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 格式:doc
- 大小:223.50 KB
- 文档页数:8
缅甸人不满中国不祭奠远征军烈士:只有钱道德成问题中国驻印军渡江进入缅北作战核心提示:仁安羌大捷纪念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缅甸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他们并不喜欢在这个国家经商的中国人—这些人只是有钱,道德品质却很成问题。
重庆华岩寺远征军安灵仪式现场。
本文摘自:时代周报网站,原载于《时代周报》第217期,作者:胡非非,原题:魂兮归来仁安羌老兵回家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高唱《满江红》走出国门,抗击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庆罗汉寺,10位远征军老兵以同样悲壮的方式,迎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将士英灵回归。
5天前,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部分国共抗战将领后代到场敬献花圈。
这是除当地华侨外,第一次由中国人去缅甸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学者认为,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70多年前那场抵抗外侮的战争,就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最终赢得了胜利。
中国远征军,这是一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这是一场迟到许久的纪念。
那些所有曾经为保卫今日这个繁荣强盛之国家付出过,无论是牺牲的还是健在的、有名的还是无名的、将军还是士兵,都是英雄,都值得我辈崇敬和永远铭记。
“我是(原)新一军军务处的,蒋银洲!”“我是(原)66军军部参谋处的,杨光熹!”……当两位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光已飞逝70余载。
曾经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唯有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依旧是沸腾的。
就像70年前10万中国远征军将士高唱《满江红》走出国门,抗击日寇,2013年1月19日,重庆罗汉寺,10位远征军老兵以同样悲壮的方式,迎接中国远征军仁安羌之战202位阵亡将士英灵回归。
5天前,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落成,部分国共抗战将领后代到场敬献花圈。
这是除当地华侨外,第一次由中国人去缅甸修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学者认为,这种情感认同对于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拉近两岸关系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70多年前那场抵抗外侮的战争,就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最终赢得了胜利。
2011年9月13日,从缅甸寻回的19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分别沿着瑞丽畹町和腾冲猴桥口岸,回到他们为之献身的祖国,并于14日归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中。
背景音乐:《中国远征军》主题歌等待67年之后,老兵回家了2/36载有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自腾冲猴桥口岸入境3/36少先队员迎接远征军将士遗骸4/36老兵遗骨骨灰上覆盖远征军军旗,静静在车后5/36远征军战士遗骸由专人列队护送进入国殇墓园6/36安魂曲护送远征军将士遗骸入墓园,愿每一个为国捐躯的魂灵安息。
7/36为远征军将士遗骸敬献花圈8/36进入英烈祠前,身后是孙立人将军、步兵、十岁的战士和美国盟军的照片9/36图为工作人员护送远征军骨灰进入国殇墓园。
10/3686岁的远征军老兵吴正光迎接战友遗骸远征军老兵胥家强迎接战友遗骸墓园为迎接远征军忠魂归国,还特地举办了《中缅印战场影像展》,在美山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史迪威将军和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塑像志愿者为国殇墓园的每一座墓碑插上白菊寄托哀思青山埋忠骨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向中国远征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向忠魂敬献菊花。
参加“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揭幕仪式的中国远征军老各界人士献花完毕,僧人在此进行超度仪式。
碑前供奉“中国远征军全中国远征军之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19位远征军将士的英魂在游荡异邦几十载后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都是无名氏。
云南信息报记者段玉良摄吴缘捧着四伯吴其璋的遗像,因为墓址存疑,他此次未能迎来伯父的遗骸回国。
吴其璋(前右二)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时和当地朋友们合影。
吴其璋牺牲后被战友们抬下来。
美军摄影师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吴缘的大伯于1948年拍摄的吴其璋墓。
本栏图片均由家属供图2011年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
