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珍稀濒危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11
麋鹿作文
【篇一:麋鹿】
说起麋鹿,有些同学可能不熟悉,可一说“四不像”有些同学就想起了“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和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的姜子牙。
其实,它是一个濒临濒临灭绝的动物,中国只有1300只。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黄河流域一带。
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麋鹿在那里被捕杀了将近4000年。
到了清朝,野生的麋鹿已经灭绝了,只有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约200-300头。
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
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就在麋鹿生死存亡的时刻,一个让中华民族尊敬的人出现了,他就是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他酷爱养殖动物,尤其是鹿类,他花重金从世界各大动物园买来了所有麋鹿养殖起来。
1986年8月14日,这是个让十几亿中华儿女开心的日子,39只麋鹿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现在,它们已经有了后代。
麋鹿介绍百度知道基本资料【中文名称】:麋鹿【拉丁学名】:Elaphurus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英文名】:PereDavid'sDeer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特有种】:是【濒危等级】:野生灭绝【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生态环境】:低洼湿地和沼泽(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国内分布】:北京,江苏(人工引进),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分类地位】: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鹿科Cervidae亚科:鹿亚科Cervinae属:麋鹿属Elaphurus,Milne-Edwards,1866年种:麋鹿E.Dravidians历史发展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它善于游泳,再加上宽大的四蹄,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栖息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长江流域一带。
黄河流域是人类繁衍之地,生息于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们为获得食物而大肆猎取的对象,致使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其野生种群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麋鹿就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
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
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濒临灭绝的境地。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物,这是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
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的麋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热爱动植物的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价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放养在他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
3麋鹿轶事——麋鹿回归的历史真相●丁玉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 盐城 224136)摘要:麋鹿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
1900年在本土销声匿迹。
1956年4月29日,一对麋鹿首次从海外回归,放养在北京动物园。
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乌邦寺大批重引入,放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其中2头送往上海西郊动物园。
1986年8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七家动物园、公园挑选39头麋鹿,赠送给中国政府,麋鹿被放养在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麋鹿回归后,经过精心驯养、科学管理,种群得到了有效发展。
目前,种群数量逾9 000头,占世界麋鹿总数90%。
关键词:麋鹿;回归;种群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俗称“四不像”,近300万年前起源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沼泽湿地,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濒危珍稀动物。
3 000年前,麋鹿遍布中国中东部,达到鼎盛时期。
尔后,由于人类开垦种植,破坏了麋鹿栖息地,滥捕滥杀,取乐食用,以及气候变化、动物特化等多重因素,导致野生麋鹿逐步走向衰落,几乎在本土灭绝[1]。
后果,随着人工豢养麋鹿的逐渐兴起,残存的麋鹿于清朝驯养在北京南苑南海子皇家猎苑。
1 科学发现与海外发展1865年初夏,法国传教士阿芒·大卫神父来中国考察动植物,在南海子皇家猎苑隔墙窥视,发现了麋鹿。
1866初,大卫神父用20两纹银从猎苑换得麋鹿的一个头骨和两张皮,带回法国,法国的博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鉴定其为世界鹿科动物的一个新属新种[2]。
西方国家获知后,于1869年至1899年,有30头左右的活体麋鹿开始走出国门,流落异国他乡,浪迹于各国动物园。
1894年后的8年间,英国有识之士第11世贝福特公爵酷爱动物,从巴黎、柏林、科隆、安德卫普动物园买下了仅存的18头麋鹿,在他的乌邦寺庄园饲养繁殖成功,全世界现有10 000多头麋鹿都是它们的后裔。
中国十大珍稀动物及其简介1. 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最著名的珍稀动物之一,它是一种娇贵的濒危物种。
大熊猫体型庞大,外形圆润,黑白相间的外貌特别醒目。
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栖息在中国的中西部山区。
