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低压配电系统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IT、TT、TN系统简介低压配电接地系统分为IT系统、TT系统、TN系统三种形式,而这三种接地方式非常容易混淆。
现全面、深入总结了IT系统、TT系统、TN系统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以期能对从事电气作业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给出定义。
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系统有三种接地形式,即IT系统、TT系统、TN系统。
(1)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T-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
I-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高阻抗接地。
(2)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T-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
N-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源端接地点有直接电气连接。
下面分别对IT系统、TT系统、TN系统进行全面剖析。
一、IT系统IT系统就是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用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直接接地的系统。
IT系统可以有中性线,但IEC强烈建议不设置中性线。
因为如果设置中性线,在IT系统中N线任何一点发生接地故障,该系统将不再是IT系统。
IT系统接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IT系统接线图IT系统特点IT系统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仅为非故障相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外露导电部分对地电压不超过50V,不需要立即切断故障回路,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发生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压升高1.73倍;220V负载需配降压变压器,或由系统外电源专供;安装绝缘监察器。
使用场所: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如应急电源、医院手术室等。
IT 方式供电系统在供电距离不是很长时,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
一般用于不允许停电的场所,或者是要求严格地连续供电的地方,例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处。
地下矿井内供电条件比较差,电缆易受潮。
运用IT 方式供电系统,即使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一旦设备漏电,单相对地漏电流仍小,不会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所以比电源中性点接地的系统还安全。
但是,如果用在供电距离很长时,供电线路对大地的分布电容就不能忽视了。
低压配电网有三种中性点运行方式IT系统、TT系统和TN系统低压配电系统按保护接地的形式不同可分为:IT系统、TT系统和TN系统。
其中IT系统和TT系统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各自的保护线直接接地(过去称为保护接地);TN系统的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经公共的保护线与电源中性点直接电气连接(过去称为接零保护)。
中性点接地系统有三种:IT系统,TT系统和TN系统。
这三种接地分别为:TT系统: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IT系统:电源中性点不直接接地TN系统: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与TT系统的区别是该接地线与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相连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系统接地的文字符号的意义规定如下:第一个字母表示电力系统的对地关系:T--一点直接接地;I--所有带电部分与地绝缘,或一点经阻抗接地。
第二个字母表示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的对地关系:T--外露可导电部分对地直接电气连接,与电力系统的任何接地点无关;N--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力系统的接地点直接电气连接(在交流系统中,接地点通常就是中性点)。