当护送着19位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过猴桥边防检查站时,那段尘封弥久的壮烈终从历史的迷雾中走进现实。
这些已经游荡异邦几十载的二战英魂,以一种生前不曾想过的方式“魂归故里”。
沉重而肃穆的仪式,祭奠一场迟到了70年的凯旋。
他们仅是长眠于海外中国军人的极小部分。
此前,他们的遗骸散落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寂寂孤冢常见于荒郊草丛,或早被夷为平地。
这是缅甸一隅中国远征军军人墓地的基本形态,也是全部情势的大抵呈现。
史料刊载,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军人几近10万人。
实际上,“让阵亡将士遗骸回国”的呼声由来已久。
及至本次19位将士“魂归故里”,是中国海外军人遗骸回归的首次,亦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由民间、学界开始酝酿至军方人士、人大代表直至政府参与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从淡忘到确定,从迷茫到铭记的再远征。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终究要回家了。
寻找吴其璋两代人的不懈接力上午10时30分,护送骨灰的车队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向腾冲。
槟榔江水轻轻呜咽,天空飘落丝丝细雨,道路两旁,行人、学生、愿者拉起“远征军忠魂归国”的横幅,肃目敬礼。
正当灵车准备驶过猴桥口岸边防检查站时,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骚动。
手扶黑色相框的吴缘老人突然拦住灵车护送人员,像一个交不出作业的孩子,急切发问:“忠魂回国了,我家的忠魂呢?”一边是即将踏入国门的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一边是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迎灵队伍,老人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知道他的人,都会恍然明白他的焦虑,并理解他的冒失。
以前对滇西抗战历史知之甚少,对远征军的了解似乎也是后来从媒体介绍陈纳德、陈香梅开始的。
去过南岳忠烈祠之后听儿子说腾冲有一个国殇墓园,是国内最大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这次有机会到腾冲在一个晴朗凉爽的上午我去了一次国殇墓园,瞻仰了抗日阵亡将士的英灵。
去国殇墓园可以了解到两段历史,一段是关于1942年缅甸沦陷后日军攻占怒江以西地区后腾冲沦陷,当地人民坚持了859天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另一段也是国殇墓园主线条记录的,是1944年为扭转国内战场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打通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127天收复腾冲的光荣历史。
在收复腾冲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直接参与腾冲战役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作出了惨重的牺牲,共阵亡将士9168名,盟军官兵19名。
此役共歼灭敌军六千余名,是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全歼入侵敌军的辉煌战例。
腾冲光复后,经当时的民国政府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提议,政府拨款,各界人士支持,组成公墓建设委员会开始筹建,并于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时落成。
从此之后,国殇墓园一直是腾冲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缅怀先烈的圣地。
国殇墓园大门。
石刻匾额上“国殇墓园”几个大字由李根源先生题写。
大门两侧是龙虎风云圆形图案。
甬道。
甬道两侧的绿地和园林里矗立着抗日英雄和当地民众英勇斗争中可歌可泣事迹的雕塑。
这尊塑像是李根源老先生。
他曾任国民政府代理总理,抗战时期是云贵监察使并亲赴抗日第一线。
他发表的《告滇西父老书》激励滇西军民奋起抗日。
张问德,腾冲沦陷后腾冲县政府县长。
1942年日军进攻滇西时当时的县长和驻军都弃城逃跑了。
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积极配合游击抗日,被腾冲老百姓称为抗日县长。
史迪威将军(左),美国陆军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
陈纳德将军(右),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
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缅印战区对日空战。
龙陵松山抗战遗址观后感(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四、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五一假期,我有幸来到龙陵县的松山抗战遗址参观。
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故事。
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与悲壮。
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松山抗战遗址位于龙陵县的松山山顶,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重要阵地。
1942 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昆明,中国远征军在松山建立防御工事,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