2. 兴安鹿:兴安鹿也被称为马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类动物。
兴安鹿具有美丽的体态和优雅的姿势,它们栖息于北方温带和寒带的山地森林中,属于濒危物种。
3. 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特有的珍稀猴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
金丝猴的身体覆盖有金黄色的毛发,尾巴很长,因而得名。
它们居住在山地雨林和竹林里,以果实、嫩叶和昆虫为食。
4. 白头叶猴:白头叶猴又被称为白头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猴类动物。
它们分布在云南、西藏等地区的山地雨林中。
白头叶猴以果实、叶子和昆虫为食,被认为是非常神秘和神奇的物种。
5. 中华鲟:中华鲟是中国长江的特有物种,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珍贵的淡水鱼类之一。
中华鲟体长可达3至5米,外观银灰色,被誉为长江的“活化石”。
6. 麋鹿:中国麋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类动物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
麋鹿具有优雅的体态和长而弯曲的角,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带的森林和高山草地。
7. 四川金丝猴:四川金丝猴也被称为四川金丝猕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猴类动物,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区的山地雨林中。
四川金丝猴有鲜艳的金色皮毛,以水果、叶子和昆虫为食。
8. 北极狐:北极狐是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常见的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北极狐具有醒目的白色皮毛,能够适应极寒的气候条件。
它们主要以鼠类、鸟类和海洋生物为食。
9. 藏羚羊:藏羚羊是中国高原地区的一种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哺乳动物之一。
藏羚羊具有纤细的身体和雄壮的角,能够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并以青草为食。
10. 白唇鹿:白唇鹿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有蹄类动物,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高原和山地森林中。
白唇鹿的嘴唇呈白色,体型较小,属于濒危物种。
王王成蓉樊小凤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海之滨,占地4万亩,境内拥有大面积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动植物资源丰富。
1985年,保护区成立,历经3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先后创下五项“世界之最”(最大面积麋鹿自然保护区、最多麋鹿种群数量、最完整麋鹿基因库、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最大人工驯养麋鹿种群)。
与此同时,保护区在规划、建设、发展、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珍贵档案。
这些档案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保护区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助力。
见证回归之路蹡蹡前行麋鹿,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又名“四不像”,为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春秋战国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便不绝于书。
1865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发现了这一奇特物种,并首次从学术角度解读麋鹿。
之后数十年,不断有麋鹿活体运出中国,流向西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一夕之间,仅余的三四百头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南苑)的麋鹿或被杀或被运往欧洲各地。
至此,在中国生存了几百万年的麋鹿销声匿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英两国有条不紊地推进麋鹿回归事宜。
1985年,经双方共同努力,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并签订《麋鹿重新引进中国项目协议》。
为做好麋鹿重新引进工作,当年国家批准成立了中国麋鹿基金会(现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绿色发展基金会)。
8月24日,22头麋鹿归国,放养在北京南苑(现南海子麋鹿苑)。
与此同时,麋鹿择居大丰条件日益成熟。
1985年5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与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及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根据在大丰沿海陆续出土的麋鹿骨骼线索,专程到大丰考察,而后确定川东港以南的一片黄海冲积平原沼泽地作为麋鹿放养地。
8月13日,江苏省农林厅向江苏省人民政府报告,请求批准建立大丰麋鹿保护区。
8月16日,江苏省农林厅上报林业部《关于江苏省大丰麋鹿保护区计划任务书的报告》。
物种濒危等级物种濒危等级物种濒危等级,是人为制定的衡量物种或生态系统濒危程度或受威胁状况的等级系统。
最常用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和发布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1年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在生存状况已知的59508种生物之中,有19265种濒临灭绝,占总数的32.4%。
物种濒危等级 - 简介濒危动物 -- 麋鹿物种濒危等级(endangered category)即人为制定的衡量物种或生态系统濒危程度或受威胁状况的等级系统。
目前国际和国内有许多濒危物种等级的划分标准,但总的来说,均是依据物种灭绝危险程度而划分。
由于人类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自然栖息地的破坏、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使得大量物种的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濒临绝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1年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在生存状况已知的59508种生物之中,有19265种濒临灭绝,占总数的32.4%。