后面还有字母时,这些字母表示中性线与保护线的组合:S--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分开的;O--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一的。
(1)IT系统:IT系统的电源中性点是对地绝缘的或经高阻抗接地,而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直接接地。
即:过去称三相三线制供电系统的保护接地。
其工作原理是:若设备外壳没有接地,在发生单相碰壳故障时,设备外壳带上了相电压,若此时人触摸外壳,就会有相当危险的电流流经人身与电网和大地之间的分布电容所构成的回路。
而设备的金属外壳有了保护接地后,由于人体电阻远比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大,在发生单相碰壳时,大部分的接地电流被接地装置分流,流经人体的电流很小,从而对人身安全起了保护作用。
IT系统适用于环境条件不良,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场所,以及易燃、易爆的场所。
(2)TT系统:TT系统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亦直接接地,且与电源中性点的接地无关。
1.1 低压配电系统简介本章所描述的低压配电系统是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64-1的要求来定义的,适用于海拔至2000m,额定交流电压至1000V,额定频率至30kHz或直流至1500V的系统中。
另外,在通信设备中所说的交流配电,一般是指220/ 380V 的供电系统。
IEC 364-3标准中,按照载流导体的配置和接地的方法划分成TN、TT和IT交流配电系统,在下面的图示中给出了配电系统的一些实例。
图中:---在大多数情况下,配电系统适用于单相和三相设备,但为了简化起见,图中仅划出了单相设备;---供电电源可以是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电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或不间断电源系统;字母代号的含义:第一个字母T或I表示电源对地的关系,第二个字母N或T表示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对地关系,横线后字母S、C或C-S表示保护线与中性线的组合情况。
1.1.1 TN配电系统TN配电系统中,电源有一点(通常是中性点)直接接地,设备端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即PE线包括PEN线)与该接地点连接的系统。
按照中性线(N)与保护线的组合情况,TN系统又分为以下三种型式:---TN-S系统:整个系统中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分开的,见图5-2;---TN-C-S系统:系统中有一部分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分开的,见图5-3;---TN-C系统:整个系统中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合一的,见图5-4。
TN-S配电系统实例TN-C-S配电系统实例如图5-4在系统的某一部分中,中线和保护接地功能合并在一根单独的导线上(PEN)注:将PEN导线分解成保护接地线和中线的点可在建筑物入口处或建筑物的配电板上。
TN-C配电系统实例这三种供电类型在我国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由图5-3、5-4、5-5可以看出,TN-S 系统因为有单独的保护接地线,因此,对设备而言是最可靠的。
但是由于增加了一根单独的PE线,而使供电系统的造价提高。
该用电设备金属外壳接到PE线上,PE线正常工作时不呈现电流,因此外壳不呈现对地电压。
d低压配电系统操作手册一、系统概述低压配电系统是一种将电能分配给建筑物或设施内各种用电设备的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电能,以满足各种用电设备的需求。
二、设备组成2.1 低压配电柜低压配电柜是低压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于接收和分配电能。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进线柜、出线柜、联络柜等。
2.2 变压器变压器是一种将高电压降低至低电压的设备,用于满足各种用电设备的需求。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芯、线圈、绝缘材料等。
2.3 电缆电缆是低压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传输电能。
其主要类型包括单芯电缆、三芯电缆等。
2.4 断路器断路器是一种用于控制和保护电路的设备,当电路中出现故障时,它可以自动切断电路,保护电路设备不受损坏。
三、操作流程3.1 启动步骤(1)检查所有设备是否正常,符合操作要求。
(2)按照操作顺序依次启动低压配电柜、变压器、电缆和断路器等设备。
(3)检查系统运行状态,确保正常。
3.2 正常操作运行在正常操作运行期间,应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温度、声音、气味等方面。
