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韩文公庙碑
- 格式:docx
- 大小:26.80 KB
- 文档页数:7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言文主要内容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首先论述了潮州的地理形势、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强调了潮州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着重叙述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和对潮州文化的影响。
韩愈在潮州担任刺史期间,积极治理水患,兴办教育,推广儒家思想,使得潮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章还对韩愈的一生进行了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的人。
韩愈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最后,文章表达了对韩愈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先贤。
文章强调了韩愈的品德和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激励,呼吁人们向韩愈学习,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气势磅礴,体现了苏轼散文的独特风格。
它不仅是对韩愈的敬仰和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宣扬和推广。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是中国广东省潮州市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
遗迹,记录了韩文公庙的建筑和历史背景。
该碑文采用中文书写,以
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了这座建筑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首先介绍了该庙宇的建筑风格,形容其气
势恢宏、雄伟壮观。
庙宇依山傍水,建有宏大的正殿和辅助建筑,整
体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潮汕地区的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
碑文还描述了韩文公庙的历史背景。
相传,韩文公是潮州地区的
著名历史人物,具有德行高尚和智慧过人的特质。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
的人物,当地居民集资修建了韩文公庙,并将其视为神圣的场所,供
奉韩文公的遗像。
庙内供奉的神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碑文中还提及了韩文公庙的重要意义。
庙宇不仅是潮州地区的重
要宗教场所,更成为社区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每年的农历传统节日
和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祭拜,为潮州地区带来
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机会。
《潮州韩文公庙碑文》通过详细描述该庙宇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展示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宗教信仰。
这座碑文以生动的
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增进了人们对潮州的了解,并对该地区的宗教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已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使歌以祀公。
《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潮州韩文公庙碑》作者: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潮州韩文公庙碑(宋)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①自岳降,傅说②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③。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④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⑤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
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琪略》,有删改)[注]①申、吕:申伯,周宜王时功臣。
元代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元代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是中国古代文化遗存中一块具有重
要历史价值的碑碣。
这座碑碣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建于元代,主要纪
念了昌黎伯韩文公。
韩文公是元代初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
做出了突出贡献。
庙碑的撰写者可能是当时的一位知名学者,他通过
这块碑碣向后世传承了韩文公的事迹。
庙碑碣立于高大的台基上,纹饰精美,文辞犀利。
碑体呈现出典
型的元代书法风格,字体整齐工整,线条流畅,笔画深浅适度。
碑文
通过简练而有力的写作手法,充分展现了韩文公的崇高品质和杰出才华。
庙碑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韩文公所做贡献的赞美和纪实。
碑文中介
绍了韩文公的生平事迹、政绩等内容,具体列举了他在政务、教育和
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韩文公不
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推动教育普及和文化繁荣方面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块庙碑碣不仅是对韩文公的崇高敬意,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
珍贵记录。
它见证了元代潮州文化的繁荣,以及昌黎伯韩文公的卓越
才华和为人处世之道。
今天,人们对这块碑碣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使其能够长久地保存
下来。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了解到元
代潮州的历史风貌,以及昌黎伯韩文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北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潮州韩文公庙碑北宋-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韩文公庙碑》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潮州韩文公庙碑(宋)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枣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①自岳降,傅说②为列星。
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③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责,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④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⑤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琢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亊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遣之,使歌以祀公。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琪略有删改)[注]①申、吕:申伯,周宜王时功臣。
吕侯,辅周穆王有功。
岳降:指他们是四岳所降生。
②傅说(音悦):商朝大臣.传说死后化为星宿。