物种濒危等级 - 背景《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生活在地球上的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人类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种的引入等等,使得大量物种的生存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濒于绝灭的危险境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96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出版了《哺乳动物红皮书》。
其后,又出版了《红色名录》。
为濒于绝灭的物种制定了简单而易于接受的等级划分标准,得到了国际的广泛承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或者国家的条约或法规。
尽管如此,这一没用已久的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这些标准不够具体化,如缺乏量化标准,不易准确地评估物种的濒危程度。
自1989年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的指导委员会提出应建立新的濒危物种等级标准,以便保护界制定行计划时有所依据。
新的濒危特种等级标准的制定,历经了多年研讨,1991年的1.0版本讨论了新分级标准并提出了数量概念,其后,相继出现了2.0版本,2.1版本和2.3版本,现在的2.3版本经反复征集意见,于1994年11月30日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第40次会议获正式通过。
一、古朴国宝:大熊猫英文:Giant Panda 学名:Ailurpoda melanolenca 大熊猫时一种以食竹为主的食肉目动物,不仅集珍稀、濒危、特产于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称。
与其同时代的古动物剑齿虎、猛犸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袭而灭绝,惟有大熊猫因隐退山谷而遗存下来。
现仅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甘肃约40个县境内的群山叠翠的竹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传说中,过去大熊猫是白色的,在一次动物葬礼上,为表达哀思,它们把煤灰涂在胳膊上,相互拥抱后,形成了延至后背的黑色,擦眼泪又染黑了眼眶…….这当然是杜撰,但大熊猫与许多动物一样,生存状况十分可悲,处在灭绝的边缘。
原因无非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使其退缩于山顶,呈孤岛化分布,食物与配偶资源贫乏,近亲繁殖严重、体质下降、抗病力弱。
目前总数仅仅1000只,被列为. 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濒危物种”。
作为中国的“国宝”和“友谊使者”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选为自己的会徽标志。
二、仰鼻蓝面:金丝猴英名:Snnb-nosed Golden Monkey 学名:Rhinpitheius roxellanae 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因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
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刚被命名时,因其仰鼻金发,使动物学家爱德华先生联想起欧洲十字军司令的翘鼻金发的夫人洛克安娜,于是,他便把这个美人之名放到了金丝猴身上(请看金丝猴的学名)。
金丝猴为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
在这个仰鼻猴属中,还有一支中国以外的金丝猴家族,即越南仰鼻猴,这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曾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江苏省大丰市,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的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182.83平方公里,是一片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该保护区主要的目标是保护麋鹿这一珍稀物种,并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
作为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职责。
该保护区位于大丰湾东部的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草地资源。
这里有大片的湿地和稀缺的盐碱地,适宜麋鹿等珍稀动物生存繁衍。
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植被,包括苇草、兰草和海茨等物种,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数量较为稀少,但在过去几年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增加。
这里的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麋鹿的数量逐渐增加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保护措施的加强、人类活动范围的限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区内的麋鹿得到了充足的食物供应,并且有合适的栖息地,这有助于它们的繁衍和成长。
除了保护麋鹿,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保护着其他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
这里的湿地是许多候鸟迁徙的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前来栖居和繁殖。
湿地和河流系统中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对于当地渔民来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保护区通过限制捕杀猎捕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和人为繁殖等措施,致力于保护这些物种并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管理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对保护区的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控,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同时,加强了巡护力度,确保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加强了公众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区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增加人们对保护麋鹿和其他珍稀动植物的了解,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后,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保护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级保护动物鹿类名单鹿类保护的意义鹿类是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能够影响植被的生长、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其他动物的生存。
