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元明清文学
- 格式:pptx
- 大小:1005.13 KB
- 文档页数:50
《元明清文学(一)》考试大纲 课程编码:100325 学 分:4 课程名称:元明清文学(一) 学 时:7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 考试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元明时期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演进,介绍元明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成就和影响,帮助学生有系统性地阅读经典作品,把握元明文学思潮的基本轮廓,掌握其发展嬗变的基本规律,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二、 考试方法、时间、题型大致比例1、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2、 考试时间:120分钟3、 题型大致比例 填空:10% 选择:10% 名词解释:20% 简答:32% 论述:28%三、 考试的内容及考试要求第一编 元代文学 概述1.考试内容:元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2.考试要求:准确、全面理解宋元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 元杂剧的崛起和兴盛 1.考试内容 ①戏曲的形成和宋金时期的民间戏曲 ②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和元前期剧坛 ③元杂剧的形式2.考试要求:理解并掌握元代主要戏剧形式杂剧的兴盛原因、发展情况,及形式特征。
第二章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 1、考试内容 ①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活动②关汉卿创作的基本特色 2、考试要求:掌握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创作情况。
第三章 《西厢记》 1、考试内容 ①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活动 ②《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③《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考试要求:把握《西厢记》的思想及艺术上的成就及突破。
第四章 白朴 马致远 1、考试内容 ①白朴 ②马致远 2、考试要求:掌握白朴、马致远的创作情况。
第五章 元前期杂剧其他作家和作品 1、考试内容 ①《李逵负荆》 ②《赵氏孤儿》 ③《看钱奴》 ④《赚蒯通》 ⑤《陈州粜米》 2、考试要求:对元代前期其他作家有所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几种类型剧及代表作品。
第六章 元后期杂剧 1、考试内容 ①杂剧的南移和创作的衰微 ②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③乔吉、宫天挺、秦简夫 2、考试要求:认识并了解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发展情况,掌握代表作家作品。
元明清文学学习重点(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1、082班)“元诗四大家”:元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杨维桢的诗擅名一时,颇有特色,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等诗人的长处,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以充满力度、纵横奇诡、秾丽妖冶为其风格特征,有力地矫正了诗坛长期以来缺乏生气、委琐靡弱的习气,令人耳目一新,时人因其号而称为“铁崖体”(亦称“铁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散曲的体制、“曲状元”、“秋思之祖”、“曲中李杜”“元曲”:严格说来包括元代北曲和元代南曲。
所谓元代北曲,即属于北方音乐系统的北散曲和以北散曲为文学元素的杂剧;所谓元代南曲,即属于南方音乐系统的南散曲和以南散曲为文学元素的戏文(南戏)。
但是,由于留存于世的散曲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北曲作品,南曲极少,而且由于北方杂剧辉煌地位的遮掩,南方戏文长期受到忽视,一般所指的元曲仅指北散曲和杂剧(如《辞海》解释),特别是指杂剧(如臧懋循《元曲选》,实际就是《元人杂剧选》)。
今天,不少学者都主张元曲应该指散曲、杂剧和戏文三大以曲为基础的文学样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兴盛原因与前后中心体制特点:(1)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再加一个楔子,是再现戏剧情节发展四环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需要。
(2)音乐:每折由属于北方音乐系统的同一宫调下的一套曲牌组成,而且一韵到底,相当于散曲中的一个套数。
(3)角色:按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分为末、旦、净、杂四大类,主角只能是正末或正旦。
(4)表演:包含唱、白、科三大要素,唱是主要构成部分,白即台词,科即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情态或舞台效果。
中心:前期以大都(今北京)为创作中心,后期创作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
元剧四大家: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第一次把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列,关、郑、白、马后来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1.关汉卿,名⼀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家”。
我国古代第⼀位伟⼤的戏剧家,世界⽂化名⼈。
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会》等。
关汉卿、⽩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2.王实甫,名德信。
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部(五本⼆⼗⼀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
郑光祖,字德辉。
主要作品是《倩⼥离魂》。
3.马致远,字千⾥,号东篱。
元曲“四⼤家”之⼀。
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作者中成就者之⼀。
《天净沙·秋思》枯藤⽼树昏鸦,⼩桥流⽔⼈家。
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的⼩曲,28个字勾画出⼀幅羁旅荒郊图。
写了藤、树、鸦、桥、⽔、家、道、风、马九种事物,⼀字⼀词,⼀字⼀景,真可谓“惜墨如⾦”。
但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昏、⼩、流、⼈、古、西、瘦等表现各⾃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全篇仅五句,⼆⼗⼋字,既⽆夸张,也不⽤典,纯⽤⽩描勾勒出这样⼀幅⽣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个风尘仆仆的游⼦,骑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
他⾛过缠满枯藤的⽼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过横架在溪流上的⼩桥,来到溪边的⼏户⼈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了,⾃⼰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迎接他的⼜将是⼀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断。
⾄于游⼦为什么飘泊到这⾥?他究竟要到哪⾥去?这些⾔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4.张养浩,字希孟。
号云庄。
主要作品为《云庄休居⾃道⼩乐府》。
其中《⼭坡⽺·潼关怀古》⼀⾸最成功。
5.睢(suī)景⾂,字景贤,主要作品为《哨遍·⾼祖还乡》套曲。
《墨梅图题诗》(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夸好颜⾊,只留清⽓满乾坤。
