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感冒药进了ICU全因做错一件事
- 格式:doc
- 大小:156.50 KB
- 文档页数:2
多吃几颗感冒药竟要了她的命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6期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仅仅多吃了几颗感冒药,竟然要了她的命。
日前,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肝病中心遇到了一例棘手病人,因为在戊肝康复期感冒了,吃了超量的感冒药,之后引起肝衰,突然间撒手人寰。
对此,医学专家提醒,肝炎患者一定要小心吃感冒药。
连吃3天,发生肝昏迷40多岁的王女士前段时间感觉有些乏力,胃也难受,不想吃东西,还呕吐了几次。
随后被家人送到医院就诊,结果被诊断为戊肝。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女士出院回家休息,真是祸不单行,戊肝还没有完全康复,王女士就感冒了,而且感冒还比较重。
于是,她就到药店去买了感冒药,买的是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
考虑到自己的感冒病情较重,加上之前患了肝病,所以王女士认为,药量应该要大一些,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于是,本来一天只需要吃两片的感冒药,她一天吃了4片。
3天之后,她突然昏迷,随后被送到医院,医生告诉家属,王女士已经处于肝昏迷状态,很难抢救过来,不出所料,王女士很快就撒手人寰。
肝病患者,吃感冒药要小心乙酰氨基酚可说是常用感冒药。
它作用温和,解热效果确切,是个普遍使用的感冒药。
服用后吸收入肝脏代谢,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有毒性的苯醌胺类物质,但它可被肝细胞中的谷胱甘肽解毒。
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肝病中心高蕾主任医师说,其实家属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多吃几颗感冒药就要了她的命?其实都是因为王女士之前有肝损伤,也就是戊肝,还没有完全康复,肝功能也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如服用过量的乙酰氨基酚,肝细胞中的谷胱甘肽就可能被耗竭,解毒作用丧失,苯醌胺类物质增多,乃至发生急性肝衰竭。
据介绍,在欧美国家,急性肝衰患者中有30%—50%是由乙酰氨基酚类药物引起的,而急性肝衰竭死亡极高,达30%左右。
给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药品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一、事件描述某医院2019年发生了一起因给药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
患者李女士因突发感冒前往该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普通感冒后开具了感冒药方。
在护士给药时发生了混淆药物的错误,护士将另一位病人的感冒药物给了李女士。
李女士服用后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了呼吸困难、皮肤严重瘙痒等症状,幸亏及时处理,未造成生命危险。
二、事件分析1. 人为因素:护士混淆药物是导致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护士忙碌时,往往精神容易紧张,容易出现疏忽的情况。
此次事件中,护士并未仔细核对药物的名称和剂量,导致了错误的给药。
2. 病人识别错误:护士给药时没有充分核对病人的身份,未使用多种识别手段,如问询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信息,就开始了给药,导致了病人识别错误。
3. 信息传递不畅:医生开具的药方在传递给护士时出现了错误,导致护士错误地将另一病人的药物给了李女士。
医生在书写药方时可能存在字迹不清晰、剂量标注错误等问题。
护士在接收药方时可能没有认真核对药物的名称和剂量。
三、整改措施1. 强化人员培训:医院应加强护士的培训,提高其核对药物的意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正确识别药物、核对病人身份、检查药物标签等。
培训不仅应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实操训练,让护士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核对药物的操作,以提高其反应能力和准确性。
2. 引入科技手段:医院可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在医生开药时通过电子系统自动生成药方,避免了手写药方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同时,在传递药方给护士时,也可通过电子系统直接传递,避免了信息传递不畅产生的错误。
3. 强化病人识别:医院应采取多种手段核对病人身份,如询问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信息。
同时,应在病人身上标注正确的姓名和住院号,以避免人工识别错误。
4. 药品标识清晰:医院应加强药品标签规范,确保药物的名称和剂量清晰可辨。
护士在给药前应认真核对药物标签,以确保给药无误。
感冒病虽小用错药事大!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第8期文/ 本刊记者李蕙君医学指导/ 方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27 岁的小张,因为“ 高热7 天,伴腹泻5 天”到呼吸科就诊,从入院到去世仅7 天……经了解,小张不但在感冒初期自行去药店买了药,还因自己体重大,加量服用了好几种药,最终因“感冒药”服用过量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
对乙酰氨基酚超量真的很严重小张的悲剧就来源于退烧心切,各种感冒药混在一起乱吃。
另外他觉得自己体重基数过大,就擅作主张,吃了双倍的剂量,最终因对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导致严重肝损,最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境地。