同时,应记录设备的运行数据,如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
3.3 停机步骤(1)按照操作顺序依次停止低压配电柜、变压器、电缆和断路器等设备。
(2)检查所有设备是否已经完全停止运行,符合停机要求。
(3)记录停机时间和停机原因,便于后续维护和检修。
四、维护与保养4.1 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维护与保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定期对低压配电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检查,包括低压配电柜、变压器、电缆和断路器等设备。
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温度、气味等方面,同时应记录检查结果和数据。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4.2 定期维护定期维护是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制造商的推荐进行的一种预防性维护措施。
维护内容包括清洁设备、检查设备的紧固件是否松动、更换磨损的零件等。
定期维护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4.3 故障排查与处理如果低压配电系统出现故障,应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
低压配电系统TN、TT、IT的⽐较根据现⾏的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的定义,将低压配电系统分为三种,即TN、TT、IT三种形式。
其中,第⼀个⼤写字母T表⽰电源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I则表⽰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
第⼆个⼤写字母T表⽰电⽓设备的外壳直接接地,但和电⽹的接地系统没有联系;N表⽰电⽓设备的外壳与系统的接地中性线相连。
TN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设备外露部分与中性线相连。
TT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电⽓设备外壳采⽤保护接地。
IT系统:电源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阻抗接地),⽽电⽓设备外壳电⽓设备外壳采⽤保护接地。
1、TN系统电⼒系统的电源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根据电⽓设备外露导电部分与系统连接的不同⽅式⼜可分三类:即TN—C系统、TN—S系统、TN—C—S系统。
下⾯分别进⾏介绍。
1.1、TN—C系统其特点是:电源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保护零线(PE)与⼯作零线(N)共⽤。
(1)它是利⽤中性点接地系统的中性线(零线)作为故障电流的回流导线,当电⽓设备相线碰壳,故障电流经零线回到中点,由于短路电流⼤,因此可采⽤过电流保护器切断电源。
TN—C系统⼀般采⽤零序电流保护;(2)TN—C系统适⽤于三相负荷基本平衡场合,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则PEN线中有不平衡电流,再加⼀些负荷设备引起的谐波电流也会注⼊PEN,从⽽中性线N带电,且极有可能⾼于50V,它不但使设备机壳带电,对⼈⾝造成不安全,⽽且还⽆法取得稳定的基准电位;(3)TN—C系统应将PEN线重复接地,其作⽤是当接零的设备发⽣相与外壳接触时,可以有效地降低零线对地电压。
由上可知,TN-C系统存在以下缺陷:(1)当三相负载不平衡时,在零线上出现不平衡电流,零线对地呈现电压。
当三相负载严重不平衡时,触及零线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2)通过漏电保护开关的零线,只能作为⼯作零线,不能作为电⽓设备的保护零线,这是由于漏电开关的⼯作原理所决定的。
低压配电系统常见三种接地形式--IT 系统、TT系统、TN系统一)用电安全技术简介低压配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末端,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建筑的每一角落,平常使用最多的是380/220V的低压配电系统。
从安全用电等方面考虑,低压配电系统有三种接地形式,IT系统、TT系统、TN系统。
TN系统又分为TN—S系统、TN—C系统、TN—C—S系统三种形式。
1)IT系统IT系统就是电源中性点不接地、用电设备外壳直接接地的系统,如图1-8-1所示。
IT系统中,连接设备外壳可导电部分和接地体的导线,就是PE线。
图12)TT系统TT系统就是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用电设备外壳也直接接地的系统,如图1-8-2所示。
通常将电源中性点的接地叫做工作接地,而设备外壳接地叫做保护接地。
TT系统中,这两个接地必须是相互独立的。
设备接地可以是每一设备都有各自独立的接地装置,也可以若干设备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图1-8-2中单相设备和单相插座就是共用接地装置的。
