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18.00 KB
- 文档页数:35
国际诊所法律教育大会暨第三届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大会培训会议简报2005-7-12一、培训主题:学生指导主持人:蔡彦敏、黄巧燕点评人:Jennifer Lyman、Jay Pottenger(一)前期初步讨论对诊所老师与学生在办案过程中的指导关系的理解:1.原来直接告诉什么是正确的,现在通过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
2.不告诉学生怎么做,知识先示范,遇到类似的就让他自己去做。
3.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是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办案路径。
4.老师应当间接的进行指导。
5.在美国,诊所教师上一处于核心地位。
在给学生指导的时候,教师必须到。
今天大家做的与我们有很多共性。
老师也示范给学生如何办案;也有学生向老师寻找答案。
有时我也直接给答案。
但是正确的做法就是只做出指导。
在美国的法律教育,是苏格拉底式的方法。
虽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也将坚持下去。
老师在问问题的时候要准备聆听;最开始,新手一般会直接问你你觉得怎么样。
但是应该在问问题时,问题应该是更细致的。
应该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想要表达的目的。
同时发现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使其更进一步。
(二)演示1.两个值班的同学接待了一个当事人。
当事人简单介绍案情后留下了资料,希望同学们能够代理案件。
接案后两天,两同学的老师进行了第一次指导。
老师给学生做了如下指导:对证据方面的指导:①建议了解欠工资的具体人数②对与出入证的了解③欠条的效力问题,打欠条人的身份的问题,欠条中的“垫付”,李海与赵平之间的关系如何?从案件的性质分析,如何加以确定是关系到解决方案的重要问题。
④数额:是单个当事人还是多人2.学生的工作计划:①和当事人的见面的次数能否尽量减少?(考虑到当事人的时间和经济问题)。
法律条文的准备是否充分?办案过程中的相关法律规定问题。
②是否看过有关当事人的报道,是否确认是其本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应该说服当事人相信法律)3.是否有合同,是否是劳务合同?案件中的“工资”的措辞是当事人的描述还是你们在了解案情中确定的。
法律诊所讲稿1.法学教育的得失,关乎国家之兴衰(前途)——孙晓楼,页5。
2.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Andrew d.White在该大学创立法学院之日说:我们创办法律学校的目的,非在造就许多讼棍;乃欲以严格止训练,提高其程度,使将来出校之后,有高深的学问、远大的目光、高尚的道德;若再资以相当之经验,则无论其成为法官、为律师、为各种公共事业,鲜有不成为造福国家的法学者。
3.何谓法律人才?法律学问、社会常识、法律道德着三个要素。
页9,页11。
4.美国大学的法学院为何青睐诊所法律教育?主要有五点理由:刘晓东:工作论文,页99。
1.为何美国法学院采用诊所法律教育方法?第一,美国法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未来的职业律师。
当这个根本目标不能实现的时候,发现原因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美国律师协会认为职业律师需具备的十大技能,法学院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时,就力促法学教育方法进行革新,加大实践性法学教育的力度。
诊所法律课程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第二,回应美国各界对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不满。
回应纽约上诉法庭的克瑞恩法官法官对法科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的缺失;回应1969年美国联邦法院首席法官沃伦·E·伯格的呼吁:现代法学院未能够为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的法律顾问和辩护律师来满足处于变革中的世界的不断扩大的要求……现今的法律毕业生的缺点不是缺少法律知识,而是他没有接受过处理事实和与人打交道等方面的训练……;回应法律现实主义者的加强培养法律实践能力呼声;回应美国律师协会的麦考利特的报告关于对法科学生进行诊所式教育的呼吁。
第三,诊所法律教育的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
诊所法律教育方法是一种法学教育的方法,是一种强调法律实践的方法,符合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
传统法学教育方法的理念是一种强调课堂教育和讲授方法的理念,而现代法学教育的理念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不忽视、轻视法律实践教育,甚至要突出这种法律实践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民事法律诊所》课程介绍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民事法律诊所英文名称:Civil Law Clinic适用专业:法律硕士课程类别:实践课程总学时:60 总学分:4二、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简介郭升选,教授,民商法学院商法教研室,民事法诊所负责人张西安,副教授,民商法学院民事诉讼法教研室徐芳宁,副教授,经济法学院劳动法教研室三、课程简介诊所式法学教学是一种源自美国的教学模式。
民事法律诊所是我校最早开办的法律诊所,至今已有14个年头。
民事法诊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实务操作、教师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办理真实案件的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了会见当事人等15个教学专题,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思维;学生通过办理真实简单的民事案件,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教师对学生办案的全过程予以指导,预防风险事故,保证案件质量。
“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从参与和体验中学习、成长。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堂教学教学周次单元主题教学主要内容第1周走进诊所相互认识,感受诊所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诊所规范与制度第2周当事人关系接待当事人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第3周职业道德感悟法律职业道德冲突第4周案件分析获取案件事实及取证的技巧第5周法律分析法律检索的技巧,法律案件所涉研究第6周案件策略处理法律案件的可能途径及策略选择第7周谈判与调解谈判、调解的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第8周中期会议前期教学实践总结与反馈第9周法律文书民事法律书状制作技巧第10周法律文书民事法律书状点评与修改第11周庭审活动庭前准备第12周庭审活动举证、质证的技巧及应当注意问题第13周庭审活动法庭辩论的技巧及应当注意问题第14周庭审活动选定学生代理案件模拟庭审活动第15周总结与反馈反思学习目标是否已达到,反馈对民事法诊所意见及建议备注1、每周一次课,4个学时2、各节课详细教案、教学材料由主持老师另行准备。
3、学生在庭审活动之前,至少应观摩一次民事案件庭审,在课堂教学之外完成。
平等原则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即民事主体资格平等)民法通则第十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自然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享有民事主体资格。
法人自有效成立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享有民事主体资格。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使在行政上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如果他们都具有法人资格,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他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民事权益平等的受法律保护:任何合法的民事权益都收民法的保护,作为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的民法对财产的保护方法:主要是支付违约金、返还侵占财产、赔偿损失等、并不会因为民事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不同或者经济实力不同就承担民事责任不同。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更具自己的意愿,自主的行使民事权利,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国家对民事关系不过多干预。
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的行使民事权利。
民事主体有自主占有、使用或者处分其所有物,发表作品、转让专利权、设定遗嘱的权利。
民事主体之间自主的协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关系。
当事人的意愿优于任意性民事法律规范。
在任意性规范的情况下,当事人的协议的效力由于任意性规范的效力。
在继承关系中,在有遗嘱的情况下,优先适用遗嘱继承。
公平原则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合同订立后,在发生情势变更时,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平衡在有过错的前提下,有过错的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由双方承担责任。
(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
)风险负担的平衡合同的旅行有时会发生意外风险,风险的损失由哪一方承担应当根据公平原则确定。
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按照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在一般情况下,所有权转移,风险及随即失。
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社会的存在及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