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肺炎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7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临床应用指南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感染的药物。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遏制耐药菌株的扩散,保持抗菌药物的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本篇文章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的指南。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 遵循细菌感染的诊断原则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生应当根据细菌感染的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以及临床实践指南等多个因素,明确诊断是否为细菌感染,并确定感染部位和感染程度。
避免误用抗菌药物,保证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确定细菌感染的同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对该菌株有高度杀菌作用的药物。
必要时,可以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药敏试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3. 使用最短有效疗程在用药过程中,应以最小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避免在病毒感染或其他不适用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应减少外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对皮肤和黏膜的不必要伤害。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南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可以给予支持性治疗,不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建议不超过7天。
2. 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等疾病。
在确定为细菌感染后,常规推荐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
对于重症肺炎,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疗程建议7-10天。
3.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常见于女性,一般治疗期为3-7天。
轻度尿路感染可以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适量饮水和清洁外阴区即可。
对于复发性尿路感染或严重感染,建议使用β-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
4. 腹部感染腹部感染主要包括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院内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材料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是细菌适应环境改变的一种生存方式,虽然抗生素并不引起耐药性,但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加剧这一过程。
细菌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将对细菌产生一种选择性的压力,只有那些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细菌能够生存。
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这种压力也就越大。
因此监测了解常见细菌,特别是医院感染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规范临床抗感染治疗,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以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已成为保护人类健康资源的当务之急。
20世纪40年代中期青霉素的应用,在开创抗感染治疗新纪元的同时,也出现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
其后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问世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突出,至80年代末已发展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院外感染中细菌的耐药突变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院内感染几乎均由耐药菌导致,且常为多重耐药株感染。
细菌对一种新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人类发现和生产一个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速度,目前几乎用于临床的所有抗生素都有其相应的耐药菌谱,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肠球菌和多重耐药结核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一、常见的医院细菌感染及其病原体医院感染的定义:根据2001年1月3日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主要的病原体是细菌,在不同的地区和医院里,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差异很大。
不同的感染部位,常见的致病菌也有差异。
1997~1998年欧洲14国家24个教学医院从血液、院内肺炎、皮肤软组织和泌尿道感染中共分离得到15,704株细菌,发现超过95%的感染是由15个种属的细菌导致,其中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超过50%。
1 、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但联合用药率较低。
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
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
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
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偏高的现象比比皆是。
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与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
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
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 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
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病原学检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临床医生的病原检查送检意识。
我院病原检查送检率仅为38.2%,分析原因主要为技术因素:首先是检出率较低,目前我院病原检查阳性率为35.0%~40.0%,往往临床病例感染征象明显但无法检出有意义病原菌;其次,病原检查多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法,该方法耗时长,阳性培养结果3~4d才能报告,而血培养阴性结果7d后才能报告,不便于早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
这两方面因素很大程度影响了医生的送检积极性。
此外,单病种核算、医疗保险等规定也制约了医生的送检行为。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
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
但在使用剂量方面,没有用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存在。
《院内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试题一、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
在陪护者处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属于:BA.内源性感染B.交叉感染C。
环境感染D 以上均不是2.以下有关尿路感染说法错误的是:AA.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48小时后出现B.症状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 C.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
8%~31.7%D.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3。
以下有关医院中如何进行清洁卫生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DA.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B.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C.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D. 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顺序应由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轻的病房4。
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AA 感染患者的病房B.厕所C 病区中的水池D 手推车、拖布、抹布5.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属于哪种感染:CA.内源性感染B。
交叉感染C。
环境感染D。
以上均不是二、医院内感染及预防1。
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每一输液部位的维持时间不应超过:CA。
12~24hB。
24~48hC.48~72hD。
1周2。
95%以上的医院内感染为:AA。
细菌所致B。
病毒所致C。
真菌所D。
支原体所致3.医院内败血症的总病死率近:CA.30%B.40%C.50%D。
60%4.有关院内感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A.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如B组链球菌感染,为医院内感染B.经胎盘传播的胎儿感染,如先天性梅毒属院外感染C。
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D。
住院时已有的感染,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说明此感染与以前的住院有关,此种情况应作医院外感染计5。
哪型肝炎病人在医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AA。
甲型肝炎B。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在临床上发挥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耐药
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
得尤为重要。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根据病情选择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
不
同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而且在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
病情的轻重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时间,不能盲目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其次,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规范。
不能随意更改用药剂量、频次和疗程,更不能擅自中断用药。
只有严
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才能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另外,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也是合理使用的重要一环。
很多情况下,
感冒、咳嗽等症状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应当通过其他方法进
行治疗。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会加重细菌耐药性,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此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需要注重药物的配伍性和不良反应。
一
些抗菌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避免盲目搭配药物,遵守医生的建议。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避免滥用和搭配,对于维护公共卫
生和临床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识,共同维护好公共卫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