元杂剧的四⼤爱情剧:《荆钗记》《⽩兔记》《拜⽉亭》《杀狗记》(⼆)明中国⼩说四⼤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浒传》。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元明清时期主要是元曲明清小说,相对于唐宋来说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所以也写个作品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更容易学习。
虽然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没有唐宋时期的作品丰富多彩,作家也没有唐宋时期多。
但元曲四大家,四大名著,江南四大才子等。
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窦娥冤,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有金瓶梅等也是这时期的作品。
经常在电视作品中看到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
元明清时期作家作品列表作者简介代表作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散曲主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最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续一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小令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
杂剧代表作《汉宫秋》王实甫,一名德信,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
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代表作《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
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君瑞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其中《送别》选入了课本白朴,字仁甫,后改太素,号兰谷先元朝时,几次有人荐他做官,他坚持不就。
放浪形骸,寄情他的杂剧剧作有16种,代表作现存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生山水,与朋友以诗酒相娱。
元曲四大家之一张养浩,字希文元代散曲家曲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元代作家有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续二郑光祖,字德辉元戏曲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为人正直,病卒,火葬于西湖之灵隐寺。
他的风格近王实甫。
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倩女离魂》,作者集中全力,描写倩女的形象与性格,在她身上,显示出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意志和积极精神高明,字则诚元末南戏的代表作家代表作为《琵琶记》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
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
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
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曲状元;花间美人、水浒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形成的原因。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明清文学》总论《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部分。
从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就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体裁方面,传统的诗文不再占主要位置,小说和戏曲的成就最为重要;在表达方式上,文学创作由直接的抒情转入间接的叙事和描写;在内容上,由表现作家的心灵感受转为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在审美情趣上,由高雅、含蓄、精致转入通俗、直接和热烈;文学创作接受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为主体转入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随之呈现出雅俗共赏,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一编元代文学首先清楚元代戏曲繁荣的最主要原因1、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导致文化程度最高的汉人、南人在自尊上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放下自尊混迹于勾栏瓦肆戏场。
2、科举制长期被取消,读书人出路受阻。
3、元代商品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盛。
4、中国戏曲发展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一、国家大一统,但政治局面混乱;民族矛盾严重,但融合与隔阂并存二、经济总体不断发展,与欧亚的交通道路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三、科举制长期废辍,文人地位下降四、思想多元化,儒学地位相对下降,封建礼教束缚有所松动,民族习俗混杂。
第二节元代文学的特征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1、元杂剧和南戏2、元代的小说(话本小说)(1)小说话本,主要是短篇小说,讲述烟粉、公案、灵怪等等。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主要讲前朝历史兴废故事。
(3)说经话本,主要是演说佛经故事。
二、抒情性文学退居次要位置。
1、散曲(1)散曲的来源:少数民族乐曲、汉民族民间小调、诸宫调以及词调。
(2)散曲的体制:小令与套数。
(3)散曲的特征①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衬字。
②以俗为美,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③活泼灵动,浅显坦露的总体风格④散曲题目构成:一般由三部分:宫牌、曲调、内容提示。
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4)散曲的创作:作家很多,作品也很多,也非常好。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①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张可久②达官显宦作家:张养浩③元代后期的散曲由通俗转入典雅的原因:与词发展规律一样,文人逐渐脱离民间,曲逐渐成为文字游戏。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元明清文学进行复习,包括文学特点、代表作品以及文人思想等方面。
一、元明清文学的特点元明清文学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注重形式美和艺术性。
在元代,元曲的兴起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特点,元曲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戏剧性吸引了大批观众。
明代文学则更加注重文人的个性表达,以杂剧、小说等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
清代文学则以诗词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的塑造。
其次,元明清文学具有浓厚的历史和社会意识。
元代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明代文学则体现了明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自信,清代文学则表达了清朝建立后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再次,元明清文学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元代的杂剧多以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思考。
明代的小说作品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清代的诗词则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索。
最后,元明清文学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元曲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吸引了观众,明代小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描写手法,清代的诗词则注重意境的塑造和修辞的运用。