对乙酰氨基酚超量真的这么严重么?专家表示,按疗程、按剂量、合理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安全的,之所以会出现像小张这样的严重后果,主要是超量使用、误用或重复用药导致该药使用过量。
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它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部分常见的退烧药和止痛药也含有该成分。
因为这些药物非常常见,又是容易买到的非处方药,因此很多人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警惕。
所以服用感冒药、退烧药时,要留意药品说明书上的成分一栏,确保最多只服用一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
抗生素对病毒感冒无效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具有自限性,通常7-10 天就能自愈。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感冒就不需要药物治疗了呢?其实,合理应用感冒药,对减轻感冒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预防并发症,还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但可怕的就是很多人认为小小感冒自己随便吃点药就行,并且被很多人“首选”的、自认为可以治疗感冒的药除了解热镇痛的,还有抗生素。
专家表示,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无效,错误混服会降低解热镇痛药药效。
一般没有细菌感染的征象,如发热、咳黄痰等,不必使用抗生素药;没有发热、头痛、咳嗽症状,不必使用含有解热镇痛成分和镇咳祛痰成分的感冒药;以咳嗽为主的感冒应服用含有镇咳祛痰成分的药物,如酚麻美敏片。
药物中毒健康宣教内容药物中毒,这话听起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药物真是太常见了,感觉随手就能拿到。
可是你知道吗,药物如果使用不当,结果可能就不是开开心心去看医生,而是直接变成“药物中毒”的主角,真是想想就让人心慌。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轻松点,不要紧张,毕竟知道了,就能避免嘛。
先说说药物中毒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你吃的药本来是给你治病的,结果用了不对的方式、剂量或者根本就没必要用,结果身体就开始罢工。
像是吃了过量的止痛药,那效果可就像开了外挂,身体可是会对你发火的哦。
听说某种药效果好,咱们就贪心一口气多吃,这就像是吃饱了撑的,后果可想而知。
哎呀,有些药吃了就能让你一秒钟飞起来,有些药则是让你在医院里躺着等救护车,搞得你一脸懵逼。
你知道吗,药物中毒的症状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就像个百宝箱。
轻则恶心、呕吐、头晕,重则昏迷、抽搐,简直让人想给自己来个“打呼”求生。
想想你那难受的样子,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中毒了,觉得不过是小毛病,结果却越拖越严重,像是“青蛙被煮熟”的故事,慢慢变得不可收拾。
咱们再说说那些常见的药物,像是感冒药、止痛药、抗生素等等,大家都挺熟悉的。
可是,你可别以为它们是“无敌战士”,用得不当,立马就变成了“敌军”。
就拿感冒药来说,感冒了就想一口气吃个十几颗,结果你可就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朋友为了快速好起来,硬是吃了两种感冒药,最后整个人像喝了酒一样,晕晕乎乎,真让人哭笑不得。
遇到药物中毒了怎么办呢?别慌!深呼吸,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紧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告诉他们你吃了什么药,多少剂量,别隐瞒哦。
就算是因为好奇而试药的,也要诚实说出来,毕竟“隐瞒就是罪”,及时处理才是王道。
然后,尽量不要自己乱用解药,这样有可能把事情搞得更复杂,就像是在火上加油,搞不好就把自己弄得更痛苦。
在家里,药物最好还是要分门别类,妥善保管,远离孩子和宠物,别让他们误食了。
尊敬的医院领导:您好!我因在近日工作中,因个人疏忽导致患者口服药吃法错误,给患者及医院造成了不良影响,我深感愧疚。
在此,我向医院领导和患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就此次事件进行深刻的检讨。
一、事情经过2023年3月15日,我负责为患者小王发放口服药。
在发放过程中,我因急于完成任务,没有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和剂量,导致小王口服了错误的药物。
患者在服用后,出现了不适症状,经检查发现是因为口服了与我核对失误的药物。
二、错误原因1. 工作态度不端正:我对待工作缺乏严谨的态度,没有充分认识到药品发放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核对过程中出现失误。
2. 责任心不强:我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缺乏责任心,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导致出现失误。
3. 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在发现错误后,我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三、改正措施1. 提高工作态度:今后,我将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确保工作质量。
2. 加强责任心: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负责,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
