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之间关系与转化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1
简述方剂的变化方剂是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制成的药物组合。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医学理论的发展,方剂的使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涉及方剂的组成、配伍、用量等方面,反映了中医药对于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
古代的方剂多以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一些方剂就是用两样药物简单搭配而成的。
随着医学理论的逐渐完善,医家们开始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提出了“药物相宜”、“药物相反”等理论,为方剂的配伍提供了理论指导。
后来,方剂的组成逐渐增多,有三味、四味、五味 ja以至更多的药物组合。
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唐宋时期,方剂的应用更加广泛,许多名医如孙思邈、张仲景等都创作了许多著名的医书和方剂。
他们对于方剂的组成、配伍、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为后人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时期的方剂注重“四气调神”、“四时用药”等理论,强调了方剂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对于治疗当时的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明清时期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方剂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系统整理了大量的药物和方剂,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的各种医书也为方剂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这一时期的方剂更加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和用量,体现了医学理论的逐步完善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
近现代以来,方剂的使用逐渐走向科学化和标准化,许多著名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四逆汤、温胆汤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对方剂的组成、药效、毒副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方剂的应用更加安全和有效。
同时,方剂的制备也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了方剂的质量和疗效。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方剂的变化是与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理论的演变密切相关的。
古代的方剂注重简单、灵活的用药方法,重视药物的配伍和用量;唐宋时期方剂更加突出整体和个性化的治疗特点;明清时期方剂更注重系统性和规范性;近现代以来方剂更加强调科学性和标准性。
方剂变化总结引言方剂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工具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发展的进步,方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方剂的变化进行总结,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指按照中医理论,将各种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药方。
方剂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疗效和特点。
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方剂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固定组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方剂的分类根据方剂的组成和用途,方剂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如解表方、清热方、利水方等。
此外,方剂还可以根据其组成药物的归经分类,如归肝方、归心方等。
方剂的变化经典方剂的变化经典方剂是指古代经典医书中所记载的方剂,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经典方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
有些方剂的组成药物发生了变化,有些方剂的用法和用量也有所改变。
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临床需求和治疗效果。
新方剂的出现随着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新方剂也开始逐渐出现。
这些新方剂往往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中医理论的精髓,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群的治疗需求。
新方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方剂的种类,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方剂的个性化应用随着医学个体化的发展,方剂的个性化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往的方剂往往是一个标准的处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而现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和应用。
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方剂的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方剂变化的原因和意义医学发展的要求方剂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医学的发展要求。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新药物的开发和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
方剂的变化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的总结方剂的变化也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和总结的体现。
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和研究,医生们对方剂的组成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方剂的变化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的临床需求,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方剂学基本理论:组成原则、变化规律、剂型关键词:方剂由药物组成,是临证治法的具体运用。
方剂学是研究药物的配伍关系、组成规律、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临床各科的基础科学之一。
方剂的组成,不是几味药物的偶然排列,也不是同类药物的相加,而是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配伍适当药物,规定适当剂量组成的。
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一般有“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
