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 24 课近代前夕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精题精讲例 1 ( 2004 年河北中考)依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合的词,使第二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同样。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 ____________→康乾盛世A. 顺治帝B. 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例 2 阅读以下资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 所以 ) 加恩体贴,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
”——l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请回答:(1)上述资猜中的“天朝”是指哪一朝(2)你如何认识乾隆帝时与外国通商参照答案: (1) 清代。
( 2)乾隆帝以为自己是天向上国,物产丰富,没必需和外国通商,不过为了照料英国才分外施恩,在澳门开设洋行,让英国获得喜爱的中国物产。
这类认识是典型的愚笨自傲、抱残守缺,看不清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仍旧知足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落后状态,最后致使了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我夯基我达标1.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A. 文景之治B. 康乾盛世C.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2. 到 1800 年(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增加至()以上.亿亿亿亿~ 1820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是()A. 第一B. 第二C.第三D.第五4. 明清期间,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帮外,还有()A. 陕西B. 山西C.山东D.江西5. 明清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钱币之一是()A.扇贝B.白银C.银票D.黄金6.启发学者伏尔泰夸赞 17~ 18 世纪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
他的国籍是()A. 英国 B.美国 C. 德国 D. 法国7. 采纳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用劳动方式,最早出此刻()A. 广东B. 北京C.江南D.山西8. 在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 四民的说法,请问到明末时,位居第二的是哪一个阶层()A. 商人B. 知识分子C. 农民D. 手工业者9. 一再重申“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的清代皇帝是()A. 康熙B. 雍正C.乾隆D.嘉庆10.假如你在明清时去经商 , 你带的钱币一般是 ( ) A. 铜钱 B. 白银 C. 黄金 D. 纸币11.若是你是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位山西人 , 比较聪慧能干 , 你最有可能去 ( ) A. 经商 B. 当差 C. 念书应试 D. 当地主12.阅读以下资料:清代一致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3、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5、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
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手工:兴盛。
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表演情景剧)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
(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通过观察反映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南都繁会卷》和《盛世滋生图》,培养通过插图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观察清代民间市井画”,学习通过教材插图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途。
初一历史下册第24课导学案编制:审批编制时间2015—5--15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NO.24班级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认定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重点)2、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的表现。
(难点)3、掌握近代危机出现的表现及结果。
(重点)自主学习预习案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思考、填写并标注下列问题:康熙雍正乾隆1、明清经济发展:(1)“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2)康乾盛世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有哪些表现?2、明清时期,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向近代化方面转变的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1)传统的农耕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人们观念的变化是什么?3、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表现)(1)西方:①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为开辟市场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19世纪初英国推行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2)中国:①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②对外实行政策,对内坚持政策。
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视,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④在思想领域热衷于大兴,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⑤农民战争不断爆发。
【基础梳理】表现: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手工业生产兴盛,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中国;安徽、山西的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19世纪中期,中国有六个超过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
内因: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热衷于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外因: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课堂探究案1.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1)图一、二、三和哪一“盛世”局面有关?(2)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时期?(3)通过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记住康熙至乾隆年间经济发展的表现;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在西方列强挤压下,清帝国出现了危机。
能力目标:理解“近代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概念。
情感目标:反思中国的经济文明由先进走向落后的原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开拓进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重点难点:康乾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说出本课所有子目。
(二)自主梳理:细读课文,梳理知识,填写要点。
明清经济的发展1、概况:明中期到清前期,国力空前强盛,史称,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2、表现:(1)农业发展。
(2)手工业生产兴盛。
(3)对外贸易发展:纺织品、瓷器、茶叶大量出口,形成贸易,白银占有量居世界之首。
(4)商业发达: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
当时,中国拥有个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1、社会方面:人口增大,传统的开始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出现了新型地主,还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
3、思想方面:观念发生变化,的地位升高。
清帝国的危机1、原因:(1)闭关锁国。
(2)对内推行政策。
(3)打击,鄙薄。
(4)大兴。
(5)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2、表现:①农民战争的打击;②封建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③实行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④英国19世纪推行贸易后,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三)重点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明中叶以后,中国由文明向文明过渡。
(四)知识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导学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导学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导学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近代前夜的危机》【学习目标】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后期中西方的社会状况,了解清末面临的危机.【自主学习】1。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____________的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_____________,对内坚持“__________”政策,压制打压___________,鄙薄___________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中热衷于大兴_________,把___________推向顶峰.2.最终,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__________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
【合作探究】1.为什么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从盛世的颠峰跌落下来?2.材料一: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
-—《清实录·宣宗实录(一)》第33册材料二: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
——(清)徐坷:《清稗类妙·讥讽类》清中期经济上出现了什么问题?3.阅读教材P121:回答清朝中期危机出现的原因?【当堂达标】1.清朝中期出现“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耕者不过二顷”。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设问:指中国哪个历史时期?(设计意图:形成反差,呼应标题,“盛世”背后隐藏“危机”)二、主体知识梳理(一)明清经济发展设问:①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②最后的盛世:小组讨论:③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独立提取信息。
也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感受“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状况)配合图片、材料解说:农业:《清•耕织图册页》、《清•京畿水利图卷局部》、《清•黄河筑堤图册页》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康熙曾下令把一部分明代各地藩王所占田地归还农民垦种,奖励垦荒屯田,并实行开垦荒地之初,免其杂项差役,三年免科,或通计十年,方行起科等办法,还颁布“生人丁,永不加赋”令,重视兴修水利。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前夜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现象及其成因;(2)认识近代前夜我国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3)掌握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近代前夜我国盛世与危机的原因;(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近代前夜的盛世现象(1)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历史背景;(2)分析清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原因;(3)掌握康乾盛世的成就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近代前夜的危机根源(1)分析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的加剧原因;(2)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我国面临的内外困境;(3)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 第三课时:鸦片战争与近代前夜的终结(1)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2)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的变革。
4. 第四课时:太平天国运动(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3)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5. 第五课时: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评价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盛世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具体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面的表现;2. 期中学业成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4.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11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讲学稿【学习目标】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经济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学习重点】 近代化萌发因素的趋向。