③浩然之气:即正气,刚正至大的气概,④良平:张良、陈平,西汉谋臣.贲育:孟贲、夏有,古代武士.仪秦:张仪、苏秦:战国辩士.⑤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陏.此时骈文盛行,文风袞敗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谈笑而麾之麾:指挥。
《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其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所为。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二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始潮人来如学,公命进上赵德为之即。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火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予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巾3为艰。
前木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群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J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①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战?"元丰七年超歼公昌黎僧故梭日昌黎僧部义公之而潮人请书其事于石,理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材料二:碑者、悲也。
古者悬而塞,用木。
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
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
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
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虻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节选自陆龟蒙《野庙碑》)【注】①烈蒿:祭祀时祭品所发出的气味。
后亦用指祭祀。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原文《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宋)苏轼原文:原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韩文公庙碑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潮州的韩文公庙碑。
哎呀,一提到韩文公,我这心里可是掀起了一阵波澜,像是听到了古老的潮剧似的,热血澎湃。
话说,我第一次真正对韩文公庙碑感兴趣,那还是在我背井离乡去潮州旅游的时候。
那地界有个老刘头,他跟我说起这碑文的时候,眼都亮了。
我心想,这碑文咋就有这么大魅力呢?去一看,哇,那真是字字珠玑,透着一股文人的风骨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你知道吗?阅读这碑文的感觉,就像是把手放在古人的心跳上,感受着历史的脉动。
有时候觉得,这字儿在石头上划拉的,也和那水蜜桃的绒毛似的,又痒又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当然啦,第一次去的时候,我还只顾着拍照留影,被老刘头一声“来都来了,还不认真读读!”吓了个激灵,心虚地把手机放下。
等我真开始读的时候,那感觉,啧啧啧。
只觉得韩愈这文采,那是大自然最奇妙的灵感。
一字一句,都像是有力量般钻进脑子里,让人回味无穷。
我一边读一边想,若是韩文公能活过来,他一定会像那水蜜桃似的,笑着对我说:“快来读我呀,我这些文字可灵动着呢!”哈哈,我这想法听上去是不是有些滑稽?在我们这行啊,还有个传说。
说从前有个文学大师,困扰于创作瓶颈,来到这韩文公庙碑前,灵感便如潮涌一般。
我虽不算文学大师,但在碑前瞎琢磨几句自娱自乐也是挺开心的。
写东西嘛,就像吃水蜜桃,总想着把每个字每个细节品得明明白白。
结果发现,有时候保持简单的心态,专注于对文化的享受,反而更加迷人。
说到碑文那字,真是龙飞凤舞。
现在大家写字都用手机电脑,很少能看到这种力透纸背的风采了。
就像市场上那些“量产”的水蜜桃,虽然方便但少了些手工雕琢的美感。
偶尔在古庙里看到这些文化的瑰宝,真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震撼。
我还听说,有人专门研究韩文公的行迹,将其与潮州的美食玩味结合,做出什么“文公宴”。
我那时候还感慨,这又会是怎样的滋味?其实我还是喜欢单纯地站在碑前,静静去读韩文公的文字,那种原汁原味的感染力,谁也无法替代。
朋友,你呢?是喜欢这样的传统文化,还是更偏爱别具匠心的现代融合呢?我想韩文公庙碑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种恒久力量。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首段,作者用“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两句精警奇险之句运领全篇,如奇峰突起,出手不凡。
然后议论英发,雄辩滔滔,用“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引孟子语录,纵谈天下浩然之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接着才笔锋顿转,从历史的兴衰中引出韩愈。
文章的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
第二段,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分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以此从文、道、忠、勇四个方面来盛赞韩愈的道德文章和为人行事。
一个分句一个方面,概括力极强,气势也极其充畅,因此这四个分句也成为整个碑文最警策的名句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
而韩愈在文、道、忠、勇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正体现了上文所写的浩然正气,所以苏轼强调说:“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第三段,完全转换角度,另起炉灶,从论“天人之辨”人手。
作者指出:“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接着,碑文便从天意和人为的角度,连用排比句进行两相比照,指出:“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镩、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在这两相比照中,前项均属天意,后项均属人为。
凡属天意者,韩愈都能取得成功;凡属人为者,韩愈全遭失败。
第四段,重点描写韩愈在潮州的政绩以及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兴办教育事业,故“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由于韩愈在潮州期间重视水利、根除民患,故“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对于王涤倡议重建韩愈新庙之举,“民欢趋之”。
为了进一步抒写作者对于韩愈的高度崇敬之情,苏轼展开浪漫的想象,创作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
诗中想象韩愈是天仙下凡,“下与浊世扫秕糠”的;他的诗歌成就极高,可以“追逐李、杜参翱翔”;他忠诚耿直,敢于“作书诋佛讥君王”;他感动上苍,“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
《潮州韩文公庙碑》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翻译《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的文章,其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潮州韩文公庙碑》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潮州韩文公庙碑宋代: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其辞曰:“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
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