4. 学习相关知识:我会加强对药品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总结此次口服药吃法错误事件,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次事件为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医院能够加强对药品发放工作的管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再次为此次事件向医院领导和患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恳请给予我改正错误的机会。
此致敬礼!患者口服药吃法错误责任人:2023年3月20日。
药房差错事故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药房成为人们购买药品和保健品的主要场所之一、然而,由于人为疏忽等原因,药房差错事故频发,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风险。
本文将以一起药房差错事故案例为例,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药房管理的重视。
这起药房差错事故发生在一家较大的连锁药房。
一位消费者在该药房购买了一盒常规感冒药,并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服用。
然而不久后,消费者感觉症状加重,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头晕、呼吸困难等。
经过紧急治疗,消费者的生命得以稳定,但仍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经调查,原因是药房在该药品的发药过程中犯了差错,将二比一的用量错误标记为一比一,导致消费者误服了过量药物。
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药房人员的工作失误。
药房工作涉及到药物的储存、发药、监控等环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准确的操作是确保操作安全的关键。
然而,在这起事故中,药房人员在标记药品用量时犯了错误,没有仔细核对和确认,导致误发药物。
第二,药房管理不到位。
药房是涉及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药房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
然而,在该药房中,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药品库存和发药过程中的监控不到位,容易导致差错的发生。
第三,消费者对药品安全的监督缺位。
在该事故中,消费者没有对药品进行详细的核对和确认,凭借对药房信任的盲目购买,导致误服过量药物,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为了避免类似的药房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药房管理制度。
药房需要建立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一道工作环节都得到严格遵守。
同时,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药品安全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
其次,加强药品库存和发药的监控。
药房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做好药品的进货验收和储存工作,减少因药品质量问题导致的事故风险。
用药失误案例分析及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启示1.用药失误及其影响用药失误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包括剂量错误、药物选用不当、给药方式错误等。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死亡。
因此,用药失误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2.案例描述某患者因感冒发热就诊,医生开具了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和阿莫西林胶囊两种药物,并嘱咐患者同时服用。
但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将两种药物一起注射给患者,导致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经抢救后脱险。
此事件中涉及的药物为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和阿莫西林胶囊,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反应,后果则是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3.问题分析导致该用药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医生开具处方时未详细交代用药方法,护士执行医嘱时未仔细核对药物品种和用药方式,以及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未能充分了解药物使用方法。
在此事件中,医生、护士和患者三方均存在一定的失误,但医生的错误开具处方和护士的操作失误是导致用药失误的主要原因。
4.教训与改进措施本次案例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医生开具处方不规范、护士执行医嘱不严谨以及患者对药物使用方法不了解。
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加强监管,确保医生开具处方规范;提高医护人员培训质量,确保护士执行医嘱严谨;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使用方法的了解程度。
5.预防策略与患者教育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有效策略包括:强化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完善处方审核制度,确保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药品管理和监督,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应通过良好的沟通协作来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率。
