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46 KB
- 文档页数:2
体外循环的原理
体外循环是一种医疗技术,可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支持其循环系统的功能。
该技术利用一台体外循环机,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机器中,进行氧合和输送后重新返回患者体内,以替代心脏和肺部的功能。
体外循环的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体外循环机器中,机器通过泵将血液重复循环,使血液得以氧合和除氧化碳,并恢复正常的温度,并通过滤器去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其他废物。
同时,体外循环机器还能维持合适的血液压力和循环速度。
为了进行体外循环,医生需要在患者身上进行手术,将血管导管插入主动脉和静脉中,以便有效地引流和输送血液。
麻醉师会给予患者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疼痛。
体外循环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心脏手术、肺移植、体外循环辅助膜肺氧合等。
在心脏手术中,当医生需要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或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体外循环可以暂时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使医生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
尽管体外循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例如,体外循环可能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栓形成等问题。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引起过度出血、低血压以及肾脏功能障碍等。
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是一种可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循环功能的医疗技术。
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流至机器中进行氧合和输
送后再返回体内,起到替代心脏和肺部功能的作用。
尽管存在风险,但在某些需要手术的情况下,体外循环可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图6-20)。
图5-20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无搏动泵和搏动泵两种。
目前仍以无搏动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搏动泵排出血液为搏动性可分为与心脏同步和非同步两种。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三种类型:①血膜式,血液散布在平面上形成血液薄膜,与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为其代表,可重复使用,但费时费力,目前国内已极少应用;②鼓泡式,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并生产的西京-87型氧合器,其主要部件性能达国际水平,为国内各医院欢迎;③膜式,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滤过器:滤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血小板凝块、纤维素,脂肪粒,硅油栓以及病人体内脱落的微小组织块等,不同部位应用滤过器的网眼各异。
第一节体外循环机一、基本概念1、体外循环机是由一组泵组成的可以驱动血流按预定方向和速度流动的机械设备,在体外循环中主要起到暂时代替心脏泵血功能,还有驱动停搏液的功能以及吸引心腔及术野血液的功能等。
2、理想体外循环机应该具备的特点1)必须可以在克服500mmHg阻力的同时提供7L/min的流量。
2)泵驱动不损害血液的细胞及非细胞成分。
3)所有与血流接触的部分应该是没有任何死腔的光滑表面,防止产生血液停滞和湍流;可随意使用而不污染血泵的固定部件。
4)流量校正应该确切并且可恢复,以便精确监测血流量。
5)一旦发生断电情况,泵可以手动操作。
二、滚压泵(一)基本结构1、设计原理滚压泵需要将一段泵管置于弧形泵槽内,泵旋转臂的设计要求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个滚压头挤压泵管。
通过挤压充满血液的泵管,血液随泵头的运动向前推进,从而形成持续血流。
2、流量调节泵流量决定于每分钟泵头的转速(RPM)和每转泵的排空容积(SV);容积的多少由泵管的大小和泵头挤压长短而决定。
3、结构双头泵是最普遍的体外循环(CPB)血泵,它由210度的半圆形泵槽和两个分别置于180度旋转臂末端的泵头组成。
当一个泵头结束对泵管挤压时,另一个则已经开始下一次对泵管的挤压。
由于两个泵头中的一个始终与泵管接触,双头泵产生持续无搏动的血流。
(二)泵管材料1、聚氯乙烯(PVC)由于它的耐久性和较低血液破坏而使用最广,PVC在低温体外循环时容易变硬,并有趋向碎裂的倾向,所以在泵头挤压时, 其内壁可能产生塑料微粒。
2、乳胶管血液破坏较PVC严重,临床应用较少。
3、硅胶管血液破坏较少,硅胶管较PVC释放更多的微小栓子,因而在CPB过程中动脉微栓滤器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三)泵管闭塞情况1、标准通过调节泵头松紧来控制泵管的闭塞情况,通常要求在100cm水柱压力下,每分钟水柱下落1cm为松紧适度,可将血液破坏降到最低而不影响血液灌流。
2、闭塞过紧则导致溶血和管道结构变化,滚压泵定容不限压的特点具有造成泵管破裂、产生大量气栓等致命性危险。
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你说这体外循环,就像是给身体搭了一座临时的“生命之桥”。
咱的心脏啊,就像个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直扑哧扑哧地工作着。
可有时候它累了,或者生病了,那就得让体外循环来帮忙啦!体外循环就好比是个超级替补队员,关键时刻顶上去。
想象一下,血液从身体里出来,进入到体外循环这个“神奇的装置”里。
这装置里有各种管子啊、机器啊,就像一个小小的“血液加工厂”。
在这里,血液被氧合,就像给它充满了能量,然后再干干净净地送回身体里。
这不是很神奇吗?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啊,有个泵,就像个大力士在推动血液前进,让血液能在管子里欢快地流动。
还有个氧合器,这可是关键啊,就像给血液做了个“氧气SPA”,让血液变得活力满满。
体外循环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能在心脏手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它,很多复杂的心脏手术都没法进行呢。
就好像没有了它,心脏手术就像没了翅膀的鸟儿,飞不起来啦!
