图可知,在该反应中是A .氧化剂B .还原剂C .氧化产物D .还原产物3.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50 mL8 mol ·L -1浓盐酸与足量的MnO 2加热反应,生成Cl 2的分子数为0.1N A B .2 mol SO 2和1 mol O 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的分子数大于2N A C .足量Na 在22.4 L O 2中燃烧,生成Na 2O 2,转移的电子数一定为2N A D .向H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为3N A4.向含有下列各离子组的溶液中通人足量相应气体后,各离子还能大量存在的是A .氯化氢:Ca 2+、K +、3NO -、Cl -B .氯气:Na +、Al 3+、Br -、24SO -C .乙烯:H +、K +、4MnO -、24SO - D .氨气:Ag +、Fe 3+、Na +、3NO -5.下列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 .向Ba (OH )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SO 3溶液:3HSO -+Ba 2++OH-BaSO 3↓+H 2O B .向Na 2CO 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3CO 2-+2H 2O H 2CO 3+2OH -C .足量的铁溶于少量的稀硝酸:3Fe +8H ++23NO -3Fe 2++2NO ↑+4H 2OD .向AgCl 悬浊液中加入KI 溶液振荡,出现黄色沉淀:AgCl (s )+I -AgI (s )+Cl -6.已知ICl 、CH 3COCl 、SiCl 4、Mg 3N 2等物质均能与水发生反应,反应时各物质和水均分别离解成两部分,然后再两两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原标题:神舞苍穹天长地九随着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直飞太空,神舟九号三位中国航天员开始了太空之旅。
这是中国人第四次探访太空。
从1992年起步,1999年发射第一艘神舟飞船,短短2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载人航天飞行、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今天,又开始了有人控制空间交会对接的全新探索。
综合新华社电神舟一号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亮点:考核了飞船5项重要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调姿和制动、升力控制、防热和回收着陆。
神舟二号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亮点: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它的各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
神舟三号首次装载了模拟人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亮点: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这套拟人载荷系统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多种重要生理参数。
还完善了回收过程安全着陆技术。
神舟四号达到可以载人的程度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亮点: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还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五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男)亮点:首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
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男)聂海胜(男)亮点: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以神舟六号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中国已经跨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
神舟七号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航天员:翟志刚(男)刘伯明(男)景海鹏(男)亮点:翟志刚进入太空。
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天宫一号安装对接口的太空实验舱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亮点:与中国此前发射的航天器不同,天宫一号不再是一叶孤舟,它安装了几个对接口,入轨后等待神舟系列飞船对接,最终组装成一个能容纳三名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雏形。
材料一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材料二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天宫一号与“神九”交会对接成功的国际意义。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致力于空间站的建立,目的是和平开发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
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积极发展航天事业,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实现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全面展现了中国航天整体实力,这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2.运用所学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我国首次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的原因。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空间自动交会、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太空资源开展科学实验,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万有引力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的能动性。
空间载人交会对接成功,表明我国航天工作者对宇宙和天体运行规律作出了进一步正确认识。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等航天器的生产和成功发射,是航天工作者在航天科技理论指导下,成功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
实验工作不轻松【太空实验】责编颜颖颛图编杨杰美编魏冬杰责校李立军A08重点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之揭秘飞天(6月16日-18日)对接后,天宫一号说了算专家称天宫一号负责控制组合体的信息、电源、环境等;接下来,组合体将进行至少两次分离本报综合报道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顺利对接,组成一个稳定运行的组合体之后,这两个航天器到底是谁说了算呢?对此,专家表示,主要是天宫一号说了算。
天宫一号将负责控制组合体飞行。
天宫一号控制飞行昨日14时14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17时07分,中国航天员成功进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工作和生活。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说,在组合体飞行的时候,人们主要关心,组合体的信息、电源、环境控制等等是由谁来控制?具体说,组合体的信息已经并网,这是由天宫来控制的;轨道和姿态,也是由天宫来控制的;在环境控制方面,从下午的对接可以看出,航天员在成功穿舱之后,两位航天员配合把一个管子从天宫一号伸到神舟九号那边,这是用于环境控制的一个器材,这也说明,环境控制也是由天宫一号来完成的。
林西强还表示,在能源方面,天宫一号具备提供组合体能源的能力,但是实际上,两个航天器是分别独立供电的。
当然,在应急情况下,神舟九号飞船也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
据介绍,接下来,3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活动。
将进行两次分离在神九天宫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过程中,组合体将至少进行两次分离,一次是手控交会对接之前,神九将与天宫短暂作别;一次是航天员返回前,神九将与天宫永久作别。
“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航天器能否分离成功,是交会对接任务完整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意味着未来航天员能否顺利从空间实验室或者空间站撤离。
分离过程是“1-1=2”的过程,要实现两个组合在一起的飞行器顺利分开,又保证两个飞行器一切正常,神舟九号恢复自主飞行功能。