“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的烈性、毒性的药物。
4.使药:是引经(引导各药直达病变部位)、调味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规律:1.加减药味即某方基本适合患者病情,只因兼证不同,故在原方基础上,稍加变化,只变辅助药而不变主药,适用于主证未变而兼证不同的病例。
2.改变配方即通过改变方剂的配伍而改变其功效主治。
3.调整药量即由同样几味药组成方剂,因病情不同,将方中药量加以调整,使方剂主次与功能主治也因而不同。
4.变更剂型同样一个方剂,剂型不同作用也有差别,汤剂则效力迅速,宜于重症。
丸剂或片剂则效力缓慢,宜于轻症。
方剂的剂型:1.汤剂:是将药物饮片置于锅内,加水或酒适量,加热煎煮,去渣取汁,称为汤剂。
一般作内服用,如麻黄汤、归脾汤等。
汤剂优点是吸收快,疗效快,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是中医临床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
2.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
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也是一种常用的剂型。
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亦有用于急症,如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
临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数种。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
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
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
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
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了解方剂间的关系,也是记忆和研究方剂必不可少的一环,故我们现举几个基础方演变,对学好中医内科学会有帮助的。 为使表达清晰,文中的'加、减、等于'等词,一律分别用'+、一、='符号表示。
1. 麻黄汤 531.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1.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 2. 麻杏苡甘汤=麻黄汤-桂枝+薏苡仁 3. 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桂枝+石膏 (1) 越婢汤=麻杏石甘汤-杏仁+生姜、大枣 (2) 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生姜、大枣 4. 三拗汤=麻黄汤-桂枝 (1) 华盖散=三拗汤+陈皮、桑皮、苏子、茯苓 (2) 冷哮丸=三拗汤+南星、细辛、白矾、猪牙皂、生姜、半夏、乌头、款冬花、紫苑、川椒 (3) 定喘汤=三拗汤+桑皮、半夏、款冬花、苏子、黄苓、白果 (1) 二、桂枝汤 532.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1.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2. 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黄 3. 黄芪桂校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 4. 小青龙汤=桂枝汤-生姜、大枣+干姜、细辛、麻黄、半夏、五味子 5. 再造散=桂枝汤+人参、黄芪、附子、川芎、细辛、防风、羌活 6.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大枣+知母、防风、白术、附子 7.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533. 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生姜、吴茱萸 8. 小建中汤=桂枝汤+饴糖 (1) 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 (2) 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 (1) 三、葱豉汤 534. (葱白、香豉) 1. 辛温解表法=葱豉汤+防风、桔梗、杏仁、陈皮 2. 葱豉桔梗汤=葱豉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甘草」 535. 3加减葳蕤汤=葱豉汤+葳蕤、白薇、甘草、葱白、香豉、薄荷、桔梗、大枣 (1) 四、香苏散 536. (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1. 香苏葱豉汤=香苏散+葱豉汤 2. 加味香苏散=香苏散+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川芎、生姜 3. 天香正气散=香苏散-甘草+干姜、乌药 (1) 五、败毒散 537. (前胡、羌活、独活、柴胡、枳壳、人参、桔梗、川芎、生姜、薄荷、甘草、茯苓《小儿药证直诀》) 1. 活人败毒散=败毒散-薄荷 2. 仓廪汤=败毒散+陈仓米 3. 荆防败毒散=败毒散-人参、生姜、薄荷+荆芥、防风。 (1) 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 (2) 硝黄败毒散=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芒硝、大黄 1. 六、大承气汤 538.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539. 1黄龙汤=大承气汤+人参、当归、甘草 3. 三一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当归、甘草 540. 3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芒硝 (1)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重用厚朴 (2) 厚朴七物汤=小承气汤+桂枝汤-芍药 (3) 麻仁丸=小承气汤+麻仁、杏仁、芍药、白蜜 (4) 承气养营汤=小承气汤+四物汤-川芎+知母 541. 4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甘草 (1) 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竹叶、连翘、栀子、薄荷、黄芩 (2) 增液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汤-甘草 (3) 新加黄龙汤=调胃承气汤+人参、当归、姜汁、海参 (4) 玉烛散=调胃承气汤+四物汤 (5) 导赤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黄连、黄柏、生地黄、赤芍 2. 七、小柴胡汤 542. (柴胡、黄苓、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1. 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 2.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黄、枳实、芍药 3. 柴胡枳桔汤:小柴胡汤-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枳壳、桔梗 4. 清脾饮:小柴胡汤-人参、大枣+草果仁、厚朴、青皮、白术、茯苓 5. 柴平汤=小柴胡汤+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1. 八、芍药甘草汤 543. (芍药、甘草) 1. 四逆散=芍药甘草汤+柴胡、枳实 (1)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川芎、香附、陈皮(一方无陈皮) (2) 柴胡疏肝饮=柴胡疏肝散+青皮 544. 2.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 (1) 黑逍遥散:逍遥散+熟地黄 545. (2)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牡丹皮、栀子 1. 九、半夏泻心汤 546. (半夏、甘草、人参、生姜、黄芩、黄连、大枣) 1.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生姜 2.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一方无人参) 3.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桂枝 1. 