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
- 格式:docx
- 大小:14.73 KB
- 文档页数:2
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方法一、引言农作物和林木品种的审定是农业和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农林业生产的品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主要农作物和主要林木品种的审定方法,包括审定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技术手段等内容。
二、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方法1. 审定基本原则农作物品种的审定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稳定性的原则。
科学性要求审定结果基于科学实验证据;实用性要求品种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经济性要求品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适应性要求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稳定性要求品种具有遗传稳定性和一致性,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生产性能。
2. 审定程序(1)申请阶段:农作物品种审定的第一步是申请阶段,农民、农业科研机构或种子企业可以向相关农业部门提交品种审定申请,并提供相关的品种特性和试验数据。
(2)初评阶段:农业部门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对品种特性、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初步审核。
(3)试验阶段:通过田间试验、观察和测定,对申请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进行全面评估。
试验要求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4)专家评审阶段: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审,综合考虑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抗病虫害性等方面的表现,确定是否通过审定。
(5)公示阶段:将审定通过的品种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意见反馈。
(6)审批阶段:最后由农业部门对审定通过的品种进行审批,颁发相关的审定证书。
3. 审定技术手段(1)遗传学分析:通过对品种的遗传背景、基因组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品种的亲本关系和亲缘关系,以确定其独特性和创新性。
(2)田间试验: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田间试验,评估品种的适应性、产量表现和抗逆性等。
(3)生物化学分析:对品种的营养成分、抗性物质等进行分析,评估其营养价值和抗性特性。
(4)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分子标记等技术手段,对品种的基因型进行分析,评估其遗传特性和亲缘关系。
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和产量标准。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要农作物的范围。
主要农作物是指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对农民生计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农作物。
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甘蔗、甜菜、土豆、大蒜、洋葱等。
这些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着较大比重,因此对其审定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应包括生长期、生长环境、生长条件、生长技术、产量要求、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生长期和生长环境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对其有着明确的要求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稳定产量。
生长条件和生长技术则是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以及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这些方面的要求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产量要求和质量标准是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的核心内容。
产量要求是指农作物在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目标,对农作物的生产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
质量标准则是指农作物在生长、收获、加工等环节中应符合的质量要求,包括外观、口感、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市场需求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不断修订和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作物的生产技术和品种不断更新,对审定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农业生产的动态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以适应新的生产形势和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主要农作物的审定标准对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审定标准,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农产品的优质供给。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22年修订)正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6年7月8日农业部令2016年第4号公布,2019年4月25日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2号、2022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2号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条农业农村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数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附件1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申请要求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申请参加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审定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申请品种的条件(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四)遗传性状稳定;(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个生产周期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七)能提供足够的种子用于品种试验和标准样品留存(具体要求见附件7)。
二、申请材料的要求(一)申请者应提交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材料,内容包括:1、申请表(格式见附件2);2、品种选育报告(格式见附件3),包括亲本组合以及杂交种的亲本血缘关系、选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品种(含杂交种亲本)特征特性描述、标准图片,建议的试验区域和栽培要点;品种主要缺陷及应当注意的问题;3、品种比较试验报告(格式见附件4),包括试验品种、承担单位、抗性表现、品质、产量结果及各试验点数据、汇总结果等,或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4、转基因检测报告,或者转基因品种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复印件(格式见附件5);5、通过省级审定的,提供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合格证书以及审定公告复印件(与申请品种相关部分);6、取得新品种权的提供新品种权证书复印件,通过新品种权初审的提供受理通知书复印件;7、品种和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格式见附件6);8、标准样品要求(具体要求见附件7);(二)应提交材料的格式和数量要求所有材料一律采用A4规格,并装订成册,一式三套。
注意不要用塑料封面。
三、申请的受理申请者在各作物品种区试年会前将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材料电子版(盖章页扫描原件)发送至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并于规定日期前将加盖单位公章的《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申请表》报送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或交由省级种子管理部门统一带至区试年会。
品种审定不再唯“产量”是从———《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修改解读长期以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一直以产量作为唯一考量标准,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单一标准难以适应。
为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品种的新要求,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进行了修改。
新修改的《标准》以品种种性安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了过去以产量为核心的品种评判标准,使品种审定向分类管理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释放活力鼓励创新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农业在数量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产量高低是评判品种优劣的核心指标,高产品种推广应用在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的各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0.6万亿kg,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要求在稳定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更加注重机械作业和轻简化栽培对品种的要求。
反观以产量为核心指标审定出来的品种,其虽然高产但低档品质品种多,高档优质专用品种少;对肥水敏感、依赖大水大肥获得产量的品种多,水肥等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率高的绿色生态品种少;适合小农经济手工作业的品种多,适宜规模经营机械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少。
