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制造行业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15
全国农机大户培训教材之四专用玉米生产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目录专用玉米生产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1)概述 (1)第一节专用玉米品种简介及相应种植农艺要求 (2)第二节种子选购原则与播前种子处理 (8)第三节机械精量播种 (9)第四节深施化肥 (13)第五节田间管理实用机械化技术 (15)第六节机械化收获与跨区作业的组织管理 (18)第七节秸秆残茬处理 (21)第八节秸秆饲料的加工与储存 (24)第九节玉米脱粒与果实烘干贮藏 (31)第十节适用机具与操作技术 (33)第十一节机组配套方案 (39)第十二节机械常见故障原因与排除 (43)概述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其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2%和25%,粮、饲、经多用,在粮食、食品、饲料、化工、医药、轻工和经贸等行业都是重要的产品和原料,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玉米经济不但具有与汽车工业类似的带动其它相关行业发展、形成巨大产业链条的作用,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我国吉林省松辽平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属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平均单产达7500kg/hm2(美国玉米带平均单产8830 kg/hm2,欧洲玉米带平均单产5500 kg/hm2),农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习惯及多年形成的较高的种植技术,特别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等优势条件,给发展玉米经济、扩大玉米生产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发展专用玉米生产的重点区域。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开始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以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速度不断加快,普通玉米生产因品种混杂、商品粮含水率高、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销售难等问题将日渐突出,因此,发展专用玉米,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今后的重点,也是提高玉米种植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机械学(Agricultural Machinery )课程编号:030401总学时数:64学时(其中含实验2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限选先修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教材:《新编农业机械学》(耿端阳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1.李宝筏.农业机械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丁为民.农业机械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吴守一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84.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5.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6.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农业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7.农业机械学报8.农业工程学报课程内容简介《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使用机械设备的结构、作用原理、功能、理论分析及其性能设计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农业机械结构、原理、使用知识、熟悉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新理论,学会典型农业机械性能设计和典型工作部件结构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农机设计、结构对比分析、试验鉴定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性质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
从而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现有农业机械以及对新一代农业机械进行性能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由课堂讲授和实验实习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及其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有关理论和设计计算等。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尽可能多的阅读有关农业机械的参考书或最新资料。
实习实验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一般构造、工作过程、使用与维护,以及农业机械的性能试验等,为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同时还结合国内外农业机械幻灯片、录相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农业机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培训教材(2014年6月)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业机械是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
主要作用:1、提高劳动生产率;2、促进增产措施的实施与发展;3、争取时间,不违农时;4、改善劳动条件。
一、农业机械的分类根据2008年7月14日发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分类》规定,农业机械共分14个大类,57个小类,276个品目(一)、耕整地机械:耕地机械,整地机械。
(二)、种植施肥机械:播种机械;育苗机械设备;栽植机械;施肥机械;地膜机械(三)、田间管理机械:中耕机械;植保机械;修剪机械。
(四)、收获机械:谷物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棉麻作物收获机械;果实收获机械;蔬菜收获机械;花卉(茶叶)收获机械;籽粒作物收获机械;根茎作物收获机械;饲料作物收获机械;茎秆收集处理机械。
(五)、收获后处理机械:脱粒机械;清选机械;剥壳(去皮)机械;干燥机械;种子加工机械;仓储机械。
(六)、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碾米机械;磨粉(浆)机械;榨油机械;棉花加工机械;果蔬加工机械;茶叶加工机械。
(七)、农用搬运机械:运输机械;装卸机械;农用航空器。
(八)、排灌机械:水泵;喷灌机械设备。
(九)、畜牧水产养殖机械:饲料(草)加工机械设备;畜牧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水产养殖机械。
(十)、动力机械:拖拉机;内燃机;燃油发电机组。
(十一)、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风力设备;水利设备;太阳能设备;生物质能设备。
(十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挖掘机械;平地机械;清淤机械。
(十三)、设施农业设备:日光温室设施设备;塑料大棚设施设备;连栋温室设施设备;生物质能设备。