鹿类在食用植物、传播种子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是人们赏心悦目的观赏对象。
然而,由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到威胁和破坏,鹿类的数量急剧减少,面临濒危的境地。
中国鹿类保护现状中国是鹿类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鹿类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鹿类物种的数量已经严重减少,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鹿类资源,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重点保护的鹿类物种1. 岩羊(Capra ibex)岩羊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鹿类物种,它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崖壁和山脊上。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人类猎杀的影响,岩羊的数量急剧减少。
目前,中国将岩羊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加大了对其保护的力度。
2.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类物种,曾经分布在华北地区。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猎杀的压力,麋鹿的数量锐减,并且已经灭绝于野外。
为了挽救这一物种,中国启动了麋鹿的人工繁育和保护工作。
3. 白鹿(Cervus albirostris)白鹿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特有鹿类物种,也是中国鹿类保护的重点对象。
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非法猎捕的威胁,白鹿的数量大幅减少。
为了保护白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保护区管理和开展公众教育等。
鹿类保护的挑战与问题1. 栖息地破坏鹿类的生存和繁衍需要适宜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鹿类的栖息地被破坏和破坏。
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工业污染等因素都对鹿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2. 非法猎杀和走私由于鹿类的角、皮毛等具有商业价值,非法猎杀和走私行为一直存在。
非法猎杀严重威胁了鹿类的存活,尤其是稀有物种。
打击非法猎杀和走私是鹿类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3. 公众意识的提高鹿类保护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珍稀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概述麋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外学者在麋鹿种群健康繁衍和保护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中介绍了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种群、行为学、生境学、遗传多样性、药用价值及国外研究现状,提出国内需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次上开展麋鹿的相关研究工作,以促进麋鹿种群的保护和健康繁衍.Key words: Père David’s Deer; population; health reproduction; protection research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典型的湿地物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列为野外灭绝物种.麋鹿出现于更新世前期,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变迁,麋鹿于1900年在我国本土灭绝.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从此麋鹿重新踏上了中国的故土.麋鹿的身世、命运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种群繁盛、衰落、远渡重洋、寄居海外、本土灭绝、重归故里的演变,其曲折的命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为其种族健康繁衍和保护事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麋鹿的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述.麋鹿在古代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较大贡献(狩猎、提供肉食),其茸、角、脂、血、肉等均具有药用价值.随着麋鹿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着在麋鹿形态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行为学、遗传学以及饲养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非常丰硕成果,已经编著多部有关麋鹿的书籍.Beck和Wemmer在《灭绝物种麋鹿的生物学和管理》一书中总结了这一时期西方对麋鹿的研究,饲养条件下麋鹿的生物学、行为学和管理学等信息[1];曹克清等编著了中国第一部麋鹿专著《中国麋鹿》,收录了从古代野生麋鹿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叙述,并探讨了中国重引入麋鹿的适合地点[2];丁玉华撰写了《中国麋鹿研究》,总结了麋鹿在我国半散放条件下的饲养管理与保护方法[3];曹克清在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重新回顾了中国的麋鹿历史资料和科学研究,写作了《麋鹿研究》[4].1 麋鹿生物学特征麋鹿以其脸像马脸,蹄像牛蹄,尾像驴尾,角像鹿角的特殊外部形态被人称为“四不像”.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麋鹿出生后第一年生长发育特别快,其中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长,2岁时耳长、尾长已达成体长.3岁时雌性体重达成体重的89%,体长达97.5 %.4岁时体长已基本达成体长,雌性体重已达成体体重,雄性体重达成体体重的84%.