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175.79 KB
- 文档页数:6
读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是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授课时的讲演纪录。
全文共有七个部分:提纲、记述文、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记事文、论辩之文、教授法。
前六部分讲的作文法,论及各类文章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一部分讲的教授法,是对教师教授作文的建议。
几年前初读时,只觉文字简练,风格平易,尚未有特别的触动。
今年寒假再次品读,方觉意味不尽,感触颇深,心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
梁先生对文章作用本质性的概括,给我以“为师”的警示。
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梁先生用最本真最朴素的语言对文章的作用做了一个最本质的概括:“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的确,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
它从来不是语文应试中的一道题目,不是无病呻吟的词藻堆砌,不是网络日志似的随意闲聊,它最核心的要求是:思想。
“所谓思想,有两种要素,一是有内容,一是有系统。
”这恰是说中了当前作文教育的病灶:老师努力要求学生有思想,却往往以形式的规范、语词的雕琢代替思想的训练;学生努力想在文章中写出思想,却在对别人的模仿中、对形式的热衷中走向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形成了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悖论。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
而就作文而言,对生活的敬意则表现为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作文写作呼唤的是活的语文,能用的语文,用来过日子的语文。
换句话说,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对一个现代公民来说,也许一生都不需要写诗、写小说,但思想的养育却是终身需要的修炼。
作为语文教师,我暗自叩问:在长期与应试打交道的语文教学中,丧失掉思想的是不是恰恰是教师自己?失去教育理想的同时,教师是否也丧失了指导作文教学的高度?当我埋怨学生思想越来越贫乏、越来越耽溺于华词丽句的追逐时,自己是否也在失去着对他们进行引领的力量?梁先生的朴素的观点给我以警示和反思。
梁先生的作文思想和治学态度,给我以“为学”的思考。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2.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中考语文备考复习方案中考语文备考复习方案(精选6篇)今年学校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初三年级中考备考工作提前进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备考复习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备考复习方案篇1一、学生学习现状分析:1、语文积累贫乏,语文视野狭窄,语文基本知识零碎或一知半解。
2、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
3、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
4、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不够规范。
5、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认为凭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即可应付。
二、近些年中考语文试题命题分析:近些年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变化不大。
试卷分为“积累运用”、“现代文阅读读”、“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和“作文”五大板块。
试题内容也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内文言文的阅读,再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最后是作文的写作。
遵循“重视积累,突出读写,强调运用,鼓励创新”的命题思路。
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确定备考目标:1.让学生有正确规范书写的能力。
有利用语境辨认多义词的能力,同时学会根据设置语境,较准确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等等。
2.强化语文积累及运用训练,尤其强化名句的默写,注重课外古诗文的拓展背诵训练。
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训练,应以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
3.强化名著阅读的训练,对名著的学习要落实到平时的阅读中。
4.强化阅读训练,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浅易文言文阅读。
5.强化写作审题指导,进行作文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
6.我们的总目标是力争超过区平均分。
四、复习计划及应试策略:(一)三轮系列复习九年级语文新课学习计划于20xx年11月底结束。
从20xx年12月开始就正式转入了总复习阶段。
到中考前有四个半月的时间,我计划进行三轮比较系统的复习。
阅读的方法我们怎能不读书呢?我们怎能错过书籍的滋养和抚慰呢?英国19世纪著名的学者约翰·卢伯克爵士曾说,“借着书的帮助,人类度过了多少难关,抚慰了多少忧患和悲戚,使忧伤的时光重沐愉悦的阳光,借着书的启示,我们获得了完美而爽朗的思想,使得个人能够超越自己。
”是的,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
它提供给我们美好的景象,它提醒我们痛苦的存在,它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与宽容的品质,它既是我们瞭望世界的窗口,亦是前人为我们垒起的一座精神圣殿。
每一本优秀的书籍,都是智者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而我们只有藉着阅读才能获取这笔无价之宝。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阅读,有的人能从书中悟得道理,丰润思想,打捞出沉甸甸的宝藏,而有的人则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究其原因,在于读书方法的天壤之别。
书海无涯,而吾生也有涯。
要想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面对各种繁杂信息和海量书籍,善于运用科学方式去处理和阅读更是当务之急。
经过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大声朗读和逐篇细读的训练之后,在高中和高职阶段,应该掌握分类阅读的方法。
所谓分类阅读,就是将进入视野准备阅读的书籍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阅读方式的一种阅读方法。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阅者的时间和精力。
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不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书籍不一样,比如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书籍分成一般了解类、品味欣赏类、深刻启迪类和深入研究类等;根据书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书籍分成科学类、艺术类、教育类等。
英国学者培根说:“阅读的方式不一,有些书必须浅尝即止,有些书必须囫囵吞枣,少数的书必须咀嚼再三,彻底消化。
”由此,我们可采用以下阅读方式:一、泛读:“吞”所谓“吞”,即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这是针对只需泛泛了解的书籍和资料而言。
