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物种黄檗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547.40 KB
- 文档页数:7
长白山黄檗基本情况调查及保护
于俊林;张昭;张本刚;周繇;朱俊义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2006(37)3
【摘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记录、分析、总结。
掌握长白山黄檗资源、生存现状的基本情况,提出保护和利用的设想。
掌握了黄檗分布范围、生态条件、生长发育规律、自然更新途径、致危因子、保护措施。
为黄檗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指导意见。
【总页数】3页(P461-463)
【关键词】长白山;黄檗;资源;保护
【作者】于俊林;张昭;张本刚;周繇;朱俊义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药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23
【相关文献】
1.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启动会召开 [J],
2.长白山文化在广场设计中的运用—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长白山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为例 [J], 赵静慧
3.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启动会召开 [J],
4.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之一 [J], 赵晓飞;朴龙国;刘利;黄祥童;李太允;邱宝鸿;崔凯峰;睢亚臣
5.长白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其保护 [J], 周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珍稀濒危植物黄檗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杨洪升;李富恒;王长宝;戚晓利;罗志文;李修平;张卫东【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7)006【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黄檗17个自然种群作遗传多样性分析,8条引物共扩增出81条带,其中61条具有多态性。
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75.3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0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88。
在种群水平上PPL为43.87%,I为0.2243,H为0.2628,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065,基因流Nm为1.9213。
AMOVA 分析表明,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Fst为0.2235,黄檗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77.65%)。
Mantel检验表明,黄檗种群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89,P<0.01)。
UPGMA聚类分析将17个黄檗种群分为两大类:华北种群组和东北种群组,地理较近种群有聚集趋势。
推测长白山地区为黄檗现代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
【总页数】7页(P26-32)【作者】杨洪升;李富恒;王长宝;戚晓利;罗志文;李修平;张卫东【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30; 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30;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31【相关文献】1.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J], 陈云霞;南程慧2.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黄檗种群异速生长与点格局分析 [J], 苏日古嘎;哈斯巴根;赵晖;张艳英3.马氏珠母贝3个野生种群及种群间杂交后代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J], 吕林兰;杜晓东;王嫣;石耀华;王爱民4.吉林省天然黄檗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J], 李绍臣;李凤明;张立民;任军;林玉梅5.珍稀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J], 张颖娟;王玉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黄檗野生种群生存现状及化学表征研究张志鹏;张阳;张昭;齐耀东;张本刚;索风梅;陈瑶【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34)003【摘要】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为我国常用中药关黄柏的基原,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但在20世纪60-90年代其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并且至今种群规模未得到很好的恢复.本文对我国燕山、千山、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5条山脉黄檗野生种群的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径级结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黄檗野生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幼龄级、青壮级个体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3.9%和68.0%,表明幼龄植株储备匮乏,天然更新不足,总体呈严重的衰退趋势,受威胁状况严峻;千山种群的小檗碱、巴马汀、黄柏碱含量及生物碱总量最高,而小兴安岭种群最低,且二者与其他三条山脉黄檗种群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黄檗种群分布区缩小,年龄结构呈衰退趋势,部分种群个体数量极少,即使在保护状态下也难以自我恢复;千山黄檗种群的生物碱类成分含量较高,在开展药材生产时应予以重视.【总页数】10页(P381-390)【作者】张志鹏;张阳;张昭;齐耀东;张本刚;索风梅;陈瑶【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相关文献】1.我国黄檗野生种群生存现状及化学表征研究 [J], 张志鹏;张阳;张昭;齐耀东;张本刚;索风梅;陈瑶;2.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华南虎野生种群生存的可能性初步研究 [J], 冉景丞;罗洪章;罗杨;刘维风;王利强;郭俊源3.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J], 潘红丽;冯秋红;隆廷伦;何飞;刘兴良4.岫岩地区黄檗野生种群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J], 连永刚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白花兜兰的分布现状及生境研究 [J], 唐凤鸾;盘波;赵健;韦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福建闽清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摘要:黄楮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灌丛等5个植被型,16个群系45个群丛。
维管束植物236科751属1660种,占福建省物种数的35.3%;脊椎动物35目98科391种,占福建省物种数的23.7%,其中鱼类有5目14科54种,占福建省淡水鱼类总种数的27.4%;两栖类2目7科30种,占福建省两栖类总种数的65.2%;爬行类2目12科70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56.9%;鸟类18目56科193种,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35.4%;兽类8目19科44种,占福建省陆栖兽类总种数的41.9%。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等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5种。
论文关键词:黄楮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福建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坐落于福建省闽清县西北部,与南平市、古田县交界,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18°40′,118°51′,北纬26°15′,26°22′之间。