雄性要到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6].在所有的鹿科动物中,麋鹿角的形态特征显著不同于其它的鹿科动物,它的角枝向后分叉,发育完整的角枝能够倒置于地面上不倒,同一麋鹿的角枝左右对称,但是不完全相同[5].我国学者在麋鹿形态学方面主要对其角展开了观察研究.麋鹿,仅雄鹿有角,且角各支向后,在鹿科动物中属独一无二.每年生长、脱落一次,雄幼麋鹿生后10~13个月开始在角基处萌发茸芽,2.5~3个月长成角茸,3个月后开始骨化变硬,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冬至前后几天)麋鹿角脱落,角生长期越短,脱角越早.因麋鹿首尾与角型均与其它鹿类有别而自成一属,骨质角是麋鹿茸质角生长定型、骨化脱茸后形成的坚硬、具有韧性的光裸角[3].2 麋鹿种群研究重引入项目实施后,我国研究者一直密切关注引入的麋鹿种群.对保护区内半野生状态下麋鹿的光周期适应、风土驯化过程以及交配行为进行了仔细观察,探讨麋鹿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种群情况对麋鹿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麋鹿同性聚群强度在发情期最高,由此可推断雌鹿的交往行为受聚群影响较大[7].通过研究麋鹿的生理季节性变化调控因子,发现光周期能影响麋鹿松果腺褪黑激素分泌的变化,并得出圈养雄性麋鹿繁殖行为的季节性变化与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8].林业调查规划第35卷第5期张树冰,等:珍稀动物麋鹿的保护研究概述随着我国引入麋鹿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种群密度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麋鹿种群增长率的主要因素.高密度的种群引起麋鹿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因此需要不断增加新的麋鹿保护区,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研究人员结合我国麋鹿种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分析和总结了麋鹿重引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与此同时,通过不断考察国内湿地的气候类型和生境特点,选择野生种群合适的生态环境,并系统论证该地区建立麋鹿重引入种群的可行性[9].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野生麋鹿种群,成功建立了北京南海子、江苏省大丰、湖北省石首3个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在浙江临安、河南原阳等地也有麋鹿保护区,同时在国内许多动物园中拥有驯养麋鹿.3 麋鹿行为学研究国内学者在麋鹿的行为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对麋鹿基本行为的描述和分类基础上,对麋鹿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动物行为的分类编码(PAE编码),同时对麋鹿的繁殖行为、繁殖序位、交配制度及其内分泌基础做了深入探讨,对麋鹿的聚群行为、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圈养麋鹿野放后的行为表现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10].在行为研究领域中,对麋鹿的繁殖行为进行了重点考察.研究发现,麋鹿是一种季节性发情交配动物,其配偶制度是“后宫制”(Harem mating system).圈养麋鹿的繁殖周期与粪样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发情期粪样性激素水平比非发情期高.麋鹿通常在夏季发情,发情期的雄鹿很少吃草,会到沼泽地里滚一身黑泥,不时发出短促的吼叫.发情雄鹿用鹿角挑起地上的青草和藤蔓,将其挂在鹿角上,使鹿角看起来大了许多.发情雄鹿之间为了争夺配偶会发生冲突,冲突双方相互角斗,取胜的优势雄鹿围圈所有的雌鹿.麋鹿发情是耗能的活动,个体的交配计策受到雄性个体的可利用时间与能量的限制,不同密度和不同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繁殖计策不同[11].麋鹿的交配计策也有利于遗传多样性的保存.4 麋鹿生境学研究随着麋鹿保护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麋鹿生存状态与环境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圈养的动物回归自然需要采取软释放,即在正式野放之前,先让拟释放的圈养个体慢慢地适应野生环境,获得野外生存和繁衍的能力.但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影响物种野外放归成功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有效满足物种的生境要求,恢复野生种群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在实施麋鹿重引入野放项目时,必须对野生麋鹿实施及时、长期的监测[9].重点探讨麋鹿的重引入与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问题;研究水系改造、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措施;论证保护区内种群管理、麋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重引种成功经验和保护区内生境恢复情况.研究发现麋鹿最喜食柔软、多汁的草类,栖息地需要有充足水源,沼泽和沼泽草甸地区比较适合,每只麋鹿大约需要 2 hm2以上的生存空间,草场植被和寄生虫对麋鹿的健康都有非常大的影响[12].5 麋鹿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现有麋鹿均来自重引进项目,遗传多样性很低,非常不利于种群的繁殖与发展.随着保护区数目的增加,麋鹿在我国分布的地理变异也非常明显,其遗传多样性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十分必要.可以通过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成果,构建遗传谱系和基因流程度,从而确定重引进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目前,已经成功进行了麋鹿耳细胞的原代培养,并成功建立了麋鹿血液的cDNA文库[13],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6 麋鹿药用价值麋鹿冬季掉角,掉角后开始生长茸角,3~4月茸角颓茸,而一般鹿类在春夏掉角,然后再长出茸角.麋鹿雄鹿尾长可达75 cm,雌鹿尾长可达60 cm,尾端生有一丛蓬松的毛.仔鹿刚生下来时,毛色橘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逐渐消失,4个月后斑点仅留痕迹.研究人员通过对麋鹿茸的化学成分和性激素含量、麋鹿血液的生理指标和血清的化学成分、基础激素控制的繁殖周期和繁殖启动以及麋鹿的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测定、分析,发现麋鹿的鹿血、鹿茸、鹿胎甚至鹿肉等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4].