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也。
生亦我所欲, 甚:超过 于: 比
所欲有甚于 故: 所以 为:做
生者,故不 为苟得也。
苟得:苟苟且且取偷得生。的这意里思是
死亦我所恶,为苟得: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恶有甚于 恶: 讨厌,憎恨 死者,故患 所恶: 所憎恨的事情 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辟:同 “避”,躲避
生亦我所欲,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____不_义_____。
4、试将第二段划分为两个 层次,并分别概括其内容。
第一层 :(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正面举行人、乞人不受不义之食的 事例说明饥饿者没有失去“义”。
第二层:(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至 结尾)
从反面举例说明有人为了“万钟”而 “不辩礼义”,从而“失其本心”。
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 哪两种论证方法?
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 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 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 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 干呢?
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 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 丧耳。
由:通过 是:此,这样 由是: 采用某种手段
生: 生存 而: 却,但是 表转折 是故: 因此, 所以 独:仅仅 非独:不仅, 贤者:贤德的人 不只是 是: 这种 是心:这种心 丧: 丧失 耳:罢了
2、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作者先以鱼和熊掌设 喻,然后提出中心论 点。
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 有什么好处?
• 用“鱼”比喻“生”,用“ 熊掌”比喻“义”,通过类 比,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地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 生取义。
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 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 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