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6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绘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依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淆物的分别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溶解度 /g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 以下图中 a 表示b Am2A 物质在 t 1℃时溶解度为 m1g。
m1 aB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m4不可以持续溶解的溶质。
如 : 图中 b 表示在 t 1℃时, A 的饱和溶液中有m3 c (m -m )g 未溶解的溶质。
2 1 O t t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 2 1 图中 C表示在 t 1℃时, 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1-m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一样物质的溶解度同样。
如图中 d 表示在 t ℃, 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2 t/℃m4g。
2、线溶解度 /gA如图中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显然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
B 如 KNO等大部分固体物质:3图中 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B 曲线为“缓升型” ,C O如 NaCl 等少量固体物质。
t/℃图中 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高升而减小, C 曲线为“降落型” ,如气体及Ca(OH)2等很少量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利用溶解度曲线能够查出某物质在不一样温度下的溶解度,并依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能够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一样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依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能够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状况。
并依据此状况能够确立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淆物分别提纯的方法。
比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示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别该物质时合适采纳降温结晶法。
化学的相关计算:溶解度和质量百分数------讲义课前热身:1. 饱和溶液:在 下,在 里,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 下,在 里,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的定义:在 下,某物质在 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该物质的 。
代表符号:S知识点一:关于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液的质量= +即:=溶液M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例题一: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
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例题二:已知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140g ,计算在该温度下250g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碘化钾?练习一:某温度下,a 克溶质溶解在2a 克水中恰好饱和,此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A. 100克B. a 克C. 2a 克D. 50克练习二:t ℃将12克某物质溶于30克水中,恰好配制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t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例题三:一定温度下,将200g 硝酸钠溶液蒸发掉10g 水后,析出晶体6g ,再蒸发掉5g 后,又析出晶体4g ,则该温度下,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A. 40gB. 80gC. 60gD. 20g提示:一定要是饱和溶液才能运用溶解度的公式练习三:现有500g20℃的A 物质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20g 水后,有5gA 析出,若再蒸发掉20g 水后,又有7gA 析出,则在20℃时A 物质的溶解度?练习四: 20℃时,100 g A 物质的溶液,温度不变,蒸发掉10 g 水后有2 g A析出,又蒸发掉10 g水有4 g A析出,则: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A. 20gB. 40 gC. 30 gD. 无法计算例题四: 20℃时,将一定质量的NH4NO3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将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蒸发18g水,可使溶液饱和,另一份加入36g NH4NO3也达饱和,求⑴20℃时NH4NO3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例1: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答复:〔1〕P点的含义是。
〔2〕t2℃时30g a物质参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是g。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把t1℃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所得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浓度〕大小关系。
〔6〕假设把混在a中的少量b除去,应采用___________方法;假设要使b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去,最好采用___________。
假设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结晶出去,最好采用___________。
稳固练习1、图2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液度曲线,以下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 t1℃时,120g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20gKNO320B. t2℃时,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C. 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D. 当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时,可以用结晶方法提纯KNO32、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
以下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N→M:先向N中参加适量固体A再降温B.从N→M:先将N降温再参加适量固体A甲 乙溶解度 g 0 t 1 t 2 温度/℃3050 20 40 10 C .从M→N :先将M 降温,过滤后再将其升温D .从M→N :先将M 升温再将其蒸发掉局部水3、图1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室温时,将盛有a 、b 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
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参加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2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选项是〔 〕(A) (B) (C) (D)图24、t ℃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 ,蒸发去15g 水后,析出晶体6g ,又蒸发去10g 水,析出6g 晶体,再蒸去10g 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 .4gB .6gC .10gD .15g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A 物质的饱和溶液100g 、200g ,假设各蒸发5g 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A .甲>乙B .甲<乙C .甲=乙D .无法判断6、如图3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A 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B 〕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 〕在t 1℃时,A 的溶解度等于C 的溶解度〔D 〕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7. 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参加KNO3固体,那么以下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完整版)课题2溶解度知识点、习题及答案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在⼀定量的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灰⽔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定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识解读:⼀、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1)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
假设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 ,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为S :100 :(S+100)。
S =剂质m m ×100g⼆、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
如20℃时,KNO 3的溶解度为31.6g ,⾷盐的溶解度为36g ,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0℃时 KNO 3在⽔中、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是由于溶剂的原因。
(2)外部因素:温度。
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了溶剂为100g ,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变化。
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法(1)列表法(2)曲线法:⽤横坐标表⽰温度,纵坐标表⽰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交叉点表⽰两种溶质在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线:曲线表⽰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变化的情况。
曲线变化幅度⼤,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曲线变化⽐较平坦,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固体溶解度曲线>>训练专题【固体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线。