鹿血和鹿茸的医学功效主要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和对性机能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鹿茸还有抑制和解除吗啡麻醉的作用.麋鹿血液和鹿茸中的类固醇激素构成其药用生物学基础,麋鹿茸提取液有类似于雌激素的药用功效,麋鹿血的药用活性物质是睾酮和皮质醇,而麋鹿茸的药性物质是雌二醇,且含量高于梅花鹿和黇鹿茸的雌二醇含量,推测麋鹿茸的药效活性物质是雌二醇,并且其“补阴”作用好于梅花鹿茸和黇鹿茸.另外,发现麋鹿还具有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其他鹿类所不具有的功效[15].为开发麋鹿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不断增加人工饲养数量,随着麋鹿数量的增加,不但可以保证该物种基因的延续,为将来野生种群的恢复保存充足的个体,而且对保护该物种会起到积极作用.7 国外研究现状由于麋鹿的特殊历史,国外至今尚没有野生的麋鹿种群,仅仅在动物园中进行麋鹿的相关研究.受此限制,国外学者主要从圈养条件下麋鹿个体的生存、繁殖及不同鹿类之间的系统进化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描述了圈养麋鹿的疾病,包括恶性卡他热(M alignant catarrhal fever)、线虫(Spiculopteragia suppereri)寄生、牛科病毒性痢疾样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BVDV)-like strains)、血管瘤(Hemangiosarcoma)、心内膜炎(Endocarditis)、血吸虫、其他寄生虫抗体的携带情况;繁殖生物学,包括组织学基础激素控制的繁殖周期和繁殖启动等研究[16,17];圈养麋鹿的健康和遗传进化情况,包括利用血浆蛋白电泳发现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利用国际物种信息系统(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System,ISIS)登记的1947~2002年间出生的 2 042只麋鹿的数据计算了麋鹿的近交系数,发现麋鹿的近交系数高达0.263 7,置信区间为0.242 2~0.281 2,高于兄妹交配的近交系数;麋鹿后代的健康状况和免疫能力研究;预防麋鹿患有流行性感冒的方法;麋鹿线粒体与核DNA多态性研究等[18,19].综上所述,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在种群、行为学、生境学、遗传多样性、药用价值等方面对麋鹿的研究比较深入,但由于取材、实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分子和细胞层次上对麋鹿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结合免疫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次上研究麋鹿种群进化、遗传多样性、免疫力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1] B Beck,C.Wemmer.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n extinct species:Père David’s Deer[M].New Jersey:Noyes publications,1983:19-20.[2]曹克清,邱莲卿,陈彬,等.中国麋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3]丁玉华.中国麋鹿研究[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曹克清.麋鹿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5]李坤,张林源,夏经世,等.麋鹿角与年龄关系研究[D].麋鹿还家二十周年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08.[6]于长青,梁崇岐,陆军,等.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J].兽类学报,1996,16(1):19-24.[7]苏继申,薛建辉,丁玉华.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的种群动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7(3):44-46.[8]Li C,Jiang Z,Jiang G,Fang J..Seasonal changes of reproductive behavior and fecal steroid concentrations in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 [J].Hornmones and Behavior,2001,40:518-525.[9]杨道德,蒋志刚,马建章,等.洞庭湖流域麋鹿等哺乳动物濒危灭绝原因的分析及其对麋鹿重引入的启示[J].生物多样性,2005,13(5):451-461.[10]蒋志刚,李春旺,曾岩.麋鹿的配偶制度、交配计策与有效种群[J].生态学报,2006(26):2255-2260.[11]李春旺,蒋志刚,曾岩,等.不同密度下和不同发情期时段中雄性麋鹿的繁殖计策[J].生物多样性,2005,13:424-431.[12]张国斌,薛建辉,吴永波.麋鹿栖息地草本层植物组成与生物量结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34(1):11-14.[13]吴海龙万秋红方盛国,等.麋鹿血液cDNA文库的构建[J].兽类学报,2007,27(4):380-384.[14]杨若明,张经华,顾平圻,等.麋鹿茸样品的制备和化学成分分析[J].分析科学学报,2001(2):19-22.[15]秦红兵,杨朝晔,朱清,等.麋鹿角乙醇提取液抗衰老作用研究[J].中成药,2004,26(4),322-324.[16]K.Sedlák,E.Bártov.Sero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in Neospora caninum and Toxoplasma gondii in zoo animals[J].Vet.Parasitol,2005(3):304-317.[17]Flach,E.J.,H.Reid,I.Pow,A.Klemt.Gamma herpesvirus carrier status of captive artiodactyls[J].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2002,73:93-99.[18]Cooley AJ,Taus NS,Li H.Development of a management program for a mixed species wildlife park following an occurrence of m 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J].J Zoo Wild Med.2008,39(3):380-5.[19]Gilbert C,Ropiquet A,Hassanin A.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phylogenies of Cervidae (Mammalia,Ruminantia):Systematics,morphology,and biogeography [J].Mol Phylogenet Evol.2006,40(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