6.结论用药失误是医疗服务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完善的重点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用药失误的原因、总结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降低用药失误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强化患者教育和提高处方审核制度等预防策略也是降低类似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
口服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口服用药错误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口服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制定针对口服用药错误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在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一、口服用药错误的类型及影响口服用药错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选错:患者服用了与医嘱不符的药物。
2. 药物剂量错误:患者服用的药物剂量与医嘱不符,可能是过量或过少。
3. 药物时间错:患者服用药物的时间与医嘱不符。
4.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出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过敏或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
口服用药错误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不良影响:1.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2. 延误病情治疗,使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3. 降低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影响医患关系。
4. 造成医疗机构的声誉损害,可能引发舆论负面影响。
二、口服用药错误应急预案的编制制定口服用药错误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错误发生时可能带来的损失,并能够快速应对和处理错误。
1. 形成专门的药品管理小组:由医院药学专家组成的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应急预案。
2. 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口服用药标准流程及相关规定,明确药品的存放、配发、核对、使用等环节的流程和责任。
3. 强化药品知识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口服用药错误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用药知识和操作技能。
4. 建立错误记录和报告系统:对发生的口服用药错误进行记录和报告,并进行反馈和分析,以便总结教训、改进工作流程。
5. 加强监督和内部审核:定期对口服用药流程进行监督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三、口服用药错误的处理流程口服用药错误的处理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错误发现、错误报告、错误评估和错误纠正。
1. 错误发现:口服用药错误可以由患者、医务人员或药品管理小组发现。
发现错误后应立即停止相关用药行为,并记录错误相关的信息,如错误的药物、剂量、时间等。
使用药物剂量不当导致事故的典型故事序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意外事件。
这些事件引发了我们对药物安全的关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探讨药物剂量不当导致事故的典型故事,并共享对这一话题的个人见解。
一、事件起因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一位名叫小明的患者因为使用药物剂量不当导致了严重事故。
小明在接受治疗时,医生开给他一种镇痛药,但由于疼痛剧烈,他在服用药物时误将剂量增加了一倍。
这个不小心的错误导致了小明的心跳加速、出现眩晕等严重不良反应,幸好及时送医才得以挽救。
二、事件教训这个事件告诉我们,药物剂量的准确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在开药时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剂量,患者绝对不能自行增减药物的用量。
不正确的剂量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
我们要铭记医嘱,保持正确的用药习惯。
三、对事件的思考这个典型故事告诉我们,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
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还要了解每种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而医生在开药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剂量。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药物剂量不当导致的意外事件。
总结通过这个典型故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药物剂量不当的严重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