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
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
作书抵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
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
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
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译文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
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
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
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盛大正直的气。
”这种气,寄托在平常事物中,又充满于天地之间。
突然遇上它,那么,王公贵族就会失去他们的尊贵,晋国、楚国就会失去它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贲、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是什么东西使它这样的呢?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所以在天上就成为星宿,在地下就化为河川山岳;在阴间就成为鬼神,在阳世便又成为人。
这个道理十分平常,不值得奇怪的。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
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
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
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
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
”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
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
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
”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
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有人说:“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
”我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
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象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因此作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歌词说:您从前骑龙邀游在白云乡,双手拨动银河,挑开天上的云彩,织女替您织成云锦衣裳。
您轻快地乘着风来到皇帝的身旁,下降到人间,为混乱的俗世扫除异端。
您在西边游览了咸们一起比翼翱翔,使张籍、皇甫湜奔跑流汗、两腿都跑僵了,也不能仰见您那能使倒影消失的耀眼光辉。
您上书痛斥佛教,讽谏君王,被邀请到潮州来观看,中途又游览了衡山和湘水,经过了埋葬帝舜的九嶷山,凭吊了娥皇和女英。
到了潮州,祝融为您在前面开路,海若躲藏起来了,您管束蛟龙、鳄鱼,好像驱赶羊群一样。
天上缺少人材,天帝感到悲伤,派巫阳唱着歌到下界招您的英魂上天。
用牦牛作祭品,用鸡骨来占卜,敬献上我们的美酒;还有殷红的荔枝,金黄的香蕉。
您不肯稍作停留,使我们泪下如雨,只得送您的英灵,披着头发,轻快地返回仙乡。
注释(1)申、吕:申侯,吕伯,周朝大臣。
岳降:指他们是四岳所降生。
傅说(yuè):商朝大臣。
传说死后化为星宿。
浩然之气:即正气,刚正至大的气概。
良平:张良、陈平,西汉谋臣。
贲(bēn)育:孟贲、夏育,古代武士。
仪秦:张仪、苏秦:战国辩士。
(2)房杜:房玄龄、杜如晦,贞观年间贤相。
姚宋:姚崇、宋璟,开元年间贤相。
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此时骈文盛行,文风衰败。
道济天下之溺:谓提倡儒家之道,使天下人不受佛教、道教之害。
济:拯救。
忠犯人主之怒:唐宪宗迎佛骨入宫,韩愈直谏,几被处死,经大臣营救,贬潮州刺史。
勇夺三军之帅:唐穆宗时,镇州兵变,韩愈奉命前去宣抚,说服叛军首领归顺朝廷。
(3)豚鱼:《易·中孚》说“信及豚鱼”,意即只有诚心祭祀,连供品猪鱼都感动,才得吉卦。
开衡山之云:韩愈赴潮州中途,谒衡岳庙,因诚心祝祷,天气由阴晦转睛。
驯鳄鱼之暴:传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听说潮州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就写下了《祭鳄鱼文》来劝戒鳄鱼搬迁。
不久,恶溪之水西迁六十里,潮州境内永远消除了鳄鱼之患。
皇甫镈(bó)、李逢吉:均当时宰相。
(4)朝散郎:五品文官。
(5)熏:香气。
蒿(hāo):蒸发。
凄怆:祭祀时引起的感情。
云汉:天河。
天章:文采。
天孙:织女星。
咸池:神话中太阳沐浴的地方。
扶桑:神木名。
籍湜(shí):张籍、皇甫湜,均韩愈学生,其古文的成就远不及师,因此说“不能望”。
海若:海神。
钧天:天之中央。
巫阳:神巫名。
这两句意思是韩愈死后必为神。
犦(bào)牲:牦牛。
鸡卜:用鸡骨卜卦。
赏析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
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被人誉为“宋人集中无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按指韩愈)而上之”(《苏长公合作》引钱东湖语)。
黄震甚至说:“《韩文公庙碑》,非东坡不能为此,非韩公不足以当此,千古奇观也。
”(《三苏文范》引)起笔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劈空而来,突兀高亢,豪迈警策,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
作者并没有急于要说出具体是谁能具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和如此深远的影响,而是继续泛论这种伟人的作用,能“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接着又举出申侯、吕侯是岳神降生,傅说死后变为列星的古代传说来说明这类伟人降生到这世上来是有目的的,从这世上逝去后也能有所作为。
这就为下文论述浩然之气作了充分的铺垫,蓄足了气势。
于是,文章顺势引出孟子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明这种气无所不在,“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接着,连用三组排比句,从所遇对象的反应、此气存在的条件和此气存在的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具体予以描述、评论。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这组排比句是说,突然遇上这种浩然之气,能使人失去其原有的贵、富、智、勇、辩,可见其威力之大。
文章又用“是孰使之然哉”这一设问句,引出对此气存在条件的评述:“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实际上是强调此气乃无条件地存在于宇宙之间。
正是因为它无条件地存在于宇宙之间,所以它的存在形式也变化不一,并不固定:“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以上三组排比句,如江海横流,浩浩奔涌,襄陵浸天,势不可挡。
而为了疏荡其气,使文章形成顿挫,在一组和二组之间,用一设问句“是孰使之然哉”,表示意思的转换;在二组和三组之间,用一因果连词“故”,表示上下层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层写完,又用“此理之常,无足怪者”予以归纳小结,使其开合有序,奔放中现出严谨。
这一段对于浩然正气的描述、评论,虽带有相当的夸张和较浓的神秘色彩,但浩然之气并非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确实存在着的,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正义的力量和精神。
因此,它的影响极为深远,比如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将其写入著名的爱国诗篇《正气歌》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