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一
- 格式:ppt
- 大小:937.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组1、草原(老舍)2、丝绸之路3、白杨(袁鹰)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第二组5、古诗词三首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辛弃疾)6、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7、祖父的园子(萧红)8、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9、儿童诗两首我想(高洪波)童年的水墨画(张继楼)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第三组10、杨氏之子(刘义庆)11、晏子使楚(《晏子春秋》)12、半截蜡烛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第四组14、再见了,亲人(魏巍)15、金色的鱼钩(陆定一)16、桥(谈歌)17、梦想的力量(江菲)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第五组18、将相和(司马迁)19、草船借箭(罗贯中)20、景阳冈(施耐庵)21、猴王出世(吴承恩)回顾·拓展五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某某某)神奇的电脑魔术师(某某某)网上呼救把握自己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第七组22、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徐光耀)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曹雪芹)23、刷子李(冯骥才)24、金钱的魔力(马克·吐温)回顾·拓展七第八组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26、威尼斯的小艇(马克·吐温)27、与象共舞(赵丽宏)28、彩色的非洲(彭仁)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选读课文1、拉萨古城(次多)2、故事两则加了一句话我们一起消灭某某某3、一件运动衫(马克·哈格)4、丰碑(李本深)5、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赵明)6、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7、孔明智退司马懿(罗贯中)8、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冯骥才)9、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生字表1生字表21.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某某某.喜迎远客某某某.主客联欢某某某。
小学五年级语文回顾·拓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运用五年级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回顾五年级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体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课文和知识点。
2.回顾与整理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顾五年级语文知识点,包括生字词、成语、修辞手法、课文主题等。
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份知识点清单,并在班上分享。
3.拓展与应用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拓展活动,如成语接龙、课文仿写、修辞手法运用等。
学生分组进行拓展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展示本组的拓展活动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一、生字词回顾1.教师出示五年级上册和下册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进行认读和复习。
2.学生进行生字词默写比赛,检验记忆效果。
二、成语回顾1.教师出示五年级学过的成语,引导学生进行接龙游戏。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成语故事创作,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三、修辞手法回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学生选取一篇课文,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
四、课文主题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课文,提炼出课文主题。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主题拓展活动,如演讲、辩论、绘画等。
五、综合性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如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作文,并在班上分享。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2.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否能够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1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2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3第五课《古诗三首》4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5第十课《杨氏之子》6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7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部分段落8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9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节选回顾拓展五“日积月累”10语文园地五“读读背背”11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12语文园地六“读读背背”13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3-6自然段14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15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16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背诵内容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留,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结合情境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抓要素概括由点到面概括上网查寻、图书和图片句子理解一二类课文认读字搜集资料表达有条理概括主要内容声音响亮口语交际事例具体会正确标音一类课文的生词认读字能力写人记事写景语句通顺触类旁通四会字了解课文的写法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基础习作学以致用回顾拓展写写﹑记记和日积月累古诗会默写,书写规范会默古诗诗句、小注和中心树全册知识多练笔多修改迁移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仿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2丝绸之路1草原3白杨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讲读课文使学生亲历一次“手拉手”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习作一提高学生正确书写信封的能力。
回顾·拓展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和交际的能力。
第一单元知识树提高写作书信的能力。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者叙事议论结合背诵恰当比喻老舍作品语言不忍分离敕勒歌抓住特点了解作者展开想象景物读懂课文热爱草原团结体会含义训练篇背诵课文造句理解感情句热爱人民解释最后一句话阅读基础词说话理解蒙汉情深写景理解内容叙事草原字认识6个记忆会写10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西域路上相迎科技之路资料张骞文化传播名字由来情感了解作者作品语言历史景物读懂课文相见谦逊隆重热情体会含义训练篇理解理解感情句薄礼不薄伟大之路阅读基础词过渡句理解友谊理解内容丝绸字填空科技文化之路认识6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背诵爸爸介绍白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
杨树的那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在交流中感悟文中的语言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语感学会本课6个生字。
1窃读记学习目标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2.自学生字新词.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整体感知课文.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b.认读生字词.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2.学生自由读文.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2.汇报交流.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4.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积累内化,课外拓展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过程学习目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3走遍天下书为侣学习目标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2.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第二课时激趣读文,深入感悟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积累运用,升华认识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拓展活动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布置作业1.背诵第7自然段.2.抄写生字词.3.完成课后“小练笔”.4我的“长生果"学习目标认识“扉、瘾”等12个生字.学生互相提醒认清字型,读准字音.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同学们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并指名读课题.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同学们要运用平时学到的方法自己读懂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部分画下来.细读课文.感悟体会1.“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1)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2)指导朗读相关的句段.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ll、14自然段.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等词语.3.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4.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呢?(书是.-j-~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积累语言.交流感受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2.课外积累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组内讨论,人人参与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全班互动,交流评价1.先集中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开展辩论.