医生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给出合适的剂量建议,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个人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深感药物剂量不当导致的事故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在使用药物时要格外谨慎,绝不可以随意增减剂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结语通过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我们对使用药物剂量不当导致事故的典型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每位读者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保持正确的用药习惯,远离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
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用药安全,成为健康生活的守护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感冒药导致的安全事故不可不知导语:感冒药算是常用药物了,但是感冒药也会引起其他的疾病,请看下文的详细介绍入冬后,冷空气频频偷袭,坏天气让不少人患上了感冒。
这个时候,各类感冒药就开始忙了起来,它们一边退热息痛,一边镇咳止涕,也确实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可是忙中易出错,对于一些特殊的感冒患者,感冒药在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却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应引以为戒。
事故一:用药不慎导致中风“肇事者”:布洛芬、盐酸伪麻黄碱事故经过王伯患高血压5年,这段时间不小心患上了感冒,出现发烧、打喷嚏等症状。
于是自己买了含有盐酸伪麻黄碱、布洛芬的感冒药服用。
可是服药的第二天,他便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随即一侧身体不听使唤,到医院检查确诊为中风。
引以为戒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感冒后最好选用不含有盐酸伪麻黄碱、布洛芬成分的感冒药。
因为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加快心率、升高血压的作用,布洛芬有抑制前列腺素分泌的作用,会促使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的患者来说,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导致心绞痛发作,也容易导致脑血管发生破裂而中风。
所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感冒后,最好咨询专业人士后再用药,否则容易加重病情。
事故二:阿司匹林引发的哮喘“肇事者”:阿司匹林事故经过患有哮喘的老李感冒了,而且还有点发烧。
李大爷在药箱里翻了半天,找到阿司匹林,就吃了两片。
谁知道,约半小时后。
他就先是感觉气短,后来就出现严重哮喘,指端、口唇呈青紫色,不能平卧,家人急忙把他送进了医院。
引以为戒导致李大爷哮喘发作的罪魁祸首就是阿司匹林。
原因是阿司匹林抑制了前列腺素E的合成,而。
药物剂量加错的不良事件范文今天我得给你们唠唠医院里发生的一件超级吓人的事儿,那就是药物剂量加错这种不良事件。
你想啊,咱们去医院看病拿药,那可是把自己的健康都交到医生和护士手里了。
就说前几天在咱们这儿的医院吧,有个小护士,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可能还在熟悉各种流程呢。
那天来了个病人,按照医嘱呢,是要吃一种药,正常剂量是每次一片,一天三次。
结果这小护士啊,也不知道是忙晕了头还是怎么的,看成每次三片,一天三次了。
这病人呢,也没仔细看说明书啥的,就按照护士交代的吃了。
刚吃下去的时候还没啥感觉,可过了一会儿,就开始觉得浑身不对劲。
头晕得就像坐在转椅上被人疯狂转了好多圈似的,胃里也翻江倒海的,直想呕吐。
这还不算完,心跳也开始变得特别快,就像怀里揣了只小兔子,而且还越来越慌,感觉整个人都要飘起来了。
家属发现不对劲啊,赶紧去找医生。
医生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咯噔”一下,赶紧查了查病人吃的药,这一查才发现,好家伙,剂量加错了这么多。
这时候,医生一边赶紧安排各种检查来看看病人身体到底被影响成啥样了,一边就开始采取措施来缓解病人的症状。
你说这事儿闹的,这可不仅仅是让病人身体难受那么简单。
病人心里头啊,那也是充满了恐惧和担忧。
本来是来医院治病的,结果因为这个剂量加错的事儿,感觉像是又得了一场大病似的。
而且啊,病人家属也特别生气,对医院的信任一下子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瘪了不少。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呢,这事儿可就严重了。
首先就是对医院的名声有很大影响啊,就像一个原本光洁的招牌上突然被泼了脏水。
其他病人听到了这件事,心里也会犯嘀咕,担心自己会不会也遇到这样的情况。
医院内部呢,也得赶紧进行调查,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对于那个小护士来说,她自己也特别自责,本来是想好好照顾病人的,结果因为这么一个失误,给病人带来这么大的痛苦。
为了避免这种药物剂量加错的事情再次发生啊,医院可得好好下功夫。
一方面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那些新入职的小年轻,要让他们把各种药物的剂量牢牢记住,就像记住自己的生日一样重要。
感冒药吃不对,后果很严重
近期江门一个小女孩感冒了,因为担心不能正常上班,就一次性服用了两种感冒药,以为这样就可以加速康复速度,殊不知一次错误的认知,让救命药变成了夺命药,第二天出现了急性肝衰竭,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时大家可能不知道,感冒药里面,大多数含有乙酰氨基酚,同时服有两种或以上的感冒药,会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甚至会引起肝衰竭,导致死亡!
