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
- 格式:ppt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著名的大都市,宋代的娱乐活动、节日风俗等。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词以及三位杰出此人的作品与风格、元曲和关汉卿。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元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2.了解古代文学家艰辛创作过程,钦佩他们的伟大人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
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瓦子,宋代词人的作品风格,关汉卿和元曲教学难点:从瓦子中分析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启发、观察体验法、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与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提到宋朝文化,我们就会想到宋代文化的一张名片宋词。
有一位宋词爱好者研究出了大数据时代的宋词高频词汇,据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词汇,你也能成为一位宋词高手。
例如,用圆周率也可以作词(多媒体展示)。
大致看来,还有点宋词的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同学们觉得有哪些问题吗?学生发言:缺乏情感、意境,不押韵等等。
文学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我们来走进宋代都市生活,看看这些词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里?二、讲授新课(一)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大都市课件出示:开封、临安和大都城的平面图。
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么?学生回答后,老师简介这三个城市的地位: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宋代(1)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特点和文化的繁荣,以及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中包括以下内容:1.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元代都城大都等都市的建设和商业活动。
2.文化的发展:宋元时期文化繁荣,包括诗词、书画、戏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3.宋元时期对后世的影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都市的建设和商业活动为后世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经验,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宋代和元朝的历史,对宋元时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宋元时期都市的建设和文化的繁荣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建设和商业活动的繁荣,以及诗词、书画、戏曲等文化的发展。
学生还需要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和思考讨论,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建设和商业活动的繁荣,以及诗词、书画、戏曲等文化的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建设和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教育知识点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答:一是“庆历兴学”。
(1)州县立学,应科举这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与墨义,重策论和经学。
(3)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制度。
二是“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
(3)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5)改革科举考试。
三是“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行三舍法,规定县学生通过考选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一次升入太学。
(3)改革扩充太学,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
(4)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知识点二:三舍法的名词解释?答: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
外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生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
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知识点三:苏湖教法?答:其主要内容为分斋教学,在学校内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具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以培养各个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眀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知识点四:北宋六大著名书院?答:湖南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
知识点五:北宋书院教育的特点?答: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主持,往往成为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学术。
3、书院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不受院别限制,书院都会热情接待其他书院到访的师生。
中国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笔记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 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历史。
2. 掌握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3. 认识炎帝、黄帝、尧、舜、禹等传说中的人物,了解禅让制和世袭制。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兴衰1. 了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三代的疆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2. 掌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历史。
3. 认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
第四章:秦朝的统一与巩固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2. 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
3. 认识秦朝的文化统一和军事扩张情况。
第五章:汉朝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改革。
3. 认识汉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情况。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形势和文化背景。
2. 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和重要人物。
3.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情况。
第七章:隋唐的盛世与变革1. 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隋唐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重要人物,如李白、杜甫等。
第八章: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的多元文化1. 了解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和文化艺术成就。
3. 认识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情况。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危机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掌握明清时期的疆域、城市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认识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和民间反抗,如《红楼梦》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十章: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1. 了解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第七章第四节蒙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
《急就篇》:西汉时史游所作,是一部综合性的识字课本,以识字为主,包括多方面的知识。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一)蒙学教材的发展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蒙学起源较早。
最早的蒙学教材见载于西周时代的《史籀篇》,秦代蒙学识字读本《仓颉篇》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西汉时,史游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以及唐代的《开蒙要训》等。
宋元是启蒙教材繁荣发展时期,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
明清时期蒙学教材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二)蒙学教材的种类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使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五类:
第一类是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第二类是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第三类是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代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古千文》。
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师》、陈纯的《小学
诗礼》等。
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
(三)蒙学教材的特点
1、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
2、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
3、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
4、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
宋元时期的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宋朝的建立及统一宋朝由赵匡胤所建立,其时代从公元960年开始,以北宋为代表。
北宋初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但后期由于党争与内乱,导致国势日衰。
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首都汴京,迫使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
南宋自公元1127年开始,时期为政治地位次要。
与北宋不同的是,南宋政权积极地采取农田水利措施,并采用官营的经营方式,使得政局相对稳定、清明,以及风俗开化。
而宋朝时期还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如王安石的新法变法、李纲的渭南军事、曹勋消弭三桂之乱等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朝代,是蒙古人铁木真所建,统治面积包括中国北方、西亚和东欧。
元朝政治体制采用蒙古的传统制度,设立行省辅佐全国政权,如在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实行中央集权制,增加官职,统一法规。
2. 宋元政治体制宋朝政治体制主要包括宰相、中书省、门下、三省六部等。
宰相是宋朝政坛的最高官员,代表皇权,全权处理国家大政。
中书省主要负责书写国书与处理政务上的奏章;门下负责记录国家宣麦、政令,也处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期事任务。
元朝的政治体制主要是由忽都大汗铁木真所建,设置丞相(副大汗)、太师(教徒教主)、负责汗国外交事务。
政治是在“乡党”的基础构成可直接民生经济的实施法律职责的行政机构。
元朝还设立六盐巡判行中书省,负责宣布皇帝诏令,处理一些重大事务。
3. 经济宋朝时期的经济在农业、工商业、交通业蓬勃发展。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同时,在工商业方面,工业发展,生产技术发明,商业发达,外贸兴隆。
宋朝还建立了专门的官方邮局。
元朝的经济是在完全新的基础而完成了陆地商业与海上商业的充分发展。
商政后盛一时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压制已使民权得到体现,可是业管理员对商户和工商业需求进行限制,使经济上可能无法完全而得到发展。
4. 文化宋元时期的文化也具有许多特点。
宋朝的文化以孟子思想、新儒学、王安石变法等为代表,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文化体制。
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时间跨度为960年至1279年。
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时期之一首先,宋朝时期的经济成就非常显著。
北宋时期,政权将重心转移到中原地区,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运行更加顺畅。
此外,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较好,盐铁、茶叶、丝织等经济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中央政权还推行了“市易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南宋时期,因为金朝占领了中原地区,南方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的中心。
在南方,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民间经济活动非常活跃。
丝织、瓷器、棉布和丝绸制造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南宋还开发了水运,修筑了大量的运河和河道,方便了贸易和交通。
宋朝的经济繁荣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
宋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科技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发明包括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和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图书印刷大大加快,促进了书籍的流通。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和文化的传播更加方便,也推动了纸张的大规模生产。
指南针的发明则促进了水运和海上贸易。
除了科技发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水稻的育种改良、引进橙子、柿子等新的农作物,加大了农业产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宋代的文化繁荣。
北宋时期,儒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士人阶层的地位提高,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士人们相互竞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此外,北宋时期的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书法家和画家。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女性文人之一,她的词作深受人们喜爱。
北宋时期的书法艺术也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家的作品传世至今。
此外,北宋时期的士人还注重建筑和园林的设计,大量文人墨客修建了许多优雅精致的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