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张学良的作文嘿,咱今天就来聊聊那位大名鼎鼎、传奇得不得了的人物 —— 张学良。
张学良,那可是民国时期的一颗璀璨巨星,光芒万丈,耀眼得让人不敢直视。
他一出场,就仿佛自带背景音乐和闪光灯,那气场,简直能把周围的人都震得七荤八素。
这位少帅,生得那叫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据说,他往那一站,所有的姑娘都得心跳加速,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他的颜值,那可不是一般的高,简直可以和现在的大明星们一较高下。
要是那时候有选美比赛,张学良肯定能轻松夺冠,成为 “民国第一美男子”。
张学良不仅长得帅,还特别有个性。
他就像一匹不羁的野马,谁也别想轻易驯服他。
他想干啥就干啥,从来不受拘束。
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决定去参加一场舞会。
结果,他一进舞场,就成了全场的焦点。
那些贵族小姐们都争着和他跳舞,他呢,却挑三拣四,谁也看不上。
最后,他竟然拉着一个卖花姑娘跳起了舞,把那些贵族们气得直跺脚。
张学良的胆子也大得吓人。
有一回,他听说有个土匪头子在附近为非作歹,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他二话不说,带着一队人马就冲了过去。
那土匪头子一看是张学良,吓得差点尿裤子。
张学良却不慌不忙,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到土匪头子面前,用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小子要是再敢欺负老百姓,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当球踢!” 那土匪头子吓得连忙跪地求饶,发誓再也不敢作恶了。
张学良还是个多情种子。
他的爱情故事,那可真是丰富多彩,比电视剧还精彩。
他爱过的女人,那是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有个性。
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更是传为佳话。
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不离不弃,让人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据说,张学良被囚禁的时候,赵四小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他做饭、洗衣、讲故事。
他们的爱情,就像一首浪漫的诗,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张学良可不仅仅是个花花公子。
他也是个有抱负、有担当的男子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毅然决定发动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这一壮举,震惊了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勇气。
少帅张学良为何会染上毒瘾,原来是奉军参谋长和日本人的“功劳”张学良因为是奉系军阀主帅张作霖的长子和继承人,被世人尊称为“少帅”,他自幼胸怀大志,由于主持“东北易帜”、发动“西安事变”等义举而受人称颂。
他16岁就到军中服役,18岁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学习,并以炮兵科第1名的成绩毕业,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他率部坚守山海关,以2万余众抵挡直军7万追兵,是奉军各部中唯一全师而退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他率部充当奉军入关主力,一路冲杀在前,突破山海关,先后占领秦皇岛、北京等多座城市。
张学良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少年英雄但如此一位战功赫赫的少年英雄,却在24岁的时候染上了鸦片瘾,精神也开始日渐萎靡。
原来,1925年11月23日,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的良师,也是他最敬重的益友郭松龄在河北滦州倒戈,作为昔日孙中山先生的卫队营长,郭松龄不齿于奉系与日寇的勾结,率麾下7万余精锐挥师北上,突破山海关、锦州防线,逼近奉系军阀大本营——奉天城(今辽宁省沈阳市)。
杨宇霆送上烟具张学良被迫在父亲和郭松龄之间选择,并率部与郭松龄交战,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
恰在此时,奉军总参议杨宇霆派人送来了一套崭新的烟具,并劝说道:“汉卿(张学良的字),别把精神整垮了。
疲乏了抽两口,挺顶事的。
”情趣高雅的张学良对此不以为然,但随着战事的胶着,尤其是奉军高层普遍认为此次纯粹是“张学良信任郭鬼子才坏了事”,使得张学良更加焦灼不安,最后还是忍不住让副官取出了杨宇霆赠送的烟具和烟土,吸了起来。
少帅也曾下决心戒毒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张学良慢慢染上了毒瘾,加上郭松龄兵败身死,更是将吸食鸦片当成了精神寄托,欲罢不能,本来强健的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脸色灰暗,日渐消瘦。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从北京返回奉天途中,被日寇炸死在皇姑屯;张学良在众人举荐下继承了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一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必须得有一副好身体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于是,张学良决心忍痛戒毒,并狠心将所有烟具付之一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的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
导语:2001年10月,101岁高龄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因病去世,一个影响了中国在20世纪发展进程的国民党将领,一个毁誉交加的东北少帅,离开了我们的世
2001年10月,101岁高龄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因病去世,一个影响了中国在20世纪发展进程的国民党将领,一个毁誉交加的东北少帅,离开了我们的世界。
而他生前的风流情史,他对国家的贡献,他承担的罪名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称赞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诋毁他是民族罪人,各类说法纷杂不一。
那么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们该如何评断呢?