大家感冒还是咨询相关医护人员,或者及时到当地医院就诊,以免担误病情!。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是为了对我们近期发生的给药错误进行总结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团队对此次事件中受到影响的病人表示诚挚的歉意。
同时,也要感谢大家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和积极应对的态度。
一、事件回顾近期,我们科室发生了一起给药错误事件。
在此次事件中,由于护士小王在执行医嘱时疏忽大意,将患者A的药物剂量误写成患者B的剂量,导致患者B在用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在发现错误后,我们立即采取措施,将患者B送至抢救室进行救治,并及时调整了患者A的用药方案。
幸运的是,经过救治,患者B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严重后果。
二、事件原因分析1. 制度执行不到位:在此次事件中,我们科室在药品管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执行不到位现象。
如药品存放不规范、医嘱审核不严格等,为给药错误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 人员培训不足:护士小王在执行医嘱时出现错误,与她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不足有关。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科室对护士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她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应对。
3. 沟通不畅:在此次事件中,护士小王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医嘱执行过程中出现误解。
此外,科室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4. 工作压力过大:在繁忙的工作中,护士小王可能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出现疏忽,导致给药错误的发生。
三、改进措施1. 完善制度: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等,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
2. 加强培训: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同时,加强对医生、护士等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优化工作流程:优化药品管理、医嘱执行等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
4. 增加人员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科室人员配置,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5. 强化监督:加强对药品管理、医嘱执行等环节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总结此次给药错误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在医疗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
感冒后吃下的那颗药,毁掉了她的“下半生”!99%的人吃错了,看完快改~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许多人都在家里备了感冒药以防万一。
但是感冒药却不能乱吃,吃错轻则病程加长,病情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生死危机!案例18岁的时候,小勤不小心得了一次感冒,随便吃了一点感冒药,就又投入了紧张的高考复习当中。
不久后又因淋了一场雨引起了低烧,因为平日身体素质好,父母只是让她吃了点感冒药。
结果次日小勤开始高烧不退,几天后突发抽搐、惊厥,送入医院ICU急救。
出院后的小勤留下了症状性癫痫的后遗症,15年来,生活不能自理。
一场小感冒为何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原因竟与她没有分清体质,吃错了感冒药有关!吃错感冒药有致命危险感冒,作为常见的疾病,常常不受重视。
很多人在感冒后就选择去药店买感冒药吃。
但不同体质的人要用不同的药。
尤其像案例中的小勤属于内热体质,不辨体质随意用药,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内热体质呢?①按压大椎穴自测大椎穴,位于第七节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隙中。
在按压大椎穴时疼痛,则预示是内热体质。
用针灸按压大椎穴,既能发现内热,也能治疗缓解内热。
若在家中,则可使用筷子钝的一头来按压大椎穴,能够辅助缓解内热体质。
②看舌尖自测舌尖若是发红,舌苔比较厚重,则预示内热体质。
内热体质,要警惕“寒包火”感冒正常的受寒感冒表现应当为全身酸疼,畏冷,但对于内热体质的人来说,却并非风寒那么简单,而是特殊的风热感冒——“寒包火”型感冒,这类患者如果吃错药,后果很可怕!寒包火型感冒的典型特征就是喉咙痛,若是一感冒就喉咙疼,可能就是内热体质。
如果将玻璃杯表示人体,热水表示内热体质,玻璃杯外的冰水表示寒邪,在寒包火感冒的情况下继续服用热性感冒药,就好像在玻璃杯中继续注入热水,导致玻璃杯炸裂一般,引起可怕的后果。
因此,“寒包火”型感冒选对感冒药很重要!祛寒的感冒药里含有热性的成分,若是内热的人服用,就会火上浇油,引发更大的危机。
龙源期刊网
吃感冒药进了ICU 全因做错一件事
作者:廖日房
来源:《保健与生活》2020年第04期
近日,网上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只因同时吃了两种感冒药,竟严重到肝衰竭进了ICU(重症监护病房)。
其实,吃感冒药这件事情,还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大部分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又称醋氨酚、扑热息痛,这种药很常见,是儿童发热的首选药物,相对比较安全。
那这种连儿童都能用的药,怎么会引起肝衰竭呢?原因很简单——叠加服用。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同服2种或2种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
既吃了一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又吃了另一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服用了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又服用了含布洛芬的药物。
就像新闻里报道的,一种感冒药中就含有對乙酰氨基酚,与同服的布洛芬同为非甾体抗炎药,两药叠加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加重。
如果反复多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尤其是大剂量长期用药,可引起氨基转移酶增高;超剂量使用可导致肝功能明显异常,有造成肝衰竭甚至死亡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