高三英语作文复习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三英语作文复习教学设计高三英语作文复习教学设计教学背景:英语写作能力是高中阶段着重培养和提高的语言技能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对九级语言技能目标写作能力的描述如下:①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函等;②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情感;③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④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⑤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⑥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⑦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格式正确。
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相当部分学生对于作文出现畏难情绪,信心不足,常把它看成是死板的任务;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需要用语言表达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写出来的句子常常令人费解;作文中的语言错误、语法错误、词汇拼写及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贫瘠和错误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常用词汇量太少,灵活运用英语句式的能力还较差。
另外,他们思想不活跃,缺乏观察和思考,思路阻塞,又懒于思索,写作时所用的词语自然是最简单、最保险的词,因此所写内容单调,平淡,没有实际内容,苍白无力。
还有的同学动笔前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根本没有使作文主题与段落和句子连贯为一体的整体概念。
此外,修改环节常常受到忽视,以至学生不懂得如何修改文章。
教学目标:1.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有话可说2.让每个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完成写作内容3.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创造性地完成写作4.让学生找到写作自信重点与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2.如何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3.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完成写作任务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其内容为:一辆大型搅拌车与一辆大型油罐车相撞,搅拌车车头与油罐车车尾相撞,搅拌车右驾驶室严重变形,司机双腿被牢牢卡在驾驶室中无法移动,腿部有血迹,司机意识还算清醒,右车门深深凹进驾驶室,无法打开,地面是两车相撞后产生的大量碎片。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P1〕中学作文,文言白话都可;至于教授国文,我主见仍教文言。
由于文言文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很好的文字,教的人很简单选得。
白话文还没有试验得非常完好,《水浒》、《红楼梦》当然是好;但要整部地看,拆下来便不成片段。
2.〔P5——6〕一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这句话,要分析一下:所谓思想,有两种要素:〔一〕自己的思想一有内容。
凡是应酬考试的文字,多是无内容的,是空的,是不能算数的。
二有系统。
思想不会单独发生,做一篇文章的时候,心中必定有很多的思想;假设是没有系统写出来,还算是无思想。
〔二〕传达给别人1.传达给别人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
作文时,往往心中有要说的话,没有说出;有时心中本不打算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有时将要说的话,说错了;这就是手与脑不能全都。
作文要不多、不少、不错才好。
2.令读者恰恰理睬得我的原意。
文章不好,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自己虽以为传达得不错,人家读了不能明白我的意思,或错会了我的意思,失去我的原意,乃至与原意相反。
所以传达须使自己的意思,一点不模糊,一点不被误会。
3.〔P7〕孔子论文,只说了一个字,最简最好。
他说“辞达而已”,“达”字下面加“而已”两字,是说明达字外再没有别的话说。
原来文章不过是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别人,能达便是文章。
文章一部分是结构,一部分是修辞,前者名文章结构学,后者名修辞学。
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与否,在乎修辞。
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同学做文章,不能教同学做好文章。
4.〔P7〕所能教人的只有规则。
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则,而专言巧。
5.〔P7〕我以为作文需要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然后将已整理的思想写出来。
6.〔P7——8〕文章种类,可从思想路径区分:1.以客观的吸进来之事物为思想内容者,这是五官所见所闻汲取进来的。
2.以主观的发出来之自己看法为思想内容者,这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
第一种是记述之文,第二种是论辩之文。
梁启超国文读写教学构想一蔡元培批评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派不重视培养革新人才,所以招致失败;这其实是不完全公正的。
维新派的失败,自有种种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至于培养人才,他们中间的一些主要人物倒是自始至终十分重视的。
康、梁、严、谭,无不如此。
梁启超(1873—1929)一生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百日维新之前,是他积极从事变法维新的舆论宣传和实际运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他从其师康有为那里学得了较为通达先进的治学方法,接触了当时译出的许多西书,形成了“强国必先强人,强人必先强学;变法必先变人,变人必先变科举制为学校制”的坚定信念。
他在主编《时务报》(1895)时宣传这样的思想,在主持长沙时务学堂(1897)时亲自实践这样的思想,最后在戊戌变法运动中企图借助朝廷之力把这种思想向更广的范围内扩展。
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他逃亡日本,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夕,是他进一步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中汲取养料,坚定了自己改良主义的思想立场,并积极宣扬资产阶级新的政治体制和新的教育学说的阶段。
这个时期,他承袭昔日坚信“教育为立国之本”的观念,向国人介绍欧美以及日本正在施行的一些新的教育制度、教育设施;甚至还详尽地介绍和引进了日本学者当时译著的许多人文科学方面的教材。
五四运动前后,是他开始从无望的政治活动旋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于著述和讲学的阶段。
梁氏一生,在学术方面著述千余万言,而在这一阶段留下的成果却有几百万言,其中重点内容之一仍在教育教学方面。
有关国文读写教学的论著(讲演),也都发表在这个时期。
梁氏在学校亲自任教的时间是很短的,在中学堂任教的时间则更短(据他自述,约有半年),那么他对中学国文科读写教学的一些见解,何以能使当时及后世许多学者所推崇、所折服呢?原来梁氏本人是个天赋极高的人物,他8岁能作诗文,10岁考中秀才,12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15岁专攻训诂词章,17岁(1889)得中举人,18岁开始就广泛涉猎上海制造局译出的各种西书。
套餐式作文: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益形式黄厚江目前,作文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学生写一篇作文教师两三个星期才能改完发下去评讲,评讲之后再另做一篇内容、体裁和前一篇几乎没有多大关联的作文。
这样的做法,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写作后,等待教师的评讲时间太长,等到教师评讲时,学生的写作体验几乎完全淡忘,甚至自己写的什么内容也没有多大的印象,所以对评讲内容也就缺少深切地感受和认同;二是前后的两次作文关联不大,使针对前一次作文的评讲,不能很好地为后面的写作服务,也就失去了评讲的意义。
很多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首先解决作文教学的序列问题;而我以为并非如此。
且不说目前还没有一套教科书编排出比较理想的作文序列,即使有了理想的序列,每次作文训练安排一个训练的“点”,也依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采用套餐式作文训练方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上做法的不足,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所谓套餐式作文是就同一个题目进行连续的组合式的写作训练。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章做通。
