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五讲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56
《史学概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庞卓恒。
目录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第三节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第四节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第二节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第一节什么是规律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第一节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第二节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第三节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第四节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第五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节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第二节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第三节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第四节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第二编历史学的方法论第六章历史研究方法第一节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第二节技术性方法第三节导向性方法第四节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第七章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第一节什么是史料第二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第三节史料的鉴别第八章新史学方法第一节比较史学方法第二节计量史学方法第三节口述史学方法第四节心理史学方法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第十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第十一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后记总结历史含义:1,人类过去的经历2,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3,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第一讲历史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必须回答但又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两个观点一、历史是神学的奴婢。
1.代表人物奥古斯丁2.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3.他的观点1、认为人类历史只不过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它从上帝创世开始结束上帝解救犹太人出苦海并升入幸福的天堂2、历史最终由上帝的旨意决定的但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种直接的推动力来加以实现这种直接动力就是善与恶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两城之间的善恶冲突以及世俗之城内部恶与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推动着世俗之城最终毁灭和上帝之城的最终胜利。
二、历史是“人”的历史它在文艺复兴以来出现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但又出现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历史相对主义观点代表人物克罗齐、柯林伍德他们否认历史是客观的存在认为所谓历史就是人类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对过去所做的思考因此“一切的世界史都是当代史”。
第二种观点历史客观主义的观点代表人物兰克他们否认历史的现实主观意义主张在任何活动中历史学家都要消灭自我成为历史事实的传话筒。
第三种观点从双重内涵来解读历史。
他们认为历史的正确含义有两个一种叫做历史的本体第二种叫做历史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第三种观点正确看上去正确的往往是无用的——无用的真理。
如马哲中的辩证法只有片面才能深刻深刻的肯定是片面的。
★马克思对历史学的定义他认为历史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即存在着规律但是它同时又可以被认识。
从广义上看历史是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从狭义看专指人类的发生发展史。
什么叫历史学历史学分为两种广义的历史学我们仅仅知道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从狭义上看是指专门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第二讲历史学的前世今生前提历史四层次1、过去2、对过去的叙述★3、理性的历史学4、分析与批判的历史学西方古典史学这一时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神化了的英雄史观前希罗多德时代正如西方的文明源于古希腊一样西方的历史学也完全建立在希腊人的基础之上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诞生之前西方经历了一段很长的童年时段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前希罗多德时代。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第一部分:明代政治制度概述1.1 皇帝统治体制明代的统治体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负责统治全国。
1.2 官僚制度明代实行官僚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五经卫、衙门、巡抚等行政区域,分别由相应的官员负责管理。
官员的选拔通过科举考试来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作。
第二部分:明代社会经济发展2.1 农业发展明代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
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重视,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和排灌。
2.2 商业贸易明代商业贸易繁荣发展,手工业和制造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络逐渐形成。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成为了重要的出口产品,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2.3 海外贸易明代进行了广泛的海外贸易,丝绸之路和马来西亚航线成为了重要的贸易路线。
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与明代进行了贸易往来,为中国带来了许多珍贵的商品。
第三部分:清代政治制度变革3.1 清朝的建立明朝灭亡后,清朝由满洲族建立。
满洲人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推行满汉分治制度、分封制度和八旗制度等。
3.2 封建专制制度加强清朝继续实行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行使着治理国家的各项权力。
3.3 官员选拔制度变革清代废除了科举制度,改为八旗子弟和进士出身的官员选拔制度,这导致了人才选拔的局限和腐败问题的加剧。
第四部分:清代经济社会发展4.1 商品经济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地商业网络更加发达,商业市场更加繁荣。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继续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4.2 科技进步清代科技进步较为缓慢,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印刷术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3 社会变革清代社会变革较少,但对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却有一定的影响。
满汉关系的建立和八旗制度的实行,使得满洲与汉族的关系日趋紧张。
第五部分:总结以上是本次演示的内容概要。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史学概论是一门以研究历史学科的性质、方法、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导论。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历史学的概况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史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学科范畴。
