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西方近代化的道路共23页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2
训练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1.(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
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
答案(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
近代化的起步课件ppt2023-10-26•近代化的定义与内涵•近代化的起源与背景•近代化的进程与阶段目录•近代化的表现与成果•近代化的挑战与问题•近代化的未来与展望01近代化的定义与内涵近代化的定义01近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科学化、全球化等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社会转型。
02近代化起始于西欧,逐渐扩展到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03近代化过程是漫长的,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和特点有所不同。
近代化的内涵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交通运输现代化等,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
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等,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
思想解放、科学进步、教育普及等,实现了从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社会结构变革、阶级关系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近代化的特点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实现人口结构的现代化。
工业化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民主化实行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
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扩大,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化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生产力和社会进步。
02近代化的起源与背景1 2 3近代化主要指的是社会形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
定义与理解近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特别是在欧洲,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为近代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是近代化起源的重要事件,它们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重要事件03文化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解放为近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文化支持。
01经济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近代化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02政治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进程为近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热点专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热点解读】近代化(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习俗的近代化等。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近代化的产生途径有“内源型”和“后发型”两种,“内源型”指的是西欧国家,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积累而实现的自我转变。
“后发型”指的是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其走向近代化的途径不是来自于内部因素,而是受到外部的刺激之后进行的“回应”和“学习”。
【史实链接】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德)。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史实链接点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方略)。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史实链接点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史实链接点③: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二、现代化范式(也称近代化史观)(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该社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来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主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主题解读]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高考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知识链接]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2)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2)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4)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1)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4)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林魏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经典考题】(2013·福建文综,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西⽅的现代化道路东西⽅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与⾼考近⼏年中国的现代化⼀直是⾼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现代化理论已成为新⼀轮历史⾼考命题的主导理论。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是⼯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过程,包括(1)物质⽣产⽅式的改变(⼯业化),(2)民主政治体制的确⽴(民主化),(3)社会⽣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们思想意识的演变(理性化)。
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部条件不成熟,受西⽅资本主义冲击⽽⾛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本、中国等。
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次现代化和第⼆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第⼆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知识⽹络⼀、西⽅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860-1949)1.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①经济现代化(⼯业化)②政治现代化(民主化)③思想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问题引导] 史学界有⼈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个由表及⾥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观点加以论证。
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到“制度”变⾰的因素。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加深;民资初步发展;民资⼒量壮⼤3、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有史学家在研究洋务运动时指出:洋务运动实在是中国现代化(近代化)的起点,为什么⾸先,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其次,从政治上看,近代企业的建⽴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了变化,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产阶级的产⽣和成长。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近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方式有革命(自下而上的形式,采用暴力手段)和改革(自上而下的形式,采用和平手段)
评价历史人物
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人物,领导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掌握政权后,担任"护国主”, 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华盛顿:华盛顿领导美国人们赢得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拿破仑:①拿破仑是法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②他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张法国势力。
林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①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领导北方军队打败了南方军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②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奴隶。
西方式现代化一、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很清晰,都在历史书中写着呢。
通过殖民、奴役、劫掠、战争、侵略来积攒第一桶金,通过工业化、科技化发展来支持发展殖民、奴役、劫掠、战争、侵略的行为,来持续获利。
西方国家在4百年内杀戮奴役了几十亿的人类来满足自己的胃口,进行了无数的战争和侵略,终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到了自己已经站在灭亡边缘。
于是改换策略,宣扬民主自由,通过杀戮和欺骗这软硬两手来继续保持自己的私利。
所以,西方的现代化是血淋淋的、是依靠殖民、奴役、劫掠、战争、侵略来实现的,现在西方宣扬的民主自由只是一个诈骗世界的话术而已。
二、所谓的公知们不是坏就是蠢。
蠢的是不知道历史唯物主义和因果关系,西方不是因为自由民主而现代化的,恰恰相反,是通过掠夺杀戮而现代化的,自由民主只是话术。
坏的是确实已经明明知道西方的血淋淋的发家历史和伪善实恶的真面目,却为了一己私利而为虎作伥、歪曲事实、背叛真理、叛变祖国。
三、上山无数路,条条大路通山顶。
难道人类现代化的道路只有西方的殖民、奴役、劫掠、战争、侵略这一种恶之路吗?我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现代化道路不只有恶之路,还有善之路。
我中国是唯一一个不通过殖民、奴役、劫掠、战争、侵略,而是通过自身的改革、开放、学习、奋斗、积累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四、善恶不两立。
并不是善容不下恶,而是恶害怕善,善戳产了恶的伪善面目,指出了另一种现代化的道路。
于是群恶纷纷招摇撞骗、恶意中伤、摩拳擦掌、拉帮结伙、阴谋诡计的围追堵截善的发展道路。
但是,恶岂能长久?如果恶真的能够胜出,那恶为何要在两次大战后改换策略?正是由于恶的发展路径最后必然是群恶同归于尽的结果,而就算只有最后一个恶胜出后,该恶也照样会走分裂出无数小恶来自我毁灭的道路。
这其实就是分与合、公与私、公利与私利、个人与群体的人类生存发展道路的现实写照。
人类是依靠合作分工而生存发展的,并不是依靠竞争杀戮而生存发展的。
那些互相杀戮互相竞争互相吞噬的曾经的人类群体,不都自我毁灭了嘛。
中国近代化进程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的区别引文要厘清一个“区别”的概念,首先需要了解问题主体的含义,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时间区间以及过程。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与西方近代化分别的含义、原因以及发展历程,之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诱因出发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
正文一、中西方的近代化含义中国的近代化起源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腐朽封闭的封建王朝大门,让逾三百年未在国际舞台抛头露面的华夏民族第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蒸汽时代的闪光灯下,结束于1895年的甲午战争,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战败后割地赔款的中国也不乏有识之士在痛定思痛,首先在清廷中有一席之地的洋务派(高级官僚)开始发声,他们倡导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发展实业为主的革新运动,并且提出鲜明口号“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洋务派在清廷中央以爱新觉罗奕訢为首,地方上辅之以一批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的实力干臣。
整个运动浩浩汤汤持续15年之久,近代化的概念最早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中脱身而来,本身就标注了浓厚的“舶来品”标签,由于封闭锁国几百年的酝酿,本土的华夏文化更是与外来的先进文明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存在冲突。
此外,近代化运动毕竟代表着更加优秀的生产力,所以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发展促进作用,但在僵化的封建政治体制和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农耕文明之下,这种相对先进思潮与发展方式注定是得不到生存的空间与发展机会。
世界另一头的“欧罗巴”早在18世纪就爆发了一场“从英国发起的一次技术发展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改革,它更从技术领域迅速蔓延到经济、政治领域并带来巨大影响,技术领域的革新带来了更强大的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西方世界的近代化进场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时代的来临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单位生产率,这直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以经济基础的改变为诱因,促成了多起政治上的变革,新的政治体制登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