(十四)、其他机械:废弃物处理设备;包装机械;牵引机械。
农业机械化推广与应用培训教材第一章农业机械化概述 (3)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与意义 (3)1.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3)1.1.2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3)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3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3)第二章农业机械化技术原理 (4)2.1 农业机械化技术概述 (4)2.2 农业机械化技术分类 (4)2.3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5)第三章农业机械化设备选型与配置 (5)3.1 农业机械化设备选型原则 (5)3.2 农业机械化设备配置策略 (6)3.3 典型农业机械化设备介绍 (6)第四章耕作机械化 (7)4.1 耕作机械化技术概述 (7)4.2 耕作机械化设备与应用 (7)4.2.1 耕作机械化设备 (7)4.2.2 耕作机械化应用 (7)4.3 耕作机械化操作要点 (7)4.3.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7)4.3.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7)4.3.3 操作后的维护保养 (7)第五章播种机械化 (8)5.1 播种机械化技术概述 (8)5.2 播种机械化设备与应用 (8)5.2.1 播种机械化设备 (8)5.2.2 播种机械化应用 (8)5.3 播种机械化操作要点 (8)第六章收获机械化 (9)6.1 收获机械化技术概述 (9)6.2 收获机械化设备与应用 (9)6.2.1 收获机械化设备 (9)6.2.2 收获机械化应用 (9)6.3 收获机械化操作要点 (10)第七章农业机械化作业管理与维护 (10)7.1 农业机械化作业管理 (10)7.2 农业机械化设备维护保养 (11)7.3 农业机械化作业安全 (12)第八章农业机械化培训与推广 (12)8.1 农业机械化培训体系 (12)8.1.1 培训目标 (12)8.1.2 培训层次 (13)8.1.3 培训内容 (13)8.1.4 培训方式 (13)8.2 农业机械化推广策略 (13)8.2.1 政策引导 (13)8.2.2 技术支持 (13)8.2.3 资金扶持 (13)8.2.4 人才培养 (13)8.2.5 示范引领 (13)8.3 农业机械化培训与推广案例分析 (13)8.3.1 某地区农业机械化培训项目 (14)8.3.2 某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 (14)8.3.3 某地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项目 (14)第九章农业机械化政策与法规 (14)9.1 农业机械化政策概述 (14)9.2 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 (15)9.3 农业机械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5)第十章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发展 (15)10.1 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概述 (15)10.2 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方向 (16)10.2.1 高效节能型技术创新 (16)10.2.2 智能化技术创新 (16)10.2.3 精细化技术创新 (16)10.2.4 绿色环保型技术创新 (16)10.3 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案例 (16)10.3.1 案例一:水稻插秧机技术创新 (16)10.3.2 案例二:植保无人机技术创新 (16)10.3.3 案例三:秸秆还田技术创新 (16)10.3.4 案例四:智能灌溉技术创新 (17)第十一章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 (17)11.1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概述 (17)11.2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策略 (17)11.3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17)第十二章农业机械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2.1 农业机械化国际合作概述 (18)12.2 农业机械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 (18)12.2.1 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18)12.2.2 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 (18)12.2.3 促进产业合作与投资 (18)12.2.4 加强国际合作组织与平台建设 (19)12.3 农业机械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案例 (19)12.3.1 中美农业机械化合作 (19)12.3.2 中非农业机械化合作 (19)12.3.3 亚太地区农业机械化合作 (19)第一章农业机械化概述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与意义1.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种植、耕作、收获、加工等,通过机械设备来完成的一种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学(Agricultural Machinery)课程代码:25410013学分:4学时:64 (其中:讲课学时:50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14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金属材料热处理、农学概论、液压与气力传动、水力学、汽车拖拉车学、电工电子学、测试技术等。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教材:《农业机械学》;李宝筏;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它应用农学、工程力学、机械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农业机械设计和使用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业机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农业机械制造、使用、改进,以及设计新型农业机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农业机械的工作环境、技术要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课程目标2: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主要农田作业项目中的常用农业机械机型构造及工作原理;课程目标3: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农业装备设计及系统设计的综合能力。
