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14.11 KB
- 文档页数:1
溃疡性结肠炎的出院护理指南以慢性肠炎为特征的两种疾病,一种是克罗恩病,另一种则是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的肠道发炎疾病,其发病原因极有可能是外源物质入侵导致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系统的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有着极其漫长的发病过程,一般发病多在直肠,也有延伸至结肠,甚至有可能是整个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区别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常常局限于大肠。
临床表现主要与身体素质和病理周期直接相关,患者可能会伴随着体重减轻、面色苍白无气色、腹痛、腹泻,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血便,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缓慢、反反复复、病久不愈的特点,一般常见于20-30岁的人群。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危害溃疡性结肠炎并不可怕,只是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出现病情反复无常,难以彻底治愈的现象。
①中毒性结肠扩张:在所有急性病发症中,急性结肠炎的发病率约为2%。
这是因为肠道发炎影响到结肠中枢神经,导致肠道壁张力不足,出现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导致阶段性的麻痹,故而肠道里涌现大量的气体积聚,引起结肠的扩张,肠道壁变薄,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横结肠上,具体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反反复复跳痛,肠道鸣音减少或者是减弱,这种情况下容易并发肠道穿孔,发病几率大幅增加,病死率高。
②肠穿孔:小肠、结肠在人体的肚子里分布广阔,容积大,但又因为没有骨骼的保护而变得异常脆弱,当人体受到尖锐物体刺破皮肤伤及肠道,或者受到锤击时候往往容易影响到肠道,从而导致肠穿孔,因溃疡性结肠炎导致肠道壁变薄引发肠穿孔的几率约2%左右。
③消化道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的是一次性失血超过了人体总血量的20%,失血过多,出血量达到人体需要血量输入的标准的时候,并且伴有休克的症状叫做消化道大出血。
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发率不到4%,因为肠道溃疡损伤血管发生出血外,还有一个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凝血酶过低。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常规一、概述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粘膜与粘膜下层。
[临床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
[特殊检查] 粪便检查,X线钡剂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治疗要点] 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二、护理诊断1、腹泻与炎症导致结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
2、疼痛与肠道炎症、溃疡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腹泻及吸收障碍有关。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监测病人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全身情况及血生化指标。
2、肛周皮肤护理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3、营养支持指导病人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又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和水分的食物,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
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和(或)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缓解腹痛。
注意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用 SASP 时,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粒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嘱病人餐后服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
用糖皮质激素不可随意停药。
5、活动与休息急性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卧床休息,缓解期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6、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对急性期病人,护士要有随时抢救的心理准备,一旦有消化道大出血及时处理。
若出现肠穿孔,要及时与外科联系,尽早手术治疗。
注意防止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鸦片酊而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7、保留灌肠的护理:保留灌肠前嘱咐病人排便或予排便性灌肠1次,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
睡眠前灌入药物为宜,灌肠时臀部应抬高 10cm。
肛管插入要深,约 15~20cm,溶液流速宜慢,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以便于药物保留。
嘱咐病人保留时间1小时以上,以利于药物吸收。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克隆恩病出院指导
1)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发作,极大影响您对治疗的信心,而情绪对疾病的恢复及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您可以通过听音乐、体育锻炼、与患有同类疾病的病友进行交流与沟通来调节情绪,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工作、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长时间脑力劳动后适度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3)饮食调护:食用易消化、少纤维素又富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以利于吸收,减轻对肠粘膜的刺激,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避免食用冷饮、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汽水、韭菜等,忌食牛乳及乳制品、虾、蟹等海产品。
4)肛门周围皮肤护理指导:由于腹泻次数多,肛周皮肤多次受刺激,容易沾染细菌、病毒及不洁之物,如果便后不及时清洁干净,容易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甚至糜烂。
因此腹泻后要用温水充分洗净肛门,然后用卫生纸或软布擦干。
5)用药指导:按时正确服药,柳氮磺吡啶宜饭后服,可减轻胃肠道症状,金双歧不能与抗生素同时服,同时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柳氮磺吡啶可能会出现头晕、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不要随便停用药物,以减少复发。
6)病情自我观察:大便中出现黏液或血液;出现下腹部疼痛;低热;肝功能异常必须回院治疗。
7)复诊:半月回院复查,调整用药,半年复查肠镜。
(见出院小结)
8)服药:
9)联系电话:护士站:85969530 医生站:85969531,您的床位医生也会在您出院后15---30天内进行回访,到时希望得到您的配合。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一、胃炎护理常规【概念】胃炎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护理评估】1、生活习惯:了解病人饮食方式和行为。
2、相关病史:有无口腔、咽、喉部慢性炎症,慢性肝、胆、胰疾病手术,胃切术和急性胃炎病史。