十、白虎汤 547.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1.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 2. 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桂枝 3. 白虎加苍术汤=白虎汤+苍术 4. 化斑汤=白虎汤+玄参、犀角 5.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知母+竹叶、人参、半夏、麦冬 1. 十一、香薷散(三物香薷饮) 548. (香薷、厚朴、扁豆) 1. 新加香薷饮=香薷散+金银花、连翘 2. 黄连香薷饮:香薷散-扁豆(一方有扁豆、甘草)+黄连 3. 四味香薷饮=香薷散+黄连 4. 五物香薷饮=香薷散+获苓、甘草 549. 5.六味香薷饮=五物香薷饮+木瓜 550. 6.十味香薷饮=六味香薷饮+人参、黄芪、白术、陈皮 1. 十二、六一散 551. (滑石、甘草) 1. 益元散=六一散+辰砂 2. 碧玉散=六一散+青黛 3. 鸡苏散=六一散+薄荷 4. 玉泉散=六一散+寒水石 2. 十三、理中汤 552.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1. 四君子汤=理中汤-干姜+茯苓 2. 枳实消痞丸=理中汤+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麦芽 3.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 4. 砂半理中汤=理中汤+砂仁、半夏 5. 丁萸理中汤=理中汤+丁香、吴茱萸6. 附子理中汤=理中汤+附子 7. 桂附理中汤=理中汤+附子、桂枝 8. 连理汤=理中汤+黄连 9. 理苓汤=理中汤+五苓散 2. 十四、四逆汤 553.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1.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 2. 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 3.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 (1) 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 (2) 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黄、白术 (3) 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黄(一方为四逆加人参 554. 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 5.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 6. 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 555. 6.《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黄、桂心 7. 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 1. 十五、四君子汤 556.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1. 六神散=四君子汤+黄芪、扁豆(或黄芪、枳实) 2. 异功散=四君子汤+陈皮 3. 参苓白术散=异功散+薏苡仁、山药、莲米、扁豆、砂仁、桔梗 4. 归脾汤=四君子汤+黄芪、当归、桂圆肉、远志、酸枣仁、木香 5.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1) 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柴胡、白芍 (2)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木香、砂仁 (3) 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山楂、神曲、麦芽、山药、肉豆蔻、黄连 6. 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 2. 十六、四物汤 557. (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 1. 圣愈汤=四物汤+黄芪、人参 2. 胶艾汤=四物汤+阿胶、艾叶 3. 地骨皮饮=四物汤+地骨皮、牡丹皮 4. 芩连四物汤=四物汤+黄芩、黄连 5. 玉烛散=四物汤+调胃承气汤 6.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 (1) 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熟地黄+地龙、黄芪 (2)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 (3) 膈下逐瘀汤=挑红四物汤-熟地黄+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枳壳、香附、甘草、乌药 6. 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2. 十七、八珍汤 558. (四君子汤+四物汤) 1. 八珍益母丸=八珍汤+益母草 2. 薯蓣丸=八珍汤+桂枝汤-生姜+干姜、豆卷、神曲、阿胶、麦冬、柴胡、防风、白薇、杏仁、桔梗 3. 独活寄生汤=八珍汤-白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杜仲、牛膝、桂心 559. 三痹汤=独活寄生汤-桑寄生+黄芪、续断 4. 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黄芪、肉桂 (1) 人参养营丸=十全大补汤-川芎+陈皮、五味子、远志 (2) 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汤-肉桂+续断、砂仁、糯米、黄芩 2. 十八、炙甘草汤 560. (又名复脉汤:炙甘草、麻仁、大枣、生姜、桂枝、生地黄、人参、阿胶、麦冬、白酒) 1.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人参、大枣、生姜、桂枝、白酒+白芍 2. 大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牡蛎、鳖甲、龟板、鸡子黄、五味子 3. 一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麻仁+牡蛎 4. 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鳖甲 5. 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龟板 2. 十九、六味地黄丸 561.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 1.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母、黄柏 2.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枸杞、菊花 3. 归芍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当归、白芍 4. 参麦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人参、麦冬 5. 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味子 6. 八仙长寿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麦冬 7. 左归丸=六昧地黄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牛膝、鹿胶、龟胶左归饮=六味地黄丸-泽泻、牡丹皮+枸杞、甘草 8.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肉桂、附子 (1) 济生肾气丸=肾气丸+车前子、牛膝 (2) 右归丸=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菟丝子、枸杞、鹿胶、杜仲、当归 (3) 右归饮=肾气丸-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杜仲、甘草 (4) 十味地黄丸=肾气丸+白芍、玄参 (5) 十补丸=肾气丸+鹿茸、五味子 2. 二十、四磨饮 562. (人参、槟榔、沉香、乌药) 1. 五磨饮子=四磨饮-人参+木香、枳壳 2. 六磨饮=四磨饮+木香、枳实 3. 六磨汤=五磨饮子+大黄 2. 二十一、平胃散 563.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1. 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