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几个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饱和溶液质量相同时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曲线下部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并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一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二是恒温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2016年初三化学复习材料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占八、、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表示A物质在t i C时溶解度为m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表示在t i C时,A的饱和溶液中有(m2-m i)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表示在11 C时,A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i-m3)gA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表示在12C, A 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g。
2、线如图中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曲线为“陡升型”如KNG等大多数固体物质: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I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题1、溶解度曲线知识(1)、比较不同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
(2)、图中M 点表示的意义是 。
(3)、温度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A 。
B 。
C 。
(4)、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A , , 。
B , 。
C , , 。
(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的方法A , 。
B , 。
C , 。
(6)、A 物质中含有少量B 物质提纯的方法是 。
B 物质中含有少量A 物质提纯的方法是 。
(7)、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 ,溶解度曲线以上的点表示 ,溶解度曲线以下的点表示 。
2、规律知识总结(1)溶解度曲线题解答要点:①温度②物质③溶解度 (2)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质质量的大小比较 ①同种溶质A 同温→饱和比不饱和的 大B 同温、等量溶液→饱和比不饱和含的 多。
②不同溶质A 同温、饱和→溶解度大的物质 大B 同温、饱和、等量溶液→溶解度大的物质含的 多。
(3)溶解度曲线X 穿越溶解度曲线Y 的条件:①低温t 1℃,S x <S y (比小的小)②高温t 3℃,S x >S y (比大的大) (4)曲线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比较(平移法)①t 3℃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时,三种物质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顺序是 。
②t 3℃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 1℃时,三种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的大小顺序是 。
二、河北中考试题1、(2006河北中考)如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 2℃时a 的溶解度等于b 的溶解度B. t 1℃时a 、c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c 的饱和溶液由t 1℃升温至t 2℃时,变成不饱和溶液D.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提纯a2、(2007河北中考)图1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室温时,将盛有a 、b 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
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专项训练 姓名: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 一、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二、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湿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湿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三、应用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一)确定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1、右图表示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M 的溶解度大于N 的溶解度B.M 、N 都不是易溶物质C.P 点表示t ℃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D.阴影处M 、N 均为饱和溶液2、右图是KNO 3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B. KNO 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C.t 1℃时,100g KNO 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克 KNO 3D. t 2℃时,NaCl 的饱和溶液与KNO 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B.t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知识点的认识】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具体如下: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溶解度曲线图试题题型总结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正确的说法:1、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2、甲、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升温。
而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降温。
3、t2℃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质量都是140g。
4、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到饱和状态需要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
5、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6、若要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在恒温条件下采用蒸发溶剂法。
7、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乙>甲>丙。
不正确的说法:1、t3℃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2、将乙的溶液由t3℃降低到t2℃,乙溶液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3、t3℃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4、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5、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6、t3℃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7、t3℃时,将47g甲完全溶于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8、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40%。
9、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0℃,甲溶液饱和,乙溶液不饱和。
10、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相等质量的水后恢复到t3℃,析出溶质质量:丙>乙>甲。
11、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点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如A点表示当温度为t2时,物质R的溶解度为ag。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B 点表示当温度为t1时,物质R和N的溶解度相等,都为bg。
二、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线每一条曲线都表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总趋势,主要有:1、陡升型: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陡峭。
如曲线R,代表物质有KNO3、NH4NO3等。
2、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如曲线M,代表物质有NaCl。
3、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曲线N,代表物质有Ca(OH)2。
三、溶解度曲线图上的面1、在溶解度曲线上方平面上的任何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含有部分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即按照该点所示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g溶剂中配制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且还有未溶解完的溶质存在。
如C点。
2、在溶解度曲线下方平面上的任何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不饱和溶液,即按照该点所示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g溶剂中配制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如D点。
四、溶解度曲线图的综合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或比较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如在t3时,R、M、N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 < M < R。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溶解度曲线题型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个方面进行解答: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以下作用:1⃣️可根据已知温度查出相关物质对应的溶解度;2⃣️可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其对应的温度;3⃣️也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四年级上册语文《火烧云》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火烧云的形态和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描述火烧云的形态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描述火烧云变化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火烧云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火烧云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学生自主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学生分组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描述火烧云的形态和变化,培养表达能力。
5. 想象与创造(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心中的火烧云。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学习。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九年级下册《溶解度曲线》专项复习及试题研究一.涉及考点:1.溶解度: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溶剂。