【学习难点】 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对于社会概念理解困难。
【知识梳理】1. 从________到________,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强盛,史称“_____________”。
2. 明清时期(1)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内经济总量居世界_________。
(2)手工业——纺织品、瓷器和_________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的______,世界一半_______流入中国,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3)商业——像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_________。
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形成专门的____________。
3.明中叶以后,_______流动性增大,传统的_________开始发生变化。
到明末,______的地位列在“士“之后,位置升至到第二位。
4.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___________,对外_____________,对内________________,压制打压___________,鄙薄_____________,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在思想领域中热衷于大兴_________,把___________推向顶峰。
5.最终,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__________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英国19世纪推行的_________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合作探究】“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1)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2)记: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课题: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时:1课时时间:5、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能力目标: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目标: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教学过程:一、启动课堂1、复习旧知:听写上节基础知识2、课堂导入出示投影: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和清《盛世孳生图》(局部)说说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怎样的现象?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但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着什么危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去共同感受和探究《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二、学习导航基本采用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必要教师点拨的方法。
简单介绍题目:“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第一目: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盛世局面是什么?2. 当时的社会经济是怎样的?(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一直到清朝前期,中国仍旧是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国家,处于“近代前夜的盛世之中”。
第二目:解释:“近代化”——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同传统的农耕文化有何不同?点拨: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商人的位置升到第二。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3.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某某义的罪恶。
【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情况、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明朝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课前预习】,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1)农业:(2)手工业:(3)商业:(4)对外贸易: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1)社会方面:(2)经济方面:(3)思想方面:4.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等;(2)封建者,固步自封,于世界潮流;(3)、、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中国更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一、明清经济的发展虚拟历史场景:小品演示: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主人公是一位初次来华的美洲商人。
(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组,分别就多媒体所显示的任务向美洲商人介绍此时中国的相关情况。
)多媒体投影:任务一:为这位美洲商人介绍一些以其家乡的食材烹制成的菜品。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展示由美洲引进的外来作物图片分别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甘薯、玉米等老师追问:这些作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这说明当时中国农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在明朝时就引进了。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认定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基础知识。
2.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理解盛世后危机出现的必然性。
【自主学习】1.明清经济发展:(1)“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2)康乾盛世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有哪些表现?农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
纺织业、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般白银流入中国,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商业:很发达,像安徽、陕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规模还大。
在传统的大城市中,工商业也很繁荣。
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2.明清时期,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向近代化方面转变的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哪些方 面?(1)传统的农耕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已有一部分不务农了。
有的去官绅家里作家人,有的去官府里做事,有的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有的到处游荡。
这种情况说明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小字: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新型地主的出现、手工工场经营方式的变化等)(2)人们观念的变化是什么?在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
到明末,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到第二。
3.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表现) (1)西方:(仔细听老师讲)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扩张等。
(2)中国:(看教材解答)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化专制、愚昧自大与固步自封等。
【共同探究】他为什么这样赞美中国?康乾盛世的中国。
赞美中国的原因:当时的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 (见“自主学习”中的具体表现)2.明清时期出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请列举其表 现。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温故互查】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影响【设问导读】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内忧)1. ________盛世后不久,清朝迅速衰败,陷入深刻危机。
2.道光二十年,全国人口剧增至,人均可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
3.嘉庆初年,被抄家,传全部家当不下8亿两白银。
4.清中期的社会矛盾导致朝廷、,清王朝迅速由盛转衰。
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外患)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__________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英国19世纪初推行的_________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自学检测】1.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开始,先后出现过秦汉、隋唐繁荣时期,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指()。
A.明前期到清前期B.明中期到清中期C.明中期到清前期D.明前期到清后期2、清王朝由盛转衰是在()A、康乾盛世后B、康熙帝时C、乾隆帝时D、雍正帝时3.19世纪初,以()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A.英国B.法国C.美国D.日本4.从《清王朝周边形势图》中,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A.危机四伏B.博大开放C.道路畅通D.兼收并蓄【巩固提升】5、“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学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1)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表现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2)记: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康乾盛世呢?(3)记:在康乾盛世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表现何在?(4)记:从康乾盛世的那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汲取什么教训?【拓展探究】清中期面临的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目标:
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3、通过观察“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学习识读国家周边形势图的方法。
二、练习
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
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选择题
1、明请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易发展,下列哪种物资不是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
A、纺织品 B 瓷器 C 铁器 D 茶叶
2、19世纪,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
下面哪个不是()
A、北京 B 江宁 C 苏州 D 开封
3、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么?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4、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
好的国家“。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忽必烈统治时期
5、士农工商,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商人的地位升高。
下列解释不正确是()
A、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B、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C、人们观念发生变化,更多人想成为商人。
D、“士人”重视商人,重农抑商完全改变。
6、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具有一定规模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时授值”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商品交换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
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8、马克思说“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面不是被打垮原
因()
A、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
B、鄙视科学技术,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C、思想领域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D中国处在外国殖民地的包围圈
三、课后检测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
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①清政府后来的政策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③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问答题
关于清代的“康(熙)乾(隆)盛世”(1622-1794年间),史学界有评论说:如若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还是值得称道。
请你用史实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