行政区域涉及雄江、桔林、梅溪、东桥4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白云山国有林场和乡办安下林场。
保护区总面积12513.3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198.3hm2,缓冲区面积2224.9hm2,实验区面积6090.1hm2。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火山地质地貌上的森林生态系统、温泉淡水生态系统、以福建青冈林为代表的中亚热带南缘基带常绿阔叶林等濒危动植物物种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口水电站和闽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生态屏障功能。
对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尚未见报道,2006年对该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资源调查,本文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现况,阐述保护区保护管理对策,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建议。
Advance in Forestry ResearchFebruary 2013, Volume 1, Issue 1, PP.1-7The Advance on the Study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hellodendron AmurenseXuemei Yi1,2, Lanzhu Ji1#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and Soil Ecology,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110016,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Email: nzhu@AbstractPhellodendron amurense is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in temperate broadleaf and mixed forests. Its population size decreas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the biological reas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biological cause with reviewing the informed research, from resource, reproducing and cellular biology. The site condition, inhibition of litter to seeds germination, seeds dispersal and over-use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were showed to be the main causes to the small population size. The limited protecting measure is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restricts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Nature reserve aims to preserve the ecosystem biodiversity is suggested to build for protecting and recovering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hellodendron amurense.Keywords: Phellodendron Amurense; Endangered; Research Advance珍稀濒危物种黄檗的研究现状*易雪梅1,2,姬兰柱11.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16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黄檗,是分布于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和珍稀濒危物种。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属芸香科黄檗属植物,又称黄柏、黄菠萝等,是典型的硬阔叶树种,与水曲柳、核桃楸并称我国东北的“三大硬阔”,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1]。
1特征特性黄檗为落叶阔叶乔木,成年树最高26m 左右,胸径最大可达1m ,树皮有网状深刻裂纹,为黑灰色或深褐色,树皮厚,木栓层非常发达且触感有弹性,内部表皮一般为嫩黄色。
黄檗幼龄枝条通常为淡黄色或黄褐色;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果实为浆果,形状近似球形,成熟时散发独特香味,颜色逐渐由绿变黑;种子为黑色含在果实中,一个果实最多含5枚种子,形状为长卵形[2]。
黄檗的繁殖在自然条件下为有性繁殖,即通过种子繁殖,由于果实较大且黄檗母树生境有抑制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因此需要通过鸟类采食把种子传播到离母树较远的地方,如斑鸫的迁徙期与黄檗种子成熟时间吻合,可通常帮助传播种子[3]。
2利用价值2.1工业价值黄檗因其切面纹理清晰美观、光泽度高,材质坚硬又有韧性,耐水湿和腐蚀,被广泛用于工业、医药、园林绿化等领域。
例如,树干可用于军工、航空、家具制造等;树皮木栓层发达且柔软,可作为软木塞、浮标、救生圈等的原材料,又因具有保温、隔音、防震的作用,在制造业中也有广泛应用;韧皮部因颜色明黄可作染料,并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黄柏的取药部位;叶有异香,能够提取芳香油;花为优质蜜源;果实含有甘露醇及不挥发的油分,在工业、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用途[4]。
2.2观赏价值黄檗具有较强的耐寒、抗风能力,萌芽力和成枝力强,耐修剪,枝条数量多,密集,生长协调性好。
黄檗小枝呈橙黄色或淡黄灰色,可为北方的冬季带来明快鲜亮的色彩;成年树体高大通直,树冠宽阔,树形壮美,夏季绿树成荫,秋季金黄灿烂,冬春古朴苍劲,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
黄檗的花和果实有特殊香味,果实呈伞状,成熟后为紫黑色,具有特殊美感,因此黄檗在北方园林绿化中可作为首选树种进行栽种。
Advance in Forestry ResearchFebruary 2013, Volume 1, Issue 1, PP.1-7The Advance on the Study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hellodendron AmurenseXuemei Yi1,2, Lanzhu Ji1#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and Soil Ecology,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110016, 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Email: nzhu@AbstractPhellodendron amurense is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in temperate broadleaf and mixed forests. Its population size decreas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the biological reas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biological cause with reviewing the informed research, from resource, reproducing and cellular biology. The site condition, inhibition of litter to seeds germination, seeds dispersal and over-use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were showed to be the main causes to the small population size. The limited protecting measure is 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restricts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Nature reserve aims to preserve the ecosystem biodiversity is suggested to build for protecting and recovering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hellodendron amurense.Keywords: Phellodendron Amurense; Endangered; Research Advance珍稀濒危物种黄檗的研究现状*易雪梅1,2,姬兰柱11.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16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黄檗,是分布于温带阔叶林和混交林和珍稀濒危物种。