二、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元明清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列举几部代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元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明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孙悟空等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西天取经之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西游记》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元明清文学》教案韩洪举元代文学绪论一、社会概况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元朝民族等级表: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二、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
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话本是“说话”的故事文本。
二、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话本的突出内容一是爱情故事,一是公案故事。
三、讲史话本宋元的讲史话本又叫“平话”,它实际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
四、说经话本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法。
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诗话”指其中有诗有话。
五、诸宫调诸宫调是孔三传首创的一种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今存《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
六、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董西厢》热情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
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明清文学教案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文学艺术成就颇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针对这个时期文学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创作风格。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包括代表作家、作品类型、文学风格等。
2.理解并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3.通过比较和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经验。
二、教学内容1.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成就2.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3.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手法4.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5.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和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为例,介绍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知识讲解讲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和成就,包括代表作家、作品类型、文学风格等。
结合具体的作品例子,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文学特点。
3.作品分析让学生阅读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一篇文学作品,要求从审美价值、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和手法、文学批评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4.作品比较让学生比较阅读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两篇文学作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和总结,以加深对这三个朝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讲解的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储备。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元、明、清三个朝代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形成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三国演义》积累型的作品,第一部章回小说,开山之作晋陈寿《三国志》(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作注(三大名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刘效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野史,杂传一百四十多种。
《世说新语》有不少三国人物故事,都成为创作素材。
隋朝民间流传三国故事。
元朝有话本《三分四略》,以及《三国志平话》话本。
戏剧中有三国戏。
罗贯中根据历史、文艺、创作,写下《三国演义》历史小说毛宗冈父子对《三国志》加工,作回目,工整的回目,采用对偶。
尊刘贬曹(思想倾向)陈寿《三国志》尊曹贬刘,陈寿西晋人,曹操正统,与所处时代有关。
东晋人凿齿写《汉晋春秋》推刘为正统。
东晋偏安,与蜀地差不多,北方沦入异族。
司马光《资治通鉴》尊曹贬刘。
朱熹《资鉴纲目》推刘(南宋,半壁江山)史书中尊贬不一。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胡适:“所谓的历史,就是一个任何人打扮的小姑娘。
”)通俗文学中的三国故事则一贯尊刘贬曹,间接证明。
(《东坡志林》“薄劣小儿”直接证明大量的三国剧无一不是尊刘贬曹。
)(通俗文学适应于简单化,最明显是分“正”“邪”。
简单的才适于传播。
雅文学人物形象往往是复杂的,《二重组合论》刘再复,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不只是一种,文学形象的性格的丰富性。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刘正曹邪?容易传播,容易接受。
①.王朝正统观念。
②.刘备集宽厚仁爱之德。
毛评又加强了这种思想,民间道德与正统道德有重合。
通俗作品面向大众,体现民间道德,便于传播。
正统道德中的义,与三国中的义不同,三国中是义气,范围广泛。
关羽来说,超越自然、血缘、地缘。
义超越血缘、地缘,而有别于君臣,与江湖社会最是合宜。
江湖社会超越宗法、政治制度,不讲血缘,而讲义气。
义:感情,重然诺,重恩仇。
刘、关、张三人体现义气,三国也普及历史文化。
(通俗文学一大功用:普及通俗文化)艺术成就(讲史演义:根据历史故事加以敷陈。
演义,演绎其义而敷陈之。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一、元明清文学的背景和特点1.文艺复兴对中国影响:元明时期中国与西方发生接触,引进了一批西方文化,如印刷术、大航海时代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了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2.清末文化转型:清代初期,经历明清交替的剧烈变革,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学回归传统、强调国民道德和文化提升。
3.文学市场的兴起:元明清时期,文学市场逐渐形成,出现了商业化的文学生产,文人通过创作作品谋生,这对文学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文学流派的出现:元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如杂剧、燕山诗派、红楼梦派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二、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1.元代杂剧:元代杂剧是元明清文学的一大特点,代表作品有《汉宫秋》、《窦娥冤》等。