最终,中国远征军以牺牲近万人的代价,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昆明。
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站在松山抗战遗址的山顶,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场激战的场景。
山顶的战壕、炮台、指挥所等遗址,无不在诉说着当年中国军人的英勇与坚韧。
走在这些遗址之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先烈们的伟大。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例如,有一位名叫赵一曼的女战士,在战斗中负伤被俘,遭受日军长时间的酷刑,仍坚决不屈。
她的英勇事迹,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忠诚。
四、结论通过参观龙陵松山抗战遗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与悲壮。
这段历史,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更加尊敬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目录(篇2)一、引言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三、参观松山抗战遗址的感受四、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2023 年 5 月 1 日劳动节,五一假期是中国的法定假日,也是很多人出游的好时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来到了龙陵,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龙陵松山抗战遗址。
二、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历史背景龙陵松山抗战遗址位于中国云南省龙陵县,是二战时期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
1942 年,为了切断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通道,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并进一步侵犯中国西南边境。
【导语】⼋年抗战,留给我们太多伤痛的记忆,9⽉3⽇是中国⼈民抗⽇战争胜利纪念⽇。
《抗战胜利⽇致敬抗战英雄的作⽂800字》是为⼤家准备的,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抗战胜利⽇致敬抗战英雄的作⽂800字 9⽉3⽇,是中国抗⽇战争胜利纪念⽇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这是中国⼈永远都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的⼀个⽇⼦。
说不忘记,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沉浸在对战争创痛的回忆之中,⽽是要从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誓同⾃⼰的敌⼈⾎战到底以求得民族独⽴的英雄⽓概中,从中华民族为⾃⽴于世界民族之林⽽团结奋战的不屈意志中,不断汲取我们今天实现伟⼤民族复兴所需要的精神养料。
中国抗⽇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程度之激烈、过程之艰难、波及⾯之⼴、影响之深远,在中华民族发展也是少有的。
站在正义⼀⽅的中国⼈民,在国际⼒量的⽀持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万众团结、不怕牺牲,与侵略者⾎战⼗四年,最终把他们赶出了⾃⼰的领⼟,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战到底的英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精神。
今天,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标奋⽃中,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仍然具有⼗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保守外国侵略者欺凌的漫长岁⽉中,⽆数仁⼈志⼠就在艰苦探寻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
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民建⽴了新中国,找到了⼀条真正能够实现这⼀⽬标的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并领导中国取得经济社会的巨⼤发展,才为我们实现这⼀⽬标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与历任何⼀个时候相⽐,我们今天都是离这个⽬标最近的时候,⽤⽑泽东的话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只航船,它是⽴于⾼⼭之巅远看东⽅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轮朝⽇,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个婴⼉。
”但是,要真正完全实现这个⽬标,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很⼤的努⼒,在我们⾯前还有很多不平坦的路要⾛,还有很多艰苦的⼯作要做。
无字的墓碑:回忆我的远征军历程(1)“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也不知道这里边是葬了谁?为的是这沉静的坟前,只有一块无字的墓碑。