启迪思维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三课时习作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投影出示习作内容: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试写初稿,反复修改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朗读佳作,共同赏评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誊写作文,制作小报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2.整理习作和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以“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回顾·拓展一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课前准备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教学过程回顾“词语盘点”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交流平台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日积月累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3.背诵名言.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5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游介绍,激趣导入(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回归整体.深化体验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第二课时乐调情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议深情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记生字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写.6 梅花魂学习目标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课前准备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2.自学生字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揭题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3.揭题释题.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初读感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回顾·拓展一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课前准备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教学过程回顾“词语盘点”〖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交流平台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日积月累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3.背诵名言.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一单元1草原一、给句子中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清爽),天空是那么明朗。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潇洒自由自在随意),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害羞),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二、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1、忽(飞)忽(落)忽(上)忽(下)忽(强)忽(弱)忽(高)忽(低)忽(明)忽(暗)2、一(碧)千(里)一(诺)千(金)一(字)千(金)一(发)千(钧)一(掷)千(金)从1、2两组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一诺千金——小明一诺千金,从不食言。
三、默读课文,填空。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其中“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让我觉得整个草原好像一幅的巨大的中国画。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老舍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这个句子将蒙古族人民迎接汉族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非常贴切巧妙,因为这道彩虹不仅是颜色、形状的准确描摹,也是蒙汉情深的恰当比拟。
优美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回顾·拓展一一、多音字组词。
lü( ) pēn( ) bēi ( ) báo( )率shuài( ) 喷pèn( ) 背bèi ( ) 薄bó(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头盖脸银()素()不()而飞()()如生始料不()()飘()舞美()美()严()以待()()饱满杯水车()三、选择诗句,体会西部瑰丽的风光。
A.苍茫云海间B. 燕山月似钩C.三万里河东入海D. 一片孤城万仞山E. 长河落日圆1.大漠孤烟直,()。
(唐·王维《使至塞上》)2.明月出天山,()。
(唐·李白《关山月》)3.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王之涣《凉州词》)4.大漠沙如雪,()。
(唐·李贺《马》)5.(),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把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补充完整。
()()()()()()(),浪淘风簸自天涯。
()()()()()()(),()()()()()()()。
诗中写的是()自天而降,奔向前方的气势。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青藏铁路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线路行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段长达960公里。
青藏铁路是神秘的。
它的神秘在于沿线的高海拔、(èliè)( )气候、严酷的地理条件所造成的(rén jīhǎn zhì)()。
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不见一人,却可以看到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馿、藏野牦牛,非常安详地埋头吃草。
青藏铁路是严酷的。
它的严酷在于高寒缺氧、气候无常,人因此胸闷气短,头疼腿软,在这里随时可能遭遇到漫天大雪、密集的冰雹和八级以上的大风。
青藏铁路是美丽的。
它的美丽在于沿线穿越的神山圣水和独特的高原风光。
线路过处,蓝天白云下,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山,下面是碧绿的草原,草地上是成群的牛羊。
五年级下册好帮手答案【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作业本回顾拓展一答案】拼音,写词语。
(绿毯)(渲染)(马蹄)(礼貌)(摔跤)(襟飘带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奇丽(①).奇:①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②出人意料的;令人难以预测的;③惊异。
(2)翠色欲流(④).欲:①欲望。
②想要,希望。
③需要。
④将要。
(3)回味(④)味:①味道,滋味,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
②气味,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
③意味,情趣。
④体会,研究。
⑤指某类菜肴、食品。
3.从“词语盘点”的“读读写写”中找出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高歌(低吟)拘束(洒脱)跃出(陷入)大方(羞涩)4.古诗填空。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前两句写出了黄河奔腾万里的特点,后两句作者联系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要沿着黄河到天上去做客,想象真是奇特。
(2)“趣味语文”中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是这样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我国古代西北边疆的风光,表达了守卫边疆士兵思乡怀亲的感情。
5.连一连,将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下过大雪,整个村庄(银装素裹)。
检阅时,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
面对来犯的敌人,战士们(严阵以待)。
展览馆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真是(美轮美奂)。
为了建设好青藏铁路,多少人(废寝忘食)。
事情竟会变成这样,让人们(始料不及)。
治病需要几十万元医药费,手头这点钱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6.默读短文,完成练习。
高原红柳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zhe tian bi ri(遮天蔽日),天昏地暗。
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
小学语文回顾与拓展的有效策略研究回顾、拓展,顾名思义就是要对每一个单元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回顾,达到巩固的目的,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新教材的拓展。
回顾、拓展,旨在促进学生掌握表达方法,积累经典语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策略研究新课程改革,不仅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还让我们的教材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最大的特点是:新。
新教材也为教改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五年级开始,每组课文后出现了《回顾·拓展》。
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体现了人为第一本位的理念:首先,强调了文化的渲染,是师生合作的文化舞台;其次,充分关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形象性、趣味性和统合性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改正了机械、被动、枯燥训练的错误学习方法,这是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同时把课内的方向舵转向到课外,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回顾拓展,不应只在《回顾·拓展》这个板块上动心思,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
对课堂材料的解构与外引,归根到底为“反哺”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
有效回顾,巧妙拓展,还得回归到文本上。
一、有效回顾方法一:前置——引领单元整组教学例1: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这个方法能引领整个单元课文的教学,比按序教学得到更加好的效果。
开篇就让学生感悟思念家乡的诗句,感受千古游子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给学生创设了浓浓的思乡氛围,让本组课文中显示出来的人文内涵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更主动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啃透本组课文的文字,触摸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高度聚焦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
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即以训练学生的表情达意方法为目标,掌握交流平台中学生最终要达成的语文基本技能。
方法二:整合——发挥单元整体功能例2: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在单元整组具体的阅读教学、日记评析和习作教学中渗透人物描写方法,明确了“为什么教”后重点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经常温故知新,强化说明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