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正)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41
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易错点1 不能全面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全面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1)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其他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2.标志(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特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首先爆发于美国,随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的特点。
5.影响(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降低工人工资、提高捐税等,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另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展开了激烈的经济战。
处于不利地位的德、日等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紧对外扩张,使世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
易错点2 不能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新理论: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新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4)新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
2.影响(1)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专题十五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主备人:李杰审核人:焦玉花时间:2012.4.28【考点课标对照】【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及政策的调整1.20年代末30年代初大危机(1)根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主要表现:商品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剧增;银行纷纷破产等。
(3)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①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1929年经济大危机。
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内容①金融:《紧急银行法》——使人们恢复对银行的信心。
②农业:《农业调整法》——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
③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减少盲目生产、缓解劳资关系、扩大内需。
④社会福利和就业:《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机会。
(3)影响①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实质: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1.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1)内容: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2)成效:取得一定成效,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1973年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后(1)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2)成效:“混合经济”出现。
3.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自主检测】1.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知识梳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贫富悬殊,生产相对过剩。
③其它原因:过度的信贷消费和股票投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
3、特点:①范围广:美德英法日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时间长:危机持续时间长达4年。
③破坏大:“世界末日”“大危机”“大萧条”。
4、影响: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兴风作浪,民主制度受威胁)②加剧世界紧张局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加剧)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社会动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加剧美国社会动荡。
②全国上下改革呼声高涨:希望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摆脱经济危机。
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美国新一任总统提出新政。
2、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及金融业②调整农业政策③复兴工业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⑤社会立法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4、评价:①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②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③作用:①缓和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捍卫了美国的民主制度;③扩大了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初步建立了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实现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各资本主义经济战后进入“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应对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考点19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备考策略】复习备考中建议关注以下几点:(1)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巨大。
高考经常运用图文材料,考查经济大危机的特征、影响。
解答这类题目注意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
(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要明确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影响和实质,并联系时政热点,挖掘罗斯福新政现实意义。
(3)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弊端以及福利政策的实质和作用。
在复习备考时,应关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等知识点。
【重要考向】一、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③直接原因: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破产;世界贸易剧减。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4.影响:①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促使资本主义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政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不断高涨,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国际格局发生巨变,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社会动荡,改革呼声高涨。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倡行新政。
2.措施①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现代史?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知识体系】一、抓住一条发展线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紧扣两个关键词:“政府”和“市场”。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是市场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重点解析】一、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成为有机整体,一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会迅速波及世界。
2.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和启示(1)注意内部机制和政策的调整(2)注意协调国际关系(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已)(3)经济危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迫使政府在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1.整顿财政金融:(1)措施:成立联邦储备银行,由政府为储户提供担保;禁止交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增发货币,实行美元贬值。
(2)作用: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促使金融业正常运行,为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美元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
2.调整农业:(1)措施:实行减耕减产,国家提供补贴。
(2)作用: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复兴工业:(1)措施: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定,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2)作用:把工业生产置于国家监管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也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4.举办救济和“以工代赈”:(1)措施:通过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大力兴办公共工程等。
(2)作用: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政策近几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实施了各种经济政策,旨在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经济政策,包括自由放任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并分析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自由放任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经济政策。
自由放任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活动,而是让市场自由运行。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并实现最大化效益。
自由放任主义政策通常包括放松经济规制、降低税收和关税、开放贸易等措施。
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然而,自由放任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经济不平等等,这促使了一些国家采取更多的干预措施。
国家干预主义是自由放任主义的一种对立观点。
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以调节市场经济的不足和防止资本主义的潜在问题。
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包括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国有化企业、提供福利等。
国家干预主义在20世纪中叶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一些西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自由放任主义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如经济衰退、失业问题等。
尽管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它也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公和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经济政策。
新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干预,推崇市场机制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削减政府支出、私有化和放宽市场准入等。
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自由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创新,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例如,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暴露了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一些缺陷。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政策包括自由放任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专题讲解】【一】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知识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
【特别提醒】①繁荣和危机往往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联系当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控制房价、加强土地调控、控制信贷投放过度等措施,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说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