品种“不给力”,导致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天价进口大米,国产粮入库进口粮入市等现象的发生。
品种审定旨在为农业生产筛选出最先进、最适应、最安全的新品种,任务是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保障农业增产增收,保护农民利益。
品种审定标准是品种工作的“风向标”和“指挥棒”,直接关系到育种目标的制定、生产用种的选择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品种要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就要对品种审定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
这次审定标准修改的原则是有利于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的提高与协调,有利于适应市场和生活消费需要的品种推广。
通过修改品种审定标准,使品种审定工作充分体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种业创新活力,鼓励种业创新,把品种的决定权交给企业、选择权交给农民、评判权交给市场,为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提供品种支撑。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是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基本准则,旨在保证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
以下是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详细阐述:一、品种的适应性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是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品种的适应性包括对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性和对不同种植条件的适应性。
1.生态区域适应性:主要农作物品种应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种植,包括平原、山区、干旱区等。
在各个生态区域中,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表现应保持稳定。
2.种植条件适应性:主要农作物品种应能在不同的种植条件下保持良好的适应性。
这包括对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灌溉条件、种植密度等因素的适应性。
品种应能够在各种种植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二、产量主要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是品种审定的核心指标之一。
品种的产量应达到或超过当地主推品种的平均水平,且产量潜力应具备较高的提升空间。
1.当前产量水平: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当前产量水平应达到或超过当地主推品种的平均水平。
这是保证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2.产量潜力:主要农作物品种应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能够在未来通过栽培措施和育种技术的改进实现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这有助于保证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长期适应性。
三、品质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品质是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等。
1.外观品质: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外观品质应符合市场需求,如粒型、色泽、粒重等。
优良的外观品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营养品质: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营养品质应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优良的营养品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食用价值。
3.加工品质: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加工品质应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如面粉加工品质、榨油加工品质等。
优良的加工品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工业应用价值。
四、抗性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抗性是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对病虫害的抗性和对不良环境的抗逆性等。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新形势对品种审定工作的要求,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以下简称《审定标准》)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审定标准》(见附件)已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施行,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修订《审定标准》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品种提出新要求,品种审定工作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种性安全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品质为方向,以鼓励创新为根本,把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指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导品种选育方向,加快选育能够满足新形势需要的新品种,加快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二、准确把握修订《审定标准》的主要原则品种审定标准按照以下三项原则进行分类管理。
(一)保障粮食安全。
有利于高产、稳产品种审定。
满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新品种的要求,为实施“藏粮于技”提供支撑。
(二)突出绿色发展。
有利于节水、节肥、节药品种审定,有利于优质、适宜机械作业品种审定,满足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品种的要求。
(三)符合市场需求。
有利于加工专用型、特殊用途及有有市场需求的特殊类型品种审定,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对品种多样化的要求。
三、科学掌握品种分类标准品种审定委员会按照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和特殊类型三类,分别制定相应的审定标准,各专业委员会按相应审定标准对不同用途的作物分别开展审定。
(一)高产稳产品种。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种子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农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每届任期5年。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17-23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第九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第十条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实行国家或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申请国家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审定和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省级审定。
从境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和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审定权限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二)与现有品种(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品种)有明显区别;(三)遗传性状稳定;(四)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六)已完成同一类型生态区2年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是指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定。
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新育成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以确定其适应性、稳定性和优良性,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农作物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应当明确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要求。
适应性是指农作物品种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审定标准中,应当对农作物品种的耐逆性、抗病虫害能力、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应当规定农作物品种的稳定性要求。
稳定性是指农作物品种在遗传性状上的稳定性。
在审定标准中,应当对农作物品种的遗传稳定性、杂种优势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审定的农作物品种在繁育和种植过程中能够保持其稳定的遗传性状,提高农作物的遗传纯度和一致性。
最后,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应当明确农作物品种的优良性要求。
优良性是指农作物品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优良表现。
在审定标准中,应当对农作物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优良特性,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农作物的适应性、稳定性和优良性要求,以确保审定的农作物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种植条件,保持其遗传稳定性,发挥其优良特性,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推动农作物良种的选育和推广,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附件1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总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
