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品种试验、审定和推广
- 格式:ppt
- 大小:505.00 KB
- 文档页数:24
北京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暂行条例(97年修正)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7.04.16•【字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65号]•【施行日期】1987.07.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1月24日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4月15日北京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北京市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农作物种子的质量管理,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种子,是指种植用的粮食、油料、蔬菜和其他农作物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等。
第三条种子质量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本市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原原种、原种、杂交种亲本、良种的商品种子及名、优、特、新品种种子。
第四条农作物种子质量依照国家标准、专业标准(部颁标准)监督检验。
没有国家标准、专业标准的,依照本市颁布的地方标准监督检验。
第五条市农业局主管全市种子质量的管理工作;区、县农业局主管本区、县种子质量的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农业局所属的种子管理站,负责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种子生产、经营部门建立、健全种子质量管理和检验制度;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对领取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申请进行审核;对种子质量争议进行技术鉴定和调解。
区、县种子管理站的业务受市种子管理站指导。
种子管理站的种子质量监督业务受同级技术监督部门指导。
第二章新品种的审定第六条凡在本市推广应用选育、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必须经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市农业局公布。
未经审定的新品种除为试验示范繁殖外不得生产、销售和推广;经审定不合格的品种禁止生产、销售和推广。
第七条报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和两年的生产示范资料;(二)产量比同类主要推广品种高10%以上或者在品质、生育期、抗逆性和适合加工特殊需要等方面有一项以上显著优点;(三)有一定数量的原原种,种子质量达到原种标准,并不带检疫性病虫害或检疫性杂草种子。
广东省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农作物品种试验是品种审定、推广和结构调整的最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品种试验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使试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广东省农业厅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试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区域试验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光温敏感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
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
生产试验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栽培技术要点。
每一个品种的生产试验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省级品种试验由省种子管理机构组织。
省种子管理机构根据需要,可指定相关科研、教学、推广或管理等单位具体主持经省种子管理机构指定的农作物品种试验工作。
第五条品种试验由有区域代表性、具备试验条件、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承担。
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严格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试验,并采取措施改善试验条件,提高试验质量;(二)指定具有农学或相近专业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上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试验工作,并保持试验人员相对稳定;(三)对参试品种作出公正、准确、科学的评价,按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并对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第六条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省级品种试验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试验设置第七条品种试验点应根据农业生态条件、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设置。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点根据不同作物设定。
试验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八条试验田应当选择地势平坦,地力中上、均匀,前茬作物一致,排灌方便,无畜禽干扰,交通便利的田块。
第九条区域试验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小区长方形,长边与肥力变化最大的方向平行,统一小区面积和种植规格。
同组试验须安排在同一田块进行,具体按附录1执行。
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5.27•【字号】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2号公告•【施行日期】2021.05.27•【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2018年9月21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21年5月27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吉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规范农作物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作物种子质量,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保障供种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作物种子(以下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花等。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种子工作,其所属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或者受其委托的种子管理机构,依法开展种子执法相关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发展和改革、财政、科技、交通、市场监督管理、粮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作好种子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种子执法和监督,建立种子执法联动机制,依法查处种子违法行为。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推进质量兴农战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建立种子储备制度,储备的种子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和余缺调剂,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储备的种子应当定期检验和更新。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学分:理论学时:实验学时:面向专业:种子专业(本科、专科) 课程代码:先开课程:植物育种学、栽培学、种子学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张洪生审定人: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一、说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是我国在开始实行种子产业化之后而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
它以植物育种学、栽培学和种子学为基础,是研究农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以研究大田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为主,也包括蔬菜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研究。
