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板块构造1
- 格式:ppt
- 大小:71.42 MB
- 文档页数:69
2024年高二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大地构造与板块构造1. 大地构造概念:指地球上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性质、演化以及地震、火山、地壳变动等现象的研究。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幔运动与地壳变动:地幔流体的对流运动是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构造活动(地震、地壳变形等)和地貌发育(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两个方面。
4.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快速相对运动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存在着地震、火山等活动。
5. 板块构造类型:板块分为构造板块、地震板块和地貌板块。
按板块边界性质可分为三类:构造边界(地震带、地堑)、构造板块边界、地形板块边界(洋中脊、大断裂带)。
二、地球的水文环境1. 水圈与水文循环:水圈是地球上地表、地下、大气等各个部分的水资源总和。
水文循环指水在不同状态间的周期性地转移和储存过程。
2.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冰川、湿地等。
江河湖泊主要受降雨、融雪和地下水补给影响。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主要通过渗流和地下水运动循环进行补给和补给。
地下水储量分为自由水、毛管水、结合水三个部分。
4.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常规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引水渠道)、节水措施(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新型水利工程建设(蓄水区、河流生态修复)。
5. 水资源的问题与对策:地方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大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
6.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供应减少、水体退化加剧。
需要加强气候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适应措施。
三、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沙尘暴、火山、地质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由地壳运动引起,洪涝主要与气象因素和地形条件有关,干旱与气候因素相关,台风和沙尘暴与气象因素有关,火山与地质活动有关。
2024年高二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大地构造与板块构造1. 大地构造概念:指地球上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性质、演化以及地震、火山、地壳变动等现象的研究。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地壳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幔运动与地壳变动:地幔流体的对流运动是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构造活动(地震、地壳变形等)和地貌发育(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两个方面。
4.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快速相对运动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存在着地震、火山等活动。
5. 板块构造类型:板块分为构造板块、地震板块和地貌板块。
按板块边界性质可分为三类:构造边界(地震带、地堑)、构造板块边界、地形板块边界(洋中脊、大断裂带)。
二、地球的水文环境1. 水圈与水文循环:水圈是地球上地表、地下、大气等各个部分的水资源总和。
水文循环指水在不同状态间的周期性地转移和储存过程。
2.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冰川、湿地等。
江河湖泊主要受降雨、融雪和地下水补给影响。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主要通过渗流和地下水运动循环进行补给和补给。
地下水储量分为自由水、毛管水、结合水三个部分。
4.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常规型水利工程建设(水库、引水渠道)、节水措施(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新型水利工程建设(蓄水区、河流生态修复)。
5. 水资源的问题与对策:地方性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大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
6.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供应减少、水体退化加剧。
需要加强气候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适应措施。
三、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洪涝、干旱、台风、沙尘暴、火山、地质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由地壳运动引起,洪涝主要与气象因素和地形条件有关,干旱与气候因素相关,台风和沙尘暴与气象因素有关,火山与地质活动有关。
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一部分,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而板块理论则是解释地壳变动的一种理论。
本文将探讨大地构造与板块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地球演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一、大地构造的概念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组成和集合。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所致。
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上,大地构造随着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而呈现出多样的特征,例如平原、山脉、高原、丘陵等。
垂直方向上,大地构造则涉及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层之间的结构和运动。
二、板块理论的发展与原理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家首次提出了板块理论,这是对大地构造的重要理论框架。
板块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由几块较大的板块组成,它们沿着地球表面上的断裂带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三个:第一,板块是地壳的组成单元,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第二,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称为板块运动;第三,板块边界上的地质活动是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三、板块运动和地球演变板块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根据板块运动的性质和速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边界推进、边界拖曳和边界碰撞。
边界推进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同,造成的结果是地壳的褶皱和挤压。
边界拖曳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造成的结果是地壳的断裂和地震。
边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向,造成的结果是地壳的隆起和造山带的形成。
板块运动对地球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导致了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火山的频繁发生。
同时,板块运动还使得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分布发生变化,影响了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四、板块理论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地表构造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地面塌陷等。
板块理论为解释和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板块边界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
我国大地构造运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板块构造理论:大地构造运动是由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岩石壳被分为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不断移动、变形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运动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型作用(如剪切、推挤、压缩和拉伸等)、板块消化型作用(如新生板块的形成、现有板块的消失等)和运动型作用(如地震、火山等)。
2. 造山作用: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我国的造山运动。
从地质历史上看,我国至少经历了三期造山运动,分别是晚元古代的华夏运动、早古生代的太古宙和燕山运动,以及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在这些造山运动中,岩石被挤压和抬升,形成了众多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3. 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我国地壳微动和地震活动广泛存在。
地壳微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微小变形,是地壳中的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
地震活动则是地震带和断裂带上的板块运动导致的地表震动。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大陆地震带的边缘,地震比较频繁。
地震活动的产生和运动过程,不仅是大地构造运动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地壳变形和动力学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我国大地构造运动主要受到板块构造理论、造山作用以及地壳微动和
地震活动生成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过程的研究对于我国地质、地震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土地利用和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