下次再做别的一种文。
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
”很显然,梁启超主张作文要“少做”,但做一篇就将它“做通”。
可以说,套餐式作文就是体现梁启超“少做”而“做通”的作文教学思想的一种作文教学形式。
这样的训练形式具有以下优势:1.建立作文训练的局部系统教与学脱节、随意性太强、零星分散、混乱无序,无疑是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在作文教学的整体系统还没有建立的背景下,套餐式作文可以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局部系统,使一个阶段内的写作训练,能够有一个比较明确集中的训练目标、一个比较合理的训练顺序,同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连续性。
2.体现作文教学的过程思想我一直以为,新课程标准最有价值的理念是在三维目标中提出了“过程”思想,而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简单的结论传递,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没有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高中作文教学初探【摘要】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像样的作品,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
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兴趣;支柱作用【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有三个方面:‘一是能教的,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和语言,但是这几个方面于作文好坏不是关键;二是半能教的,主要指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不能直接传入,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吸纳,这比第一条能教的更为重要;三是不能教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气和灵气,胆气和生气’。
”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谈到:“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文章写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问题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出来的。
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
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
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
”简单说,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会学生作文“规矩”,也就是“如何才能作成一篇文章”而不是“如何才能作好文章”。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像样的作品,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
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激发写作兴趣作文是语文的“半边天”,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分数的优劣。
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第37卷第4期\都1师72021 年4 月Apr 2021梁启超讲义《国文教学法十讲》考述金传胜a ,施庆b(扬州大学a.文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收稿日期:2020-12-0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现代学人演讲史料整理与研究”(2019SJA181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现代作家的写作观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C —c/2020/01/31)作者简介:金传胜( 1988—),男,安徽芜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现代语文教育史;施庆( 1994—),男,江苏南通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中西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比较、语文 教育。
摘要:1925年《北京师大周刊》刊载的《国文教学法十讲》是梁启超关于语文教育的重要论述,但尚未收入1999年版,2018年版的《梁启超全集》经考证,该文是1 925年秋梁启超在北师大所授“国文教学法”的课程讲义。
该讲义参考与延续了《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等文的基本观点,但在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原则、叙事文的命题思路 等方面有新的思考。
关键词:梁启超;《国文教学法十讲》;语文教育doi ; 10.3969/j.issn.2095-56.-12.202 1.04003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21 )04-0022-06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梁启超关于国文教学的论著,主要是《作文教学法》《(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 文教学法》《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和《学校读经问题》等。
其中,《作文教学法》是梁启超1922年在南开大 学暑期学校的讲稿,最初曾以《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为题分载《改造《与《吉林教育公报》,后辑入《饮冰室合 集》。
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笔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8年9月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1918年底赴欧,亲身了解了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1920年初欧游归来后,开始从政治活动转向国民运动和基础教育,对中学的教育状况痛心疾首,连续发表了多种演讲和文章,探讨有关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实际操作问题。
其中集中反映梁启超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是1922年7、8月的讲演《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对中学生怎样从经典中学习作文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讲解。
他主张小学应主要解决语体文的应用问题,中学以上学校应解决文言文的读写问题。
同时他主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应该在“写”上,所以他把文章定名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本书除小引外,分成两大部分,先论作文法,后论教授法。
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与当时的流行观点相左的独特观点。
(一)重视文言文。
中学国文教学是以白话文为主还是以文言文为主?梁启超明确主张应为文言文。
他认为语体文在小学期间教的已经够了,现在中学无专讲之必要,只教文言即可。
不仅讲读是文言文,作文也允许用文言,文白均可。
他的理由是文言文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各类文体的精华都有,容易选出作教材。
而白话作品近世的不够成熟,不足成为学习的典范,历史上的长篇小说又不宜分割节选。
他认定经典读本仅存于古籍之中,坚持古文在中学教学中的头号位置,并不意味着反对白话、提倡古文。
他举例说:“许多有名的古文,不了解他真意何在,谬为高古,搬上满纸难字或过去的文法,令人连句也点不断,段落也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