其目的在于探索我国现代种子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培养新时期从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所需的专门人才。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是植物生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兼具农业技术科学和行业管理科学的性质,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在新形势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在保持农作物良种优良种性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种作物各类种子加速繁殖、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条件具体应用;同时要了解我国种子法规,系统掌握种子行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力求全面了解、跟踪国内外种子生产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的技术经验;此外,还应增强振兴民族种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依法治种的观念,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把我国种子事业推向更高水平,加速我国种子产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内容偏重于实用技术理论与技巧的讲解。
课堂采用双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讨论。
课堂教学中列举大量现实种子生产及经营管理的范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绪论(学时)一、种子生产的意义与任务二、种子生产概况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的对象、性质与任务重点:种子生产的意义与任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05.07•【字号】•【施行日期】1987.09.05•【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医政医管其他规定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1987年9月5日自治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1994年5月7日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农作物品种的资源管理、选育和审定第三章种子的生产和加工第四章种子经营第五章种子的检验和检疫第六章救灾备荒种子第七章奖励和惩罚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作物种子(以下简称种子)管理,提高种子质量,保护品种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及使用者的正当权益,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种子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瓜果、薯类、麻类、烟草、绿肥、花卉、药材、牧草、蚕桑、香料和啤酒花等农业生产上使用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芽、苗等繁殖材料。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境内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推广、经营和使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种子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和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
依照放开、搞活、管好的原则,实行以种子公司为主渠道的多渠道供种。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种子工作,其执行机构是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设置的种子管理机构。
种子管理机构不参与种子经营活动。
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保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种子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执行;(二)负责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品种及种子质量管理;(三)负责组织农作物品种的试验、未范和审定工作;(四)负责种子检验的组织工作和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五)审核颁发和管理《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和《种子质量合格证》;(六)对从事种子选育、生产和经营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和指导;(七)对农户种子的生产和选留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八)培训种子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九)开展信息服务,协调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和推广等部门的工作;(十)会同有关部门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的单位和个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04年5月25日阅读次数: 27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农作物品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自治区区域内进行的品种试验、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蔬菜(包括西、甜瓜)、果树(核桃、板栗等干果除外)、茶树、花卉(野生珍贵花卉除外)、桑树、烟草、中药材、草类、绿肥、食用菌等作物以及橡胶等热带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条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条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
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其中常务副主任1名。
第六条专业委员会由7人以上组成,设主任1名。
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是:参与制定、修订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拟定工作计划;初审农作物品种;协助监督和指导农作物品种试验;对品种推广应用和合理布局提出建议;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提出停止推广的建议;遵守保密制度;参加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品种试验考察等。
第七条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种子管理站。
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是:负责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全区农作物品种试验、抗逆性鉴定、品质分析等工作;完善品种试验办法;具体负责通过审定品种的登记、编号、定名和签发审定证书;向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参加国家试验和审定的品种;组织新审定品种的示范;执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下达的有关品种试验和审定的工作任务。
第八条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由区品种审定委员会聘任。
THE NEW REGULATIONS新规四丿11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四丿11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规范品种试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开展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试验内容第三条:品种试验包括以下内容: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备案适应性试验;DUS测试。
第四条:区域试验应当对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等进行鉴定,并进行品质分析、DNA指纹检测、转基因检测等。
第五条:生产试验在同一生态类型区,按照当地主要生产方式,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等进一步验证;并对品种质量、杂交种新亲本和常规种原种的特征特性进行鉴定。
第六条:引种备案适应性试验是按照当地主要生产方式,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同一适宜生态区拟引种备案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等进行验证。
第七条:DUS测试是对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测试,具体操作按照DUS测试指南进行。
第三章:试验类型第八条:品种试验的组织方式包括公益性试验、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特殊类型试验、自主生产试验和引种备案适应性试验。
第九条:公益性试验是利用财政经费统一组织开展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第十条:绿色通道试验是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符合农业部规定条件、获得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许可证的种子企业)对其自主研发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自行开展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第十一条:联合体试验是由符合条件的企业联合体、科企联合体和科研单位联合体牵头单位组织实施,对联合体成员单位自有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自行开展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第十二条:特殊类型试验是申请品种试验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对自有特殊类型品种自行开展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特殊类型品种的范围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品审会)确定。