……这墓碑正和坟旁的白杨一样,是凄冷的受着”雨打风吹。
他,一定是生之苦痛的斗士,不信,你看那白杨还正两泪双垂……”这首《无字的墓碑》,是1945年《腾越日报》发表的一首小诗。
无字的墓碑下,是“二战”期间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那些不屈的英灵。
尤广才,正是数十万中国远征军里最普通的一员。
当年他躲过了枪林弹雨,从残酷的战场上幸运归来,却又身不由已被裹挟进大时代,身世浮”沉、颠沛流离。
无论在多艰苦的岁月里,这位倔强的山东汉子坚信自己做了一件“最光荣的事”。
也许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他走过那些艰难屈辱的日”子,而他在晚年所进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感佩不已。
90岁的尤广才现在每天要看一份英文《中国日报》,更多时间,则是在那一沓厚厚的稿”纸上用钢笔一字一画、认认真真地写着他所经历的战争以及他理解的“二战”的文稿,那些也许永远发表不了的文字,是他对自己、也是对一段历史”最深刻的一份纪念。
1944年4月的某一天,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马上飞赴缅甸前线,参加对日作战。
当时,我在54军5。
师师部任特务连连长,54军军长是方天,”下辖第14师、第5。
师和第19到币3个师,其中第14师和第5师被调到缅甸战场,能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深感自豪。
算起来,我们是中国派出的第二批远征军。
1942年春,日军进攻缅甸后,中国派遣5军、6军和66军3个军约10万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但”是由于中方和美方指挥混乱,远征军遭受重大挫折,共损失5万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于饥饿和伤寒病疫。
远征失败后,廖耀湘率领的新22”师、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退到印度,重新整编为“中国驻印军”,国内番号为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著名的印度兰姆伽基地受”训。
1943年,史迪威发誓要卷土重来,重新打回缅甸,中国政府先是从国内调来胡素率领的新3。
腾冲阵亡将士陵园【图文】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的14年里,至少365万国军将士在抗日正面战场上伤亡,68年过去了,在这片曾经发生过大小战斗4万多次的土地上,很多历史的遗迹已经逐渐消失殆尽,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掉的将士,绝大多数已经无姓名可考,他们中的幸运者躺在仅有的几座抗战烈士陵园里。
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抗战将士陵园,就是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腾冲县的国殇墓园。
9168名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官兵为主的烈士姓名被刻在这里,3346块墓碑下埋葬的是中美两国官兵的骨灰,这些年轻的生命都消逝在1944年那场光复腾冲的惨烈战役之中。
1944年5月10日,中国远征军对滇西地区的日军发动反攻,其中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腾冲进攻。
经过127天激战,终于9月14日攻克,腾冲成为抗战时期第一座光复的县城。
此役,日军阵亡6000余人,国军阵亡9168人。
战役结束后,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的腾冲人李根源倡议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
墓园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开始修建,于1945年7月7日正式落成。
李根源根据《楚辞》中的“国殇”一篇,为之起名为“国殇墓园”。
日光荏苒,转眼这些曾经英勇杀敌的将士已经躺在这里69个年头了,一支黄色的菊花代表最真切的哀悼,愿他们在青松翠柏中安息吧腾冲的旅游景点很多,温泉火山湿地森林,美景随处可见,但对于我来说,来腾冲必不可错过的就是瞻仰国殇墓园这座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陵园历尽沧桑,文革期间作为“反动四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墓碑、墓穴被捣毁,直到1984年底才开始恢复忠烈祠及墓园大门的原貌,腾冲市民杜茂盛自愿到山坡上收集被凿毁的碑文,逐一辩认,并查找资料核对,使烈士英名重昭于天下疯狂的年代终于过去,如今的墓园内广植松柏栗竹,郁郁葱葱,一派清幽肃穆国民党元老李根源的铜像矗立在松柏之间,正是在他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国殇墓园才得以兴建草坪上有几组铜塑,都是极具代表性,没戴帽子的是曾任中国驻印军司令的史迪威将军,带帽子的是曾任飞虎队司令的陈纳德将军,这两位美国将军和中国远征军是密不可分的而这座雕塑大家都知道是修建滇缅公路的场景,滇缅公路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
龙陵松山景区【12261_002_大垭口村】大垭口村位于松山上,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著名的松山战役就是在这里发生。
现在大垭口村还留有松山战役遗址,遗址绵延四公里,无声地记录着曾经的战火硝烟。
据当年参加松山战役的老兵回忆,松山战役结束后,领导派他和几个参谋到前线收集剩余的军用物资。
他们乘坐的汽车还没有到腊勐就闻到阵阵的尸臭,到了大垭口村附近每个人都开始哭,甚至是边走边哭,因为他们看到的“第一是尸体,第二是尸体,第三还是尸体”。
残酷的战争是大垭口村记忆的一部位,也是中国人民记忆的一部分。
