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初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 量多少,对社员进行 粮食分配。
43
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
性质: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
特点: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 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 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 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 具的困难。土地、耕畜、农具 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 有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
上 作毛 具泽 有东 历在 史中 意共 义七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 长的新民主主义建 设阶段。
在转变条件上, 认为只有实现了国 家工业化,才能实 现私营工业国有化 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 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 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抗美援朝
•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 的根本要求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的共同愿望。
44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下半年)
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特点: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
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 劳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 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 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 行分配。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 则取得报酬。 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