四要素是指: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中;③溶质达到饱和溶液;④所需要的克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与溶液之比。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100+S)×100%。
如:已知溶解度的数值,可以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但必须是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但注意: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会降低,故温度改变恰好相反。
)3.结晶: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溶质因溶解度降低导致溶液过饱和,从而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降温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如硝酸钾。
4.溶解度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1).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该点对应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如:A点表示当温度为t2℃时,物质R的溶解度为ag,此时是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及习题溶解度/gt/℃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一.选择题(共9小题)1.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含有15g甲B.t1℃时甲的溶液和乙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B.4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C.40℃时,将50g乙物质全部溶于水中,恰好能得到150g乙的饱和溶液D.将130g 20℃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最多还能溶解甲物质20g3.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B.30℃时,向100g水中加入25g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4.(2018•嘉定区一模)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甲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一定小于乙溶液B.2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C.20℃时,50g水中加入20 g乙可得到饱和溶液70gD.50℃时,100 g水中加入20 g乙并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5.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有15g甲C.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6.25℃时,向下列4只均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10 gB.②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7%C.4只烧杯中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③④D.增加KCl固体能将KCl的不饱和溶液变为KCl的饱和溶液7.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分数相等,且都等于20%B.30℃时100g水中可溶解25g甲物质C.升温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到0℃时,甲有晶体析出,乙无晶体析出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C.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溶液D.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是b9. t1℃时,将等质量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B.烧杯②中上层清液一定是t1℃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t1℃时将烧杯①中溶液倒入②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②中一定还有固体剩余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二.计算题(共1小题)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40℃的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的溶液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2)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结果精确到0.1%);(3)20℃时,甲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填选项字母)A。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1. 引言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曲线是用来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本文将给出一些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曲线。
2. 练习题一:盐的溶解度曲线题目:一种盐在 20℃、30℃、40℃、50℃和 6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 50 g/100 mL、60 g/100 mL、70 g/100 mL、80 g/100 mL 和 90 g/100 mL,画出该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
解析:根据所给数据,我们可以将温度作为 x 轴,溶解度作为 y 轴,绘制出一个坐标系。
然后,将各个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所得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盐的溶解度也逐渐增加。
3. 练习题二:氧气的溶解度曲线题目:在 25℃和 0.1 MPa 的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为 0.035 g/L。
试问在 25℃和 0.5 MPa 的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是多少?解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亨利定律来求解。
亨利定律表明,当温度不变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根据亨利定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比例关系:0.035g/L ÷ 0.1MPa= x ÷ 0.5MPa。
通过计算,可以求解出在 25℃和 0.5 MPa 的条件下,氧气的溶解度为 0.175g/L。
4. 练习题三:饱和溶液的制备题目:某种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为 60 g/100 mL。
请问如何制备200 mL 的饱和溶液?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
根据题目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在 20℃时,每 100 mL 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 60 g 的物质。
要制备 200 mL 的饱和溶液,我们可以按比例计算:200 mL ÷ 100 mL = 2,即需要将 60 g 的物质加入到 200 mL 的溶剂中。
溶解度曲线习题汇总1、图1分别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按下列各小题要求,把适当的答案填入各空格内。
图1(1)A 、B 、C 三种物质中,属于可溶性物质的是__,属于微溶性物质的是____,属于难溶性物质的是________;(2)在上述三种物质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有_______;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有________;(3)A 物质在35℃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_,B 物质在0℃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
2、右图是X 、Y 、Z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的是()A .X 溶液B .Y 溶液C .Z 溶液D .X 、Y 溶液3、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中表示不饱和溶液的点是( )A .a 点B .b 点C .c 点D .无4、现有a 、b 两种物质在t 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 2℃,a 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 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 晶体。
则能表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5、图5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____t1____℃时,A 和B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在2t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比B 物质的溶解度____大____(填“大”或“小”);(2)当A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__降温 __、__蒸发溶剂___、__加溶质__三种方法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6、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____.(3)t2℃时,100 g水中加入20 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____g,或使其温度降到________℃.7、右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当温度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2)t38、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溶解度曲线1、点的意义:①曲线以上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②曲线以下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③曲线上的点:表示恰好饱和;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线的意义:曲线表示出了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陡升型)如:硝酸钾。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缓升型)如:氯化钠。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3、应用:①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利用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利用曲线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④利用曲线可以知道如何改变温度完成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⑤利用曲线可以知道如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