2. 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学术讨论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 历史学的定义- 历史学的发展历程- 历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2.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历史- 历史事实与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3.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料的批判与评价- 选择、比较与分析方法4. 历史学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比较研究法5. 历史学的发展动态- 历史学派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述,对历史学的概要内容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
2. 研讨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促进对历史学概论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3. 培训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4. 作业指导: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历史问题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笔面试。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3000字的学术论文。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主教材:- 《史学概论》刘树藩、张琪编著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史》黄钦椿- 《西方史学史》王亚非- 《史学基本问题》冯友兰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讲历史学的定义和性质第二讲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讲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讲历史学的理论基础第五讲历史学的发展动态八、教学资源支持1. 图书馆及电子资源:学生可自行查阅与历史学概论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电子资源。
《史学概论》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史学的概念与功能1.1 教学目标1. 了解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掌握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2 教学内容1. 史学的定义与内涵2. 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二章: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掌握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中国史学的历史演变2. 讲解:阐述中国史学的特点与成就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2.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三章: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3.1 教学目标1. 了解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掌握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2 教学内容1. 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西方史学的传统观念2. 讲解:阐述西方史学的变革过程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史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3.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四章: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4.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理解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1. 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历史研究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研究的理论框架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方法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4.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五章: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5.1 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掌握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2 教学内容1. 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2. 讲解:阐述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各个分支学科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5.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六章:史料与史源学6.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掌握史源学的research 方法与技巧3. 掌握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2 教学内容1. 史料的概念与分类2.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料的概念2. 讲解:阐述史源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运用6.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七章:历史编纂与历史书写7.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掌握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理解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1. 历史编纂的概念与方法2. 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历史编纂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7.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编纂的概念2. 讲解:阐述历史书写的技巧与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编纂的实践操作7.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八章:历史与记忆8.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掌握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2 教学内容1. 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与记忆的关系2. 讲解:阐述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机制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历史记忆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8.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九章: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9.1 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掌握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理解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2 教学内容1. 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2. 