黄檗种群的规模不断减小,这其中有人为过度利用的原因,也有物种本身的生物学原因。
本文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资源现状、繁殖方法和生物组织学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导致该种珍稀濒危的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黄檗对立地条件的要求,其枯落物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种子的传播特点,以及高经济价值引起的过度利用是其种群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而目前有限的保护措施和方法也是导致其种群未能扩大的重要原因。
从保护和恢复珍稀濒危黄檗种群的角度,建议增加以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并建立种植园以保护其优秀种质。
关键词:黄檗;濒危;研究现状引言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又名黄菠萝、黄柏,为芸香科高大落叶乔木。
黄檗主产于我国东北部长白山区,黑龙江、河北、内蒙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日本,北美地区等地有引种[1]。
黄檗是第三系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物种,对研究古代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4纪冰川期气候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
作为东北“三大硬阔”之一的黄檗,不仅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其树皮也是名贵中药黄柏的正品来源。
此外,黄檗树冠宽阔,秋季叶色变黄,常被用于绿化种植。
由于20世纪80~90年代人类的肆意砍伐和严重破坏,野生黄檗资源急剧减少,1987年《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将黄檗定为渐危种。
*基金资助:受2012BAD22B040101支持资助。
由于黄檗的重要药用价值和濒危现状,目前各方面都对黄檗作了较多的研究。
现对黄檗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以利于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1黄檗概况1.1 黄檗的形态特征黄檗为阔叶乔木,高10~25m。
树皮灰色或灰褐色,不规则纵沟裂,外层木栓发达,内皮鲜黄色,药用。
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侧小叶3~5对。
叶披针形,长3~11厘米,宽1.5~4厘米,基部呈广楔形,先端较长且渐尖,边缘具有不明显锯齿或呈微波状,缘毛疏生,齿缝间含有黄色腺点,表面绿色,背面为灰绿色,幼时两面均具毛,后只有在背面主脉的基部上有白色软毛或无毛。
雌雄异株,开花时间为5~6月,聚伞状圆锥花序,花小,单性,黄绿色,萼片5,花瓣5。
雄花有雄蕊5,花丝基部有毛,雌花雌蕊1,子房为倒卵形,5室,柱头为5裂。
气候影响黄檗的开花时间、传粉以及花期长度。
果实为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8~10mm,绿色或黄绿色,9、10月成熟后转为黑色,内有种子2~5颗。
15~20年开始结实,有丰欠年之分。
1.2 黄檗的分布区特征黄檗主要分布地区为寒温带针叶林区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
年平均气温为-2.3~3.2℃,一月份平均温度为-20.3~15.4℃,七月份平均温度为14.3~21.6℃,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为-36℃,积温1441~2824℃,无霜期80~135d。
年降水700~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73% [3]。
1.3 黄檗的群落特征黄檗所分布的区域为森林植被,主要为次生的天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伴生木本植物有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蒙古栎Quer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白牛槭Acer mandshuricum Maxim、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os (Rupr. et Maxim.) Harms、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 Trautv.、色木槭Acer mono Maxim.、裂叶榆Ulmus laciniata (Trautv.) Mayr.、青楷槭Acer tegmentosum Maxim.、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 (Hance) Hedl.、卫矛Euonymus alatus (Thunb.) Sieb.、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 (Maxim. et Rupr.) Maxim.、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 (Trautv.) Maxim.。
伴生草本植物有美汉草Meehania urticifolia Makino、大叶芹Spuriopimpinella brachycarpa Kitag.、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shb.、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山茄子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 Maxim. et Oliv.、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 (Thunb.) Sweet、毛筒玉竹Polygonatum inflatum Kom.、荷青花Hylomecon japonica (Thunb.) Prantl et Kundig等。
黄檗在自然条件下处于伴生地位,为阳生树种,不耐庇荫,幼树耐阴。
可耐-40℃低温,幼枝易受冻害,耐寒能力随树龄增加逐渐增强。
黄檗喜湿润土壤,通常生于湿润、通气良好、腐殖质丰富的中性或酸性土壤中。
黄檗在东北林区常零散分布在河谷两侧及山地中下腹的阔叶林或红松(云杉)阔叶混交林中,多为单个散生,株距多在百米以上,偶尔也有片状分布。
群落类型为槭树、黄檗阔叶林或黑桦黄檗阔叶林,通常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低温、潮湿[3]。
2种质资源现状2.1 分布黄檗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北纬35°~60°、海拔200~1100 m的山区及半山区[4]。
黄檗原产于中国的东北部、朝鲜及日本在内的亚洲东部地区。
1865年左右被引种到美国[5]。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有少量分布,在吉林省主要分布在靖宇、抚松、桦甸、磐石、浑江、永吉、蚊河、舒兰、敦化、珲春、安图、龙井、汪清、集安、柳河、梨树。
目前在贵州、湖北乃至新疆天山、哈密等地也有引种黄檗的报道[6]。
黄檗分布的最北界可达北纬52°,最南界在北纬39°,在其分布区的北部垂直分布可达700m,在南部可达1500m[7]。
2.2 资源黄檗常作为伴生树种散生在阔叶红松林中,畜积量很少,再加上人们对黄檗资源的破坏,导致黄檗资源处于衰竭状态。
据1981年与1986年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的清查,黄檗蓄积量由 1.008×107m3降至3.39×106m3,仅5年时间就减少了2/3。
至2000年,国(除了台湾、西藏)水曲柳、胡桃秋、黄檗的总面积为7×105hm2,成过熟林3×104hm2,近成熟林1.5×104hm2,99%以上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8]。
1999 年国家林业局、农业部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将黄檗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通过黄檗的主要分布区长白山区几处黄檗样地的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现在野生黄檗种群的年龄结构已经极不合理,自然种群已无自然的更新能力或更新能力极差[3]。
2.3 保护方法目前对黄檗的保护主要有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
研究显示黄檗的迁地保护种质圃基本保存了该种的遗传多样性[9],但黄檗野生种群必须加以人工的辅助措施,进行人工抚育,才能减缓或遏制种群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