杂剧凭借其特有的音乐、舞蹈等元素,成为元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
2.明代小说:明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代表作包括《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3.清代诗歌:清代诗歌延续了宋代的传统,相较于宋代诗,清代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体验,具有较为内敛的风格,代表作有黄宗羲、袁枚等的诗作。
三、文学理论与批评1.元代戏曲理论:元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如郑光祖、白朴等,他们对元代戏曲的创作和表演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明代理学:明代理学家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规范和艺术观念的观点,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3.清代学派争鸣:清代文学批评出现了许多学派和思潮,如古文派、古文运动等。
清代文人在批评中强调对古代文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时代精神的反思。
四、文学人物与作品1.路德是明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有纯文学作品和杂剧,他对元明戏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学理论家杨慎修在明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以文为本”的观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小说类(一)基本书目类1.《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清平山堂话本》(明)洪梗编;谭正璧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三国志演义》(明)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4.《水浒传》(明)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5.《西游记》(明)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6.《封神演义》(明)许仲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7.《警世通言》(明)冯梦龙岳麓书社2003年版8.《醒世恒言》(明)冯梦龙岳麓书社2003年版9.《喻世明言》(明)冯梦龙岳麓书社2003年版10.《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岳麓书社2003年版11.《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岳麓书社2003年版12.《剪灯新话》(明)瞿祐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3.《水浒后传》(清)陈忱中华书局2004年版14.《十二楼》(清)李渔著;杜濬评;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5.《无声戏》(清)李渔著;李忠良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16.《醒世姻缘传》(明)西周生辑著;李国庆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17.《聊斋志异》(清)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8.《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19.《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20.《红楼梦》(清)曹雪芹,(清)高鹗著;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21.《镜花缘》(清)李汝珍著;傅成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22.《七侠五义》(清)石玉昆编;穆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3.《儿女英雄传》(清)文康著;松颐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4.《花月痕》(清)魏秀仁著;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5.《海上花列传》(清)韩邦庆著;典耀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26.《官场现形记》(清)李伯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8.《孽海花》(清) 曾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9.《老残游记》(清)刘鹗著;陈翔鹤校;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二)资料类1.《三言二拍传播资料》谭正壁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4.《西游记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金瓶梅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李汉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8.《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9.《红楼梦书录》一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0.《李伯元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1.《吴趼人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2.《孽海花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3.《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刘德隆等编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三)理论研究类: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2.《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4.《明代小说史》陈大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5.《中国小说理论史》陈洪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增订本6.《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俄)李福清(B.Riftin)著;尹锡康,田大畏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7.《水浒争鸣》1-5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8.《冯梦龙研究》陆树仑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9.《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苗壮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0.《才子佳人小说述林》春风文艺出版社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11.《聊斋志异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12.《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李汉秋中华书局1987年13.《《儒林外史》研究》李汉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刘世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15.《论红楼梦及其研究》郭豫适著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6.《晚清小说史》阿英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戏曲类(一)作品集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 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