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历史教育与史学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9.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历史教育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史学传播的方法和技巧3.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史学传播的实际操作9.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第十章:史学伦理与历史责任10.1 教学目标1. 理解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掌握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2 教学内容1. 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3 教学活动1. 导入:介绍史学伦理的重要性2. 讲解:阐述历史研究的道德规范3. 实践:指导学生了解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10.4 作业与评估2. 评估:课堂参与度与作业完成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本教案涵盖了史学概论的多个方面,包括史学的概念与功能、中国史学的历史与发展、西方史学的传统与变革、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分支及其研究对象等。
史学概论课件第⼀部分—本体论第⼀节、什么是历史马恩: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然史和⼈类社会史两⽅⾯。
历史可以从两⽅⾯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然史和⼈类史。
但这两⽅⾯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存在,⾃然史和⼈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性:都是“过去式”;都不以⼈的意志为转移。
区别:⾃然史变化是“长时段”;⾃然史时间更久远,范围更宽⼴;⾃然史⽆意识的存在。
第⼀,历史认识是⼀种现实的思想活动;第⼆,现实的兴趣以及⽣活的需要才会引起对过去的历史的探索和研究第三,对过去的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总是受到现在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
正是现实的需要呼唤着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才得以复活并获得它的当代性。
历史与历史著述性质有别: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
“被加⼯原型”和“加⼯产物”之间的关系。
“加⼯产物”依据“思想痕迹”与“⾏为痕迹”来加⼯;“加⼯产物”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相对于克罗齐过于强调⼈的主观能动,兰克则过分强调了历史的客观实在。
历史是⼈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杜赞奇:历史是古⼈打给今⼈的电话,话题由古⼈决定,⽽如何回答则取决于我们。
第⼆节、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运动过程贵在求真;发现规律贵在致⽤。
运动过程重研究是什么;发现规律重在研究为什么。
科学与艺术之争历史学是科学:从兰克学派到年鉴学派历史学是艺术:从浪漫主义到《万历⼗五年》黄仁宇是历史学界的琼瑶。
中国必须从⼀个靠尊卑有序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数⽬字来管理的国家。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从罗素到唯物史学王国维:介于科学和⼈⽂之间的历史学历史思维的⽅式与历史学的学科属性形象思维:具体性、个别性、多样性的艺术特征与史学研究对象暗合整体性、⽴体化复原历史实际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深刻理解历史实际需要借助精神沟通和感情共鸣呈现历史实际的画⾯和过程需要借助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历史具体性中蕴含着常规性,个别性中蕴含着重复性,多样性中蕴含着统⼀性和因果关系。
本科《史学概论》讲义目录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第二讲,为什么学习《史学概论》第三讲,如何实现史学的社会功能一,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几点误解二,史学工作者的分工三,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四.美国二十世纪的大众史学五,以上四者之间的关系第四讲,掌握历史文献的一般方法第五讲,社会调查与历史调查第六讲,口述史学第七讲,史学工作者的合理知识结构第一讲历史学的性质“历史”一词的三层含义,是循序渐进的:历史(记忆、口头)——历史感——史诗——文字的出现(与史诗一起,初具时间、空间、人、事、因果等基本史书要素)——史书——史书有了一定的量,史学出现。
历史学的性质:1,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性质相同,大多数近代中国史学家持之。
2,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学科,何炳松为代表。
3,历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胡适、张荫麟、刘节等为代表。
4,历史学纯粹是一门艺术,钱钟书。
5,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当讲求实证和客观。
朱希祖。
6,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7,从历史研究的过程看,从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历史学是科学、人文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明白它是三者的交集。
在实证研究阶段具有一般的科学特征;在历史解释、价值评价阶段,具有人学的特点,必须从社会出发,而社会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因此,“人文”性质突出;在表述阶段,应当具有艺术性。
8,后现代与历史学参考著作与论文目录王晴佳、古伟瀛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书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史著主要有,[法]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法]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又译为《蒙太尤》),[意]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世界观》等。
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总目录本课程基本情况 (1)导论 (2)历史与史学 (6)史学认识 (8)史学方法 (13)当代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20)本课程基本情况一、开课系所:历史系二、开课年级:大二上三、开课教师:温春来(hsswcl@)四、修别:必修五、课程名称:(中文):史学概论(英文):Introduction to Historiography 六、学分数:3学分八、教学目标:《史学概论》是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学科发展趋势,培养现代学术意识。
课程内容以史学认识和史学方法为核心,主要论述历史学的性质及其成立条件,探讨实践史学宗旨的各种方法及其有效性问题。
九、教材基本教材1、《中山大学史学概论课程纲要》2、《中山大学史学概论教学参考资料》扩展教材3、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4、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十、课程进行方式1.专题讲授教师讲授,教师、学生相互提问、讨论2.典籍研读学生课前熟读文献,教师课堂引导、讨论3.问题讨论学生分组、报告、相互讨论,教师点评、总结4.史料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解读史料学习、体会历史研究的方法5.论文分析师生一起分析具体的史学论文,加深对史学方法与学术批评的理解6.影视分析通过影视加深对史学性质、史学价值的认识7.学生自学鉴于时间有限以及学生的任务繁重,课程纲要中的个别内容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课外自学,不作考试要求十一、课室要求:多媒体课室十二、考试:平时成绩(期中论文)30分,期末考试70分。
说明:本课程纲要中所列举的书目,以黑体字突出者为必读。
导论从传统史学到唯物史观:中国人历史认知方式的巨变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历史认知方式一、强烈的历史意识1、源远流长的历史意识与史学传统(1)何谓历史意识觉得过去重要,有必要保存下来的意识历史意识+计年方法+文字→史学产生(2)史学传统A、从《史记〃殷本纪》谈起B、‚史‛的最初含义C、源远流长且不间断的史学传统2、帝王的时间正统观念(君)正朔:正,一年的第一天,朔,一月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