站在大垭口村回忆着战争的残酷,您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和平是那么的珍贵。
【12261_003_滇缅公路博物馆】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展开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
此时积贫羸弱的中国被日本侵略者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因此日本狂妄的喊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为了加速战争的进程,日本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的封锁。
国外援助的战略物资不能运进中国,中国危在旦夕。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滇缅公路计划诞生了。
滇缅公路指的是云南到缅甸的公路,通过缅甸进入中国就能将物资运入国内,能解当时中国的燃眉之急。
但是这条公路太难修了,公路要穿越最险最陡的横断山脉,还要跨越两大水系澜沧江和怒江,中国技术又非常的落后。
日本侵略者对此非常轻蔑,觉得公路没修完之前,中国已经被征服了。
但是滇西的人们给了日本侵略者狠狠的一击,妇女儿童和老人都加入了修路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肩挑背扛手扣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滇缅公路的修建。
使中国获得了国外的援助,有了反抗的资本。
为了纪念滇缅公路的修建,特此修了这座滇缅公路博物馆。
在博物馆中您能够看到当时修路时使用的工具和修路时留下的一些老照片以及不同时期滇缅公路的情况。
了解滇缅公路的历史,您是否生出对中国人民的敬畏呢?【12261_004_松山战役纪念馆】亲爱的游客,欢迎您来到松山战役纪念馆。
194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云南龙陵,并且派遣重兵把手。
[导读]缅甸,还有数万名中国远征军战士的遗骸,不知所终。
战争结束66年了,没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里面,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接他回家。
转播到腾讯微博9位流落缅甸的老兵回国,受到一路礼遇(杨涛摄)战争结束66年了,没有人知道,吞噬了数万勇士的野人山,到底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胡康河上的白骨,是否有人精心拾起;没有人知道,那些没有回家的孩子,到底身藏何处;没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里面,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接他回家……2011年4月10日,孙春龙在他的微博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缅甸作战》记载,日军在缅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战死185149人,回国118352人。
同样一场战争,中国战死在缅甸的军人的数量,目前还只能精确到“万”,而且说法不一,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孙春龙,1976年出生,陕西铜川人,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
从2008年开始,他持续关注、报道并帮助中国远征军老兵。
他刚刚从缅甸回来,历时月余,总共访问了25位老兵,包括新发现的4名老兵;杭州的一个朋友托他带去了5.5万元,给老兵们每人发了两三千元的慰问金;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联系当地华侨,以重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
”转播到腾讯微博回家后,老兵王子安在姐姐的墓碑前长跪不起(张朋摄)刘召回凭早已作废的外侨证,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孙春龙摄)请宽恕我的无知请宽恕我的无知!在我出版的《异域1945》以及公开演讲中,我开头都说了这句话。
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2005年的夏天,我去缅甸“金三角”采访,偶尔碰到一位国民党老兵。
他得知我是北京来的记者时,突然异常激动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老人的指责让我无所适从。
中国抗日远征军军歌及远征军剪影——何知礼修撰第一篇序曲一、片首语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 胡锦涛(以上这段重要讲话摘自中国远征军电视剧之首,可从网上查证后用)抗日英烈永垂不朽北京科技大学土木环境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校团委文艺部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及甲午战争120周年谨以此献给当年所有参加中国抗日远征军的英烈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所有将士与为人类和平流血牺牲的同胞及帮助过抗日的外国朋友二、有关抗战与远征军简要说明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进攻中国。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抗战的新时期。
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由中国人负责并指挥的中缅印越战区是这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世界反法西斯大战的四个主要战区之一。