3、消化道症状:如疼痛、反酸、恶心、呕吐等。
4、精神感情状况。
【护理措施】1、缓解身心不适:注意卧床休息,解除病人心理负担,并注意腹部保暖。
2、饮食护理:饮食应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少量多餐。
纠正不良的饮食行为。
3、协助药物治疗。
(1)胃酸缺乏的治疗:可口服稀盐酸胃酶合剂。
(2)高胃酸治疗:可给予制酸剂,抗胆碱药654-2等。
(3)保护胃黏膜消胆胺,可服用硫酸铝。
(4)促进胃排空:可用甲胃复安,吗叮啉,应饭前服用,不宜与阿托品等解痛剂合用。
(5)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维敏胶囊、甲硝唑、阿司匹林)。
【健康教育】1、指导病人加强饮食卫生和规律进食,去除病因。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学会自我护理,定期复诊。
二、胃食管反流病护理常规【概念】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
【护理评估】注意观察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疼痛规律。
全身症状,精神感情状况。
【护理措施】整理1、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1)避免应用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
(2)避免饭后剧烈运动,避免睡前2小时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睡眠时将床头抬高15-20热,以改善平卧位食管的排空功能。
(3)易消化饮食为主,少食多餐,戒烟禁酒。
(4)注意减少一切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束腰带等。
3、指导并协助病人减轻疼痛。
(1)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
(2)疼痛时深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
减少胸部压力刺激。
(3)舒适体位。
(4)保持情绪稳定。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及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
原因未明,但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另外与感染、遗传及精神因素有关。
病变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也可侵犯全结肠。
【主要表现】(1)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5~6次,重者10次以上,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左下腹痛或下腹痛。
病变位于直肠者有里急后重感。
可有发热,轻者低热,重者高热,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
(2)体征:一般有左下腹或下腹部压痛。
由于长期腹泻,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体征。
(3)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检查、结肠镜检查、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有异常改变。
【治疗与护理】(1)就诊导向:酌情入院治疗。
(2)一般治疗:适当休息,输血浆、白蛋白等,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营养。
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补液。
(3)全身用药:①常用硫氮磺吡啶,发作期1克/次,4次/日,口服,3~4周病情缓解后改为1克/次,2次/日,维持1~2年。
②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急性期,可用氢化可的松200~300毫克/日,静脉滴注,连用10~14天;或地塞米松10毫克/日,用10~14日。
症状缓解后,改用泼尼松30~40毫克/日,分3~4次口服,逐渐减量,疗程维持6个月以上。
维持期间同时给予硫氮磺吡啶治疗,以防复发。
急性期同时酌情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
(4)局部用药:病变局限在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者,可用激素加抗生素每晚睡前保留灌肠。
病情重、病变广泛者,应采用口服、静脉及直肠联合用药,可收到较好效果。
(5)支持疗法: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静脉补液、输血浆、白蛋白等,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6)中药治疗:酌情选用香砂六君子丸5克/次,2次/日,口服;附子理中丸5克/次,2次/日,口服;健脾丸6克/次,2次/日,口服;参苓白术丸6克/次,2次/日,口服。
(7)护理措施:①适当卧床休息,保持生活规律,精神乐观,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
②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克服紧张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坚持一定时期的正规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护理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常伴有粘液。
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甚至可以累及整个结肠。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危重,表现为重度贫血、严重腹泻、便血、低蛋白血症、发热,可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自身护理水平。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相关临床护理,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24-68岁,平均43.7岁;病程1-15年,平均5.8年。
按疾病分度:重度10例,中度34例,轻度20例;按临床分型:慢性复发型20例,慢性持续型15例,初发型22例,急性爆发型7例。
按病因:饮食不当28例,心理因素17例,过度劳累14,服药药物不当8例,其他3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脓血便、大便稀溏、腹部不适或胀痛等,均经粪常规、结肠镜等检查及病理学等确诊,同时排除肝、胰腺等所致的胃肠道疾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等。
2临床护理2.1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4小时观察体温、脉搏、心率、血压1次,严密观察患者腹痛、便血的情况,合并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加强巡视,观察病人的皮肤弹性有无脱水的表现,通知医师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如出现肠鸣音消失、腹痛加剧、鼓肠等情况,要考虑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对其他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穿孔、频繁腹泻、高热、血压明显下降等发生均应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同时主动采取抢救措施。
同时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如特别注意肛周皮肤清洁,注意翻身,避免褥疮。
2.2营养饮食护理:饮食原则为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低渣;尽可能地避免刺激肠道,摄入蛋白质及热量要充足,利于补给因慢性腹泻所致营养不良;热量按40kcal/(kg・d)左右、蛋白质按1.5g/(kg・d)供给。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常规
【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护理评估】
1、腹痛的特点,有无规律性、有无关节痛。
2、评估排便次数、颜色、量、性质是否正常。
3、患者一般状况、出入量,水、电解质是否平衡。
【护理措施】
(一)缓解疼痛
1、遵医嘱给药。
2、舒适的体位。
3、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术,并与营养师协调,调整合理的饮食。
(二)合理饮食
1、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渣饮食,以促进热量吸收。
