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课件高鸿业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0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学时数:36 学分数:2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学入门课和必修课,它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西方经济学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还应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36学时)的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
2、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本章对宏观经济学做一个概貌性的介绍,包括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知道从什么角度以及如何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统计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区别和换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国民收入的收支均衡等式。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国民收入等概念加深理解,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宏观经济均衡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均衡”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困惑,教师要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才能将学生领入宏观经济学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消费和储蓄这两个经济变量的相关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消费函数理论。
要求学生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深入的理解,并对其它消费函数理论有所了解。
乘数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之一,抽象且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清楚。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A19020240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课学期:3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绪论(2学时)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三、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等关系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二、引入政府和对外贸易后的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第四节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及其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差异一、西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二、我国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的主要内容三、两种核算体系的主要差异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本章至第五章都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资本产出比率零经济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价值怀疑论2.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它与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区别?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区别?4.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5.新经济增长理论是怎样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的?6.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涵义?7.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8.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9.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这三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0.最穷的国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这种话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1.已知社会平均储蓄倾向为0.12 ,资本产量比等于3,求经济增长率。
12.假定某国经济的资本-产出比率为4,消费倾向为0.8,自然增长率G=6.67%,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13.已知资本增长率g k=2%劳动增长率g=0.8%,产出增长率g y=3.1%,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a =0.25,在这些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少?1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y=f(k)=2k-0.5k2,人均储蓄率为0.3 ,人口增长率为0.03 ,求:(1 )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 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15.已知资本-产出比率为4,假设某国某年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800亿美元。
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要使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1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的持续增加,其中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2 )经济发展: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3)人力资本: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并且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看不见的投入,一般指劳动者技术和技能的积累,它一方面是对教育培训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边干边学即实践积累的结果。
第8章 经济增长理论8.1 考点难点归纳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问题,其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理论中,基本的模型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稳定性为考查的重点。
经济增长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较难的部分,有些名牌大学的考研题非常难,报考这类大学的考生需要对其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如北京大学2000年就考了solow 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等)。
增长率的分解式为:K L A Y G G G G βα++=,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a 和β为参数,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2.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1)模型的假设前提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②储蓄S 是国民收入Y 的函数,即S =sY (s 代表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即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③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劳动L 和资本K 。
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
⑤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任何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是固定不变的。
⑦不存在货币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模型的基本方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vs Y Y G =∆= 式中,G 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Y (即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S/Y ,v 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Y (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Y ),且v =I/△Y 。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模型》第八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第四节索洛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重点!)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 M. Solow)在他的论文《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中提出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认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自动调整生产中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组合比例,可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是由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
斯旺(T.W.Swan)、米德(J.E.Meade)和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等人也相继提出了他们的增长模型,其观点与索洛模型基本一致。
由于这类模型都强调“凯恩斯革命”以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因此人们把它们通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并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就叫做新古典增长模型。
如今,索洛模型已成为几乎所有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
人们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习惯上总是喜欢使用索洛模型或者与索洛模型进行比较。
即使建立的增长模型已完全偏离或超出索洛模型的框架,但还是要把它与索洛模型作比较,目的是为了对模型做出更好的解释和理解。
可见,索洛模型是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自1950年以来,美国的储蓄率(储蓄占GDP的比例)仅为%18左7.右;德国较高,储蓄率达到%33。
同8.8.24;日本则更高,储蓄率为%时,美国与大多数OECD国家相比,经济增长率都是很低的。
那么,美国经济增长率低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储蓄率低?储蓄率不断上升能否带来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资本积累是不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源?事实上,储蓄率对总产出和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高储蓄率将带来高生活水平。
因此,储蓄率如何影响资本和产出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单纯地说明储蓄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节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讨论,暂不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重点研究储蓄、资本积累与总产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由此建立起来的经济增长模型就是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