课程目标4:结合典型农业装备的案例分析,通过农业装备的虚拟仿真实验及实物实验,提高学生面向工程实际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以下毕业要求提供相应支撑: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农业装备或一般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农业装备或机械产品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农业装备或一般机械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农业工程或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重庆华世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机培训教材李想编2011年08月目录第一章微耕机的介绍第一节职业道德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农机作业服务与维修保养知识第一节农机作业服务质量要求第二节农机维修保养原则与须知第三节农机“三包”规定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小型燃油发动机构造、工作原理与部分机件的简单维修知识第一节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第二节曲柄连杆机构第三节配气机构第四节小型单缸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第五节小型单缸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第六节小型单缸汽油机的点火系第七节小型单缸发动机的冷却系第八节小型单缸发动机的润滑系第九节小型单缸发动机的启动系第四章小型旋耕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第一节旋耕机的类型2第二节传动系第三节工作(行走)装置第四节操纵机构第五章发动机故障分析判断第一节发动机的一般故障判断第二节发动机故障的排查步骤第三节发动机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第四节旋耕机常见故障及排除第六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第一节农机安全使用的一般要求第二节农机安全技术条件第三节农机具安全应用基本要求第四节农业机械及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相关知识3第一章基础知识一、微型耕耘机的介绍微耕机是根据我国广大丘陵,山区,地块小,高差大,又无机耕道,而专门为果园、菜地、温室大棚、丘陵坡地和小块(水、旱田)作业而设计的。
以小型柴油机或汽油机为动力,以整体式变速齿轮箱或皮带离合器作为传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维修,工作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油耗低,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微耕机的结构包括机架、可调高低扶手,机架上设有的柴油机或汽油机、以及驱动轮和耕作刀具。
微耕机可爬坡、越埂、阶梯性强,广泛适用于平原、山区、丘陵的旱地、水田、果园、菜地、烟地的深旋耕、浅旋耕、犁耕、开沟筑垄。
配上相应机具可进行抽水、发电、喷药、喷淋、收割、起垄、铺膜、根茎收获、复土、培土、开深沟、施底肥、除草碎土、偏培土、埋葡萄藤等作业,还可牵引拖挂车进行短途运输,微耕机可以在田间自由行使,便于用户使用和存放,省去了大型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山区田块的烦恼,是广大农民消费者替代牛耕的最佳选择,是大中型农机无法媲美的多功能微耕机,是进入农民家庭最理想的小型农机,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农业机械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农业机械概述•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农业机械应用技能•农业机械相关政策与法规•农业机械培训课程设计•农业机械前景展望目录01农业机械概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各类机械设备的总称,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等。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农业机械可分为多种类别,如耕整地机械、种植机械、施肥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粮油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等。
农业机械的定义与分类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力劳动,缩短农业生产周期。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品质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土地整理、植保除草等作业,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向精准化发展未来的农业机械将更加精准地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农业机械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减少人力劳动。
向环保化发展未来的农业机械将更加注重环保,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也将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利用有机废弃物制作有机肥料等。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02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农业机械一般由发动机、底盘、工作装置和液压系统等组成。
农业机械的组成农业机械利用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到工作装置,再由液压系统进行操纵,完成各种作业。
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农业机械的基本构造与原理选购农业机械的要点根据实际需要,选购适合的农业机械,了解其技术参数、性能、价格及售后服务等。
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操作熟悉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驾驶和操作方法,确保安全作业。
农业机械的选购与使用农业机械的保养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检查、清理、润滑、调整等,保持机械的良好状态。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本: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第2版)》,冯小平编著,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
专业的理论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公差与配合(第2版)(含习题集)》,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几何公差、公差原则等。
《金属切削机床(第2版)》,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主
要内容包括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型号编制、金属切削机床的传动基础、车床、铣床、刨床、拉床、磨床等。
《液压与气动(第2版)》,是为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而
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液压传动概述、液压传动元件、液压传动系统基本回路、液压传动系统应用举例等。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2版)》,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学校机械
专业教学用书《机械制图》配套使用,习题集的编排顺序和内容与教材对应。
《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规
划教材,以知识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简单实用。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机械制造概述、机械工程材料、零件表面质量与测量技术基础、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轮系、轴系零件等。