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uniformity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stability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附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稻1 基本条件1.1抗性(病、虫、冷、热)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
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于对照。
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
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
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
北方早粳区:耐冷性。
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
1.2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结实率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
1.4旱稻品种抗旱性抗旱级别≤5级。
2 分类品种条件2.1高产稳产品种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试验≥0.0%试验点比例均≥65%。
或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摘要:1.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定义和作用2.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审定标准3.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申请流程4.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意义和影响正文:一、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定义和作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是指对经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统一编号的管理制度。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规范农作物品种的市场秩序,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质量和产量。
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审定标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审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品种特性:包括作物的生长周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特性。
2.种子质量:包括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净度等指标。
3.适应性:品种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4.安全性:品种是否对农业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安全等产生不良影响。
三、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申请流程1.申请单位或个人需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2.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品种的特性、种子质量、适应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报告和数据。
3.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评估。
4.通过审定的品种,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号,并发放证书。
四、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意义和影响1.保障农作物品种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编号,有利于规范农作物品种市场,提高品种质量和安全性。
2.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审定编号的农作物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发展。
3.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审定编号的品种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4.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审定编号的制度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总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品种(v a rie ty)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对照品种(c o n tro l v a rie ty)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特征特性(c h a ra c te r)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丰产性(y ie ld a b 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稳产性(y ie ld s ta b ility)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
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适应性(a d a p ta b ility)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抗逆性(s tre s s re s is ta n c e)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品质(q u a lity)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生育期(m a tu rity)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特异性(d is tin c tn e s s)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一致性(u n ifo rm ity)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2016)【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年第4号【发布部门】农业部【发布日期】2016.07.08【实施日期】2016.08.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年第4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农业部2016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2016年7月8日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数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本辖区种植面积小的主要农作物,可以合并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九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审定证书
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审定证书是国家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的证明文件,用于确认农作物品种的合法性和品质。
该证书由农业部或相关政府部门颁发,证明农作物品种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评估,具有优良特性、高产稳产等特点。
持有该证书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销售。
该证书主要包括品种信息、品种特征、鉴定方法和利用价值等内容。
其中,品种信息包括作物品种的名称、编号、来源等;品种特征描述作物品种的特征和性状,如生长周期、农艺性状、耐逆性等;鉴定方法说明鉴定该品种的方法和标准,包括繁殖方式、种子质量、产量等方面的要求。
获得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审定证书的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和销售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该证书是国家对农作物品种质量的认可,可以提高农民和企业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同时,持有该证书的企业或个人也可以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审定证书是农作物品种质量的重要证明文件,对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
一、审定委员会编号
审定委员会编号是农作物品种审定的一个重要标识,由一系列数字和字母组成,通常反映了审定委员会的名称或代号。
例如,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编号通常以"国审"开头。
二、审定年份
审定年份是指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的年份。
这个年份通常反映了该品种的成熟度和稳定性,是选择种植品种的重要参考。
三、作物种类
作物种类是指农作物的分类,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这个信息对于确定品种适用范围和种植条件非常重要。
四、审定编号
审定编号是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后获得的唯一编号,用于标识该品种。
这个编号通常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可以在官方网站或相关文献中查询。
五、公告编号
公告编号是在农作物品种审定通过后,由相关部门发布的公告编号。
这个编号通常用于标识该品种公告的唯一性,可以在官方网站或相关文献中查询。
六、公告年份
公告年份是指农作物品种公告发布的年份,通常反映了该品种的最新审定情况和推广应用时间。
七、申请单位
申请单位是指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单位或机构,通常为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等。
这个信息反映了该品种的来源和背景。
八、育种者
育种者是指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个人或团队,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使得新的农作物品种得以诞生和推广。
这个信息对于了解品种研发过程和育种技术非常重要。
以上是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您还可以进一步咨询农业专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