分离是对接的反过程,对接时锁得紧,分离时必然就困难。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一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同步检测卷A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2011·盐城) 2011年4月,我国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它在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A . 超声波B . 电磁波C . 紫外线D . 可见光【考点】2. (2分)(2017·青海)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 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 .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 . 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 . 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考点】3. (2分)(2016·淮安模拟) 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 麦克斯韦预言并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B . 微波和无线电波都属于电磁波C . 电磁波和光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D . 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考点】4. (2分)(2017·邵阳模拟) 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4G手机以其上网速快、传递信息量大备受人们喜爱,4G手机传递信息利用的是()A . 紫外线B . 红外线C . 超声波D . 电磁波【考点】5. (2分)(2020·苏州) 2020年6月23日,我国成功发射了最后一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卫星向地面传递信息是通过A . 电磁波B . 超声波C . 次声波D . 红外线【考点】6. (2分)(2017·三台模拟) 使用蓝牙耳机接听手机来电,信号传输示意图如图,蓝牙通信的电磁波()A . 是紫外线B . 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C . 波长比蓝光电磁波短D . 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手机通信的电磁波小【考点】7. (2分)(2019·郴州)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6月6日我国开始发放5G商用牌照。
神舟飞船家族可是个光荣的大家族——以前的八个兄第都顺利飞天并返回地面。
今年六月,家族里的老九——神九飞船又顺利升空,并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6月30日,神九带着中国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瞧瞧,光荣完成使命的神九返回地面的时候,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场面多么隆重。
45船为什么还要上天呢?当然是有重要使命在身啦。
它呀,首要任务是要带着3位航天员去找“天宫一号”,看看载人飞船能不能和它顺利地对接在一起。
6月18日交会对接的过程扣人心弦,仿佛一个大片,神九和“天宫一号”渐渐靠近,经过捕获、缓冲校正、拉回和锁紧几个过程,顺利对接。
接下来,航天员们就要通过轨道舱,进入“天宫一号”了。
要通过直径不到一米的对接通道进入依次进入轨道舱换成蓝色工作服的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看上去特别灵活、轻松。
在穿越了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之间的舱门后,航天员面前依然还有两道门:轨道舱前舱门和“天宫一号”的舱门。
在打开每一道通往天宫的舱门之前,航天员都要进行舱门检漏、舱压平衡等操作以保证安全。
在打开最后一道门——天宫一号舱门之前,景海鹏首先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
旋转,再旋转。
来自天宫的光线照亮了屏幕,门开了。
进入“天宫一号”的航天员冲着摄像头微笑、挥手,并留下了第一张“太空全家福”。
67小贴士:“天宫一号”小家什么样儿?“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
中国首位两上太空的航天员—— 景海鹏。
中国第一个用手开飞船的航天员—— 刘旺。
中国航天员的首张太空全家福8试验队员进行“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宣誓。
1011就更不用说了。
这都是专为神舟九号飞船缝制装饰布用的。
用于返回舱内的每一块装修布,总装工人都是比着飞船舱体内侧的模样“量身定做”的。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次对接不仅仅是两艘航天器的成功连接,更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技术、航天器设计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文将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介绍、对接任务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天宫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成功发射。
它是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航天器和实验设施,为航天员的长期驻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撑。
而神舟九号则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在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携带着三名航天员成功与天宫一号进行了对接。
这次对接任务是神舟九号的第二个目标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巨大的进步。
这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对接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接任务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对接过程中,航天器需要实现精确的轨道控制、自主对接、舱门打开等一系列复杂操作,这无疑对中国的航天技术和航天器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而这次对接任务的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并能够确保任务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其次,对接任务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计划在2022年前完成空间站的建设,这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而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对接正是为了验证各项技术和步骤的可行性,为空间站的建设积累经验。
通过对接任务的成功,中国航天事业将更加有信心和能力来实现空间站的建设目标。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言,这次对接任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对接任务的成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目前,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空间局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展航天探索和研究,中国的对接任务成功将使其在国际航天领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并有望与其他国家展开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对接任务的成功将对中国航天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航天事业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推动,其间接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
2012年6月18日14时,经历了40多个小时的太空生活,“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迎来了相拥天宫的一刻。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这一成绩让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让国人为之沸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航天科技,培养了大量航天科技人才,不断掌握先进的航天科技技术,让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钱学森、赵九章也在1958年1月成立了“五八一小组”。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自此,新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人造卫星的历程。
多年的辛苦努力,航天科学家夜以继日的付出终于取得了回报。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其后,新中国又依次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75年),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风云一号”试验性气象卫星(1988年)……
与此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科技也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这是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再到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了对接。
这些成就,无一不说明了新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无一不验证了新中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以及航天科技人才的辛苦付出。
这些付出,现在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努力,现在正在取得着回报。
此时的新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此时的中国航天科技正在不断发展,相信它会绽放出更大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