据报导,中国死于战争者高达3500万,流离失所者达1亿以上,全国阵亡将士380余万,其中包括佟麟阁、张自忠、王铭章、戴安澜、彭雪枫、左权等知名将领。
而在三年零三个月的远征中, 40万远征军伤亡就达20万左右,有13位将领为国捐躯。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及八路军与新四军在敌战区的英勇战斗,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国空军及援华飞虎队在抗战中的奉献也令人难忘。
朱德元帅当年的名诗“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展现了在那艰苦卓绝而又漫长的八年抗战岁月里,中国人浴血奋战的战斗情景,颂扬了他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中华民族气节。
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938年3月至4月中旬台儿庄战役,国军歼敌2万余人,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1945年7月7日,为纪念在滇西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和盟军官兵,“国殇墓园”在云南腾冲落成。
这里,不仅是爱国人士纪念反法西斯的战争高地,更是缅怀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的精神圣地。
岁月如白驹过隙,70载倏忽而逝。
在纪念滇西抗战70周年的时刻,我们从腾冲出发,重返战场,重温历史,以纪念为中国革命取得卓越胜利的英勇将士和伟大人民。
一北纬25°01′69.0″—25°01′81.3″东经98°28′77.3″—98°28′89.6″出腾冲,沿高黎贡山山脉蜿蜒北行。
数十万年以前,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猛烈的撞击,造就了这里火山地热并存的地貌,也造就了这里高蹈轻扬的独特人文。
60公里之外,来凤山北麓、史迪威公路西侧,一座沉默的火山傲然耸立,一片蓊郁的山林肃穆寂静。
海拔仅仅1600米的小团山,在这里,安葬着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冢群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2300年前,楚大夫屈原慷慨叹息。
楚怀王、楚顷襄王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
屈原悲伤至极,乃做《九歌·国殇》,恸悼楚士。
戴震曾注释道:“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
殇之言伤也。
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国殇,由是成为死国事者的民族挽歌。
1945年,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腾冲人民春燕衔泥一般,一砖一瓦,将凝聚中国血泪和骄傲的“国殇墓园”艰难垒成。
手捧洁白的菊花花束,沿着小团山拾级而上,只听得耳边山风猎猎、松涛阵阵,历史的寒意扑面而来,岁月的悲壮重返眼前。
72行,3346块墓碑。
每一块墓碑上,都深深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和军衔。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抚摸着墓碑上那凌厉的笔锋,仿佛听得到大地深处低沉的怒吼,听得到沉睡官兵血脉偾张的心跳。
远征军是哪年承认的[远征军,60年后的叩问]60年前的8月15日,在我们辽阔、破败的国土上,突现出空前的欢腾――日本投降了。
在欢腾的四万万五千万人中,最激动的莫过于数百万中国军人。
那一刻,无论重庆还是延安,所有的军人眼中都流着同样的泪水。
我们认识许多在那一天欢呼着的军人们,但岁月将他们分成了两群人:一群是我们的父母和他们的战友。
父母和他们的战友在那场欢呼仅仅几年之后,又迎来了另一次欢呼。
而另一群抗日军人,因为戴过那颗可憎的帽徽,而从此走上终生的赎罪之路。
几年来,我们在做中国远征军的历史调查中,陆续认识了这后一群人中的好几位。
他们一概衰老、贫病、孤寂地苦度着风烛残年。
你怎么也无法想象,面前这踉跄挪步、弯腰驼背、卑微谨言的老人,竟在当年如此地厮杀于战阵,如此地无畏与豪迈。
直到有一天,一位叫张子文的老人,从陈旧的铁皮盒子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他斗胆仅存的惟一一张穿军服的照片,我们那一刻的震惊宛如雷劈。
那是何等英武的一位年轻军人。
60多年前,在日军攻陷缅甸,直抵怒江,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的日子里,张子文上尉即是怒江东岸防线上的一位炮兵连长。
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能力,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搬到前线后,他被调去任参谋。
张子文老人说,凡调入长官部的军官,无论官阶高低,卫立煌上将都要亲自召见。
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次谈话,临别前,他向卫长官行了礼,将军握着他的手,说道:“青年才俊啊,好好干!”抗战结束,部队领命北调,张子文预知内战将起,决意退伍,去昆明重人大学读书,后来回保山做了一名中学教员。
1956年的一天,刚授完课的张子文被找去“谈话”;黑暗开始了。
他被投入劳改农场,罪名是历史反革命。
此一别,妻离子散。
“青年才俊”张子文在20多年的牢狱生涯中,熬干了生命中一段最宝贵的年华。
80年代初他获平反释放、恢复教师工作时,已到了退休年龄。
张子文老人患有腰疾,上下车非常困难,但知道我们要去寻找远征军长官部旧址,毫不推辞陪着前往,颠簸了整整一天。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
资料图:9月14日,在云南省腾冲县国殇墓园,嘉宾为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揭幕。