植物新品种权品种审定推广植物新品种权品种审定推广一、植物新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权是指对新培育的植物品种的专有权利。
在农业与园艺领域,新品种的培育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因此保护培育者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
植物新品种权的获得可以带来商业利益,并且能够激励更多的投入到植物培育研究中。
植物新品种权的设立有利于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创新,对于推动农业和园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新品种的定义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或自然选择,在一代或数代中对现有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创新改良或改良培育而成的具有较稳定特征的植物品种。
新品种不仅仅包括作物品种,还包括观赏植物、果树、药用植物等各类植物。
1.2 获得新品种权的条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得植物新品种权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一般来说,新品种必须是独特的、稳定的并且有明显的区别于已有品种。
培育者需要提供详细的培育方法和验证数据,以证明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和特性。
获得新品种权后,培育者享有对新品种的独家权利,包括繁殖、销售和利用等权益。
1.3 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通常包括植物繁殖材料和繁殖产物。
繁殖材料包括种子、苗木和其他用于植物繁殖的材料,而繁殖产物则包括繁殖后代和通过新品种繁殖的产品。
培育者可以通过授权或者直接经营的方式获得经济利益。
1.4 新品种权的申请和审批流程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和审批流程通常由国家级的植物品种权管理机构负责。
申请人需要提交详细的培育资料和特性描述,经过审查和测试,通过后方可获得新品种权。
新品种权的审批流程旨在保证新品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防止重复申请和侵权行为。
1.5 新品种权的保护期限植物新品种权通常具有一定的保护期限,一般为20年。
保护期限的设立既保护了培育者的利益,又促进了新品种的及时推广和应用。
过了保护期限后,新品种将成为公共资源,为更多的培育者和生产者所应用和推广。
二、品种审定品种审定是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和审批的重要环节,也是新品种推广的前提和基础。
非主要(zhǔyào)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zǒngzé)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dēngjì)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guǎnl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zhìdìng)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
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shòulǐ)与审查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hùkǒu)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
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pǐnzhǒng)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liǎnɡ ɡè)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tí chū)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三)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品种名称。
工 作 研 究2021年第2期新农民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分析张胜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阿拉尔 843013)摘要:本文针对如何对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对新品种农作物进行试验示范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在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技术人员1 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发展之现状1.1 农作物品种试验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近年来,新疆地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自治区气象台建立了合作,综合评定了当地各种农作物的干燥系数、区内各地的地质条件和活动积温等生态因素,并根据省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展分组布局工作,有效划分了相关生态区域。
与此同时,结合农作物品种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农作物种植比例调整的相关需求,对筛选范围进行了丰富,并对相关试验点的布局情况进行了合理调整,使试验网络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展,同时也使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中的相关品种试验体系得到了有效完善。
1.2 品种试验审定机制的组建与完善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内容,有关部门组建并完善了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并合理采取了相关措施,对推广品种进行了科学公正的审定。
相关部门通过采取对试验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并使这些技术人员实现持证上岗。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作物品种的质量监管及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对试验点的质量入手,进行多个角度的全方位监管,提升品种试验审定机制的试验质量,也使相关试验工作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1.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审定标准结合相关农作物的主要特点和具体发展方向,在确保农作物产量稳定提升的前提下,综合评价了新品种的各项指标,从而使优良品种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具体来说,依据相关抗性标准,在田间鉴评工作中可以发现,目前在试验中的品种和已经经过审定推广的品种出现了一些倒伏和病害问题,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品种,应当及时淘汰,从而有效降低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使生产隐患得到有效减少[1]。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和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审定办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以及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确定的其他农作物。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任务第三条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设立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审会),负责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品审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种子管理、农业行政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
委员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五年。
品审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第四条品审会设立办公室(以下简称品审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品审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登记受理、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质测定、抗性鉴定等品审会日常工作,协调各专业组及试验主持单位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品审会按所确定的主要农作物种类设立专业组,分别负责各类作物的品种初审工作。
专业组由13-15人组成,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
专业组成员应当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并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第六条品审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审会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各专业组组长及有关专家组成。
主任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专业组初审通过的农作物报审品种,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确定品种审定工作的重要事项。