张学良晚年照片
1928年,张作霖因被日军报复而死,他的儿子张学良开始担任东北军总司令,掌管了东北大权。
担任总司令之后不久,张学良不惧威胁和利诱,毅然决定服从南京政府,改旗易帜,力促中国在民国时代的统一局面。
在这一点上来说,张学良是功不可没的。
在东北易帜以后,东北各省日渐抵制日本的侵蚀。
终于,日本军队极端势力忍不可忍,为了保住其侵略利益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日本军队制造阴谋,发动了侵略东北的战争,建立了伪满洲傀儡政权。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政策,这成了他一生的耻辱,也成为人们评论张学良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一个主导因素。
其实,就论当时张学良在东北的势力和军队实力来说,要想要抵抗日本的侵略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不打,那将是民族罪人,国家的耻辱,所以他当时的不抵抗,其实是一种妥协,也让他在之后内心一直背负着这种罪恶感和耻辱感。
所以在后来的西安事变上,张学良正是因为背负着以前的罪名,不忍心国家再受灾难,所以即使自己面临着被软。
少帅张学良阅读练习及答案《少帅张学良》阅读材料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公忠体国,锐意进取,早年就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很有些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进步较快。
1919年,他入东北讲武堂炮兵科训练,1920年毕业,即当了其父的卫队旅长,不久,又升为东北第三混成旅旅长,授少衔,与郭松龄领导的第八旅混成一起,统称为“三八”旅,是奉军中的佼佼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由于战功卓著,被晋升为,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
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照说他会离人民越来越远,发展下去,甚至也会像其父那样,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的。
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非但没有被“溶”过去,反而走向了它的反面。
早在1921年的赴日本观秋操中,他就表现了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
那时,面对日本人的傲慢无理的挑衅行径,张学良义正词严地正告对方: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之战时之中国了,并明确表示:“你们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你们日本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请君等拭目以待。
”话虽如此,他仍不能不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并常为此向父亲涕泣陈词,力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他曾沉痛地说过:“余自十九岁参加内战,不论胜败如何,无不感到痛苦,因所到之处,都看到民众所受战争之苦,将士死于无意义之斗争,若为维护国权而牺牲,则何等光荣。
”在他写给在日本留学的胞弟张学铭的信中更慨然袒露心迹说:“我们要为中华民族造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也。
”还说:“一念同是同种,互相惨杀,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对外征战,则兄马革裹尸,死无恨也。
”所以他表示自己“不争权夺利”,“绝不愿成为军阀”。
1925年5月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使张学良深为痛惜,当即以自己工薪二千元相捐助,抚恤沪上此次死伤的学生,在致全国学生会电文中说:“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人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
”并亲率奉军教导队5000人奔赴上海,保护居民,维持秩序,慰问伤员。
张学良 (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陆军一级上将, , 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大城。
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 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中文名: 中文名: 别名: 别名: 张学良 字汉卿 号毅庵 乳名双喜、小六 子 国籍: 国籍: 民族: 民族: 出生地: 出生地: 中国 汉族 辽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 屯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 1901年6月3日 逝世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职业: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籍贯: 籍贯: 祖籍: 祖籍: 2001年10月14日 军人 西安事变促蒋抗日 辽宁海城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早年 1919 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一年后毕业, 在张作霖手下任职, 并迅速得到提升。
1928 年 6 月 4 日,自皇张学良 照片 (11张)姑屯事件其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继任为东北保安总司令。
晚年 在 1946 年召开 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共产党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未获蒋介石同意。
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 , 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
在台湾,张学良被软禁在台北北投居所,过着软 禁下的隐者生活。
张学良原配夫人是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张学良在长期的幽禁生涯 中得“赵四小姐”赵一荻 的陪伴。
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规只能一夫一妻, 1964 年于凤至主动提出离婚,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
1975 年,蒋介石逝世。
1988 年, 蒋经国逝世。
1990 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 年 4 月受聘为东北大学 名誉校长,5 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名誉理事长。
1995 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
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民国初年有名的大军阀,以武勇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大军阀。
少帅数度挥兵入关,两次直奉大战成名。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少帅统领东北,同苏军打了一大仗,又顶住日本人的压力,“改旗易帜”。
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而被当时称为“不抵抗将军”率东北军撤离东北,“九·一八”之后同杨虎城将军“兵谏”,被蒋关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寿去世于夏威夷檀香山。
张学良为当时花花公子之魁首,鸦片、可卡因、女明星无所不好。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
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过著软禁生活。
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生三子一女,后有情妇“赵四小姐”。
他后期信奉基督教,这是他早年读教会学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
依照一夫一妻规则,蒋中正令张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小姐
结婚。
青年张学良轶事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人的一生做一件大事就足够了,但是张学良却做了三件:东北易帜、“九·一八”不抵抗和“西安事变”。
尤其后两件事,不仅海内外评说不一,而且事件本身也扑朔迷离,颇有几分神秘感。
有人说他不过是“富二代”,他下令不抵抗政策,令人愤慨。
也有人说他是花花公子。
然而,春秋褒贬分内事,惟真名士自风流,他对历史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以下我们从青年张学良的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来感受他的名士之风。
张学良的爱国情怀——“我是中国人,我要东北三省”日本对大连旅顺铁路的租约快到期了,张学良他们商量收回来,日本人说这是我们箭射来的城,你要想拿回去,你给我的箭射回去。
换句话说:你想随便收回去,没那么容易。
就是拒绝的意思。
张学良恨透日本人,日本军人跋扈,到中国士兵的枪上划洋火抽香烟,开玩笑。