此外,还有《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基础》、《汽车构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也是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国家教育部和机械行业协会发布的官方文件,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全国农机大户培训教材之五牧草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目录牧草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第一章饲草品种主要特性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繁殖方式第三节牧草的再生性第二章饲草生产管理知识第一节牧草种植自然条件第二节牧草的土壤条件第三节施肥第四节牧草的播种第五节田间管理第六节牧草的收割第三章饲草种植机械化第一节牧草的耕、整地机具与技术第二节牧草的播种机具第三节牧草的植保机具第四节牧草的收获机具第四章牧草的干草加工机械化技术第一节牧草的干草生产第二节牧草的干草调制机械第三节捡拾压捆机械第四节青干草的贮藏第五节青干草的品质鉴定及利用第五章牧草的加工成型技术第一节草产品的类型和调制第二节草产品调制机牧草料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第一章饲草的主要特性牧草拥有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易种植、营养价值丰富、更新快等多种特性。
牧草品种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豆科类牧草,主要有苜蓿、沙打旺、红豆草、小冠花、白花草木樨、紫云英、苕子、红三叶、白三叶、百脉根等品种的牧草,另一类为禾本科牧草,主要有黑麦草(或宿根黑麦草、牧场黑麦草)、多花黑麦草、鸭草、苏丹草、象草(也称紫狼尾草)、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类玉米、高梁、披碱草、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羊草、无芒雀麦等品种的牧草。
我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区,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土壤类型繁多,对于牧草种植来说,必须根据当地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和草食畜禽现状做出适当的选择。
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一、豆科牧草的生长发育特点1.豆科牧草种子的萌发种子只有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萌发,萌发条件主要有水分、温度和空气。
一般种子要求土壤水分在10% 以上才能萌发。
暖季型牧草发芽的最低温度为5〜10 C,最高温度为40 C,最适合温度为30〜35 C;冷季型牧草发芽的最低温度为0〜5 C,最高温度为35 C,最适合温度为15〜25 Co 豆科牧草种子发芽时,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使种子膨胀,首先胚根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而后是胚芽向上生长,由于下胚轴的伸长使子叶保护着的胚芽伸出地面,子叶展开后胚芽的第一片真叶出现,随后出第二片真叶,牧草种子萌发完成。
教案(第一章)2 学时 章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农机化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点,了解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参考。
教学要求: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了解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与该方向相关的关键技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介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当前阶段的主要特点。
难点:典型机械化作业方法及其对我国不同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作用。
教学进程(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学内容:本章重点介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当前阶段的主要特点。
并通过典型机械化作业方法及其对我国不同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作用,帮助区分不同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
通过对相关农业机械化政策的了解,加强农机化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时分配: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0.25 学时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1 学时一、恢复生产阶段二、探索与调整时期三、行政推动阶段四、机制转换阶段五、市场导向阶段六、高速发展时期第三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0.25 学时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特点二、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三、我国典型的机械化作业的方法第四节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 0.25 学时一、我国区域性变化的总趋势二、典型的机械化农业作业体系第五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0.25 学时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合历史资料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农业机械化相关报道资料浏览作 业 1.我国1957-1980年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但为什么又没达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2.你认为下一个五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会如何发展?3.为什么我国机械化作业多采用流水作业法,该法有什么优缺点?4.为什么我国农机经营管理形式以双层经营,即机械统一作业与农户分散管理为主?该形式有什么优点、缺点?5.现在为什么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6.从可持续观点,今后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要注意什么问题?7.我国有哪些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试指出北京郊区在相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会出现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机械化生产体系?各有何优缺点?主要参考资料 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编,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高焕文著,《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备注教案(第二章)2 学时章节第二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计算教学要求:分4部分掌握①机组、作业工艺、机器系统、生产系统;②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③机器作业生产率与作业成本计算;④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讲授机组、土地产出率等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