图23)TN 系统TN系统即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设备外壳等可导电部分与电源中性点有直接电气连接的系统,它有三种形式,分述如下。
(1)TN—S系统TN—S系统如图1-8-3所示。
图中中性线N与TT系统相同,在电源中性点工作接地,而用电设备外壳等可导电部分通过专门设置的保护线PE连接到电源中性点上。
在这种系统中,中性线N和保护线PE是分开的。
TN—S系统的最大特征是N线与PE线在系统中性点分开后,不能再有任何电气连接。
TN—S系统是我国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系统(又称三相五线制)。
新楼宇大多采用此系统。
图3(2)TN-C系统TN-C系统如图1-8-4所示,它将PE线和N线的功能综合起来,由一根称为保护中性线PEN,同时承担保护和中性线两者的功能。
在用电设备处,PEN线既连接到负荷中性点上,又连接到设备外壳等可导电部分。
此时注意火线(L)与零线(N)要接对,否则外壳要带电。
TN-C现在已很少采用,尤其是在民用配电中已基本上不允许采用TN—C系统。
安全与生产2020年第21期1低压配电系统简介1.1低压配电系统基本构成低压配电系统是指自总配电箱(柜)自变压器取电后,通过多次电路分级,最终为用电设备供电的整套供电设备。
我们日常使用的配电系统,通常以三级配电居多,由上而下分别是总配电箱、开关箱、以及分配电箱三级。
低压配电系统通过三级配电,利用“一机、一闸、一漏、一箱、一锁”的完整配置,最终达到逐级保护的目的。
1.2低压配电系统的配电要求为了保证安全、正常运行,低压配电系统设计、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较大的低压供配电系统应严格遵循三级配电的原则,多级配电,逐级防护。
二是总配电箱安装时应尽量靠近变电装置,分配电箱安装时应尽量靠近多负荷集结地的中间,开关箱应设置在用电设备附近,由末级分配电箱配电,不得越级配电。
三是开关箱内应单独配置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每台用电设备均应设置独立的开关箱,严禁一闸双开或者一闸多开。
四是动力配电箱、照明配电箱应单独设置,特殊情况需要同配电箱设置的,动力线路与照明线路应分级使用,且照明线路占用配电箱上级区域,动力开关设置在下级区域,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照明的正常使用。
2常见低压配电系统短路情况分析2.1低压配电系统中短路的危害短路是正常电路因外部原因导致电流未按照要求经过用电设备,发生电流瞬间增大的一种状态。
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电阻(U=I×R),在不做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电路一旦发生短路,其线路电阻会瞬间变小,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路电流会瞬间增大至数百,甚至数千倍。
根据焦耳定律,功率=电流平方×电阻(P=I2R),当电流瞬间变大后,其功率将呈几何倍数增大,会快速升高温度,损坏线路,电弧会将许多元件短时间融化,引起火灾;另一方面,大电流会引起周围磁场发生强烈变化,强大的磁场会影响周围通信设备的正常使用,而磁场在周围金属物体上产生的电压差,也会导致电流产生,发生触电事故。
而当短路发生在总配电箱上,且没有做防护措施时,电能会逆流至变压器,导致变压器的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低压系统接地型式以拉丁字母作代号,其意义如下: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源端与地的关系:T-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I-电源端所有带电部分不接地或有一点通过高阻抗接地。
第二个字母表示电气装置的外露可电导部分与地的关系:T-电气装置的外露可电导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N-电气装置的外露可电导部分与电源端接地点有直接电气连接。
-后的字母用来表示中性导体与保护导体的组合情况:S-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C-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
TN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电导部分通过中性导体或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
根据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组合情况,TN系统的有以下三种型式:a) TN-S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b) TN-C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c) TN-C-S系统:系统中一部分线路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合一的TT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电导部分直接接地,此接地点在电气上独立于电源端的接地点IT系统电源端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有一点通过高阻抗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电导部分直接接地适用范围TN-C系统特点:-PEN线兼有N线和PE线的作用,节省一根导线;-重复接地,减小系统总的接地电阻;-PEN线产生电压降,外露导电部分对地有电压;-PEN线在系统内传导故障电压;-过电流保护兼作接地故障保护。