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在背后默默地工作着,保障着手术的顺利进行。
医生们就像是指挥家,指挥着体外循环这个“神奇乐队”,共同演奏出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你说,这体外循环是不是很厉害?它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那些原本生命垂危的人又有了生的希望。
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生命的道路。
所以啊,咱得好好感谢体外循环这个伟大的发明,感谢那些研究它、使用它的人们。
他们就像生命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让我们为体外循环点赞,为那些守护生命的人点赞!这就是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它真的很神奇,不是吗?。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 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无搏动泵和搏动泵两种。
目前仍以无搏动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搏动泵排出血液为搏动性可分为与心脏同步和非同步两种。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三种类型:①血膜式,血液散布在平面上形成血液薄膜,与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为其代表,可重复使用,但费时费力,目前国内已极少应用;②鼓泡式,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并生产的西京-87型氧合器,其主要部件性能达国际水平,为国内各医院欢迎;③膜式,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滤过器:滤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血小板凝块、纤维素,脂肪粒,硅油栓以及病人体内脱落的微小组织块等,不同部位应用滤过器的网眼各异。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纵劈胸骨入路,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心脏,从心内注射肝素2~3mg/kg,经检测血液不凝后,顺序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引流管,分别与已预充好的人工心肺机相应管道连接,即可开始外循环转流。
体外循环预充,现在常规采用血液稀释法,预充液应考虑渗透压、电解质含量和血液稀释度三方面。
血液稀释程度,各家掌握不一,血红蛋白5~10g%之间,血球压积10~30%不等。
预充用的晶体液通常有乳酸林格氏液,生理盐水,50%葡萄糖液等,胶体液可选用ACD血、血浆,白蛋白等,还需加入钾、镁、碳酸氢钠以及抗菌素等。
体外循环方法,根据手术需要,可分为①常温体外循环,用于心内操作简单,时间短者。
要求体外循环氧合性能好,能满足高流量灌注需要;②浅低温体外循环:采用体外循环血流降温,心内操作期间鼻咽温维持在28℃左右。
心内操作即将结束时开始血液复温,鼻咽温至35~36℃时停止复温;③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多在心功能差,心内畸形复杂,侧技循环丰富的患者应用。
鼻咽温降至20℃左右,心内操作关键步骤可将灌注流量降低,最低可达5~10ml/kg/分。
既保持手术野清晰又防止空气进入体循环发生气栓。
微量灌注实际上对机体是停止循环,要尽量缩短时间;④深低温停循环,主要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和成人主动脉瘤手术。
术中将体温降至20℃以下,停止血液循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野,但需具备良好条件和熟练的灌注技术。
心内手术期间,为了便于精细操作,获得无血手术野,必须将升主动脉钳闭,阻断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这就使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早期手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肌缺血坏死。
为此,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心肌保护的研究,以期在获得无血手术野的同时,又能使心肌得到妥善保护,术后恢复良好功能,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全身中度低温,心脏局部深低温,主动脉内灌注冷停跳液法,全身温度维持在28℃左右。
心肌温度维持在15~20℃,其方法是升主动脉阻闭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配好的4℃冷停跳液,使心肌迅速停止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并每20分钟灌注一次,同时心包内以冰泥包裹,或4℃生理盐水循环灌注。
因心内膜温度偏高,必要时行心腔内降温。
心内操作结束后,心脏复苏,停止体外循环,待循环稳定后,拔除心内插管,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