【陡升型-----降温(冷却热饱和溶液);缓升型----蒸发溶剂;下降型------升温】⑥利用曲线可以将混合物达到初步分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练习1、(2006河北)右图是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都属于易溶物质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在3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D.升高温度,可以使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2、下图是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温度为t℃时,将等质量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分别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得到一种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是()A.甲B.乙C.丙D.丁3、右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4、右图是X、Y两种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t1时,X物质和Y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X物质和Y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Y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有晶体析出D.t2时,X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Y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0 t t温度/℃M N甲乙25125、根据图8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t 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C.将t 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2℃时都会析出晶体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6、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溶解度/gt/℃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 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专题练习溶解度/g度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8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相同质量的a、b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C.升高温度,可使a或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将相同质量的a、b分别加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C.20o C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50o 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4.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t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B.在20℃时,a、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a、b都属于易溶物质6.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和a g N(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N),充分搅拌。
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时,得到M的饱和溶液B.t2℃时,得到N的不饱和溶液C.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7.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a 、b 、c 三种物质t 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B .t 2℃时30g 物质a 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g 溶液C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质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b>a=cD. 若a 中混有少量c ,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8.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B .分别将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 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C .要从含有少量a 的b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 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 晶的方法D .在t 2℃时,用a 、b 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 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9.右图所示曲线a 、b 、c 分别代表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 1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B >C >A B .t 2℃时,A 和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C .t 3℃时,在100g 水里分别加入三种物质各mg ,只有b 能形成饱和溶液D .从混有少量C 的A 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 ,最适宜用蒸发溶剂的方法1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的溶解度一定小于a 的溶解度B .当a 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 .通过降低温度可将c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 .a 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11.有关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3℃降温至t 1℃,a 有晶体析出,b 无晶体析出D .t 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12.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现有t 1℃时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都升温至t 2℃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溶液为饱和溶液温度/℃12溶解度g甲乙溶解度 g0 t 1 t 2 温度/℃30 50 20 4010B .a 溶液中有晶体析出C .c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 .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13.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50℃时,取甲、乙两种物质各50g ,分别加人100g 水中,使之充分溶解。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上述混合物在20℃时,甲和乙形成溶液的质量相等B .在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小于乙C .温度高于50℃时,甲和乙形成的溶液都变为不饱和溶液D .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分别降温至20℃,溶液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相等14、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任何温度下,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B .a 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 的大C .t 1 ℃至t 2 ℃之间b 曲线以下区域为a 、b 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 .对于a 与b 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15.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B .t 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t 2℃时,在100 g 水中放入60 g 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D .t 2℃时, 分别在100 g 水中各溶解20 g 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16.根据右图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 温度从t 2℃降到t 1℃时三种物质析出晶体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A>B>C B.t 2℃时A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C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C.A 物质中混有C 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A D.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17、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B .随着温度升高,硫酸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C .40℃时硫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D .把40℃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硫酸钠析出晶体最多18.右图表示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温度/ C溶解度/gB .升高温度可使A 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C .t 3℃时,在100g 水中溶解60gA 能形成饱和溶液D .t 2℃时,A 和B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19、右图中M 、N 分别表示二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A 点表示M 、N 二种物质在t 1℃时均达到饱和B .M 、N 二种饱和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时,一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C .同处A 点的相同质量的M 、N 二种溶液,当温度从t 1降至t 2后,剩余溶液 的质量分数相等D .0℃时,M 、N 具有相同的溶解度20、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 B .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c 物质的溶解度C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D .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从t 2℃降温至t 1℃时变为饱和溶液21.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B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B .t ℃时,等质量的A 、B 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C .当温度大于t ℃时,A 溶液一定比B 溶液浓D .B 中含有少量A 时,用溶解、蒸发、结晶的方法除去B 中的A22.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写序号,下同)。
(2) t 1℃时30gA 物质加入到50g 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 量是 g 。
(3) 将t 1℃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 2℃时,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小关系是(3)右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