使用场所:三相负载均衡,并有熟练的维修技术人员。
TN-S系统特点-PE线与N线分开,PE线非故障时不流过电流,外露可电导部分不带电压,比较安全,但多一根导线;-PE线在系统内传导故障电压。
使用场所:防电击要求高,爆炸和有火灾危险场所,建筑物内装有大量信息技术设备。
TT系统特点-外露可电导部分有独立的接地保护,不传导故障电压;-由于电源系统有两个独立接地体,发生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电流较小,不能采用过电流保护兼作接地故障保护,而采用剩余电流保护器;-因采用剩余电流保护器保护线路,双电源(双变压器、变压器与柴油发电机组)转换时采用四极开关:-易产生工频过电压。
低压配电几种常见的通用接地系统1.TN-C系统TN-C系统被称之为三相四线系统,属保护接零。
该系统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PE合二为一,通称PEN线。
这种接地系统虽然对接地故障灵敏度高,线路经济简单,但是它只适合用于三相负荷较平衡的场所。
智能化大楼内,单相负荷所占比重较大,难以实现三相负荷平衡,PEN线的不平衡电流加上线路中存在着的由于荧光灯、晶闸管(可控硅)等设备引起的高次谐波电流,在非故障情况下,会在中性线N上叠加,使中性线N电压波动,且电流时大时小极不稳定,造成中性点接地电位不稳定漂移。
这不但会使设备外壳(与PEN线连接)带电,对人身不安全,而且也无法取到一个合适的电位基准点,精密电子设备无法准确且可靠地运行。
因此,TN-C接地系统不能作为智能化建筑的接地系统。
2.TN-C-S系统TN-C-S系统由两个接地系统组成。
第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分界面在N线与PE线的连接点处。
该系统一般用在建筑物的供电由区域变电所引来的场所。
进户之前采用TN-C系统,进户处做重复接地,进户后变成TN-S系统。
TN-C系统前面已做过分析。
TN-S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在进户时共同接地后,不能再有任何电气连接。
该系统中,中性线N常会带电,保护接地线PE没有电的来源。
PE线连接的设备外壳及金属构件在系统正常运行时始终不会带电。
因此,TN-S接地系统明显提高了人和物的安全性。
同时,只要我们采取接地引线,各自都从接地体一点引出,选择正确的接地电阻值使电子设备共同获得一个等电位基准点,那么TN-C-S系统就可以作为智能型建筑物的一种接地系统。
3.TN-S系统TN-S是一个三相四线加PE线的接地系统。
通常建筑物内设有独立变配电所时,进线采用该系统。
TN-S系统的特点是: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除了在变压器中性点共同接地外,两线不再有任何的电气连接。
中性线N是带电的,而PE线不带电。
该接地系统完全具备安全和可靠的基准电位。
1.1 低压配电系统简介
本章所描述的低压配电系统是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64-1的要求来定义的,适用于海拔至2000m,额定交流电压至1000V,额定频率至30kHz或直流至1500V的系统中。
另外,在通信设备中所说的交流配电,一般是指220/ 380V 的供电系统。
IEC 364-3标准中,按照载流导体的配置和接地的方法划分成TN、TT和IT交流配电系统,在下面的图示中给出了配电系统的一些实例。
图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配电系统适用于单相和三相设备,但为了简化起见,图中仅划出了单相设备;
---供电电源可以是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电动机驱动的发电机或不间断电源系统;字母代号的含义:
第一个字母T或I表示电源对地的关系,第二个字母N或T表示装置的外露导电部分对地关系,横线后字母S、C或C-S表示保护线与中性线的组合情况。
1.1.1 TN配电系统
TN配电系统中,电源有一点(通常是中性点)直接接地,设备端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即PE线包括PEN线)与该接地点连接的系统。
按照中性线(N)与保护线的组合情况,TN系统又分为以下三种型式:
---TN-S系统:整个系统中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分开的,见图5-2;
---TN-C-S系统:系统中有一部分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分开的,见图5-3;---TN-C系统:整个系统中保护线PE与中性线N是合一的,见图5-4。
TN-S配电系统实例
TN-C-S配电系统实例
如图5-4在系统的某一部分中,中线和保护接地功能合并在一根单独的导线上(PEN)
注:将PEN导线分解成保护接地线和中线的点可在建筑物入口处或建筑物的配电板上。