护灵者手捧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的骨灰罐
工作人员在为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归葬仪式做准备
腾冲乡贤为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敬献香花果酒华夏蒙辱倭横行,炎黄汹汹讨蛮兵。
百万大军御南隅,十万碧血洒长空。
旌旗招展举国庆,势扫倭寇寰宇清。
当年遗骨星罗布,谁人晓得立奇功。
——网友为远征军阵亡老兵们所赋的诗。
诗歌末尾还附上了一句心愿:“和平年代来不易,英雄名册当永记。
”
[ 转自铁血社区 / ]
历史
67年前的胜利
昨日清晨,腾冲天空阴沉,时断时续的雨点打在边疆县城。
对于腾冲而言,昨日具有特别意义。
67年前的夏,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当年9月14日收复腾冲城。
1944年“焦土抗战”后,腾冲这座南方丝绸之路上有近五百年历史的石头古城消逝了。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腾冲古城若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可不得了。
”昨日上午9时,一位80岁的腾冲老人,在国殇园门口告诉记者。
67年后,腾冲再次与“中国远征军”紧密相连。
昨日腾冲只有一个中心——国殇园。
前日,来自密支那地区和西保、腊戌地区的19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火化后迎回到腾冲国殇园,在忠烈祠度过一夜。
[ 转自铁血社区 / ]
忠烈祠,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于右任手书“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
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
上午9时30分,早早赶来的群众,在忠烈祠或默哀、或双手合十三鞠躬。
葬礼
告彼诸神佑我英魂
昨日上午9时45分,老兵们的骨灰离开忠烈祠,被安葬到国殇园右侧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
来到墓地的群众默默等待着骨灰的到达。
活动的承办方搬来椅子,让来到现场的14位抗战老兵坐着等。
[ 转自铁血社区 / ]
上午10时,在安魂曲的陪伴下,按照腾冲当地风俗,老兵的骨灰用黑伞遮着,在夹道迎接的人群注视下,被安放至墓穴。
几乎就在骨灰被放入墓穴的同时,雨点更紧了,雨水持续了1个小时,直到中午葬礼结束。
群众们撑起雨伞,让葬礼现场更显拥挤。
安葬仪式简单、庄重。
现场全体人员三鞠躬,然后诵读祭文。
祭文回顾了中国远征军的重要战役,结束语是:“怀者来归,青山葳蕤,告彼诸神,佑我英魂。
在天为干,在地为坤,永志不忘,民族昆仑。
”
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按照腾冲当地习俗设计,墓体下面的地宫用于归葬到此的将士遗骸。
68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耗资150万元,由一家企业捐资承建。
在活动广场的右侧,矗立着一尊《中国远征军》纪念雕塑。
纪念雕塑的设计者是著名设计师袁熙坤先生。
雕塑作品中的远征军战士,是一位青年,硬朗的身子披着伪装的树叶,头戴德式钢盔,手持1917年的美式步枪,服装简洁、脚蹬草鞋。
“身处战争年代,条件十分艰苦,但其目光坚定,充满了不可凌辱、神圣的表情。
”设计者介说。
追忆
[ 转自铁血社区 / ]
338张战争照片首入滇
“国家记忆”中缅印战场大型图片展,于昨日上午10时许,在国殇园展出。
章东磐、戈叔亚、宴欢等二战研究学者,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获得的中国远征军赴缅、印对日作战纪实图片。
这些图片均是首次与云南观众见面。
展览的图片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2.3万幅照片中挑选出来的338幅。
包括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强渡怒江把日军驱逐出滇西领土、中国驻印军会师、重新开通中国的后勤补给运输公路——滇缅公路等方面的内容。
展览分为概述、肖像、战场3个区域,6个展区。
策展人章东磐在其著作《父亲的战场》中写到:“一次闲聊中,老人随口问了一句‘我家里有一些老照片,要不要看一下?’他拿出92张黑白照片。
那照片保存得真好,就像当天早上才从暗房里取出来。
远征军照片,展现了战争当时的地形地貌、武器装备,远征军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于是,这些照片又一次被‘收藏’起来了。
”
除了338幅战争纪实图片外,国殇园内陈列馆分为两个展厅,展出反映腾冲抗战的图表、照片87版,其中纪实照片274张最具地方特色。
助读
[ 转自铁血社区 / ]
远征军痛击日军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当年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
半年时间,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余公里,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
1942年8月,新38师及后来绕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师近3000人退入英属印度,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在兰姆伽训练营受训并接受整编,即中国驻印军。
为了配合中
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自1943年10月,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至今仍有6万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还散落在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