第三章申请与受理第七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品审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安徽省申请品种审定的,必须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从境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和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权限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申请审定的品种需具备一定条件,具体按《审定办法》第十二条执行。
第九条申请品种审定,申请者要向品审办提交《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书》,并按申请书的内容和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及有关配套法规的规定,为了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加速新品种推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指的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油菜、花生、西瓜、马铃薯等九种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条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品审会)是在省农业厅领导下,负责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工作的机构。
第四条省品审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一般应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品审会设立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委员若干名,每届任期五年。
委员因工作原因,参加会议确有困难的,可以提出申请辞职。
若连续两次无故不到会者,视为自动放弃委员职务。
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为顾问。
第五条省品审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品审办),负责品审会日常事务并协调各专业组及试验主持单位的工作。
办公地点设在省种子管理站,办公室主任由本会委员兼任,根据需要配备专兼职干部若干名。
大会闭会期间由主任委员会议行使职权,如遇重要事项,可由省品审办报请主任委员召集主任委员会议研究确定。
第六条省品审会设麦油(小麦、油菜)、玉米、秋粮(水稻、大豆)、经作(棉花、花生)、瓜菜(西瓜、马铃薯)五个专业组,各专业组成员一般为9-15名,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
第七条省品审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制订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规章制度,制定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办法,组织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品质检测、抗性鉴定和品种考察等工作,审定各专业组初审推荐的报审品种和确定其他重要事项。
第八条省品种试验和审定经费列入省财政专项经费。
第三章品种试验第九条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区域试验是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生产试验是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配套栽培技术。
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农作物品种试验是品种审定、推广和结构调整的最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品种试验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使试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广东省农业厅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试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区域试验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光温敏感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
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
生产试验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栽培技术要点。
每一个品种的生产试验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省级品种试验由省种子管理机构组织。
省种子管理机构根据需要,可指定相关科研、教学、推广或管理等单位具体主持经省种子管理机构指定的农作物品种试验工作。
第五条品种试验由有区域代表性、具备试验条件、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承担。
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严格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试验,并采取措施改善试验条件,提高试验质量;(二)指定具有农学或相近专业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上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试验工作,并保持试验人员相对稳定;(三)对参试品种作出公正、准确、科学的评价,按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并对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第六条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省级品种试验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试验设置第七条品种试验点应根据农业生态条件、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设置。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点根据不同作物设定。
试验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第八条试验田应当选择地势平坦,地力中上、均匀,前茬作物一致,排灌方便,无畜禽干扰,交通便利的田块。
第九条区域试验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小区长方形,长边与肥力变化最大的方向平行,统一小区面积和种植规格。
同组试验须安排在同一田块进行,具体按附录1执行。
农委会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农委会农作物品种试验管理工作,提高试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农委会的工作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章试验申报和立项1. 试验单位根据农委会相关通知要求,填写《农作物品种试验申报表》,并报送农委会。
2. 农委会对试验申报表进行初步审核,符合要求的试验,按照一定的评审程序进行评审,并决定是否立项。
3. 农委会审核通过的试验项目,进行项目立项,并签订试验合同。
第三章试验组织和实施1. 试验组织方案应当包括试验名称、试验目的、试验内容、试验方案、试验区划等内容。
2. 根据试验组织方案,各试验单位进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试验设备和材料的准备、试验地点的选择、试验对象的选取等。
3. 各试验单位根据试验方案进行试验的实施,并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四章试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1. 各试验单位应建立试验数据的档案,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试验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试验报告。
第五章试验评价和鉴定1. 试验完成后,各试验单位进行试验结果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鉴定。
2. 试验评价和鉴定的结果,应当及时向农委会上报,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六章试验资金管理1. 农委会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对试验资金进行预算和审核,并按照合同约定和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的拨付。
2. 各试验单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试验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并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节约。
第七章试验结果的应用和推广1. 试验结果应当及时向农委会上报,并按照要求进行报告和汇总。
2. 农委会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试验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农委会的要求进行试验结果的合理应用和推广。
第八章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执行。
2. 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农委会将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3.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农委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