TN-C配电系统实例
这三种供电类型在我国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由图5-3、5-4、5-5可以看出,TN-S 系统因为有单独的保护接地线,因此,对设备而言是最可靠的。
但是由于增加了一根单独的PE线,而使供电系统的造价提高。
该用电设备金属外壳接到PE线上,PE线正常工作时不呈现电流,因此外壳不呈现对地电压。
出现事故时易切断电源,比较安全。
通常该系统主要应用在用电量大的楼宇中,也适用于环境条件较差的场所。
TN-C系统有一根由中性线和PE线功能合并的PEN线,相对TN-S系统少了一根线,因此使供电系统成本减少。
但如果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在我国的电网中常有这种情形发生),在PEN线上就会有较大的电流。
为解决这类问题,通常要求从电源端到设备端每隔50m,将PEN线接地一次。
由于TN-C系统的安全措施比较复杂,如果实施不规范容易引发问题,国内一般在建筑物内部不使用TN-C的供电方式。
综合TN-C和TN-S系统的某些优点,又推出了一种TN-C-S系统,主要应用在用电量较小的建筑物或线路末端环境较差的场合。
1.1.2 TT配电系统
具有一个直接接地点的配电系统,设备上需要接地的零部件在用户建筑物中连接到接地电极上,该接地电极与配电系统的接地电极无电气连接,如图5-6。
TT系统每一设备金属外壳或外露可导电部分采用各自的PE接地线单独接地,故障时电流较小,往往不足以使保护装置动作,安全性较差。
只适合于功率不大的设备,或作为精密电子设备的屏蔽接地,主要应用在农村低压电力网。
这种系统的缺点在于,因为雷击或相线对地意外短路产生的转移过电压,将对人和设备造成损害。
同时,如果因为中性线折断产生的失零过电压,使相线电压可达到700V。
因此,TT系统要求:除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外,中性线不得再行接地,且保持与相线同等绝缘水平。
为防止中性线机械断线,截面积不小于表5-1的规定。
全网必须实施漏电保护,且中性线不得装设熔断器或单独的开关装置。
表1-1按机械强度要求中性线与相线的配合截面
注:相线的材质与中性线的材质相同时有效
三相线加中线的TT配电系统实例
1.1.3 IT配电系统
IT配电系统。
电源与地绝缘或通过阻抗连接,而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则接地的系统,如图5-7。
三相线(加中线)的IT配电系统
IT系统在供电端有一点通过阻抗或限压装置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很小,保护装置不会动作供电系统还可以继续运行。
被PE线接地的设备外壳不会带电,但其它处的中性线电压会升高。
主要应用在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场
合,如:矿井、火药库或纯排灌的动力电力网。
采用IT 配电系统时要求: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及各出线回路应装设过流保护,网络内的带电导体严禁直接接地;各相对地应有良好的绝缘水平,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从各相测得的泄漏电流(交流有效值)应小于30mA。
1.1.4 与配电系统有关的接地故障
所谓接地故障是指电气回路中的带电导体,即相线和中性线(L线和N线)与大地、电气设备金属外壳以及各种接地的金属管道、结构之间的短路。
它是单相对地短路,但其事故后果和防范措施与一般短路不同。
为便于区别,国际电工标准将它称作接地故障(Earth fault)。
大家知道,金属性短路的短路电流大,常用的熔断器、断路器等过流保护装置能有效的切断电源,从而防止了火灾的发生;电弧性短路的短路电流小,过流保护器往往不能及时切断电源,而电弧、电火花的局部温度可达千度以上,甚至可使附近的可燃物质起火。
接地故障火灾多的原因不仅是它发生的机率大,而且一旦发生接地故障,它还往往以持续的电弧性短路的形式存在,比一般短路更易引燃起火。
TN系统的接地故障多为金属性短路,故障电流较大,可利用原来作负荷保护和短路保护的过电流保护电器(熔断器、低压断路器)兼作接地故障保护,这是TN系统的优点。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线路长、导线截面小而使线路导体阻抗增大,过电流保护器常不能满足它的切断故障电流时间的要求,产生电弧性短路而造成危险。
所以在TN系统中,常将保护线与接地良好的金属导体相连接,使保护线的电位尽量接近地电位,降低发生接地故障和PEN线断线时,外露导电部分和保护线的对地故障电压。
TT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路内包含有外露导电部分接地极和电源接地极的接地电阻Ra和Rb,如图5-8所示。
与TN系统相比,TT系统故障电路阻抗大,故障电流小,更易以电弧性短路的形式出现。
并且由于Ra的作用,使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升高,如果超过了安全电压的标准50V时,将会对人身造成危险。
因此在TT系统中推荐采用漏电保护器作接地故障保护。
TT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三种配电系统各自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接地和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