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聚聚散散
- 格式:pdf
- 大小:5.40 MB
- 文档页数:33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并能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聚聚散散的概念:介绍聚聚散散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
2. 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讲解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如大小、颜色、形状等,让学生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技巧。
3. 聚聚散散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掌握聚聚散散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图片等。
2. 学具: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聚聚散散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聚聚散散的含义、表现方法以及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聚聚散散的原理。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聚聚散散的表现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聚聚散散的魅力。
4. 实践: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表现方法、应用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聚聚散散的原理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等。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聚散散现象,并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聚聚散散的概念、表现方法以及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部分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掌握利用点、线、面的疏密关系表达聚散感觉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掌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3. 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点、线、面的疏密关系。
2. 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美术教材、黑板、粉笔。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橡皮。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通过PPT展示一些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聚散感觉。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聚散感觉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1. 讲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2. 讲解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1. 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点、线、面的疏密关系及其对聚散感觉的影响。
4. 利用点、线、面创作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作业设计1. 利用点、线、面创作一幅表达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欣赏的短文。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具有聚散感觉的美术作品,如人群的流动、星空的分布等,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聚散的概念。
第一课聚聚散散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欣赏作品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二、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附:板书设计聚聚散散一、绘画的表现元素点、线、面。
二、生活中聚与散三、如何表现聚与散四、用不同的工具表现聚与散。
四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的第一节课,课题为“聚聚散散”,是一节描绘人物的绘画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学习课文,认识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并了解到如何用简洁的线条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二、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线条、形状、比例和结构。
2.学会使用简洁的线条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绘画中。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1. 教学内容1.了解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
2.学习如何用简洁的线条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3.创作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
2. 教学重点1.理解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使用简洁的线条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特征。
四、教学步骤与方法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展示一些描绘人物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
第二步: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教材上的课文,并重点讲解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线条、形状、比例和结构。
第三步:示范教师进行简单的人物线条示范,并让学生模仿跟着画。
第四步: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指定的绘画纸上自由绘制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第五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示范、实践和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人物构图的基本要素,能够使用简洁的线条描绘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绘画创作。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点评学生的表现,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后作业1.巩固所学知识;2.在家中自由绘制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扣主题,以线条描绘人物为主要创作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聚聚散散》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聚聚散散》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聚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聚散形态的绘画表现、以及创意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聚散的概念,并在美术创作中运用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掌握聚散形态的基本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学生能够将聚散概念融入美术作品中。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聚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绘画表现中聚散形态的创意构思与技巧实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聚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的聚集与散开、鸟群的飞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授:介绍聚散概念,讲解如何在美术作品中表现聚散形态,演示绘画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随后独立创作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聚散形态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程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聚聚散散》- 教学重点:聚散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绘画技巧:如何表现聚散形态- 创作指导:创意构思与实现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创作一幅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作品需体现学生对聚散概念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应用。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以及作品的创意与表现。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聚聚散散》这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概念,并能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聚聚散散”的场景,以及如何表现这些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聚散散”的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讨论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4.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聚聚散散的概念、如何在画作中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
3. 教学过程:导入、观察与讨论、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周围环境,找出“聚聚散散”的场景,并尝试用画作表现出来。
2.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聚聚散散”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现“聚聚散散”的场景,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的绘画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步骤。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主题为“聚聚散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1. 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 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教学视频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学具,进行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实践操作。
4.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3. 教学步骤:导入、讲解、练习、展示、总结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进行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实践操作,并拍照记录。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文章,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力培养,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细节关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它们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障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