张学良告诉士兵们,别出声,你别理他。
人家骂张学良不抵抗。
张学良认为:“我们打不过人家有什么法子,他愿意你抵抗,你把事情扩大了最好,他好打你。
”张作霖死后,日本人派林权助为大使来吊唁。
林权助对张学良说了好多事,最后,张学良总没有一个具体的答复,实在的答复。
最后他要走了,张学良又喝了几盅酒,张学良说:“林老先生您所替我想的比我自己想的都正确。
”林权助说:“那很好,那你到底为什么不独立?”张学良说:“你忘了一件事。
”“那我很愿意知道。
”“你忘了我是中国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整个东北全部沦陷。
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是张作霖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也是张学良的好友。
本庄繁把张学良的家财送还到北平。
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爱国将领,被称为“少帅”东北军首领。
字汉卿,号毅庵。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生于奉天新民桑林子(今属辽宁台安)。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任东路军第2梯队司令,战败后协助其父整军经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第3军军长。
1925年任第3军团军团长,12月率部参加平定郭松龄倒戈。
1927年进兵河南,企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进攻,被击败。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于7月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其父成为东北最高统者。
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阻挠,毅然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政府,被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从此,所部习称东北军。
1930年爆发蒋冯阎战争,初持观望态度。
蒋军攻占济南后,于9月挥师入关助蒋击败反蒋军。
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奉命在北平(今北京)设立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节制东北、华北军事。
“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迅疾侵占东三省,受到全国人民谴责。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3年1月指挥长城抗战。
热河(今并入河北、辽宁、内蒙古)失守后,代蒋受过引咎辞职。
4月出访欧洲,次年1月回国。
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共”副司令。
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10月任西北“剿共”副司令,指挥30万国民党军“围剿”西北红军,屡遭失败,尤以东北军损失惨重。
至此,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始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
1936年4月,在延安与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会谈,双方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
12月4日,蒋介石率数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到西安督战“剿共”。
张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多次向蒋苦谏:消弭内战、一致抗日。
不但未被采纳,反被勒令率部进攻陕北红军。
张、杨遂于12日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逼蒋联共抗日,同时致电中共中央。
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尽管他后来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如今,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
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马上进攻陕北红军,否那么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特别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截了当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能够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
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
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
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
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
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
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
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
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
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
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
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
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
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
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抗战胜利之际,东北的接收成为国共双方力争的焦点,国民政府内有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
如果南京方面让张学良出面回到东北,情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对此,中共有一个十分厉害的策略,率先向蒋介石建议,请张学良出来回东北。
这恰恰加剧了蒋介石的疑虑,而彻底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
应该说,这个心理战,中共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后,张学良成为国共双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
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于利用张学良的声望。
从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
1988年,吕正操(张学良的老部下)将1984年作的《浙东纪行》托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带给张学良,云:雁荡奇图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
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
西京谈和安天下,羑里课易求不同。
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
诗中的含义,自可细细琢磨。
而张学良答诗也很有意思,曰: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充分反映了少帅的态度。
张学良是公认的民国美男子之一,少帅的风流倜傥,连当年墨索里尼的女儿都对
他一见倾心,一生艳遇无数。
“惟大英雄真本色,名士千古自风流”的俗语。
纵观他的人生,果然是超脱尘俗,浪漫多彩。
张学良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在东北时,他奉父命娶了于凤至.后来遇到了赵一荻赵四小姐,两人一见钟情.西安事变后,张少帅被囚禁,赵四小姐始终陪在他的身边,自然而然的取代了于凤至的位置.老蒋去世后,张少帅被获准旅居美国.在美国,他让女儿将离婚协议书带给于凤至,两人正式离婚.
1936年西安事变至1991年移居夏威夷,张学良被蒋家整整软禁了55年。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医院病逝,享寿101岁。
对于张学良虽然活命良久,却从来没有回过大陆这个问题。
答案有的归咎于身体原因,有张晚年归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归咎两岸的政治原因。
对于两岸政治因素一项,有人认为张学良不想表态偏向两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张学良作为中国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已在人生舞台的中央谢幕了。
然而,这个让世人难以忘怀的名字,还有他那特殊的人生,却已经悄然融进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