2、急性期禁食,给予足够的静脉营养。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
4、准备所喜欢的食物,遵医嘱给予止泻药。
(三)心理辅导
1、向病人解释情绪波动是本病起因或加重的诱因。
应保持乐观积极情绪配合
治疗。
2、在病人情况许可时,可参加适当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使其自己能控制情绪,
调节心理状态。
【健康教育】
1、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和易产生过敏反应的食物。
2、重者应卧床休息,轻者应鼓励病人参加一般的轻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3、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从而加重病情。
4、如有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随时复查。
5、解痉剂使用时应掌握副作用,注意有无诱发结肠扩张。
不可随意更改药物
或加减药量,特别是激素类药物。
不宜使用强烈的止泻药以免诱发本病。
6、保持局部清洁,长期卧床者要特别强调臀部护理。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被结肠炎这一疾病所困扰,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局部用药能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上常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药液与病灶部位直接接触,被肠黏膜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加强心理护理在灌肠前要给病人讲明灌肠的目的、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以排除情绪因素干扰,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的规律性,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注意休息和安静,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
•精神紧张要要补充 B族维生素;•急性发作期可以禁食或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病情缓解后可以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再到普食;•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
•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灌肠护理•护士在灌肠时,应动作轻柔,根据病变部位正确掌握插管深度,尽可能减少肠腔黏膜刺激,让病人无便意,易保留;•正确指导病人采取合理卧位,以保证药物顺利进入结肠;•灌肠后嘱病人尽可能耐受灌入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越长越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灌肠时间的选择•灌肠时间一般选在临睡前,灌肠后基本上不要再起床活动,因活动后可增加腹压使药液排出。
•宜选择在患者腹泻较集中的时间之后,这样能使药物在肠道保存时间更长些,使之充分吸收,发挥药效。
灌肠物品的准备•肛管•乳/硅胶管(吸痰管、导尿管、点滴管等)•灌肠袋•注射器•石蜡油•中单、手纸、屏风•便盆灌肠液配置•西药法:如,地塞米松、庆大霉素、锡类散、康复新各若干加入0.9%生理盐水至100 ml。
•中药法:如,云南白药1.5 g,野菊花水50 ml,甲氰咪胍0.4 g,地塞米松10 mg,复方新诺明2片,研细末冲调均匀加入0.9%生理盐水至100 ml;•中西药结合法:如,生理盐水100ml,锡类散1g,0.2%利多卡因5ml,甲硝唑0.4g,地塞米松2~5mg(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云南白药2g(便血为主时加用),思密达2包(腹泻为主时加用)。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一、疾病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IBD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IBD 病程漫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遗传因素:IBD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与IBD 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例如,NOD2 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IBD 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吸烟、感染、药物等因素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IBD。
例如,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可能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吸烟可使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某些感染因素可能触发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导致IBD 的发生。
免疫因素:IBD 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此外,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失调、细胞因子的失衡等也可能参与IBD 的发病。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IBD 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参与了IBD 的发病。
2.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异常:IBD 患者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肠道黏膜中聚集,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IBD 的易感性。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等,从而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腹泻的性质、次数、量、肉眼血尿的程度。
2.腹痛的部位、程度、体温变化、体重减轻情况。
【症状护理】
1.腹痛的护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间。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解痉剂,观察生命体情况、肠鸣音,及时发现有无急性肠穿孔。
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
2.腹泻的护理:
(1)准确记录大便次数与性质,血便量多时应估计出血量及时留取化验标本,并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
严重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出人量。
(2)营养支持:指导病人进食刺激性小、纤维素少、高热量饮食。
大出血时、禁食,根据病情过渡到流食和无渣饮食,慎用牛奶和乳制品。
【一般护理】
1.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适当减少体力劳动,避免紧张和劳累,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
息,以减少肠蠕动和肠痉挛。
2.活动期进流食,清淡饮食,病情好转后给予足够热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少渣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肠道刺激性的食物。
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3.腹泻频繁者应作好肛周皮肤清洁护理。
4.药物保留灌肠时宜在晚睡前执行,先嘱病人排净大便,行低压保留灌肠。
5、病情发作时,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6、注意观察和减轻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7.给予心理支持,促进早日康复。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
2.指导病人正确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